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孟子本人写的吗

《孟子》是孟子本人写的吗,第1张

错,孟子没当过官,所以不是政治家,只是思想家、教育家。

至于《孟子》这本书这个目前没有定论,一般认为《孟子》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一说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另一说为孟子自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各项活动,及政治、教育、哲学、论理等学说和思想,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撰而成。

孟子》由孟轲口授,其弟子万章、公孙丑整理成书。宋朱熹、清魏源是主张孟轲自著的,但都认为有孟子和弟子参加。

《孟子》作者之谜

《孟子》七篇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此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然而,关于《孟子》一书的作者,历来有多种说法。

一,孟轲自著说。《孟子》的最早注释本,是汉代赵岐的《孟子章句》。赵氏在该书的《题辞》(即序)中说:“孟,姓也;子者,男子之通称也;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元何异孙对此所作说明是:“《论语》是诸弟子记诸善言而编成集,故曰《论语》,而不号《孔子》。《孟子》是孟轲所自作之书。”(焦循《孟子正义》引)宋朱熹也从文章风格的匀称一致上,力证该书出自孟轲之手,他说:“《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长短短不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无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朱子大全》)清阎若璩和魏源则从有无记述孟轲容貌上推断,《孟子》应为孟轲自著。阎氏在.《孟子生卒年月考》一文中说:“《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魏氏在《孟子年表考》一篇中云:“七篇中无述孟子容貌言动,与《论语》为弟子记其师长不类,当为手著无疑。”

二,弟子辑成说。唐韩愈首先提出这一论点,他在《答张籍书》中说:“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此后,宋晁公武、清崔述又为之补充了三条理由。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认为,《孟子》书中称诸侯都用谥号,“夫死然后有谥,轲著书时所见诸侯不应皆死”。崔述作《孟子事实录》认为,《孟子》所讲的历史事实和地理位置往往不合,“果孟子自著,不应疏略如此”。崔氏又认为,《孟子》对门人乐正子等都称“子”,“果孟子所自著,恐未必自称门人皆日子。细玩此书,盖孟子门人万章、公孙丑等所追述,故二子问答之言,在七篇中为最多,而二子书中亦不以子称也”。

三,再传弟子辑成说。清周广业认为,“此书叙次数十年之行事,纵述数十人之问答,断非辑自一时,出自一手”,是孟轲以其说传授于乐正子等,然后由乐正子及其门徒编辑成书的。

四,师生合著说。此说主张《孟子》由孟轲口授,其弟子万章、公孙丑整理成书。宋朱熹、清魏源是主张孟轲自著的,但都认为有孟子和弟子参加。朱氏指出:“恐是其徒所见,孟子必曾略加删定也。”魏氏也说是万章、公孙丑二人口授而笔之书。此外,《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提到孟轲:“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神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今人杨伯峻认为,乐正子等皆称子,而万章、公孙丑不称,只能证明万章和公孙丑二人参与整理成书; 《孟子》中提到的诸侯,死于孟轲之后的是梁襄王和齐宣王,但也仅后数年,万章、公孙丑整理时,当然要用谥号,从而进一步肯定了师生合著说。

诸说各有依据,但从争辩情况来看,似乎第四种说法较能为人接受。

参考资料:

>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鲁国的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父早死,由母亲教养。孟母很注意对儿子的教育。“孟母三迁”就是流传很久,人人皆知的故事。他家原来住在靠近坟甚的地方,孟子喜欢模仿蓦葬的游戏,孟母认为不好,就搬到街上去住,孟子又学起做买卖的游戏了,孟母又认为不好,再把家迁到学宫旁边去住,孟子就学起祭祀的游戏了,孟母最后定居下来了。孟母教子很严,有一次孟母正在织布,孟子读书忽然停了一会,然后再读,孟母便拿刀割断织杼,以示警诫。孟子通晓六经,尤长于《诗》、《书》。我们看《孟子》一书,每每引用《诗》、《书》的话来论证他自己的观点。当时各国争霸,合纵连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孟子提出了“仁政”主张,游说齐、梁、宋、滕等国,宜传王道。但各诸侯都认为他的主张不合时宜,终不见用。他回到家来,从事著作和教育事业。他和学生们一起,写了《孟子》这部书,一共七篇。这部书的内容综述了他关于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的思想,在教育方面尤为全面。他很尊崇孔子,《孟子》一书发扬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孟子自己的新见解。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统治者把孔子尊为圣人,把孟子尊为亚圣,把两个人的主张,合称为“孔孟之道”。对“孔孟之道”我们应善于批判其糟粕,继承其精华。孟子同孔子一样,不愧是我国古代一个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工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并且赞扬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我们要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必须先了解他的仁政学说和性善论。他把教育看做仁政的一部分,认为没有教育,,仁政是不能实现的。同时他了解到教育和经济有密切关系,没有经济基础,教育也是办不好的。对于性奢论,他认为是教育的心理基础,我们更应该研究它。孟子主张王道,反对霸道。他认为中国应该统一,但反对战争,以为战争死人太多,人民太受苦了,只有不喜欢杀人的人才能统一。他不认识当时的形势,非武力就统一不了。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封建社会代替奴隶制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是人的主观意志所能转移的。所以当时各诸侯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是有道理的。虽然如此,孟子同情人民的疾苦,想救民于水火的主观愿望是可取的。他主张“省刑罚,薄税敛”,为民制产,必使人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种愿望是好的,但在有阶级有剥削的社会中,这只能是空想。孟子有一种可贵的“民贵君轻”思想。他说,民为贵,君为轻。他又要求君主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后来范仲淹发挥此意,说出了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还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这就是说,君有过错,臣可以谏,谏了多次还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认为残暴的君主是独夫民贼,人民可以起来诛杀他。封建专制统治者不喜欢孟子这些民主主张,所以《孟子》一书直到封建末世才被承认为经书。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读到《孟子》书中那些轻视君主、带有民主性的言论,就大发脾气,下令国子监把孔庙中孟子配享的神位撤掉。还组织一个专门审查委员会,把《孟子》中那些民主性的话都删掉了,有85条之多,这本被删了的《孟子》叫《孟子节文》。孟子这种民主思想为后来明清之际那些进步思想家所发展。黄羲之说君主是天下之大害。来源:人民教育

《孟子》是一部记述孟子思想的着作,由孟子及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编着,完成于战国中后期。该书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孟子》一书为语录体,以答问方式展开,主要论证方法为驳论。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据《史记》记载,《孟子》一书共七篇 ,东汉赵岐在《孟子章句》中又将每一篇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七篇十四卷。和《论语》一样,《孟子》的篇名取自篇首几个字,并无实际意义。《孟子》的注本主要有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南宋朱熹的《孟子集注》、清朝焦循的《孟子正义》等。

以上就是关于《孟子》是孟子本人写的吗全部的内容,包括:《孟子》是孟子本人写的吗、《孟子》为谁所著、谁能具体介绍一下孟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5566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