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教皇是天主教还是基督教

罗马教皇是天主教还是基督教,第1张

罗马教皇是天主教。天主教的最高领袖是罗马教皇。天主教是基督宗教的三大宗派之一,其正式名称为罗马天主教会或罗马公教会,即由罗马教宗领导的教会,罗马教廷,从古代罗马主教府发展而来,最初无固定机构。它是天主教会的中央行政机构,协助教皇处理整个教会的事务。

罗马教皇的地位

罗马帝国对你们来说也许只是个名字,对中世纪早期的百姓而言却是一个鲜活的存在,他们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他们把罗马教皇当成自己的精神领袖,因为教皇居住在罗马,他还代表着罗马帝国这一深入人心的概念。当查理曼大帝和其后的奥托大帝重塑了世界帝国的概念,并创建了神圣罗马帝国,使得世界恢复到它原本的面貌时,百姓发自肺腑地感激他们。

罗马教皇,是天主教会最高领袖。又称为教宗。现任教宗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格里奥(西班牙语:Jorge Mario Bergoglio,拉丁语:Georgius Marius Bergoglio),天主教第266任教宗,于2013年3月13日晚当选,取名号为方济各,现年76岁。他原任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总主教,是第一位耶稣会教宗,也是第一位拉丁美洲教宗。意大利裔阿根廷人,是首位于美洲与南半球出身,继额我略三世后1200年来首位非欧洲出身教皇,以及首位出自耶稣会的教皇。

从历史沿革角度来看,罗马教皇这一称号是这样来的:01利奥一世自称教皇。02教皇有了教皇国。03外交活动留罗马教皇名。

01罗马教皇原来是罗马帝国皇帝兼的祭司。本来一个国家的国王,有着强大的世俗权,管理大片的国土。没事会集中大家一起开开全体的主教会议,然后叫个省会的主教主来住持会议。当时那些住持会议的那些人,叫做大教主。也就是说,那时候还不叫教皇,而是基督教方面的宗教领袖来兼任,本来并没有特殊的职权色彩。

在5世纪的罗马,罗马政权职权不清晰,社会不稳定,并且各个教会势力不同。还有在巴比伦兴起的摩尼教。利奥一世出现了,他用自己的职权强势镇压摩尼教,让人从信奉胜利女神改为信奉耶稣,更是把当时的进攻意大利的古代亚欧大陆匈人的领袖阿提拉扯退军了,因此一时风光无两。

利奥一世还得到了皇帝瓦伦廷三世的特令金牌,直接把罗马教会变成了最高的西方教会,他也就成了最高地位的主教,自称教皇。

02然后在751年,当时的教皇一力把法兰克丕平推上了国王的位置。作为利益交换,丕平两次出兵去意大利救教皇的命。后来干脆把意大利拉文那总督区和罗马五城区土地直接送给当时的教皇,也就是斯托芬二世。因此教皇就有了自己的教皇国,成了领袖,到了20世纪还签订了条约成为“象征国家”。

03到15世纪,因为教皇和葡萄牙国王进行外交友好交流的时候,开始用“Romanus Pontifex”的写法,也就这样延续了下来。而在这个英文名在跟我国进行外交活动时,被翻译成了罗马教皇。

按照天主教会的传统说法,耶稣基督的第一个门徒彼得乃众门徒之首,他于传教过程中去罗马担任了罗马教会的第一任主教。从此,罗马主教均为伯多禄的继位人,其地位因而也在其他主教之上。这便是“教皇制”的由来。所以,“教皇”的全称为“罗马教区主教、罗马教省都主教、西部宗主教;梵蒂冈君主、教皇”,亦称“宗徒彼得的继位人”、 “基督在世的代表”等。现代亦用来指某一思想,组织的精神领袖。

