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清朝,府台,道台,聂台,制台,是什么官员,几品官

请问清朝,府台,道台,聂台,制台,是什么官员,几品官,第1张

所谓制台即总督,从一品。掌_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所谓臬台即按察使,全程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省各一人,正三品。按察使掌振扬风纪,澄清吏治。

所谓道台即道员,道员正四品。道居于省府之间,但是实际上并非是一级完整固定的行政机构,所以各地有置有不置,而且各道员的具体工作也不甚相同,根据所在地区不同可能有一下一种或几种工作:陆运、漕运、海运、海防、水利、开垦、渔业、关务、通讯、饬兵、教化等等。

所谓府台即知府,初制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从四品。知府掌总领属县,宣布条教,兴利除害,决讼检奸。

扩展资料

关于清朝官制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布政、按察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

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

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其中还有投降清朝的土司官职由明朝直接承袭下来的指挥使司,长官为指挥使,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清朝官制

直隶总督是从一品。

从品级来说,直隶总督一般属于从一品的高官。但是在管理各个地区的官员中,直隶总督却无法管理顺天府的府尹。顺天府尹仅仅是正三品官,为何能够不服从直隶总督的管理呢?其实,直隶总督根本无权管理顺天府尹,因为顺天府尹直接隶属于朝廷,属于小一号的封疆大吏。

简介

到了清朝入关以后,总督逐渐成为了地方上的高级官员,而且编制开始固定下来。清朝总计划分了9位总督,除了直隶总督和四川总督,其余的总督都负责两三个省的事务。

总督属于从一品或者正二品的高官,一般兼兵部尚书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头衔,因此,经常被属下成为部堂大人、制台大人或者总宪大人。总督负责两三个省的军务、河道、粮食运输等方面的工作,但直隶总督和四川总督不同。

文官

正一品

太师 太傅 太保 大学士

从一品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尚书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总督 侍郎 内务府总管

从二品

内阁学士 翰林院掌管学士 巡抚 布政使

正三品

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 宗人府府丞 通政使司通政 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 太常寺卿 顺天府尹 奉天府尹 按察使 外务部左右丞

从三品

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 盐运使

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 大理寺少卿 詹事府少詹事 太常寺少卿 鸿胪寺卿 顺天府丞 奉天府丞 道员 外务部左右参议

从四品

翰林院侍读学士 翰林院侍讲学士 内阁侍读学士 国子监祭酒 都转运运盐使司同知 知府

正五品

左右春坊左右庶子 通政使司参议 光禄寺少卿 六科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 郎中 顺天府治中 奉天府治中 钦天监监正 太医院院使 同知 直隶州知州

从五品

翰林院侍读 翰林院侍讲 司经局洗马 鸿胪寺少卿 监察御史 员外郎 知州 运盐司运副 盐课司提举

正六品

内阁侍读 左右春坊左右中允 国子监司业 部院主事 宗人府主事 寺衙门主事 起居注主事 都察院都事 都察院经历 大理寺左右丞 钦天监左右监副 太医院院判 京府通判 京县知县 兵马司指挥 钦天监春夏秋冬中五官正 太常寺丞 神乐署署正 府通判

从六品

左右春坊左右赞善 翰林院修撰 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五官正 钦天监秋冬官正 布政司经历 布政司理问 运盐司运判 直隶州州同 州同 僧录司左右阐教 道录司左右演法

正七品

翰林院编修 通政使司知事 通政使司经历 大理寺左右评事 太常寺博士 太常寺满洲读祝官 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 京县县丞 兵马司副指挥 知县 太常寺典簿 按察司经历 皇史宬尉 太仆寺满主簿 部院寺内务府司库 京府儒学满汉教授 京府儒学训导 外府教授 七品笔帖式

从七品

翰林院检讨 銮仪卫经历 中书科掌印中书 内阁中书 办事中书 詹事府主簿 光禄寺典簿 京府经历 钦天监官五官灵台郎 祠祭署奉祀 布政司都事 运盐司经历 直隶州州判 州判 国子监博士 国子监助教 唐古忒学助教 古忒学中书

正八品

国子监学正 国子监学录 钦天监主簿 太医院御医 五经博士 八品笔帖式 四氏学学录 太常寺协律郎 布政司司库大使 运盐使库大使 道库大使 按察司知事 外府经历 外县县丞 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 州学正 县教谕 僧录司左右讲经 道录司左右至灵

