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的思想精髓是什么

维摩诘经的思想精髓是什么,第1张

旨在宣传大乘般若空观,运用不可思议的不二法门,消解一切矛盾,影响了禅宗思想、禅悟思维、公案机锋。

维摩诘经》,是一部宣扬大乘菩萨道精神的著名佛教经典,也是弘扬居士佛教的代表经典。该经在大乘佛教兴起初期就已经形成,对后来大乘佛教思想之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早在东汉时期,该经就被译成汉文传入我国,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关信息:

王孺童校释的这本《维摩诘经释义》集合现存三国吴支谦、后秦鸠摩罗什、唐玄奘三家译本,与鸠摩罗什、玄奘门下五大弟子之注解,并参考了最新的梵本研究成果,对经文进行了详尽的科句、校注、解析,是对《维摩诘经》最为详尽的释义之作。

一、维摩诘简介

一名字

梵文里“维”是“没有”之意,“摩”是“脏”,而“诘”是“匀称”。 即为无垢。

意译为净名、无垢尘,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二身份

维摩居士之前身为金粟如来。古来盛传此说,然不见经文之本据,或谓发迹经,思惟三昧经说之,然二经皆不载于经录。维摩经会疏三曰:‘今净名,或云金粟如来,已得上寂灭忍。’谷响集一曰:‘李善所着头陀寺碑,注引发迹经云:净名大士,是往古金粟如来。予(寂照)尝检藏中,不得此经。又按复礼法师十门辨惑论,稽疑曰:穷见维摩神力,掌运如来。但十地之观如来,尚隔罗縠。若维摩是如来助佛扬化,未知何名何……

金粟如来过去佛之名,指维摩居士之前身。古来即盛传此说。或谓出自发迹经、思惟三昧经,而此二经均无汉译本,亦不见载于经录。净名玄论卷二(大三八·八六六中):‘复有人释云:“净名、文殊皆往古如来,现为菩萨。如首楞严云:文殊为龙种尊佛;发迹经云:净名即金粟如来。”’隋吉藏维摩经义疏卷一(大三八·九一五上):‘有人言:文殊师利本是龙种上尊佛,净名即是金粟如来。相传云:金粟如来出思惟三昧经,今未见本。

维摩诘是个富有的居士,佛学修养很高,连很多菩萨都来向他请教问法。“菩萨曾问过维摩诘:‘你既是一位大菩萨,却又拖家带眷,怎会自在呢?’维摩诘回答:‘我母为智慧,我父度众生,我妻是从修行中得到的法喜。女儿代表慈悲心,儿子代表善心。我有家,但以佛性为屋舍。我的弟子就是一切众生,我的朋友是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就连在我周围献艺的美女,也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便。’”

维摩诘即便有妻有子过世俗生活,他也能无垢相称,自得解脱。

二、关于《维摩诘经》

    《维摩诘经》,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说无垢称经》等,是印度大乘初期的重要经典之一,一般认为成书于公元一世纪时,代表了初期大乘的思想特征。

一特点

⒈好玩,又很深刻

        很多人怕读佛经,太艰涩。但《维摩诘经》通过非常戏剧化的方式,讲述的却是大乘佛教最基本、最重要的义理。

胡适年轻时曾在他阅读的《维摩诘经》的封面上留下了两段题跋。一段是:“这是一部很荒诞的小说,居然有人奉作经典,岂非怪事!”另一段写在四年后,说:“此书有文学意味,故能行远;说理简单而不繁,故能传久而效大。《法华》与《维摩》真二大魔力,最不可忽。”

⒉不长,但很丰富

很多人怕读佛经的另一个缘由是,太长。比如同是鸠摩罗什译的《法华经》,28品,近七万字。《维摩诘经》14品,只有三万三千多字。还是比较容易有信心读完的。经文虽然不长,但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初期的一部经,经中从多方面比较了大小乘的不同观点和境界,宣扬了大乘的“菩萨净土之行”,也就是菩萨圆满的修行之道。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经文。

⒊影响大

“……《维摩诘经》,是与整个佛法、佛教、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关系最大、影响最深、历史最久的一本经。” ——南怀瑾

