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五月青海湖都会来一大批鸟这一大批鸟是什么鸟

每年五月青海湖都会来一大批鸟这一大批鸟是什么鸟,第1张

鸬鹚

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别名水老鸦、鱼鹰、鷧(音意)、乌鬼,是一种广泛分布的鸬鹚科海鸟,其身体比鸭狭长,体羽为金属黑色,善潜水捕鱼,飞行时直线前进,中国南方多饲养来帮助捕鱼。鸬鹚主要生活在旧大陆和北美洲东海岸,一般在悬崖上或树上作窝,但是越来越多地也在内陆生活。在海草和嫩枝达成的窝里一次下3至4枚蛋。

外形特征

鸬鹚该鸟体羽黑色,并带紫色金属光泽。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边黑色,而呈鳞片状,体长为11~12米。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喉部具大 白点。生殖期中,胁下有大形白斑,头及颈密生白丝状羽。后头部有一不很明显的羽冠。幼鸟的下体黑色,杂以白羽。眼淡绿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区及喉暗红色,脚黑色。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

生活习性

鸬鹚(3)鸬鹚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野生鸬鹚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间活动。栖止时,在石头或树桩上久立不动。飞行力很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主要食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鸬鹚在捕猎的时候,体羽黑色,并带紫色金属光泽。 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边黑色,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鸬鹚的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

鸬鹚在海草丛生的水域主要用脚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鸬鹚就脚蹼和翅膀并用。在能见度低的水里,鸬鹚往往采用偷偷靠近猎物的方式到达猎物身边时,突然伸长脖子用嘴发出致命一击。这样,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也绝难逃脱。在昏暗的水下,鸬鹚一般看不清猎物。因此,它只有借助敏锐的听觉才能百发百中。 鸬鹚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

饲养方法

鸬鹚人工驯养环境中的鸬鹚,除每天定时入水捕鱼外,喜栖于朝阳通风的环境中休息。适于在不结冰的环境温度中生活。饲料以小鱼、黄鳝及猪肠为主食,每只每天饲料量800~1500克。换羽期适当增喂豆类食品,如豆腐等,每只每天300~400克。每天下午喂食1次,食后多立于栖架上休息。饱食后的鸬鹚不宜运动和使役捕鱼。

驯养鸬鹚用于捕鱼,可自雏鸟60日龄开始,跟随鱼船同已驯熟的成鸟入水练习。约150日龄后,大部分经过驯养的鸬鹚都能顺利掌握捕鱼的本领。经过人工长期驯养的鸬鹚,其飞翔力较差,多数个体不习惯于长时间的高飞,可以较熟练的识别同群的鸬鹚或所栖息鱼船。用于捕鱼的鸬鹚,需用绿绳或稻草在其颈部系以活套,也可用金属环套在颈部,防其捕鱼后吞食。每次捕鱼后,主人取下衔回的大鱼。还需要喂给小鱼以资奖励,促使其再次下水捕鱼。驯养鸬鹚捕鱼,多掌握在每天上午空腹时,每次入水捕捉40~60分钟,捕后立于船上休息40~60分钟后再次入水捕鱼。一般每天可3次入水捕鱼120~180分钟,鸬鹚入水捕鱼时多咬头部或鳃部。

通常每次独自捕捉的活鱼体重500克左右,最大时也能独自捕到重达5000克的活鱼。超过5000克的鱼,也能捕到。但需几只或十几只的鸬鹚共同合作,以及驯养人协作方可完成捕获任务。据有关资料,曾有一群十数只鸬鹚合力捕捉到体重15千克以上的大型鳇鱼。据渔民经验,雄性鸬鹚体型略大于雌性,其捕鱼能力也优于雌性鸬鹚。驯养得当的个体,平均每天每只鸬鹚可捕获鲜鱼15~25千克。若水域及鱼源均理想,也有每天每只鸬鹚捕鱼35千克的最佳记录。

繁殖方式

鸬鹚在人工驯养条件下能正常产卵, 每年初夏进入繁殖期,繁殖期为5~7月,每只雌鸟可产卵6~20枚,其繁殖生态与家鹅相似。每当繁殖季节,到临近水域的悬崖峭壁上、大树上或沼泽地的矮树上、芦苇中以树枝或海藻营巢。每窝卵2~5枚。卵白色而具蓝或浅绿光泽。孵化期28天,60天幼鸟离巢。雏鸟为晚成性。亲鸟把捕捉到的鱼贮在喉囊中,雏鸟将头伸入啄食。在一些地方人们驯化它们用以捕鱼。