从八品

翰林院典簿 国子监典簿 鸿胪寺主簿 钦天监五官司挈壶正 太医院吏目 祠祭署祀丞 神乐署署正 布政司照磨 运盐司知事 府州县训导 僧录司左右觉义 道录司左右至义

正九品

钦天监五官监侯 钦天监五官司书 太常寺赞礼郎 九品笔帖式 按察司照磨 府知事 同知知事 通判知事 县主簿 和声署奉銮

从九品

翰林院待诏 工部制造库司匠 国子监典籍 钦天监博士 鸿胪寺鸣赞 鸿胪寺序班 会同馆序班 刑部司狱 府照磨 通判照磨 钦天监漏刻博士 太医院吏目 太常寺司乐 宣课司大使 州吏目 道库使 府税课司大使 按察使司狱 府司狱 同知司狱 巡检 布政司仓大使 府库大使 同知仓大使 土司副巡检 都纲 都纪 正科 正术

未入流

翰林院孔目 礼部铸印局大使 县典史 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关大使 府检校 长官司吏目 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 同知库大使 州库大使 税课司分司大使 州税课使大使 县税课使大使 驿丞 河泊所所管各闸闸官 道仓大使 州仓大使 典科 训科 典术 训术 副都纲 僧正 僧会 副都纪 道正 道会

武官

正一品

领侍卫内大臣 一二三等子 太尉

从一品

内大臣 湘军骑兵步兵守兵 外省驻防将军 乌鲁木齐热河察哈尔都统 提督

正二品

左右翼前锋统领 八旗护军统领 八旗副都统 左右翼总兵 外省驻防副都统 銮仪使 一二三等男 总兵

从二品

散秩大臣 副将

正三品

一等侍卫 冠军使 火器营翼长 步军翼尉 包衣护军统领 乌枪营总 圆明园总管 前锋参领 护军参领 乌枪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 城守尉 陵寝总管 圆场总管 黑龙江船驳水手总管 察哈尔总管 王府长史 参将 一二三等轻车都尉 指挥使

从三品

圆明园包衣营总 包衣护军参领 吉林参领 黑龙江参领 指挥同知 察哈尔参领 驻防协领 一等护卫 游击 宣慰使司宣慰使

正四品

二等侍卫 云麾使 前锋侍卫 副护军参领 乌枪护军参领 副前锋参领 副骁骑参领 佐领 步军协尉 信驳总管 南苑总管 陵寝副总管 陵寝司工匠 圆场翼长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 上都达布逊诺尔 达里岗爱总管 防守尉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四品官 司仪长 骑都尉 都司 宣慰使司同知 指挥佥事

从四品

城门领 包衣副骁骑参领 包衣佐领 察哈尔副参领 察哈尔佐领 四品典仪 二等护卫 宣慰使司副使 宣慰使司宣抚使

正五品

三等侍卫 治仪正 步军副将 步军校 监守信驳官 南苑门章京 陵寝防御 陵寝管理烧造砖瓦官 分管佐领 盖州牛庄满洲掌印防御 关口守御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五品官 云骑尉 守备 宣慰使司佥事 宣抚使司同知 正千户

从五品

四等侍卫 委署前锋参领 委署护军参领 委署乌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 下五旗包衣参领 五品典仪 三等护卫 守御所千总 河营协办守备 宣抚使司副使 安抚使司安抚使 招讨使司招讨使 副千户

正六品

蓝翎侍卫 整仪尉 亲军使 前锋校 护军校 乌枪护军校 骁骑校 监造火药官 陵寝祭祀供应官 太仆寺马厂驼厂翼长 黑龙江吉林管水手六品官 门千总 营千总 宣抚使司佥事 安抚使司同知 招讨使司副招讨使 长官司长官 百户

从六品

委署步军校 内务府六品翎长 六品典仪 卫千总 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城门使 盛京游牧正尉 太仆寺马厂驼厂固山达 七品荫监生 恩骑尉 把总 安抚使司佥事 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盛京游牧副尉 七品典仪