此经在印度广为流传,东汉就传入中土并有译本。到魏晋时期,已成为名流必玩的“三种小玩意”之一(鲁迅《准风月谈·吃教》——    “……晋以来的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论语》和《孝经》,二是《老子》,三是《维摩诘经》。不但采作谈资,并且常常做一点注解。”)《世说新语》中,常常能遇到维摩诘。

隋唐八宗虽然都没有将其列为最高的“宗经”,但几乎每一个宗派都很重视它,不断引用、注疏。尤其是禅宗六祖惠能,难得能引经据典,但《净名经》也是时时挂在嘴边的。《五灯会元》中也常以此经内容为“话头”。

《维摩诘经》的广泛影响不仅在佛教内部,更涉及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

比如胡适认为中国后来的小说戏剧的发达,也与此经有着间接或直接的关系。我们看敦煌壁画,《维摩诘经》的经变非常丰富,时间跨度大,经中大多数的内容都有呈现。谢灵运一口气写八首诗,化用的就是《维摩诘经》中的一组譬喻。《维摩诘经》还贡献了很多成语,如“不可思议”、“不二法门”、“天女散花”。……

更重要的是,《维摩诘经》还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王维就不用说了,李白、白居易、苏轼……都对维摩诘青眼有加。这些文人,要夸别人,就说对方是维摩诘(《坛经》“师若净名托疾毗耶”),要吹自己,也说自己是“病维摩”(如白居易“毗耶长者白尚书”,苏轼“隐几维摩病有妻”,等等)。

唐朝大诗人王维,字摩诘,便源于此。他本人更号“诗佛”。

后世艺术影响

舞台剧《维摩诘居士》由台湾金色莲花表演坊创作。整部舞台剧以2500年前的佛陀时代为背景,舞台场景的设计充满唯美富丽的古印度艺术风味。戏剧内容叙述证有菩萨果位,但示现商人的主人翁维摩诘居士,如何以游戏三昧的人生态度,与超然无碍的智慧,自由穿梭于入世与出世的各种场合中,济贫扶弱、弘法度众。维摩诘居士于佛陀十大弟子、天帝释、菩萨与魔王间除执破相、权变显空,显示出佛教的精神与特色。通过各种你来我往、犀利幽默、语带玄机的智慧对话,阐释修行修心的根本重点。

整部戏在浓厚的传奇小说色彩中,加入天人与魔王等带有神话意境的故事,让戏剧的表现更活泼更生动。

⒋启发多

为什么《维摩诘经》有如此深远广泛的影响?

最重要它能在很多方面启发人们。作为一部佛经,它阐释了大乘佛教“不二”的中道思想,反对将世间与涅槃、众生与菩萨、烦恼与菩提、出家与在家甚至佛道与魔道等等强加分别,落入两边。这种“中道”的观点为在家修行的居士佛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同样也启发着普通人,如何在最日常的世俗生活中,活得有情趣、有品位,活得清净、自在。

二《维摩诘经》缘起

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有万贯,奴婢成群。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菩萨。维摩诘为诸大菩萨之代表。直心正念真如,亲证平等实相;见得一切众生心源,具足恒沙烦恼,无量功德。故起方便教化,使一切众生,除心源上之烦恼,显心源上之功德。然其为模范与标准者,须依已除已显之佛。起广大心,证如实相,则能依佛功德为功德也。

有一次,他称病在家,惊动了佛陀。佛陀特派文殊师利菩萨等去探病。佛知道维摩诘菩萨只是诈病,所以派去了被誉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两位菩萨互斗机锋,反复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连珠,使同去探访的菩萨、罗汉们都听呆了。一场论战后,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倍加推崇,人们对维摩诘菩萨也更加崇敬了。

三《维摩诘经》相关内容介绍

维摩诘是音译,详称为维摩罗诘,或简称维摩,旧译净名,新译无垢称,则为意译。根据《维摩诘经》记载,维摩居士自妙喜国土化生于娑婆世界,示家居士相,辅翼佛陀教化,为法身大士。

他是毘舍离城中的一名富商长者,不仅辩才无碍,慈悲方便,而且受到城市居民们的爱戴。他的妻子貌美,名叫无垢,有一双儿女,子名善思童子,女名月上女,皆具宿世善根。一家四口,平日以法自娱。善思童子还在襁褓中时,即能与佛及诸大弟子问答妙义。

