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四大家及其作品简介

元曲四大家及其作品简介,第1张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元曲四大家及其作品简介,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元曲四大家人物介绍:

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金末元初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大都(今北京市)人,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有关关汉卿生平的资料缺乏,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窥见其大略。据元代后期戏曲家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已斋叟”,“太医院尹”别本《录鬼簿》作“太医院户”。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大都(今北京市)(《录鬼簿》)、解州(在今山西运城)(《元史类编》卷三十六)、祁州(在今河北)(《祁州志》卷八)等不同说法。查《金史》或《元史》均未见“太医院尹”的官名,而“医户”却是元代户籍之一,属太医院管辖。因此,关汉卿很可能是属元代太医院的一个医生。《拜月亭》中,他有一段临床诊病的描写,宛若医人声口,可以作为助证。

元末朱经《青楼集·序》载:“我皇元初并海宇,而金之遗民若杜散人、白兰谷、关已斋辈,皆不屑仕进,乃嘲弄风月,流连光景。”杜散人即杜善夫,是由金入元的作家,白兰谷即白朴,金亡(1234)时才8岁,估计关汉卿的年代同他们接近,也是由金入元的作家,关汉卿今存〔大德歌〕10首,“大德”是元成宗的年号(1297~1307),上距金亡已70年左右。

由此可以推断出关汉卿约卒于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以后,他的生年,估计在1220年左右。《录鬼薄》作者钟嗣成称关汉卿为“前辈已死名公”,说“余生也晚,不得预几席之末”。《录鬼簿》成书于1330年,故将关汉卿卒年定在1300年左右,当去事实不远。

关汉卿是一位熟悉勾栏伎艺的戏曲家,《析津志》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明代臧晋叔《元曲选·序》说他“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

关汉卿在元代前期杂剧界是领袖人物,玉京书会里最著名的书会才人。据《录鬼簿》、《青楼集》、《南村辍耕录》记载,他和杂剧作家杨显之、梁进之、费君祥,散曲作家王和卿以及著名女演员朱帘秀等均有交往,和杨显之、王和卿更见亲密。

2、元曲四大家——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3、元曲四大家——郑光祖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号称元代四大杂剧家之一。

有关郑光祖的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从同郑光祖同期的杂剧家钟嗣成《录鬼簿》中,我们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场诸公很瞧不起他。

可见他的官场生活是很艰难的,杭州的美丽风景,和那里的伶人歌女,不断地触发着他的感情。郑光祖一生从事于杂剧的创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贡献于这一民间艺术,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伶人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的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死后,就是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的灵隐寺中的。

4、元曲四大家——白朴

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阝奥)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

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功名。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的岁月,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包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无暇顾及妻儿家室。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洗劫。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

四月底,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朴聪明颖悟,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先投南宋,做了均州提鲁。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蒙古太宗九年(1237年),白朴12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

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示列子新》词,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重见镇州山。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飘荡喜生还”。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他按照父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

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灵上的伤痕难以平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的情绪,兵荒马乱中母子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因此,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白朴36岁。

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的心情所煎逼,感到十分痛楚。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41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在金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81岁时,还重游扬州。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对现实熟视无睹。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籁集》,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元曲四大家代表作:

1、关汉卿《窦娥冤》名句: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郑光祖《东瓯令南》:

情山远,意波遥,咫尺妆楼天样高。

月圆苦被阴云罩,偏不把离愁照。

玉人何处教吹箫,辜负了这良宵。

4、白朴《墙头马上》名句:

我若还招得个风流女婿,怎肯教费工夫学画远山眉。

宁可教银缸高照,锦帐低垂。

菡萏花深鸳并突,梧桐枝隐凤双栖。

名称来历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有关、郑、白、马。一新制作。”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贾仲明为马致远作的吊词中又有“共庾、白、关老齐眉”的说法,庾指庾吉甫。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

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远,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

