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将皇位传给朱高炽

朱棣为何将皇位传给朱高炽,第1张

对于朱棣来言,最初之时朱高炽还真不是他心目中的继承人,因为朱棣一直看好汉王朱高煦。

朱棣自靖难之役开始到最终夺走侄子建文帝的天下,他所依靠的是武力。而朱高煦杀伐果敢,非常有军事才能,引得朱棣都说:汉王类我。甚至在靖难之役中,也不断暗示朱高煦,你大哥朱高炽身体可不好,所以你可要好好干。

但问题是,朱棣能武力夺天下,却不能再依靠武力治天下。当朱棣坐上皇位后才知道皇上真不是好当的,尤其是这群文臣们。这时朱高炽的优势就显出了。须知在朱棣的靖难之役中,朱高炽一直坐镇后方,统领一群文臣们,他对文臣的心思啥的门清。

所以,朱棣选择朱高炽的第一个理由就是:朱高炽更适合做太平天子。朱高煦虽军事才能卓越,但对治理天下却不在行,更何况历史进展到了太平时期,皇帝有否军事才能,已经不重要了。

第二个理由就是:自古以来皇位传承首推立嫡立长,朱高炽是嫡长子!这个位置就注定了,只要他不犯大错,很难被拿掉。因为这是根深蒂固的一种传承,得到了绝大多数官僚的认可。

而自北宋开始,一个王朝的统治根基,就变成了皇帝跟官僚集团的共同执掌,这需要双方有一个平衡点。可极大限制了皇帝的任性。所以朱棣再牛,也要向官僚集团适当妥协。

就更不要说,朱高炽自靖难之役起,就开始了跟这些官僚集团合作,双方早就存在着一种默契。如杨士奇等重臣,都是支持朱高炽的,朱棣对此也心知肚明。

第三个理由是“好圣孙”!这是解缙在关键时刻给出的理由。当时朱棣一直犹豫,就问解缙,到底立谁为太子,最终解缙说出了这三个字:好圣孙。即,朱瞻基。

朱棣非常满意,由此确定了朱高炽太子的地位。

朱瞻基,朱高煦的儿子,自小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朱棣异常喜欢,认定了朱瞻基以后会是一位出身的帝王。

其实,无需过多吹捧此事。因为若朱棣真一门心思,想让朱瞻基日后登上皇位,他何必还在朱高炽和朱高煦之间摇摆不定?因此好圣孙,无非属于最后一根稻草的性质,使得天秤完全倾斜向了朱高炽。

除了朱高炽这三个加分项外,朱高煦在关键时刻,主动给朱高炽“送分”。

朱高煦清楚,老爸朱棣更倾向于自己,于是就开始变得飘了起来。比如,处处以李世民为榜样,甚至逼着朱棣封自己为天策将军,这可是李世民当年的官衔。

他若是李世民了,莫非就代表着朱棣是李渊?朱棣能不恼火吗!

这其实就说明了朱高煦的狂妄和不成熟,造成了白白丢分,反给朱高炽加分了。以至于最终,朱棣逼着他去就藩——当事情发展到这时,朱高煦就意味着彻底输了。

所以,朱棣选朱高炽为接班人,是一个非常合理且也是最优的选择。

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其开创了“永乐盛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大家都知道朱棣的皇位是从侄子手中抢来的,那么朱棣为什么要篡夺皇位为大家介绍一下。

朱棣为什么要篡夺皇位?

消藩严重:朱元璋再为期间,为了避免大臣掌权,就分封了很多皇子为藩王,其中朱棣的势力最为强大。朱允炆即位后,担心他们的势力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就开始消藩。最初不少藩王被贬为庶民或者被流放,而朱棣自然也会担心自己变成其中一员,就决定起兵反抗。

 野心勃勃:朱棣的势力不断强大后,野心开始膨胀,其实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尤其在古代皇室。当时的太子朱标去世,而晋王、秦王等也都离世了,朱棣是藩王中年龄最大的,并且实力强大。朱允炆压制不了朱棣的势力,所以朱棣起兵成功,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朱棣把皇位传给了谁?

朱棣将皇位传给了长子朱高炽,就是仁宗皇帝。其实他的继位道路不是特别顺利,因为他的弟弟朱高熙才能非常出众,而且作战英勇。尤其是在靖难之役期间,太子朱高炽镇守在北京,朱高熙则跟随朱棣南下,立下了不少功劳,在军队中也有很高的威望,朱棣就很犹豫该立谁为皇子。

朱高炽其实身体不好,但是性格忠厚,适合做一个仁君,而且朱棣遵循嫡长子即位的习惯,将朱高炽立为皇子,可是朱高炽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就病逝了,终年47岁。朱高炽在位期间,做了不少有利于老百姓的事情,比如更改了朱棣当年的命令,将因为靖难而被罚为奴隶的大臣家眷们都释放了,而且给老百姓发放土地。