佛陀曾至毘舍离城,善思童子献花与佛,佛陀为他说法,当下就证得无生法忍。月上女出生时,不曾啼哭,且能开口道出宿世因缘,由她身上散发出的光明胜于月照,犹如金色,照耀家内。八岁大时,已长成美妙多姿的童女,引起城内诸大臣、居士、长者、婆罗门及豪门贵族的童男爱慕追求,因而展开一场神通游戏的招亲活动,最后月上女度化了诸童子入佛道,发菩提心。月上女曾以她的辩才神通,与声闻、菩萨讨论佛法妙义,并蒙佛授记。所以经中描述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他奉行菩萨道,为度化声闻二乘人配合文殊菩萨以及本师释迦摩尼佛,运用权巧方便,乃至示现生病,而由佛陀弟子、菩萨及文殊师利菩萨的探病过程,凸显维摩居士悲智双运的菩萨道精神。他往来于各阶层,经商讲信用,甚至出入各种声色场所,随缘度众,也都是为了要宣扬大乘佛教的教义。他教导娑婆众生,当下照见心灵净土,创造美好世界;阐说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强调“烦恼即菩提,不离生死、不证涅盘”的不二法门,提供修行人治病的妙药良方。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此经译本共有六种,其中以鸠摩罗什译本流通最广。本经情节丰富,充满戏剧色彩,含蕴着无上智慧,历来为中国各界学人信徒所喜爱。《维摩诘所说经》是一部“弹偏斥小”、“叹大褒圆”、“耻小慕大”、“回小向大”的佛典。共十四品,每一品皆详述菩萨和罗汉的优美趣事。如维摩居士以生病为缘,广为大众说法,诸罗汉、菩萨自觉对佛法体证不够,拒往探病。文殊菩萨畅论不二法门,维摩诘以默然回应,令文殊不禁叹道“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维摩诘经》对我国的文学、哲学影响甚巨,而维摩诘居士也成为僧俗及各学派、教派赞叹的对象。

三、《维摩诘经》唯心净土与《阿弥陀经》极乐净土,明净土无二

一提到净土,人们往往会想到《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中的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是《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中的东方琉璃世界,或者是《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中的弥勒净土,不管怎样,似乎总应该是别处的世界。

这些净土往往作为人所处的此方世界的对立面出现。比如对照《阿弥陀经》,可以发现,西方极乐净土和此处的娑婆世界有极大的不同: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极乐国土,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曰极乐。

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其佛国土,尚无三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由上面的经文可知,那里的世界没有苦,但是我们的世界却是“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那里的世界庄严清净,而我们的世界则是充满污秽。那里的世界众生都已经得到不退转的果位,而我们世界中的众生却在生死轮回中沉浮。

但是《维摩诘经》中的净土却显得非常特别。《维摩诘经》由长者子宝积发问引起,他希望听到对佛国土清净的解释,希望世尊能够说一说诸菩萨的净土之行,而佛的回答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一问答笼罩全篇,提出了唯心净土的概念。

而唯心净土又在何处呢?此方就有净土,此方便是净土。这个娑婆世界中的维摩诘丈室竟然就包蕴诸佛净土:“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而且,这个世界本身也是净土,舍利弗看到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而螺髻梵王看到的是释迦牟尼佛土清净,如同自在天宫一样。舍利弗等借佛威神之力,才亲眼看到果然如此。

这样一来,就有一个令人疑惑的问题,既然此土即是净土,那么还有必要去追求往生西方极乐吗?禅宗四祖道信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中说:“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5]似乎否定了这种必要性。难道唯心净土和西方净土两种理论无法融通吗?

《维摩诘经》开篇讲宝积与五百长者子,都拿七宝盖来供养佛,而佛“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启发我们面对各种说法,要学会将五百七宝佛盖合成一盖,如《法华经》所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哪部佛经,其实都是应机说法的成果,而根本的内涵是一致的。《法华经》有著名的药草喻: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花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佛说八万六千法门,其实只是同一种法门。佛所说净土,自然也是同一净土。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众生根性不同,如果卉木丛林药草,有根枝茎叶的不同,自然领受不同。这也就能解释,《维摩诘经》中为何舍利弗面对净土而不能识别,必须依赖佛的神力才能看到,而螺髻梵王则能观察自如。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西方极乐世界和《维摩诘经》中的净土,看似不同其实却是一致的。