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郑光祖而贬低其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励而少蕴籍,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清人王季烈《曲谈》中则认为“关、白、马、郑诸家”。

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已为历史公认。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关、郑”说。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

人物评价

我国戏曲艺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到宋金时期渐趋成熟,元代杂剧兴盛,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姓名记载的杂剧作家就有八十余人,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一般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四大南戏是: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不是关汉卿写的)和《杀狗记》。

关汉卿的杂剧题材广阔,内容丰富,多揭露社会的黑暗势力的丑恶和腐败,颂扬民众、特别是青年妇女的抗争精神,在现实的深刻描绘中渗透着民主和人道主义的思想光辉。其代表作《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等数百年长演不衰。

白朴的《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其语言雍雅华贵,绚丽多彩,开杂剧文采派的先河。

马致远的《汉宫秋》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写昭君出塞的故事,它大胆地改变史实,塑造了王昭君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者的形象,抨击了皇帝左右文臣武将的昏庸和无能。

郑光祖的作品以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剧作为主,以文采见长,语言典雅,受王实甫影响颇深。

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远,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

导语:论及歌诗曲献兴衰,凡上古乃至宋元皆存后人莫能忘尘之魁首。或《诗》、《书》之于春秋,或大赋之于汉学,或诗词之于唐宋,其弗谓江山代有乎故言至元朝,九儒十丐,时蹇命乖。遂文人纷投曲坛创演一纪之辉煌,或曰:“元曲,宋词之果,戏曲之祖。集雅、赋、诗、词之所长,雅俗共赏。”

元曲四大家作品简介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救风尘》、

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

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秋》

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作品简介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据统计,我国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窦娥冤》 元●关汉卿作。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楚州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无奈之下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绫、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

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此剧现存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今名家杂剧》本、《元曲选》壬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墙头马上》 元·白朴

写李千金与裴少俊相爱而私自结合,后被裴父发现赶出,最终团圆的故事,塑造了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李千金这一形象。共四折。剧情是:尚书裴行检的儿子少俊,奉唐高宗命去洛阳买花,一日经过洛阳总管李世杰的花园,在马上看见他家女儿倚墙而立,便写诗投入。李千金写了答诗,约他当夜后园相见。少俊果然从墙头跳入,被李千金乳母发现,令二人悄悄离去。少俊携李千金回到长安家中,将她藏在后花园。两人共同生活了七年,生子端端六岁,女儿重阳四岁。清明节,少俊陪同母亲外出祭奠,裴行检因身体欠佳留在家中,偶然来到花园,碰见端端兄妹,询问后得知始末。裴行检认为李千金行为失检,命少俊写休书赶李千金回家,却留下了两个小孩。李千金回到洛阳家中,因父母已亡,在家守节。后来裴少俊中进士,任官洛阳令,并将父母迎至任所,他欲与李千金复合,李千金怨恨他休了自己,执意不肯。这时裴行检才知李千金是他旧交李世杰之女,以前也曾为儿女议婚。一番说明与求情之后,李千金这才原谅了他们。夫妇二人破镜重圆

《汉宫秋》 元·马致远作。

写西汉元帝受匈奴威胁,被迫送爱妃王昭君出塞和亲。全剧四折一楔子。剧情是: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汉宫秋》全名《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流传版本有:明脉望馆藏《古名家杂剧》本、明顾曲斋刻《元人杂剧选》本、《元曲选》甲集本、《酹江集》本、《元杂剧二种》本、《元曲大观》本、《元曲四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

《倩女离魂》 元 郑光祖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杂剧当是参照赵作及有关说唱材料改编而成的。剧本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系指腹为婚,王文举长大后,应试途经张家,欲申旧约。倩女的母亲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二人成婚。文举无奈,只得独自上京应试。倩女忧思成疾,卧病在床,她的魂灵悠然离体,追赶文举,一同赴京,相伴多年。文举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携倩女回到张家。当众人疑虑之际,倩女魂魄与病躯重合为一,遂欢宴成婚。[1]