正八品

盛京养息尉左右翼长 八品荫监生 外委千总

从八品

八品典仪 委署亲军校 委署前锋校 委署护军校 委署骁骑校 圆明园副护军校

正九品

各营蓝翎长外委把总

从九品

太仆寺委署固山达 额外外委

我们看过的古装剧,应该还是以清朝对背景的最多。但是清朝的对于官员的名称还有品级都做了很多的改变,例如我们可能听过的总督、制台、军门、提督这几个称呼到底是什么官职呢谁的品级又是最大的这次主要就是帮大家解答这些问题,总督我们应该听说了很多次,一般出场阵仗都挺大的,那总督是不是其中最大的官位呢

制台这个称呼很多人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它的正式称呼想必大多数人都听说过,那就是总督。

总督是清朝时期级别最高的封疆大吏,官阶为正二品。总督的权力很大,以两江总督为例,其职权范围为:总督两江(今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所以从职权上来看,总督不但可以管理地方上的行政、经济,还包括了地方军队。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清朝时期各省军队(绿营军)的最高长官是提督,官阶为从一品。总督作为一个二品官,他要插手地方军队方面的事务,官居从一品的提督会答应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皇帝在册封总督的同时,一般还会给总督加上两个从一品的官衔,分别是: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这样一来,在品级上,总督和提督就是同个级别了。但总督被加上了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衔,自然就有权利节制提督手中的军队了,所以总督又被称为制军,而手下的官员为了表示尊重,一般会称其为“制台大人”。

总督的本身职权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不过大多数总督管辖的范围并不只有一个省。此外,总督同时兼任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由此可见,作为清朝最高级别的封疆大吏,总督真正是名副其实了。

说完了总督(制台),我们再来说说另一个高级别官员:军门。其实军门就是对提督的尊称,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统辖一省的绿营军。

上面已经说到过,提督虽然是省里军队的最高长官,但他要受到总督的节制。不过,为了防止总督手中权力过大,各省军队里的中下层军官要受提督的节制,这样就形成了一套相互制约的军队管理体系。总督可以节制高层军官(比如提督、总兵),提督可以节制中下层军官。总督、提督都有调兵权,但没有统兵权。中下层军官可以统领自己管辖内的部队,但却没有调兵权。此外,士兵的军饷都由朝廷发放,士兵吃皇粮,自然只认皇帝。

此外,清朝除了各省的陆路提督之外,还设有水师提督,作为各水师的最高军事长官。清朝最著名的水师提督要属晚清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了,“丁军门”这个称呼想必在许多人的记忆中都印象深刻。

总督:明朝时称总制,后改为总督,惯称制台。

明代正统末至景泰初,除于谦、王骥先后以兵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总督京师、南京军务外,地方亦多派总督。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自成化五年(1469)两广再设总督后,其职始专,近于定制,但终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

清代总督为地方最高级长官,正二品(若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位在从二品的巡抚之上,管辖一省或多省。各省总督依例均有兼衔,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规定,除授为尚书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外,其余各省总督,俱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巡抚:又称抚台。

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清代,地方大员的品级为:总督,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一品,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正二品;巡抚,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正二品。总督官衔略高于巡抚,前期督权远过于抚,如两江总督按例兼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而末期安徽、江西两抚即不再听命于总督。北周与唐初均有派官至各地巡抚之事,系临时差遣,“巡抚”亦未成为官名。

有网友很好奇,清朝的知府、道台、巡抚、提督、总督,这些在清宫剧中常见的官职,到底都是什么官?人们常说的封疆大吏,又究竟是什么官?他们都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

这些官职都是清代地方官,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清朝的地方行政机制。

清沿袭明制,行政区域主要分为省、府、县三级,大概对应今天的省、市、县。为了处理钱粮运输和河道管理等事务,清代又在省和府之间设立一个叫“道”的地方行政机构。

省的长官是巡抚,道的长官是道台,府的长官是知府,提督是省的军事长官,而总督是一省或多省的军政长官。下面,就为大家逐一解读这些官职。

知府:在清代,知府是从四品官员,行政级别相当于今天的厅局级,主要负责一府的民政和司法,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市长。

道台:道台是正四品官员,地位略高于知府,行政级别应该是介于厅局级和省部级之间,主要负责或协助巡抚负责一府或若干个府的钱粮、河工等事务。根据职务的不同,道台又分为不同的道台,比如主管钱粮的,称为粮道;主管河工的,称为河道。道台大概相当于今天的行署专员。

巡抚:巡抚的品级是从二品,不过,清代巡抚往往会加侍郎衔(比如湖南巡抚加户部侍郎衔。加衔只是提高地位,并不掌握该头衔的职权),若是如此,则是正二品官职,行政级别是不折不扣的省部级。巡抚主要负责一省军政,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兼军区政委。