这种一致首先体现在,净土的存在都基于菩萨的慈悲之心。《维摩诘经》曰:

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菩萨是依据众生的根性,适应众生的需求而取佛土,为了饶益众生而取佛国。佛土本来清净无染,只是为了度化根性下劣的众生,所以才示现秽恶不净的世界。

《无量寿经》描述法藏比丘累劫修行,发四十八大愿,最终成就,建立西方极乐世界,也正是因为他看到众生之苦:

其寿未终,便顿夺之,下人恶道,累世勤苦,展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憨。

也许正是基于这种慈悲之心,两经都为居士学佛敞开大门。《维摩诘经》中的主角便是位大居士: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这样的一位“白衣”,其佛法造诣却超越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们,以至于他示疾,佛让弟子去探望,竟然没人敢去,都怕被他问倒。这足以使得在家的居士振奋。《维摩诘经》自六朝起,对文人士夫产生巨大影响,和维摩诘的这种身份是紧密相连的。例如唐代的大诗人同时也是虔诚的佛教徒王维,他字摩诘,显然名字就来自这部经典。

而《阿弥陀经》的法门非常简便易行,《阿弥陀经》说: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自然这样的法门更为简便,适应众生根性。无怪乎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凡因世间之苦触动心怀,或抱有向善之心者,无不欣欣然从之,甚至到了诸宗皆衰,弥陀独盛的程度。

再次,西方极乐世界中的法音宣流的内容和方式其实和《维摩诘经》中所说颇为接近。既然心净方可得佛国净,那么修行自然须求心净。《维摩诘经》论直心、深心、菩提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心、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说除八难、自守戒行、不讥彼阙、十善是菩萨净土,这统摄了佛教的基本修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法门都可以称为净土法门。而《阿弥陀经》讲到西方极乐世界所说之法,亦无非念佛、念法、念僧,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

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维摩诘经》中这样描述香积佛国说法方式:

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

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与西方极乐净土相比,一以妙音,一一妙香,何其相似!而释迦牟尼佛在此方世界所说法难道不也是如此吗?其修行内容如是,其方式也无非由六根起修。

最后,西方极乐世界和释迦牟尼佛教化所行的这个娑婆世界,所以净秽有别,是因为这个世界中的众生刚强难化,心有染污。可以想像,假使一个人心不清净,即使身处西方极乐世界,他也无法看到七重栏循、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无法听到天乐,无从见到诸菩萨,而只可能看到深沟险壑,那里也同样会变成娑婆世界。而如果一个人心清净,则即使身处娑婆世界,所见所闻,也无非宝相庄严,大地山河,皆是如来。这样说来,四祖道信“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的说法便有了着落。

西方极乐世界存在的必要性何在?分析四祖道信所说,“不须向西方”的前提是“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对于不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者,又如何呢?道生《十四科》曾论西方净土为方便众生而设,不能废除:

经由恒河佛国者,皆是圣人接物之近迹,佛实无土。何以明之夫未免形累者,故须托土以自居,八住已上永脱色累,照体独立,神无方所,用土何为而言有者,以众生解微惑重,未堪真化,故以人天福乐,引之令行戒善,或以三乘四果,诱之劝修道品;然涉善之功,自然冥归菩提。因起贪报之惑,故流转生死。实即土属众生,故无国而不秽。净属于佛,故无国而不净。故经云:我净土不毁,此之谓矣。

非上根利器的凡夫,就是所说的“未免行累者”,总还是需要有个实实在在的能够抓得住的目标,所以要以人天福乐,以三乘四果来诱使人们趋向佛道,这里所说的道理同于《法华经》的火宅、化城诸喻。“此土即是净土”,在《维摩诘经》中就连舍利弗等都需要借佛威神之力,才能亲眼看到,何况凡夫。从这个意义上说,净土的存在对于“未免行累者”自然是必要的。

总之,以“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的观点来融通众经,而非偏执一隅,能够避免很多无谓的争吵。比如禅宗顿渐,本为一体。毫无疑问,顿悟只能在渐修基础上发生。所谓的“上根利器”者,哪个未曾经过累世累劫的修习?只讲顿悟,往往变成不切实际的狂禅;只讲渐修,又往往迷失最终目的地,执着于磨砖作镜的功夫。诸经无非一经,诸法无非一法,唯心净土和西方极乐本无二致。心中有《维摩诘经》,再来观察《阿弥陀经》的法门,也许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何谓净土,何谓自性弥陀。