这是一个富于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郑光祖以优美的文笔,从两个方面叙写了女子在礼教抑制下精神的痛苦。一方面,倩女的魂魄,代表了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追求。倩女爱恋的是文举本人,她不在乎有无功名,担心的倒是文举高中后别娶高门。在离魂的状态下,她大胆冲破礼教观念,与心上人私奔,遂了心愿。另一方面,现实中倩女的躯体,则只能承受离愁别恨的熬煎,病体恹恹。当文举中了状元,寄信给张家,说“同**一时回家”时,病中的倩女以为文举另娶,悲恸欲绝。显然,既渴求爱情婚姻,又面对礼教禁锢,这便是封建时代女性的的真实处境。她们唯有在非常的情况下,才能挣脱束缚,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一旦“灵魂出窍”,精神获得自由,她们便表现得热情似火,敢作敢为。在这里,离开躯体的倩女之魂,寄寓着挣脱礼教枷锁的女性的心态;至于倩女在家中的病躯,那种幽怨悱恻,凄凄楚楚,正体现出礼教禁锢下广大女性的百般无奈。剧中,郑光祖让离魂与躯体有不同表现,这一艺术处理,当给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的创作以有益启迪。

在中国韵文史上,唐诗、宋词、元曲接二连三,高峰迭起,名家名作,琳琅满目。元曲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泽被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元曲,一方面是指诗歌新体“散曲”,一方面又指戏曲新体“北曲杂剧”。如元曲六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和乔吉,都是兼工散曲和杂剧的作家。

元曲杂剧经典名篇有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白朴《梧桐雨》等。

散曲经典名篇:

〔双调〕沉醉东风

送 别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手执着饯行杯,眼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

“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前调〕

杭 州 景

关汉卿

〔一枝花〕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

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

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

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

〔梁州第七〕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答儿闲田地。

松轩竹径,药圃花蹊,茶园稻陌,竹坞梅溪。

一陀儿一句诗题,一步儿一扇屏帏。

西盐场便似一带琼瑶,吴山色千叠翡翠。

兀良,望钱塘江万顷玻璃。

更有清溪、绿水,画船儿来往闲游戏。

浙江亭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

〔尾〕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遥望西湖暮山势。

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

〔越调〕天净沙

秋 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折桂令

叹 世

马致远

咸阳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

项废东吴,刘兴西蜀,梦说南柯。

韩信功兀的般证果,蒯通言那里是风魔?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

〔越调〕天净沙

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双调〕庆东原

叹 世

白朴

忘忧草,含笑花,劝君及早冠宜挂。

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

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

〔双调〕水仙子

次 韵

张可久

蝇头老子五千言,鹤背扬州十万钱,白云两袖吟魂健。

赋庄生秋水篇,布袍宽风月无边。

名不上琼林殿,梦不到金谷园,海上神仙。

〔中吕〕卖花声

怀 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越调〕寨儿令

忆 鉴 湖

张可久

画鼓鸣,紫箫声,记年年贺家湖上景。

竞渡人争,载酒船行,罗绮越王城。

风风雨雨清明,莺莺燕燕关情。

柳擎和泪眼,花坠断肠英。

望海亭,何处越山青。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 教学 方法 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4《元曲赏析》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4《元曲赏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2、赏析《窦娥冤》、《牡丹亭》、《西厢记》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

讲读法、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投影: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戏剧不同于小说、 散文 、诗歌。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而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但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尽情地展现生活,使我们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

元代是我国古典戏剧艺术繁盛的时期,他的兴盛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元代统治者重视佛道,轻视儒教,许多读书人无用武之地,纷纷以创作杂剧自娱;其次,元代经济由废到兴,城市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再次,元代统治者对歌舞艺术有偏好;第四,北方诸民族的乐曲传播,与中原 文化 相融合,丰富了戏剧的表现方式。

