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贯钱是多少

唐朝一贯钱是多少,第1张

一贯钱是指1000个铜钱,亦即1000文钱。

在质量上,开元通宝每文重一钱,每十文重一两,每贯(即一千文)重六斤四两。每文重二铢四丝,折合质量约4克。

在样式上,初唐开元通宝光背无文,中唐起钱背开始有星、月及其他纹饰,晚唐会昌开元则在钱背面加上钱局所在地名。经过三百余年铸造,版别复杂。

唐代以后仍有冶铸,但样式大多与唐有别。在规格上,开元通宝基本是小平钱,但唐代也铸有少量“开元通宝”折十大钱,属开炉纪念性质,后代也有伪造。

扩展资料

我国在唐朝以前,多以铢,两来表示钱币质量。从秦半两到隋五铢,货币的度量都是以二十四铢为一两的二十四进制为标准。秦朝规定,一两为16克,一铢为067克,此后直至唐朝,度量衡都没有太大变化。

从唐朝开始,采用新的度量衡,一两改为40克。而自从二铢四丝(约4克)的开元通宝流通以后,十钱为一两的新的十进制度量衡便由此产生,二十四进制的铢两制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钱币的实际重量也不再以锱,铢,两的二十四进制去计量,而是开始以厘,分,钱,两的十进制去计量。开元通宝,径八分(约24厘米),重二铢四丝(约4克),即一钱(货币单位或面额一文,一个钱亦即一文钱),每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

起用这种新衡制,换算便利,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在钱币铸造的形制和重量上,开元钱成为唐代以后各代铜钱的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元通宝

文才是货币的代表,一文就是一个铜钱,贯是货币数量的代表,一千文是一贯。

两、钱、分是重量单位,在代表银子重量的时候可以和官方定价一两银子=10钱银子=100分银子=1000文=一贯。

因为明朝不同时期铸造的铜钱名称、大小、重量不同,所以一钱银子能兑换的铜钱数目也不同。详细情况可以看《明史》卷八十一志第五十七食货五。

简单地讲,明初铸大钱“大中通宝”,4文就可以换1钱银子。以后的皇帝铸造的铜钱按官方规定是7文折银1分,70文才折银1钱。而民间盗铸的劣钱甚至要三四十文至六七十文才能兑换一分银子(即三四百文至六七百文才能换一钱银子)。

购买力举例:

《金瓶梅》中如第四回郓哥到处寻找西门庆,是要“赚得三五十钱,养活老爹”,这里的“三五十钱”,指的应是铜钱。第五回武大被西门庆踢伤后,潘金莲“拿了铜钱”托王婆去买药。第七回薛嫂向西门庆介绍孟玉楼前夫开布店时买卖兴旺,“一日不算银子,铜钱也卖两大簸箩”。

按明初制定的铜钱、白银换算比率,一两白银等同于一贯铜钱,“数十贯钱”相当于数十两白银,卖炊饼的武大显然没有这样的财力。即便是财主西门庆,出门时身边也只带“三五两银子”(第三回)。

更何况一贯铜钱重六七斤,数十贯铜钱——假定是二十贯吧,重一百二三十斤,武大还要挑着炊饼担,又怎么扛得动?由此可知,武大怀里揣的应当是纸币,而且是贬了值的纸币。

扩展资料:

明朝是禁止用金银货币直接交易的,而是参照了元朝货币制度用钞不用钱,钞就是纸币,是朱元璋洪武八年发行的,名称叫大明通行宝钞。面额分六种: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

每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铜钱合黄金一两。金银只可以用来领用钞票,不许流通。持有金银者,不许私下交易,只能卖给政府。洪武十年规定,一百文以下的交易可以用铜钱支付。

洪武二十二年,由于流通的需要,加印发行小钞,分别是十文、二十文、三十文、四十文、五十文共五种。

文才是货币的代表,一文就是一个铜钱,贯是货币数量的代表,一千文是一贯。两、钱、分是重量单位,在代表银子重量的时候可以和官方定价一两银子=10钱银子=100分银子=1000文=一贯

因为明朝不同时期铸造的铜钱名称、大小、重量不同,所以一钱银子能兑换的铜钱数目也不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明宝钞

1、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宋朝时候一千个钱串成一串,叫一贯。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

2、古代铜钱的形状基本上都是内圆外方,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在货币纸钱方面也做了统一的调整,从而就出现了方孔圆钱。中国战国时期齐、燕、秦三国的通行货币中有方孔的圆钱。齐国的钱正面有内外郭,背面为平背,分大、中、小 3种。最大者为“六化”,或释为“六刀”,直径约为 34厘米,重 8克左右。其次为“四化”,直径约为3厘米,重5克左右。最小者为“化”,直径为2厘米左右,重 11~2克。

以上就是关于唐朝一贯钱是多少全部的内容,包括:唐朝一贯钱是多少、求明朝万历时期,一两、一钱,一贯,一分,一文的换算啊,还有他们的购买力。、一贯等于多少文 铜钱简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8653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