有人说,巡抚相当于省长兼军区司令员,这是不准确的。清代巡抚,只有节制和监督地方军队的权力,没有调兵权,所以,巡抚不等于军事长官。顺便说句,巡抚的职权比今天的省长兼军区政委更大,因为清代省的面积大于今天的省。有清一代,省份最多时,也不过23个省和几个特殊区。

提督:提督是从一品官,品级比巡抚还高,主要掌管一省军事,它才相当于今天的军区司令员。

你没看错,提督的品级比巡抚还高。但是,提督的地位却不如巡抚,还要接受巡抚的节制。这是为何?原因很简单,是清代以文制武的国策决定的。

总督:总督的品级是正二品,加尚书衔是从一品(比如湖广总督加兵部尚书衔),加大学士衔是正一品(比如湖广总督加文冤阁大学士衔),行政级别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至副国级(如果不加衔,从品级上看,只能算省部级)。

总督虽然加尚书衔也只是从一品,和提督的品级相同,但地位和职权却远远大于提督。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的军政,职权可能是巡抚的几倍,因此,如果仅从职权上而论,总督即使不加衔,也是副国级。

值得一提的是,总督和巡抚起初都不是地方官,只是朝廷派到地方的专员。

巡抚初设时,往往是在本省“往来巡抚”,与原一省民政长官布政司合署办公。完成朝廷交代的任务后,便会返回京城复命。明代成化年间,巡抚与所有外官一样,得携家眷赴任,从而减少了巡抚与京师的瓜葛,其后便废止了巡抚赴京议事的规定,使得巡抚成为地方要员。

总督最初是专为军事而设立。为了便于指挥,不至于出现各自为战的现象,朝廷派出总督“总领而督之”,节制和指挥各路军队。后来,随着总督与地方联系的加深,它渐渐也成了掌管一省或多省军政的地方大员。

总督品级和地位都在巡抚之上,但是,总督和巡抚并没有上下级关系,他们都是直属于朝廷。总督和巡抚一样,对地方军队只有节制和监督权,并没有调兵权。不过,特殊情况下,总督奉朝廷特旨,带兵打仗也是常事。

总督、巡抚和提督,品级都是三品以上,是不折不扣的高官,又在地方上掌握大权,所以他们都被称为封疆大吏。除此之外,清代的驻防将军,比如盛京将军、吉林将军等,因为位高权重(正一品,负责驻扎地军政),也被称为封疆大吏。

1、道台

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清初的道员官阶不定,乾隆十八年(1753年),道员一律定为正四品。

清代各省设道员,或有专责,或作为布、按副使。专责者有督粮道或粮储道,简称粮道;又有管河道和河工道,简称河道。官则有的单设,多数为兼任。其他如驿传道,海关道,屯田道,茶马道等,一般由当地同品级官兼道员。作为布、按副使,有分守道和分巡道。

2、藩台

藩台一般指布政使,从二品,掌管一省的财政、民政。

清代始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均为从二品。

但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两省)、陕西省(后分为陕西、甘肃两省)和湖广省(后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设有两布政使。

二司的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俗称藩台、臬台。一般省里设有三司,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第三个负责指挥军事,很少参与地方政治,故很少提及。

3、府台

府台就是知府,也称太守,是中国古代的地方职官名,州府最高行政长官。

清朝府台为从四品,掌一府之政令,总领各属县,凡宣布国家政令、治理百姓,审决讼案,稽察奸宄,考核属吏,征收赋税等一切政务皆为其职责。

知府地位相当于现今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任市长,同知则为唯一的副市长。

扩展资料:

清朝入关后,清朝官职有九品,每一品又分正和从。称为“九品十八阶”,九品以下是未入流。九品以上是官,九品以下是吏。

1、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2、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都御史

文职外官:总督(加尚书衔)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3、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5、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6、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司宣慰使、指挥同知

7、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使、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管带官

8、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司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9、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钦天监监正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_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10、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11、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12、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13、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14、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15、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16、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17、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18、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19、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_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政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官职制度

以上就是关于请问清朝,府台,道台,聂台,制台,是什么官员,几品官全部的内容,包括:请问清朝,府台,道台,聂台,制台,是什么官员,几品官、直隶总督是几品呢、清朝官位有几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5567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