二、元曲简介。

1、元曲的类型。

元曲是元代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包含剧曲和散曲。剧曲包括南戏与杂剧。杂剧与南戏都有完整的 故事 情节,剧本中的曲词有很强的抒情性。

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的诗体。宋词发展到后来,日益精致,不是和人民的审美需求,加上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文化的融合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在这种音乐的影响下,出现了我们称之为“散曲”的诗体。与宋词相比,散曲可以用通俗的语言,并且多衬字。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马致远被誉为“曲状元”,他的散曲在艺术上取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马致远的散曲则带有更多的传统文人气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黄钟·人月圆〕《春晚次韵》: 张可久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2、元杂剧的体制。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①剧本体制。

说到元杂剧,就要说到一个名词“四折一楔子”。这是元杂剧的一个基本体制。我们课本上的《窦娥冤》就是如此,课本上选录的是楔子和前三折。

元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般分别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还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也可放在两折之间,作为过场。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

音乐上,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每一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

元杂剧剧本的文学要素包括唱词和说白(宾白)。唱词是主体。曲以抒情,白为叙事,宾白是人物自白与相互对话,一般分两类,一是韵白,一是散白。前者多为上下场诗,有两句也有四句。后者形式多样。

②演唱体制。

元杂剧演唱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一人主唱的形式。不管多少角色上场,主唱只能是正旦或正末,其他角色只有宾白或诨科。前称之为“旦本”,后称之为“末本”《窦娥冤》即为旦本。

③角色体制。

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丑、杂、五类。

旦:扮演妇女角色,可分为老旦、外旦、大旦、小旦、贴旦、搽旦、花旦等。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

末:扮演男子角色。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

净丑:一般扮演反面人物或滑稽人物。其中,净是花脸,丑是小丑。

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他们或表现人物在剧中的地位,或表现人物的善恶、年龄、气质等。驾——皇帝;孤——官员;孛老——老年男子;卜儿——老年妇女;邦老——强盗;细酸——秀才;禾旦——农家女孩。

④科诨。

剧本中规定主要动作、表情与舞台效果叫做科。(插科打诨)泛指戏剧中各种喜剧性的穿插,用于活跃舞台气氛。调节观众心理。

3、元曲大家、名作。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

白 朴《梧桐雨》、郑光祖《倩女离魂》。

元曲六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王实甫《西厢记》、乔吉《两世姻缘》。

元曲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

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庭》,王实甫的《西厢记》,

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三、名作简介。

1、《窦娥冤》: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他曾毫无惭色的自称:“我是个普天下的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结尾一段,更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破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窦娥是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她出生在书香之家,父亲是“幼习儒业,饱有 文章 ”的书生。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母之痛和穷困之苦,从小养成了孝顺的品格。父亲为了抵债,忍心将她出卖,让她成了债主蔡婆婆的童养媳,这加重了她幼小心灵的创伤。她在蔡家平淡地度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岂料至17岁,即婚后不久,丈夫因病去世,窦娥随即变为寡妇。世事的多变、接踵而来的苦难,不仅使窦娥磨炼出应付灾变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也使她对“恒定不变”的天理产生怀疑。她出场时,便满怀忧怨地唱道: “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窦娥地婆婆蔡氏以放债来收取“羊羔儿利”,无力偿还其债务的的赛卢医起了杀蔡婆婆之心,蔡氏在危难之际意外地被张驴儿父子救出。可是,张氏父子不怀好意,乘机要将蔡氏婆媳占为己有。窦娥坚意不从。张驴儿怀恨在心,趁蔡氏生病,暗中备下毒药,伺机害死蔡氏,逼窦娥改嫁;可是,阴差阳错,张的父亲误喝有毒的汤水,倒地身亡;张驴儿见状,当即心生歹念,嫁祸于窦娥,以“官了”相威胁,实则强行逼窦娥“私了”。窦娥一身清白,不怕与张驴儿对簿公堂,本以为官府能判个一清二楚;岂料贪官桃杌是非不分,偏听偏信,胡乱判案,屈斩窦娥,造成千古奇冤。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窦娥形象:窦娥是一位坚强的女子形象,从文章中看,一个“冤”字贯穿其中,由一个冤字引出了窦娥的怨、悲、恨,逐步深入地展示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突出了她的刚烈性格。窦娥从上一场,就先用一支端正好的曲子,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以“动地惊天”。滚绣球这支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板书)。很好地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接着在诀别婆婆一部分中,充分展现了窦娥性格的另一面:淳朴、善良(板书)的美好心灵。从窦娥的行动和宾白中我们可以知道,窦娥是刚强的,面对酷刑,坚持正理。但为了婆婆免遭毒打,才被迫屈招。即使是走后街,也是为了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到了如此悲惨的境地,仍在劝慰婆婆保重身体,不要过分悲伤,窦娥的善良性格和美好心灵,充分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这是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和坚决抗争,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2、《西厢记》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珙。张珙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以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寰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相见,便而入,莺莺见他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警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晃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明清是小说。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在明清时期,小说在文学史上取得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的地位。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品即是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主要有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两大类。明代的长篇小说按题材和思想内容,又可概分为五类,即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英雄传奇小说和公案小说等。我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志人志怪,为明清小说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清代小说简介

