求解其意 左昭右穆千丰俎豆为馨香 荀祃秋当雨衣晋冠裳祀典

求解其意 左昭右穆千丰俎豆为馨香 荀祃秋当雨衣晋冠裳祀典,第1张

从字面看的话,前句用常见历史常识。后句用诗词中的典故(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晋代衣冠)。整句体现出一种古代祭祀的庄严场景。我试着整句解释下:在宗庙里众人怀着对先祖的诸多敬意,虔诚的祭祀先祖,怀念先祖在世时的美好德行。 在出征时秋雨绵绵,也于行军处摘香草,着礼服,尝试着再一次祭祀问祖。

我认为两句存在着前后关联性,表现出两种不同状态,但却共同折射出同一个观念,即事祖必尊,不分何时何地。仅代表个人观点!

上中国文化课,讲到祭祀风俗,课本提到:“太庙的后殿,供奉皇帝的远祖神位,一般为开国皇帝的五世祖,始祖居中,然后左昭右穆。”就有学生问什么是“左昭右穆”。

关于“昭穆”,《辞海》有三个义项:(1)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始祖庙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父曰昭,子曰穆。”(2)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周礼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3)祭祀时,子孙也按此种规定排列行礼。《礼记祭统》:“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按《辞海》的解释,“昭穆”有三个义项,一是宗庙先祖灵位的次序,二是坟地葬位次序,三是祭祀时族人的排位。后“昭穆”也引申为“祖宗”或家族的辈分关系。陶潜《赠长沙公诗序》“昭穆既远,以为路人”所指即此。

据有关研究,昭穆制度滥觞于商,定制于周,先有宗庙昭穆,后有坟葬昭穆。这些都无有争议。只是一直没弄明白“昭穆”得名所据为何,这样一种制度与“昭”“穆”二字本义是不是有什么样的关联。

再看《辞海》对“昭”“穆”二字的单独解释(实义义项)——

昭:1 明亮。2 彰明;显扬。3 光。

穆:1 严肃;壮美。2 淳和。引申为使和悦。3 通“默”。沉默。4 深远。

《辞海》的解释里,看不出“昭穆”和两个字的本义有什么关系。

有资料在解释“昭”时引唐朝陆德明《经典释文》云:“昭,绍遥反,说文作佋。”并加按语:“佋音绍,继也。”就是说《经典释文》认为“昭”应读作shao,通“佋”,而《辞海》对“佋”的解释只有一个词条:“绍介”亦作“佋介”。言下之意,“佋”“绍”只在这个词组里通用,怎么能把“继”这个本来属于“绍”的义项硬生生拉给“佋”呢退一步,即便所言据实,那“穆”呢真是不查不清楚,越查越糊涂。

还有学者认为,神主之所以按左昭右穆的顺序排列,可能是因为南向的一列正面朝阳而明亮,故称昭,昭有明义;北向一列的正面背光而冥昧,故称穆,穆有冥义。这解释言下之意宗庙和坟冢都是东西朝向,显然有见牵强。

“昭穆”所指了了,其与二字本义所系何处

疑惑成文,待方家指教。

转载、素材使用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那些心情(nxxq666)获取授权

所谓“昭穆制度”,就是古代宗庙的排列次序。据《周礼·春官· 小余伯》载:“辨庙祧之昭穆。”郑玄注曰:“自始祖之后,父为昭,子 为穆。”也就是说,始祖在宗庙中居中,以下子孙分别排列左右两列, 左为昭,右为穆。始祖之子为昭,始祖之孙则为穆;始祖孙之子又为 昭,始祖孙之孙又为穆。这样一来,在昭穆的排列中,父子始终异列, 祖孙则始终同列。另外在墓地的葬位也同样以此为准分为左右次序。 在祭祀时,子孙也要按照这样的规定来排列次序,用以分别宗族内部 的辈分。正如《礼记·祭统》所说:“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 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昭穆制度是宗庙制度之一,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延伸到民间,祠堂神主牌的摆放次序也就是昭穆制度,如: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二世为昭,三世为穆;四世为昭,五世为穆;六世为昭,七世为穆;二四六世为昭,三五七世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

一般来说是左为上,古代的衣襟就是左边压右边,礼仪上面也是以左边为贵 。

其实“左为上还是右为上”是个相对的和习惯上人们(观察者)站在什么角度上说话的问题。从方向来看,皇宫坐北朝南,皇帝朝南而坐为至尊,大臣面北站立为臣属,离皇帝最近的为第一排,官阶高的在前排,低的依次向后排,在每一排中,从大臣自己来看,右为上,左为下,高官排右边,低官排左边,史书一般按臣位记载,谁也不敢站在皇帝的位置来写历史,因此,史书上记载官阶大小时,一般都是右为上左为下。

例如:《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记有“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这就是一般人常说,史书也如此记载的“右为上左为下的来历”。但就各种具体情况而言,则要按下列各点来判断究竟是左为上还是右为上,不能死搬硬套。