教皇是梵蒂冈君主、天主教罗马主教的最高称号。因驻地为罗马,故又称罗马教皇。据《教廷指南》,教皇全衔为罗马主教、耶稣基督在世上的代表、首席使徒的后继人、西方教会最高教宗、西方牧首、意大利首席主教、罗马教省枢机主教和都主教,梵蒂冈城国元首及上帝之众仆人之仆人”(Episcopus Romanus,Vicarius Christi,Successor principis apostolorum,Pontifex Maximus,Patriarcha Occidentis,Primatus Italiae,Archiepiscopus ac metropolitanus provinciae ecclesiasticae Romanae,Princeps sui iuris civitatis Vaticanae,Servus Servorum Dei)。教会很少会使用这个完整的头衔。天主教认为教宗为初任罗马主教圣伯多禄的后继,因此一开始称呼他为“伯多禄之代表”,直到西元5世纪时才改称为目前这更具权威的“基督之代表”(2006年《宗座年鉴》删除了“西方宗主教”的称呼,对上一次修订为1969年。当时教宗保禄六世把“天主众仆之仆”加于名号之中,并删除了“光荣在位”的句语)。 耶稣赐予圣伯多禄两把&amp

除了他的宗教职务之外,教皇也是拥有独立主权的梵蒂冈的国家元首。早在公元 2世纪主教制产生后,所有主教均被称为教皇。罗马主教因驻在罗马帝国都城,政治、经济势力最大。5世纪,由于英诺森一世(401~417在位)和利奥一世(440~461在位)的努力,罗马主教逐渐凌驾于其他主教之上,独占教皇头衔。吉莱西厄斯一世(492~496在位)首先宣布教皇在信仰上的权力既独立于皇帝,又独立于教会会议,声称“教会权力”高于“帝国权力”。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在位)认为教皇是上帝指派的全部教会的首脑,将教皇的影响扩大到自己的辖区以外。756年,法兰克王国国王矮子丕平为酬谢教皇对其夺取权力的支持,将夺自拜占廷的罗马至拉韦纳一带的土地赠给教皇,是为教皇国之始, 此后,教皇既为天主教之首,又是拥有世俗权的一国之主,直辖领土达 4万多平方公里。教皇尼古拉斯一世在位时(858~867)出现了不经教皇批准不得罢免和选举主教的理论,教皇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仲裁者。但其后教廷权力衰落,教皇先后受制于法兰克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九世(1049~1054在位)之后教皇权力开始恢复。10~11世纪天主教改革的克吕尼运动加强了教皇的势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希尔德布兰德在1059年的拉特兰宗教会议后,颁布教皇选举法,确定教皇由枢机主教团选举产生,世俗封建主不得干预。希尔德布兰德于1073年当选教皇,为格列高利七世。克吕尼运动引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1056~1106在位)与教皇争夺主教叙任权的斗争,结果教皇声威大振。此后教皇与皇帝间的斗争长期不息,1122年缔结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之后才告结束。英诺森三世在位期间,教皇权势极盛,教皇有权废黜君主,罗马教廷成为中欧和西欧一切宗教事务和教义问题的最高裁判机构。 此后随着西欧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教皇权力日渐衰落。1303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在位)在与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的斗争中失败,屈辱而死。1309~1377年教廷迁至法国边境的阿维尼翁,受制于法王。1378~1417年天主教会大分裂达40年之久。1377年法籍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1370~1378在位)利用法国王权在百年战争中一度削弱的机会,将驻地迁回罗马。1378年意大利枢机主教团在罗马选出格列高利十二世(1406~1415在位)为教皇。法国枢机主教团则选本尼狄克十三世为教皇。1409年 3月在意大利比萨召开的宗教会议上,选举亚历山大五世为新教皇。但在位的两个教皇拒绝退位。1410年亚历山大五世去世,约翰二十三世继位,形成三个教皇鼎立的局面。1417年康斯坦茨宗教会议罢黜了在位的 3个教皇,另选马丁五世(1417~1431在位)为教皇,教会复归统一。16世纪,欧洲爆发宗教改革运动,教皇地位进一步削弱[1]。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1526年攻陷罗马以后,以后的历代教皇实际已经不敢公开反对世俗君主的政治活动了。 教皇国被称为“圣伯多禄的遗产”。尽管授予教皇对这些领土的统辖权的文件,也就是所谓的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在15世纪被证明是伪造的,教宗对教廷国的统治还是延续到了1870年意大利统一的时候,而意大利王国和教宗之间最终的政治协议一直到1929年的拉特兰协定才得以实现。1948年通过的意大利共和国宪法,再次确定该协定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在2005年4月2日到2005年4月18日,教宗的职位空缺,这种情况称为宗座出缺(sede vacante)。前任教宗是教宗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II),他于1978年58岁时被选为教宗,也是自阿德里安六世(1522年-1523年间在位)以来首位被选为教皇的非意大利人。 若望·保禄二世于 格林威治时间2005年4月2日19:37逝世,享年84岁。在4月18日开始的教宗选举中,用了不足24小时,就选出德国籍枢机主教约瑟夫·拉青格(Joseph Ratzinger)作为新教宗,是为本笃十六世。 在天主教会的教阶体制中,教皇享有最高的立法权和司法权,能制定或废除教会法规,指定人员组成教廷,创立教区,任命主教,而且“在伦理和信仰上永无谬误”。在11世纪前,教皇须经世俗君主或意大利贵族遴选或认可。尼古拉二世登基后于1059年决定教皇由枢机主教选举产生,但须得到法兰克王亨利一世及其继位者的认可。直到1179年第三次拉特兰会议和1274年第二次里昂会议两次确认后,才正式规定教皇可单由枢机主教选举产生,不过仍须承认法、西、奥三国君主对候选人具有否决权。20世纪初,三国王室相继被废黜后,庇护十世废除了这种世俗君主的否决权。1914年,本笃十五世遂成为单由枢机主教选为教皇的第一人。教皇当选后任职终身,不受罢免,但可自行辞职。