清代初期至乾隆时期是清小说发展的全盛时期,清代小说基本是文人的创作,虽有历史、传说等素材的借鉴,但作品多取材於现实生活,较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个人的意愿。在结构、叙述和描写人物各方面也多臻於成熟的境界。

乾隆年间产生的《聊斋志异》和《红楼梦》,分别把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的创作推向顶峰,而嘉庆年间产生的《三侠五义》把公案侠义派小说推向顶峰,对后世武侠小说奠定基础产生深远影响。

关汉卿作为“元曲四大家”之首,流传至今的作品非常多,那么关汉卿的元曲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关汉卿的元曲有哪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汉卿的元曲作品

关汉卿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在其存世的80年间写出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很多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非常强烈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其最著名的当属人尽皆知的《窦娥冤》。作为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已经被列为世界 文化 名人,国内至少有100多种不同的戏剧形式,1500多个剧团在演出关汉卿的作品,关汉卿的元曲更是被翻译成为日、德、法、英等多种文字,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外国人称关汉卿是“东方的莎士比亚”。关汉卿的元曲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关汉卿是元曲四大家之首,是我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关汉卿的元曲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可以说是当时各个社会阶层生活的一个缩影。关汉卿的元曲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汉卿处于金末元初,这个特殊的时代给与了关汉卿创作的丰富的题材。金朝是封建制的国家,而到了元朝,可以说是奴隶制的短暂的复辟,在元朝,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汉人处于非常低的等级,一个汉人的价值仅仅相当于一头牛,而读书人的地位更是仅仅高于乞丐,正是这种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愤懑,给了关汉卿创作的源泉与动力。关汉卿的元曲关注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激烈的阶级、民族冲突与社会矛盾中关汉卿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绘着自己感受到的一切。

关汉卿不服老表明了什么

关汉卿不服老指的是关汉卿的元曲《南吕·一枝花·不服老》,这是关汉卿的元曲散曲中比较有名的一首,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关汉卿的情怀与志向,表明了关汉卿在词曲创作道路上坚定执着的走下去的决心与意志。这首元曲如行云流水,气势磅礴的表现了自己愿意做一粒“铜豌豆”的决心。

《南吕·一枝花·不服老》写作在元代,其时作者关汉卿已经到了中年,作为一个读书人在古代最大的出路就是通过科考走上仕途,这是所有读书人的出路,但是元代将人进行了严格的等级划分,实行的是奴隶制,又取消了科考制度,使得读书人没有了出人头地的出路。关汉卿处于第三等的汉人行列,又是读书人,在元代“八娼九儒十丐”,就连娼妓也要比读书人高人一等,正是出去对这种等级制度的愤懑,出于对统治阶级的反抗,出于对于自己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决心,关汉卿写下了这首元曲《南吕·一枝花·不服老》决心要做“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坚定的走自己的创作之路,要写出更多的好作品的坚定决心。

