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几更几时几更天

一夜几更几时几更天,第1张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昼夜时辰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阳之地面为昼

,背阳地面则为夜。春分以后,日照北半球渐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昼长,南半球则相反

;秋分以后,日照南半球渐多,故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乃相反。

昼夜的划分方法

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这样,每个时辰相

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

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但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如下表的俗称所反

映的情况。表内的俗称,是指十二时辰在古代的一种通俗叫法。这种俗称,就是中国古

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

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

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

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

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报更(又叫打更)的计时法。把夜间分为五更:相当于现代的

晚上7点到9点为一更,9点到11点为二更,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凌晨1点到3点为四更

,凌晨3点到5点为五更。

在欧美国家,以一昼夜分为24小时,每小时分为四刻,又可分为60分,每分为60秒

计算。由于计时器即钟表仅有12小时,只合一昼夜之半,于是以上午下午来辨别,以夜

12时(下午24时)正,为0时,夜(上午)1时为1时,以正午12时为12时,下午1时为13

时,下午6时为18时,下午11时为23时。

昼夜的起讫时间,有两种不同的算法,欧美的24小时自0时算起,即自夜12时起算。

在夜12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2时以后为次日。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夜晚11时

起至夜1时为子时,在夜11时以前为前一日,夜11时以后为次日。

古时辰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俗称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今时间 23 - 1时 1 - 3时 3 - 5时 5 - 7时 7 - 9时 9 - 11时

古时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今时 23时 0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古时辰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俗称 日中 日昳 晡食 日入 黄昏 人定

今时间 11 - 13时 13 - 15时 15 - 17时 17 - 19时 19 - 21时 21 - 23时

古时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今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时辰

中国古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个小时。时辰用地支作名称,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

时辰

子时 二十三点到一点

丑时 一点到三点

寅时 三点到五点

卯时 五点到七点

辰时 七点到九点

巳时 九点到十一点

午时 十一点到十三点

未时 十三点到十五点

申时 十五点到十七点

酉时 十七点到十九点

戌时 十九点到二十一点

亥时 二十一点到二十三点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总体来说是由慢到快,连打三趟便收更结束。但为什么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时)呢?因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过便开始起床做家务了,“一日之计在于晨”嘛,就连皇帝也在五更天便开始准备上朝了。

打更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主要起驱鬼的作用。古代没有钟表之时,大城市设有鼓楼,小镇或乡村设有更楼,每夜有值班更夫按时辰从更楼出走巡视一番,敲击更梆来报时,即为打更。用敲击更梆的次数来计算和划分夜晚的时间,一夜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中国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即两个小时一个时辰。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来判断时间,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古人规定,逢戌时开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约现在19点至21点;二更是亥时,约现在21点至23点;三更是子时,约现在23点至凌晨1点;四更是丑时,约凌晨1点至凌晨3点;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凌晨3点至凌晨5点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古代人用的时辰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希望采纳

以上就是关于一夜几更几时几更天全部的内容,包括:一夜几更几时几更天、晚上9点是几更、古代人如何确定是几更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8513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4
下一篇 2023-05-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