教皇亦称“教宗”[2],译自拉丁文pope,源于希腊文,意指“父亲”、“爸爸”,最初本为古代天主教对其神职人员的一般尊称,至今在东派教会中仍有以此称神父者。天主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五地的主教均用此称谓来表示其宗主教之衔,而罗马主教认为此衔仅指西部教会的领袖。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主教成为西方教会中的最高首领,加之756年法兰克王丕平“献土”后又在意大利形成“教皇国”世俗政权,“papa"这一称谓遂逐渐为罗马主教所独有,开始构成“教皇”之涵义。到11世纪时,罗马主教格列高利七世独占“papa"之称,从而正式形成了西方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制度。“papa"一词也就作为“教皇”之专称沿用下来,即今日英语中的“pope”、德语中的“Papst“和法语中的“pape”。 早在三世纪,亚历山大里亚主教对埃及的各副主教实行了集权控制,有意识地仿效罗马主教的管辖方式。在尼吉亚大公会议后,罗马主教立即授予亚历山大里亚大主教以管辖的优先权,并使用了“亚历山大里亚教宗”的称号,该称号现在演变成为希腊正教的“亚历山大里亚及全非洲教宗及宗主教”以及哥普特教会的“亚历山大里亚及宗徒圣马可之座的教宗”。

罗马教皇是天主教的最高领袖,同时也是梵蒂冈这个国家的领袖,因此教皇主要的工作还是象征着天主教的形象,为人们宣讲教义,同时也要管理梵蒂冈这个国家。

在梵蒂冈,教皇是不会卸任的,直到教皇去世之后才会选举出下一任教皇继任。如今梵蒂冈的教皇名为方济各,已经83岁了,但是由于教皇的独特职业,他也是必须要继续完成很多工作的。作为天主教的最高领导者,教皇的象征意义也非常大,因此教皇经常要到世界各地去进行宣讲,会见自己的教众,同时,在梵蒂冈每周日教皇都会亲自向来到广场的教众们宣讲教义,这也成为了梵蒂冈的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活动。

同时,教皇还要管理梵蒂冈这个国家。梵蒂冈虽然是一个迷你国家,但是其政治文化的地位在世界上都十分的高,而且作为天主教教徒们心中的圣地,每年都会有很多的游客和较重来瞻仰圣地的风采,因此教皇领导和管理这个国家也是责任重大。教皇从原则上来讲,对于教义等阐述和观点应当是永无错误的。教皇在的天主教中有着非常高的宗教地位。任何一个宗教和组织,都是需要一个最高领导者的,这个领导者意味着这个宗教的核心凝聚力。教皇通常都是身着白色的法衣,与其他主教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胸前挂着十字架代表着他的身份。

在过去,尤其是天主教盛行的时期,教皇曾经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有一些国家虽然同时拥有教皇和皇帝,但是都需要教皇为皇帝加冕才能够成为被人们所认同的皇帝。如今的梵蒂冈保留了很多天主教曾经的风貌,也保留了很多的历史文化古迹。