关汉卿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大家,之所以可以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与其所处的时代,所处的地位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关汉卿的狂放无羁在这首元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一个坚强斗士的决心与行动也表现的一览无遗。

关汉卿的资料

关汉卿大约生于1220-1300年间,字不祥,号已斋,关于其出生地有很多个版本,有人说他是现在的山西运城人,也有人说他是河北安国县人,还有人说他是现在的北京人,人一出名很多地方就会争着要成为其出生地,由此也可见关汉卿的名头跨国 历史 的长河在今天也确实是够响亮的。

关汉卿生于金末元初,因为元代统治的时间比较短,所以也可以说关汉卿生活元末明初。总而言之关汉卿生存的那个时代确实是处于动荡之中,元朝统治下,将人分为四等,关汉卿就属于低等人的汉人,而且关汉卿还是一个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有着“八娼九儒十丐”的说法,可见文化人的地位是相当的低的。同时元朝的统治下的等级制度就已经激化了民族矛盾,社会是相当黑暗的,很多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联合同样处于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开始抗争,可以说从元朝统治开始就一直存在着此起彼伏的反抗朝廷的斗争。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又黑暗的社会,关汉卿感受是丰富的,他将这些感受都诉诸笔端,那个时代造就了一个属于世界的关汉卿。

关汉卿的作品相当的多,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写出了杂剧67部,小令40多首,套曲十多首,可以说是一个相当高产的戏剧作家,也是一个 成功 的词曲作者。关汉卿的作品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各个阶层,在其作品中充满着昂扬的战斗精神,让人鼓舞,让人向往幸福的生活。关汉卿的作品已经被译成多国文字,外国人称其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1 盛行于元代的元曲诗句

2 关汉卿的元曲

3 元曲家关汉卿简介

4 郑光祖的简介

5 元曲和元曲四大家

6 为什么红楼梦是禁书

唐诗宋词元曲代表作简介。急! 不要单一代表作!还要简介!

唐诗:《访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脍炙人口,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却是唐诗中的代表作。

诗因为受体裁的限制,只能用很少的字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诗有“诗家语”,如果用读散文的方法来读诗,则不容易理解诗的本意。

这首《访隐者不遇》,最大的特点是精炼,诗是五绝,只有二十个字。开篇第一句“松下问童子”,问的是什么,作者没有说,只用回答代替了疑问“言师采药去”,那问的一定是“师往何处去”。接下来又用一句回答“只在此山中”,省略了疑问“采药在何处”,最后又以一句“云深不知处”省略了“山中何处采”。

然后我们再看诗中出现的事物。“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两人的问答开始了,作者一定是来到“隐者”居住的地方,相问隐者的童子。“只在此山中”,那就必定有一座山,至于这座山有多高?“云深不知处”……

最后我们再看作者的思想活动。题目是《访隐者不遇》,作者去拜访隐者,想必一定怀着一颗怡然的心,至少心情是淡然的。而来到隐者居住的地方,“言师采药去”,人不在,那必然有一些失望。等到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中又萌升了一点希望。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方才彻底绝望了……

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词中所描绘的“乱石”、“惊涛”的赤壁景色,“雄姿英发”的周郎形象,相映生辉,各臻其妙,为历代读者所传诵。

元曲:《窦娥冤》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唐诗、宋词、元曲的代表作

五言绝句:孟浩然,春晓

七言绝句:杜甫,绝句

五言律诗:王维,山居秋暝

七言律诗: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宋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元曲:窦娥冤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代表作品是