鸬鹚属鹈形目,鸬鹚科该鸟可驯养捕鱼,我国古代就已驯养利用,为常见的笼养和散养鸟类,野生鸬鹚分布于全国各地,繁殖于东北、内蒙古、青海湖及新疆西部等地。

[形态]该鸟体羽黑色,并带紫色金属光泽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边黑色 而呈鳞片状喉部具大白点生殖期中,胁下有大形白斑,头及颈密生白丝状羽后头部有一不很明显的羽冠幼鸟的下体黑色,杂以白羽眼绿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区及喉暗红色,脚黑色

[生态]鸬鹚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野生鸬鹚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性不甚畏人

[繁殖]该鸟在人工驯养条件下能正常产卵,每年初夏进入繁殖期,每只雌鸟可产卵6-20枚,其繁殖生态与家鹅相似

饲养管理 与鹈鹕相同

抓鱼的鸟叫鸬鹚。

鸬鹚,是一种大型的“食鱼游禽”,因此俗名也被称为“鱼鹰”。鸬鹚有四个脚趾,脚趾之间有着完整的蹼膜,有利于划游。鸬鹚潜水技术十分了得,每一次潜入水中能够长达30-40秒,有的甚至能够达到70秒。

由于鸬鹚的听觉异常灵敏,因此能够潜入10米左右的水下进行捕鱼,但凡那个深度有鱼儿在游动,都能够被鸬鹚察觉,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鱼儿捕获。想必,这就是“鱼见到鸬鹚骨也软”的由来。

鸬鹚捕鱼的历史和特点:

根据相关文献所记载,秦代的《尔雅》以及东汉的《异物志》等书中,都有与鸬鹚捕鱼的相关记载。鸬鹚的胆子比较大也不惧怕人类,人工驯化起来并不是很难。一般需要在雏鸟才60天的时候便开始训练。

我国民间有一种传统的捕鱼手法,那是利用鸬鹚捕鱼,其高超之处,令人折服。而这种传统手法最为常见的地方是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诸市镇。曾经那里有一群坚守着“鸬鹚捕鱼”的传统工作,经常是几个人约着一同捕鱼,一人一只小船,在江面上利用鸬鹚捕鱼。随着渔民们一声声吆喝,鸬鹚纷纷扎进水里,片刻之后冒出水面,嘴里衔着正在挣扎的鱼儿。

1、“卢鸟兹鸟”合起来是“鸬鹚”一词。鸬鹚拼音:[lú cí]。

2、鸬鹚,学名:Phalacrocoracidae,是鸟纲鹈形目的一科,其下仅包括鸬鹚属(学名Phalacrocorax)一属。特征为足部4趾相连全蹼足,是鸟类中所仅见。共包括30种左右的鸬鹚。

鸬鹚俗叫鱼鹰﹑水老鸦。羽毛黑色,有绿色光泽,颔下有小喉囊,嘴长,上嘴尖端有钩,善潜水捕食鱼类。渔人常驯养之以捕鱼。

鸬鹚外形特征该鸟体羽黑色,并带紫色金属光泽。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边黑色,而呈鳞片状,体长为11-12米。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喉部具大白点。生殖期中,胁下有大形白斑,头及颈密生白丝状羽。后头部有一不很明显的羽冠。幼鸟的下体黑色,杂以白羽。眼淡绿色,嘴端褐色,下嘴基部灰白色,而裸区及喉暗红色,脚黑色。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

鸬鹚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

鸬鹚是一种大型的食鱼游禽,善于潜水,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飞时颈和脚均伸直。中国有5种。常被人驯化用以捕鱼,在喉部系绳,捕到后强行吐出。

鸬鹚是中到大型的海鸟。形体最小的是侏鸬鹚,体长45厘米,体重340克;最大的是弱翅鸬鹚,体长100厘米,体重5千克。在1850年灭绝的眼镜鸬鹚体型也相当大,体重平均达63千克。

多数鸬鹚,包括几乎所有的北半球物种,主要有深色的羽毛,但一些南半球的物种是黑色和白色,少数(生活在新西兰的如点斑鸬鹚)羽行相当丰富多彩。许多物种在脸上的肌肤有颜色(在眼先和喉部的皮肤),可以是明亮的蓝色、橙色、红色或**。通常在繁殖季节变得更鲜艳。该物种的鸟喙长而薄,常大声呼叫。