王维,字摩诘。其摩诘是佛教里的一个菩萨名维摩诘。

王维以摩诘为字,除了用字来表明自己景仰维摩诘,王维更是在生活上极力与维摩诘靠近。

扩展资料:

维摩诘是佛陀的俗家弟子,为中印度毗舍离城之长者。虽在俗尘,然精通大乘佛教教义,其修为高远,虽出家弟子犹有不能及。

用我们现在的话可以说他是在家居士的楷模,王维也是在家修行。据维摩经载,他曾称病,但说其病是‘以众生病,是故我病’,待佛陀令文殊菩萨等前往探病,彼即以种种问答,揭示空、无相等大乘深义。插一句题外话,这一问疾品场面在敦煌的壁画中也有着重墨体现。

王维晚年向佛,参禅后的诗境不智求,不象取,以禅心统摄世界。心性平等若虚空,笔墨蹊径,无复可寻。诗人悟得净智、净心、净土,万事万形,皆由心出,诗境便成为好净悉现之净土。语言既是造道之致,不复缚在文字,诗便进入无言真境。他和他禅诗是佛教对中华文化影响的一大例证,为后世学者所津津乐道。

拼 音 jié jí

释义

[ jié ]

1追问:反~。盘~。~究。

2谴责,问罪:~责。~让。~难(nàn)。

3〔~朝(zhāo)〕早晨,亦指次日早晨。

[ jí ]

1〔~屈〕曲折。亦作“佶屈”。

2〔~屈聱牙〕(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维摩诘,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梵文 Vimalakīrti,音译:维摩罗诘、毗摩罗诘、略称维摩或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称,意思是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据《维摩诘经》讲,维摩诘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的一个富翁,家有万贯,奴婢成群。但是,他勤于攻读,虔诚修行,能够处相而不住相,对境而不生境,得圣果成就,被称为菩萨。维摩诘为诸大菩萨之代表。直心正念真如,亲证平等实相;见得一切众生心源,具足恒沙烦恼,无量功德。故起方便教化,使一切众生,除心源上之烦恼,显心源上之功德。然其为模范与标准者,须依已除已显之佛。起广大心,证如实相,则能依佛功德为功德也。

有一次,他称病在家,惊动了佛陀。佛陀特派文殊师利菩萨等去探病。佛知道维摩诘菩萨只是诈病,所以派去了被誉为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文殊见到维摩诘后,两位菩萨互斗机锋,反复论说佛法,义理深奥,妙语连珠,使同去探访的菩萨、罗汉们都听呆了。一场论战后,文殊菩萨对维摩诘倍加推崇,人们对维摩诘菩萨也更加崇敬了。

以他为主体的《维摩诘所说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此经译本共有六种,其中以鸠摩罗什译本流通最广。本经情节丰富,充满戏剧色彩,含蕴着无上智慧,历来为中国各界学人信徒所喜爱。《维摩诘所说经》是一部“弹偏斥小”、“叹大褒国”、“耻小慕大”、“回小向大”的佛典。共十四品,每一品皆详述菩萨和罗汉的优美趣事。如维摩居士以生病为缘,广为大众说法,诸罗汉、菩萨自觉对佛法体证不够,拒往探病。文殊菩萨畅论不二法门,维摩诘以默然回应,令文殊不禁叹道“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维摩诘经》对我国的文学、哲学影响甚巨,而维摩诘居士也成为僧俗及各学派、教派赞叹的对象。

维摩诘是个富有的居士,佛学修养很高,连很多菩萨都来向他请教问法。“菩萨曾问过维摩诘:‘你既是一位大菩萨,却又拖家带眷,怎会自在呢?’维摩诘回答:‘我母为智慧,我父度众生,我妻是从修行中得到的法喜。女儿代表慈悲心,儿子代表善心。我有家,但以佛性为屋舍。我的弟子就是一切众生,我的朋友是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就连在我周围献艺的美女,也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便。’”

维摩诘即便有妻有子过世俗生活,他也能无垢相称,自得解脱

以上就是关于维摩诘经的思想精髓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维摩诘经的思想精髓是什么、《维摩诘经》分享、王维的字摩诘是什么意思啊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80351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 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