唐诗

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成就最辉煌的时期,名家名作辈出,灿若星河,在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就近五万首,著名诗人约有五六十个。而在唐代灿烂群星中,有两颗最明亮的巨星,那就是李白和杜甫。

宋词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唐朝后期出现,句子有长有短,可配合曲调吟唱,所以许多著名的词牌名就是曲牌名如《满江红》、《念奴娇》、《水调歌头》等等。

著名的词人有北宋的苏轼,豪放派的开创者,其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女词人李清照(多媒体展示李清照画像、生平和作品,早期作品《如梦令》和晚期作品<<夏日绝句>>)。

很显然李清照的词风是有很明显的转变,这是因为作者前期生活在北宋,生活安逸,所以词风婉约;而后期北宋灭亡,国破家亡,南宋偏安,生活动荡,所以词风大变,词风豪迈。

元曲

元朝时期,戏曲空前发达,其中以杂剧最为突出,涌现了一批杰出剧作家,代表剧作家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其中以关汉卿最负盛名,而他最负盛名的作品是《窦娥冤》。

明清小说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琴的《红楼梦》(多媒体展示四大名著)其中把明清小说推向顶峰的是<<红楼梦>>,

写出唐诗宋词元曲的代表人物 和代表作品(只写一个)

李白《蜀道难》

李清照《声声慢》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唐诗宋词元曲的代表人

唐诗:李白、杜甫。

宋词:李清照、柳永、苏轼、辛弃疾、温庭筠。

元曲:马致远,关汉卿,白朴

普希金的代表作,不要简介,只要代表作

代表作: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短篇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

戏剧:《鲍里斯·戈杜诺夫》

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抒情诗:《致大海》、《自由颂》、《致恰达耶夫》

长诗:《青铜骑士》、《高加索俘虏》

昆戏代表作、简介

1《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共55出,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与其《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并称为“临川四梦”。此剧原名《还魂记》,创作于1598年。

故事梗概: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著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薰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牡丹亭》的意义在于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爱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并对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强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2《长生殿》。

剧情梗概:故事描写唐玄宗宠幸贵妃杨玉环,终日游乐,将其哥哥杨国忠封为右相,其三个姐妹都封为夫人。但后来唐玄宗又宠幸其妹妹虢国夫人,私召梅妃,引起杨玉环不快,最终两人和好,于七夕之夜在长生殿对着牛郎织女星密誓永不分离。为讨杨玉环的欢欣,唐玄宗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从海南岛为杨玉环采集新鲜荔枝,一路踏坏庄稼,踏死路人。由于唐玄宗终日和杨玉环游乐,不理政事,宠信杨国忠和安禄山,导致安禄山造反,唐玄宗和随行官员逃离长安,在四川马嵬坡军士哗变,强烈要求处死罪魁杨国忠和杨玉环,唐玄宗不得已让杨玉环上吊自尽。杨玉环死后深切痛悔,受到神仙的原谅,织女星说:“既悔前非,诸愆可释”。 郭子仪带兵击溃安禄山,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日夜思念杨玉环,闻铃肠断,见月伤心,对着杨玉环的雕像痛哭,派方士去海外寻找蓬莱仙山,最终感动了天孙织女,使两人在月宫中最终团圆。

3《桃花扇》。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共有40出,舞台上常演的有《访翠》、《寄扇》、《沉江》等几折。通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戏剧。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当时清初正是考据学极盛时期,影响了作者忠于历史的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剧本所写的一年中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考证精确到某月某日,但由于并不是历史书籍,剧中加入故事情节,人物感情刻画,从深度和广度反映现实,并且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部对后来影响很深的历史剧。

剧情梗概: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逃难到南京,重新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太监魏忠贤余党,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其中复社中坚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提诗扇,而和其“梳栊”(和 结婚非正式叫梳栊)。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回。阮大铖怀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香君坚决不从,撞头欲自尽未遂,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全剧其中穿插当时历史事件,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四镇带兵打内战,史可法坚守扬州城破投河自尽等。

