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第1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道德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影响中国人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具著。

“刍狗”,就是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用草扎成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人家用来祭祀时用的牲畜,因为牛、猪、羊等大牲畜成本比较高,一般人家用不起,所以就用相对廉价的狗做祭品。后来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人们就不用真狗了,而换成这种用草扎成的“刍狗”。虽然是草扎成的,但人们依然把它视为神圣之物,即使在祭祀完毕,也会小心翼翼的把它放在无人践踏的地方,任其自然生灭。

再说一下“不仁”,这里并不是说不仁道,不仁义。在老子看来,“不仁”才是真正的“仁”,才是真正的“道”。他是针对孔子提倡的“仁”来说的,孔子既然树立了一个“仁”的概念,那肯定就会有“不仁”,认为这个人“仁”,就可能认为另外一个人“不仁”。对人类“仁”,对动物、自然万物可能就“不仁”。

所以老子才提出一个“不仁”的概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无所偏爱,没有对谁“仁”或者“不仁”,一切都顺其自然。无论对什么人和事,都不加干涉,不给你加上什么“仁”还是“不仁”的标签,也不给你讲什么“仁”的道理,非得让人家行“仁道”,什么都不管,任由你自生自灭,这个“不仁”就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体现。

接下来再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天地对待万物都和对待那个草扎的狗一样,不会干涉,没有偏好,都是任其自然生化。天地不会说对谁特别好,也不会说对谁特别差。它既滋养了万物,也带来了火山、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天地不是动物而生长的草,但动物却可以吃草;天地不是为人造的动物,但人却吃动物;同样天地也不是为老虎生的人,但老虎却能吃人。天地无所作为,一切顺其自然,没有偏爱于任何一物,但万物却各自有它的用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现在的话叫自然生态系统。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地没有“仁”与“不仁”之说,没有偏私,对待万物都和对待刍狗一样 ,一切任其自然,这就是老子所讲的“道”。这句话其实是引子,想表达的是下面一句,就是“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世间的圣人,应该效法天地,对待百姓就像对待同胞手足一样,无所偏爱,任其自然,这才是圣人之道。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本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天地看待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也没有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一切随其自然发展。

现在人第一眼看这句话,很容易理解成表面意思:天地不仁义,把世间万物当作草狗一般,天地创造并孕育了万物,包含人类在内。天地却在孕育万物之后抛弃万物,不留一丝感情。这就完全是在控诉万物无情无义了。

这样的理解则完全曲解老子《道德经》要表述的本意了。

很多人听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却少有人知道还有下一句。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原文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刍狗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草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今天我着重来讲一讲后半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既然这整句话出自《道德经》,不得不讲一讲大圣、老圣的老子。

老子一生的终点是出函谷关,出关之前老子将所著《道德经》送给函谷关尹喜,后流传于世。史书记载“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莫知其所终”。

无论老子最终归葬何处?或是何处得道飞升?不可否认地是,函谷关是老子一生结束的起点!不论是老子在函谷关设立道场、创作《道德经》并宣扬道家。还是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一路悟道。函谷关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节点!

老子为何要骑青牛西出函谷关?

其一,史书记载,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

由此看出老子作为圣人也有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尤其是当时周朝衰落,礼崩乐坏,社会风气不好,老子空有一腔治国安民之理想抱负,却苦于报国无门。

因此,老子在晚年一心修道为求得道成仙,这才西出函谷关一路求道问道悟道。

其二,老子离家西去函谷关时已是八旬老人了,已不能骑马,牛走得慢且稳,骑青牛稳当。老子离开家乡时带了不少的书籍,长途跋涉,青牛比马能负重而行。

说完老子西出函谷关,再来讲一讲与老子并称“老庄”的圣人 庄子 。

庄子最出名的则是濠梁之辩。

庄子和朋友 惠施 在 濠水 的一座桥梁上散步。庄子看着水里的鲦鱼说:“鲦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 :“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河边上知道的。”

庄子崇尚“无为”,后世理解成“无为而治”,即什么都不做顺其自然。但是从濠梁之辩看出,庄子其人并非无理想之人,反之,庄子在濠梁之上真可以称得上为诡辩的鼻祖。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经历大半辈子漂泊,一生志向终不得其所用,万年无奈西出函谷关寻道访道。难道老子真的不心系百姓吗?那为何还留下讲述自然万物规律的《道德经》,后世人研究《道德经》不知汲取了多少老子的智慧!

庄子一生寄情于山水,所著《逍遥游》更是被当做庄子梦中所写,难道只有在梦中老子才可以看到那个心中想要的世界吗?如果不是心怀善念?如果不是期待世间万物更加美好?庄子如何能写出《逍遥游》中如梦如幻般的境界。

圣人以仁,以百姓为所念!圣人其实和天地一样,看似不仁,其实乃是抛却小仁,成全大仁。大仁就是众生平等,终生幸福。

以上就是关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下一句你知道是什么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7932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3
下一篇 2023-05-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