鸬鹚的生活习性:

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向上伸得很直、头微向上倾斜,潜水时首先半跃出水面、再翻身潜入水下。飞行时头颈向前伸直,脚伸向后,两翅扇动缓慢,飞行较低,掠水面而过。休息时站在水边岩石上或树上,呈垂直坐立姿势,并不时扇动两翅。尽管这些鸟花费太多的时间在水中,但它们不具备其他海鸟的防水油,所以必须花很多时间晒自己的翅膀。

鸬鹚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间活动。栖止时,在石头或树桩上久立不动。飞行力很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鸬鹚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鸬鹚的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

鸬鹚的解释

[cormorant]

水鸟名,俗叫鱼鹰, 羽毛 黑色,有绿光,善 捕鱼 , 生活 在 海滨 ,用树叶、海藻等筑巢。 渔人 常用来捕鱼。又名乌鬼,水 老鸦 详细解释 亦作“ 鸕鶿 ”。 1水鸟名。俗叫鱼鹰、水老鸦。羽毛黑色,有 绿色 光泽 ,颔下有小喉囊,嘴长,上嘴尖端有钩,善潜水捕食鱼类。渔人常驯养之以捕鱼。 北齐 颜之推 《稽圣赋》 :“鼋鳖伏乎其阴,鸕鷀孕乎其口。” 唐 杜甫 《田舍》 诗:“鸕鶿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一·鸬鹚》 :“鸕鷀,处处水乡有之。似鶂而小,色黑。亦如鸦,而 长喙 微曲,善没水取鱼,日集洲渚,夜巢 林木 ,久则粪毒多令木枯也。南方渔舟往往縻畜数十,令其捕鱼。” (2) 鸬鹚陂 的省称。 明 夏完淳 《燕问》 :“ 桑乾 晓河, 鸕鷀 夜岸,澄流绮望,素波若旦。” (3)鸬鹚杓的省称。 元 罗志仁 《 木兰 花慢·禁酿》 词:“鸕鷀鹦鹉,且茶瓯,蒲桃酿绿,空想 芳馨 。”

词语分解

鸬的解释 鸬 (鸕) ú 〔鸬鹚〕水鸟,羽毛黑色,嘴扁而长,尖端有钩。善捕鱼,渔人常用来捕鱼。亦称“鱼鹰”、“乌鬼”、“水老鸦”。 (鸕) 部首 :鸟; 鹚的解释 鹚 (鷀) í 〔鸬鹚〕见“ (鷀)鸬”。 部首:鸟。

一、外形

1、鸬鹚: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夏羽头、颈和羽冠黑色,具紫绿色金属光泽,并杂有白色丝状细羽;上体黑色;两肩、背和翅覆羽铜褐色并具金属光泽。

2、鹈鹕:全身长有密而短的羽毛,羽毛为白色、桃红色或浅灰褐色。嘴形宽大直长,长30多厘米,上嘴尖端朝下弯曲,呈钩状;下嘴分左右二支,其间有一巨大而能扩缩的皮肤喉囊;皮囊是下嘴壳与皮肤相连接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缩。

二、种类

1、鸬鹚:种类繁多共有39种,如:长尾鸬鹚、欧鸬鹚、蓝眼鸬鹚、双冠鸬鹚、南美鸬鹚等。

2、鹈鹕:共有8种,如:白鹈鹕、粉红背鹈鹕、斑嘴鹈鹕、卷羽鹈鹕、澳洲鹈鹕等。

三、分布范围

1、鸬鹚: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澳洲和北美。从北美东北海岸和格陵兰岛西部到冰岛、法罗群岛、英伦三岛、北欧,往东到萨哈林岛、日本,往南到中欧、非洲、东欧、土耳其、伊朗、印度、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繁殖在北半球北部,越冬在繁殖地南部。

2、鹈鹕:广布全球温暖水域,大多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以及澳大利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鸬鹚 (鹈形目鸬鹚属通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鹈鹕 (鹈鹕科水禽统称)

以上就是关于每年五月青海湖都会来一大批鸟这一大批鸟是什么鸟全部的内容,包括:每年五月青海湖都会来一大批鸟这一大批鸟是什么鸟、鸬鹚是什么、抓鱼的鸟叫什么名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5678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