(1)以皇帝为坐标原点,则,东为上,东为皇帝左手边,故左为上;西为下,西在皇帝的右手边,所以右为下;皇帝面南背北为至尊,所以南为尊贵;北为臣属,(败北称臣一语的来源),北为卑贱。中国古代男尊女卑,男左女右,左为上右为下,用的就是以至尊者(皇帝)为坐标系的说法。此为绝对坐标系,定下了东上西下、左上右下、南尊北卑的基本原则。但皇帝只有一人,故这个坐标系,只有皇帝或至尊者一人能用,别人是不能用也不敢用的。

(2)一般人是采用以大臣位置为坐标的相对坐标系。观察者和史官只能在臣子的位置上说话。因此一般人(观察者)的右手为东,所以右为上,左手为西,所以左为下。这是一种对观察者而言的相对坐标系。可以称为臣位坐标系或大众坐标系。在这个坐标系中,右为上,左为下。

(3)对联的上下联贴法:在门里朝外看,上联在左,下联在右,但贴时(或观察者看时)是站在外边对着门贴(或观看),因此,贴者或观察者的右手边应贴上联,左手边应贴下联,否则要闹出笑话。

(4)宗庙宗祠里祖宗神道牌位的排列方式。因祖宗在子孙看来各代祖宗都相当于皇帝,是一排皇帝(祖宗)面向南方对着他们的子孙(臣属)看,因此这里是相当于多个皇帝的排列。排列方法比较特殊,一般依周制,取“左昭右穆”制,始祖排在正中位置,其他各世依次排在一世始祖两侧。在周制中,父为昭子为穆,左为昭右为穆。始祖文王居中,三昭在左(2世、4世、6世等偶数世),三穆在右(3世、5世、7世等奇数世)。后世祠堂祖宗神道牌位就是按周制排列的。一世居中,2,4,6,8…双数世在左,3,5,7,9…单数世在右。

(5)官阶排列大小就臣位来看,右为上,左为下,高官排右边,低官排左边,史书一般按臣位记载,谁也不敢站在皇帝的位置来写历史。但如从君位置皇帝来看,官阶最低的在他右手边,对面的最右方,官阶最高的在他左手边,对面的最左方,但一般会有很多大臣站有皇帝的对面,而皇帝则在一排或多排大臣(多排最前一排为大官,依次向后)的对面中间,面对大臣而坐,因此在有很多大臣时用按皇帝的左右来判别官阶高低是不方便的,因此通常用大臣自己的左右手来判别官阶的高低,也就是右为上左为下,你自己右边是比你高的官,你左面的是比你低的官,这就是过去官阶右为上左下的道理,史书上也这是这么写的。

(6)上述五点,总的来说叫“尊左制”。但这也不是绝对的,纵观中国历史,各个朝代尊左和尊右也是不一样的,要依朝代和具体情况而定,不能死搬硬套。 现将常用的尊左和尊右资料整理如下:

夏、商、周、晋(包括春秋战国、南北朝、五代十国):文官尊左,武将尊右。

秦、唐、宋、明:尊左。

汉、元、清(包括三国时期):尊右。

春秋战国秦汉晋一直是右为尊,隋唐之后左为尊。

一般说来,民间喜庆活动左为贵,凶伤吊唁右为尊。

民间一般活动中,从面对主座的观察者来看,以右为上;若从主座方论,则以主座左侧为上。

贴门联,从门内向外上联在左侧,下联在右侧,而从贴对联者来说,上联应贴在右方,下联贴在左方才是对的,否则要闹笑活。

此联出自《朱熹集注》。宗庙之次:左为昭,右为穆,而子孙亦以为世序。有事于太庙,则子姓、兄弟、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焉。

例如,周代规定天子可以为七位祖先立庙祭祀,周人奉后稷为始祖,始祖庙居中是不参与昭穆排列的,以下则按左昭右穆排辈分。周朝真正建立者是武王姬发,然其父文王姬昌奠定了周朝基业,故以文王庙为昭祧庙;武王是其子,居穆位,享穆祧庙。昭祧庙、穆祧庙、始祖庙三庙万世不毁。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服饰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中国礼仪,以周为最;历朝历代,皆循周礼。古代又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喜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子孙亦以为序,昭穆不失其伦。

序:伦序,有条理,顺序。蒋士超 《慧山谒泰伯庙》诗:“世家已是魁伦序,人表何由止上中。”

伦:伦次,条理,次序。

以上就是关于求解其意 左昭右穆千丰俎豆为馨香 荀祃秋当雨衣晋冠裳祀典全部的内容,包括:求解其意 左昭右穆千丰俎豆为馨香 荀祃秋当雨衣晋冠裳祀典、祭祀中的“昭穆”是什么意思、照穆制度有什么作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0914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