朱棣当时是病重在出征回来的路上,如果是在大内皇宫,会毫不犹豫的传给太子,但是考虑到当时的环境,汉王和赵王的统帅的兵马近在咫尺,所以只能传给汉王了,要不然太孙的命是肯定保不住的,也交代要让汉王去宗祠发誓不杀太子一家,算是一种和平的解决方式。

剧情简介

明永乐元年,靖难之役,建文帝削发入山,行踪遂成千古之谜。建文旧臣,尽遭屠杀,御史大夫景清,夫妻罹难,长女若微被副将孙愚所救,次女蔓茵为太子朱高炽所救。骨肉同胞,一在宫中,一在江湖,同时长大。

十年之后,若微图谋刺杀朱棣,妹妹蔓茵嫁入宫中,若微在刺杀中,遭遇皇太孙朱瞻基,目睹了金陵城波云诡谲的政治叛乱,苍茫暮色中,曲折隐微的帝王心事。国家正在从乱象中恢复,平关外,迁首都,通运河,郑和下西洋,扬威海外,编撰《永乐大典》,盛世将成。

最终若微决心放弃个人仇恨,辅佐登上皇位的丈夫,为天下人谋取最大的幸福和安宁,她历经了五帝六朝,以自己的气度和智慧,数度救大明王朝于危难,在历史洪流中,孤身一人,溯流而上,见证了一个伟大时代的诞生。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起兵攻入应天府,建文一朝官员被屠戮殆尽。御史大夫景清将女儿若微和蔓茵托付给副将孙愚,小女儿蔓茵被人流冲走幸好被朱瞻基所救。

蔓茵被交给胡尚仪抚养改名为胡善祥,孙愚带着若微走上了逃亡之路。十年后,孙愚和孙若微前来刺杀远征回城的朱棣,结果刺杀失败。朱瞻基奉命全城搜捕刺客,他伪装成锦衣卫并发现孙若微藏的弩箭,朱瞻基以此威胁孙若微次日去秦淮河饮茶。

太子和汉王为彻查靖难遗孤争吵不休,皇上口谕命太子交上奏折军报,太子不被信任竟然嚎啕大哭。靖难遗孤的领袖皇爷给孙若微一把钥匙,并让其赴约杀死扮成锦衣卫的朱瞻基。

秦淮河上,孙若微并不想杀朱瞻基,准备好的毒酒也被发现,朱瞻基却打赌拉着孙若微去个神秘地方。太子卸任监国之任,他还请辞不再当太子惹得龙颜大怒。朱瞻基违规带孙若微来诏狱寻人,汉王突然出现,孙若微带的钥匙居然可以打开诏狱大门。

朱瞻基逃出诏狱对孙若微的身份更是怀疑,孙若微不经意间看到朱棣赏给太子的猛虎图,她居然猜出书画的深意并允诺帮朱瞻基题词。

朱棣对太子请辞十分恼怒,当他看到猛虎图的题词顿时感动泪流。朱棣在鸡鸣寺召见百官,他宣布太子之位已定。朱棣看出题词是朱瞻基所写便想赏赐,朱瞻基提出婚事要自己做主。孙愚要孙若微离开京城,朱瞻基却阻拦带孙若微去马场射箭。朱瞻基试探完孙若微的身手又将其带到诏狱。

朱高炽。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长子,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他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月十六日,当时他父亲朱棣还是燕王,年仅18岁。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朱棣,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朱棣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朱棣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

但是最终朱棣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明朝的内阁制度和汉族的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制度在某种程度制约着帝王。

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朱棣终于下定了决心,于公元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逝世,朱高炽继位。在位期间为政开明,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

在军事上,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炽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7岁。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葬于十三陵之献陵,由长子朱瞻基继位。

扩展资料:

从永乐六年(1408年)至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高炽监国时期,主要是处理日常政事,长期监国,历尽艰难,父皇多疑,汉、赵二王构陷,使他的地位几乎不保,几度转危为安。

他的政治经验是在这个时期获得的。残酷的政治斗争使太子深感厌倦,他只有从诗文中寻求精神寄托。

在其父皇朱棣在世时,他在几次重大事件面前都有惊无险,证明他是个老实人,但毫不糊涂,做事极有主见,且“忍”的功夫一流,关键时刻形势非常理智。

朱高炽在朱棣离开时就担任监国期间。他在此职务上的表现赢得了他的老师们——大部分为翰林学士——的尊敬,并得到了宝贵的实际行政经验。

长时间的监国为朱高炽积累了大量治国经验,从他登基以后的治国表现也可以看得出。他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他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永乐帝开始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高炽

以上就是关于朱棣为何将皇位传给朱高炽全部的内容,包括:朱棣为何将皇位传给朱高炽、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为什么要篡夺皇位朱棣把皇位传给了谁、《大明风华》里朱棣驾崩前到底想传位给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3350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