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协约国和同盟国

什么是协约国和同盟国,第1张

协约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英国,法国,沙皇俄国为主的国家联盟。还包括塞尔维亚等弱小的欧洲国家。它与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中心的同盟国集团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双方。一战中后期,美国、日本、中国等一些国家也先后加入协约国集团,而俄国在十月革命爆发后退出了战争。最终,协约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兴起。在俾斯麦时代,鉴于统一德意志帝国初立,故对殖民地的争夺较少参与。后来,见于国内商人势力兴起,商人要求德国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麦被罢后,德皇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实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这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

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双方为了在世界争抢殖民地而发起的战争,是一场对世界的抢夺性战争,因此同盟国和协约国都是非正义的。《大国崛起》中所批判的德国是在《帝国春秋》一集中,是为了表现德国争霸世界的野心对全世界包括自己带来的伤害,这是完全正确的。《大国崛起》在其它国家的介绍中也多少提到过殖民扩张和以武力争霸世界的危害,所以把德国作为谴责对象,并不代表协约国是正义的。

同盟国又称反法西斯同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建立的国家联盟。参与该联盟的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加拿大、朝鲜、澳大利亚、埃塞俄比亚等数十个国家。同盟国集团最终打败了轴心国集团,取得了胜利。

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建立的国家联盟。参与该联盟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等数个国家。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然是同盟国国家,但却和协约国一起攻打同盟国集团。同盟国最终失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入同盟国方面作战的,还有保加利亚,和土耳其.

同盟国是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为了争夺世界霸权而组织的本来德国还想拉拢俄国入伙,但俄国处处与德国作对,于是只得放弃后来同盟国被协约国夹在中间,为战败埋下了伏笔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学术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为“大战的序幕与爆发”阶段)。

协约国除于1919年6月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外,还于1919~1920年在巴黎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四国缔结了和约。对奥和约称作“圣日耳曼条约”,对保和约称为“纳伊条约”,对匈和约称为“特里亚农条约”,对土和约称为“色佛尔条约”。这四个条约也是以订约的具体地点命名的,它们同《凡尔赛和约》一起合称“巴黎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迎着朝阳,沐着春风,我们又踏进了五月的殿堂!五月,让你想到了什么?你有没有想到那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你有没有想到那一群意气风发的学生?你有没有想到那一条条响彻云霄的口号?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1919年1月,获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凡尔赛召开“和平会议”。中华民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会议。中华民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华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正当要求,均遭拒绝。会议竟决定日本接管德国在华的各种特权。对这丧权辱国的条约,中华民国代表居然准备签字承认。消息传来,举国震怒,群情激愤。青年学生终于抑制不住心中那股爱国的热情,于是以青年学生为主力军的五四爱国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因为爱国,学生们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等一系列口号;因为爱国,学生们痛打卖国贼章宗祥,火烧曹宅;因为爱国,学生们弃个人安危于不顾,依旧上街游行;因为爱国,……我们是否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现在的我们可以无忧无虑,不必有那个时代太多的不安与抗争。但是我们也应该有些思考。那个年代的青年经历了我们所没有经历过的屈辱与战争,但是正因为在那个年代,他们才留下了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也正是由于在那个年代,他们让自己的青春无悔。现在的我们也是处在青年时期,现在的我们好冲动,很叛逆,但我们的青春不能被挥霍,我们的青春也要像五四青年一样,让青春无悔。我们这代人要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五四青年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的楷模,他们就如黑夜里的路灯在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我们要努力学习,只争朝夕,我们这代人,依旧要让青春无悔!又是五月,五四运动已过,五四青年已逝,但青春无悔的故事依旧在继续。

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为对抗三国同盟(德意志帝国、意大利王国、奥匈帝国),通过1904~1907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结成的一个帝国主义集团。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强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实力高速膨胀的德国,要同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分享“阳光下的地盘”。拥有强大陆军的德国又在大力扩充海军,使英国对帝国的安全非常担心。英布战争发生后,英国放弃传统的“光辉孤立”政策,逐步同法国接近。法、德之间的矛盾也促使法国向英国靠拢。1903年春,英王爱德华七世访法,是英、法亲善的开端。7月,法国总统埃米勒·卢贝回访,两国外长开始谈判,其目的是解决造成两国对立的殖民地问题。

1904年4月8日英国外交大臣兰斯多恩侯爵(第五)HCK菲茨莫里斯和法国驻英大使P-P康邦在伦敦签订一项瓜分殖民地的协约。其主要内容:①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②划定两国在暹罗(今泰国)的势力范围;以湄公河为界,西半部为英国势力范围,东半部为法国势力范围;③法国放弃在纽芬兰独占的捕鱼权,英国让给法国西非一些殖民地。秘密条款规定,双方政府之一如为“情势所迫”,也可变更埃及或摩洛哥的现状。但自由贸易、自由通行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禁止设防等原则仍继续维持。一旦摩洛哥苏丹政权终止,其一部分领土,即直布罗陀。

英、法协约签订后,英、俄也开始接近,英、俄在近东、中亚和远东地区都有利益冲突,但这时英、德矛盾的发展已超过英、俄矛盾;俄国与德奥在近东和巴尔干地区的矛盾也超过了俄、英的矛盾。1907年 8月31日,俄国外交大臣АП伊兹沃利斯基和英国驻俄大使H尼科尔森在彼得堡签订了分割殖民地的协定。主要内容:①划定波斯(今伊朗)东南部为英国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势力范围,两者之间的地区为中立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②俄国承认阿富汗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外,并承允英国代管阿富汗的外交。英国则声明不变更这个国家的政治地位;③尊重西藏的领土完整,不得干涉它的内政,只可经过中国政府中介与它进行交涉,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协定关于西藏的条款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侵犯。

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加上法俄同盟,组成了“三国协约”或“协约国”。与三国同盟不同,三个协约国没有签订一项共同条约,只有俄、法两国是负有军事义务的同盟国,而英国却拒绝承担军事义务。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1882)双方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战中,协约国也就成了反对德国及其同盟者的国家的共同名称。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曾以协约国的名义, 3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随着协约国之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协约国和同盟国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协约国和同盟国、一战后协约国对同盟国分别签订了什么条、与协约有关的作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4063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