若望·保禄二世于2005年4月2日19:37逝世,享年84岁。在4月18日开始的教皇选举中,用了不足24小时,就选出德国籍枢机主教约瑟夫·拉辛格作为新教皇,是为本笃十六世。教宗本笃十六世(拉丁语:Benedictus XVI,1927年4月16日-)出生于巴伐利亚,是现任天主教教宗,本名若瑟·拉辛格(又译约瑟夫·阿洛伊斯·拉青格,Joseph Alois Ratzinger,拉丁文:Iosephus Ratzinger),2005年4月19日被选为教宗,2005年4月24日正式登基。之前为德国籍枢机,是两位并非由若望保禄二世册封而又有教宗选举权的枢机(他是由保禄六世册封)之一。他是第八位德国籍教宗,能讲十种语言。约瑟夫·拉辛格1977年任命为大主教,在德国他以严格执行正统教规而闻名。1981年到罗马前担任慕尼黑大主教。他是教廷信理部的负责人。生平年表1944年-于奥地利应征入伍 1944年-受德国步兵基本训练;逃出德国军队 1951年-任司铎 1953年-获慕尼黑大学神学博士学位 1969年-赴雷根斯堡大学任教(后任院长及副校长) 1977年-为慕尼黑及弗赖辛大主教;同年,任慕尼黑红衣主教 1981年-任信理部部长 2005年-继若望·保禄二世为教皇,称教皇本笃十六世 教宗的选举: 到2005年4月2日为止,共有117位枢机(领枢机职的人本身多是主教,因穿红衣、戴红帽,故俗称为红衣主教)有资格参加秘密会议,也就是80岁以下的枢机(尽管现在总共有183位枢机,但教宗保禄六世于1971年规定,在秘密会议开始之际年过80的枢机不得参与教宗选举)。除了三位以外,他们都是由若望·保禄二世册封的,他还曾在2003年秘密册封了一位枢机(所谓“默存心中”),他的身份和年龄都从未公开。若望·保禄二世去世前既没有说出也没有以任何书面方式宣示他“默存心中”的枢机是谁。这位“默存心中”的枢机也就等于在4月2日卸任了。 参加选举的枢机来自超过五十个国家,略高于1978年的49个,其中三十个国家只有一个代表。来自意大利的枢机最多,达到了20位,其次是美国,11位。有两位枢机,因为健康因素无法参加选举。这次115人的选举将成为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教宗选举,1978年的两次选举都有111人参与。 2005年4月9日,星期六,130位枢机在梵蒂冈集会(其中包括一些不参与投票的枢机),决定在秘密会议结束之前不与媒体接触。 选情报告UTC时间4月18日18:05:

第一次黑烟(投票失败)

UTC时间4月19日10:00:

第二次黑烟(投票失败)

UTC时间4月19日16:50:

经过4-6轮投票,新教宗已经被选举出

现任教宗内侍Gaenswein神父外貌英俊,1956年7月30日出生在德国的Baden-Württemberg。他是一位业余的飞行员,热爱网球。Gaenswein神父是在2003年成为拉辛格大主教的私人秘书,当拉辛格获选为教宗之后,Gaenswein神父与他一起前往梵蒂冈。照片:

就是同一个,教皇只有一个。教皇亦称“教宗”,译自拉丁文papa, 源于希腊文π�0�4ππα�0�9,意指“爸爸”,最初本为古代天主教对其神职人员的一般尊称,至今在东派教会中仍有以此称神父者。天主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后,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五地的主教均用此称谓来表示其宗主教之衔,而罗马主教认为此衔仅指西部教会的领袖。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主教成为西方教会中的最高首领,加之756年法兰克王丕平“献土”后又在意大利形成“教皇国”世俗政权,“papa"这一称谓遂逐渐为罗马主教所独有,开始构成“教皇”之涵义。到11世纪时,罗马主教格列高利七世独占“papa"之称,从而正式形成了西方罗马天主教会的教皇制度。 “papa"一词也就作为“教皇”之专称沿用下来,即今日英语中的“pope”、德语中的“Papst'和法语中的“pape”。

以上就是关于罗马教皇是天主教还是基督教全部的内容,包括:罗马教皇是天主教还是基督教、罗马现在有几位教皇请别乱回答谢谢!、从历史沿革角度来看,罗马教皇这一称号从何而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3137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