《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词:

绕地游

梦回莺啭

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

抛残绣线

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

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

云髻罢梳还对镜

罗衣欲换更添香。

步步娇

嫋晴丝吹来闲庭院

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

迤逗的彩云偏。

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醉扶归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

艳晶晶花簪八宝钿。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

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画廊金粉半零星。

池馆苍苔一片青。

踏草怕泥新绣袜

惜花疼煞小金铃。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皁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好姐姐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那荼蘼外菸丝醉软,

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

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尾声

观之不足由他缱,

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

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瓶插映山紫

炉添沉水香。

蓦地游春转

小试宜春面。

春呵春!得和你两流连。

春去如何遣?

恁般天气,好困人也!

山坡羊

没乱里春情难遣

蓦地里怀人幽怨

则为俺生小婵娟

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

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

俺的睡情谁见?

则索要因循腼腆

想幽梦谁边

和春光暗流转。

迁延,这衷怀哪处言?

淹煎,泼残生除问天。

山桃红

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

是答儿闲寻遍

在幽闺自怜

转过这芍药栏前

紧靠著湖山石边

和你把领扣儿松,衣频宽

袖梢儿著牙儿沾也。

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是那处曾相见?

相看俨然

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画眉序

好景艳阳天

万紫千红尽开遍。

满雕栏宝砌,云簇霞鲜。

督春工珍护芳菲

免被那晓风吹颤,

使佳人才子少系念

梦儿中也十分欢忭

滴溜子

湖山畔,湖山畔,云蒸霞焕。

雕栏外,雕栏外,红翻翠骈。

惹下蜂愁蝶恋,三生锦绣般非因梦幻。

一阵香风,送到林园。

五般宜

一边儿燕喃喃软又甜

一边儿莺呖呖脆又圆。

一边蝶飞舞,往来在花丛间。

一边蜂儿逐趁,眼花缭乱。

一边红桃呈艳,一边绿柳垂线

似这等万紫千红齐装点

大地上景物多灿烂!

山桃红

这一霎天留人便

草藉花眠,

则把云鬟点,红松翠偏。

见了你紧相偎,慢厮连,

恨不得肉儿般和你团成片也。

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

我欲去还留恋

相看俨然

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

行来春色三分雨。

睡去巫山一片云。

夫婿坐黄堂

娇娃立绣窗

怪她裙钗上

花鸟绣双双

宛转随儿女。

辛勤做老娘。

绵搭絮

雨香云片,才到梦儿边,

无奈高堂,唤醒纱窗睡不便。

泼新鲜,俺的冷汗粘煎。

闪的俺心悠步,意软鬟偏。

不争多费尽神情

坐起谁欠,则待去眠

尾声

困春心,游赏倦

也不索香薰绣被眠。

春吓!有心情那梦儿还去不远。

汉赋楚辞唐诗宋词元曲个来几个代表作要有作者和题目最多的采纳

汉赋:司马相如 张衡 楚辞:屈原 唐诗:李白 杜甫 白居易 宋词:苏轼 李清照 柳永 辛弃疾 元曲:关汉卿 马致远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各出两个作 者和代表作

唐诗

李白 《将进酒》

杜甫 《三吏》,《三别》

宋词

李清照(婉约派)《如梦令》

苏轼(豪放派)《念奴娇 赤壁怀古》

元曲

关汉卿《窦娥冤》

郑光祖《倩女离魂》

明清小说

罗贯中(明)《三国演义》

曹雪芹(清)《红楼梦》

唐诗:李白《行路难》、《早发白帝城》、《静夜思》、杜甫《登楼》《江南逢李龟年》、白居易

宋词:李清照 《如梦令》 、柳永、辛弃疾、范仲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元曲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明清小说名著: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

以上就是关于元曲四大家及其作品简介全部的内容,包括:元曲四大家及其作品简介、元曲四大家作品简介、元曲三百首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6340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