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

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第1张

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

古者包羲氏(即伏羲)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法象,现象)于地,视鸟兽之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与地(一说为“舆地”,即“与”之繁体“与”通“舆”,“ 与地”即“舆地”。“舆地”,以车喻地,即大地之意)之宜(通“仪”,仪象,或法度),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示也;《康熙字典》:又布也;留传,留传后世)宪象(观测推算天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众多)业其繁,饰(假托、掩饰)伪(作伪、虚假)(饰伪,即巧饰伪诈)萌生。黄帝之史(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兽迹也)之迹,知分理(即文理)之可相别异也(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初造书契(即文字)。“百工以乂(yì,治理),万品以察(分辨、明察),盖取诸夬(guài,《说文》分决也,即断决、分辨)”;“夬扬(扬:传播)于王庭”(这句意思是:万物分辨明晰了,然后在王者朝廷上予以传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说的是文字是在国王朝廷宣明教化的工具),君子(王臣百官)所以施禄及下(下层庶民),居德(蓄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孳乳:繁殖,泛指派生)而浸(一作寖,渐也)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如:《说文》从随也。一曰若也,同也)也。以迄五帝(指黄帝、帝颛顼(zhuānxù)高阳、帝喾(kù)高辛、帝尧、帝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武)之世,改易(改变)殊体(不同的形体)。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无)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官名)教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先以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jiéqū,弯曲),日月是也。三日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喻也)相成,江河是也。四日会意。会意者,比(比合、组合)类(字类、字群)合谊(义之本字,义乃谊之假借字),以见指撝(指向)(二句言组合字群而会合其义,以表现所指向之物事也。),武信是也,五日转注。转注者,建类(造字类)一首(统一其部首),同意相受(加也),考老是也。六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谓与仓颉之古文稍有不同)。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厥,其也,指示代词;厥意,文字构成之义)可得而说(说明)(这几句意思是:直到孔子编写六经,左丘明写春秋传,都用古文,字的意义还能够说明)。其后诸侯力政(政,即征。力政:以武力相征伐),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讨厌礼乐妨害自己),而皆去(废弃)其典籍(典章书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上奏)同(同一、统一)之,罢(删除)其不与秦文合作(相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采用)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或者有很大的简化改变),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指焚书坑儒),涤除(废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以求简便),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的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刻于符信之体),四曰虫书(象鸟虫之形,书写旙信之体。旙信,即旗帜之类),五曰摹印(规摹印章之体),六曰署书(题署之体),七曰殳书(殳,兵器;殳书,刻于兵器之体),八曰隶书。(注:自刻符以下《汉书艺文志》谓之六技,其中除隶书外,大约都是大篆、小篆之艺术体)。

汉兴有草书(段玉裁曰:“按草书之称起于草稿……其各字不相连绵者曰章草,晋以下相连绵者曰今草。”草书之特征有二:—简化,二连绵)。尉律(廷尉之法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讽,背文也;籀,紬绎理解之意。讽籀者谓讽诵理解也。有人说:籀书九千文,是用籀文所写之文长达九千字,也通);又以八体试之(试用秦之八体使之书写之)。郡移太史并课(并试),最者(成绩最优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以法纠有罪也)之(这两句意思是:吏民上书,书写如不合规格者,即举而纠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文字之学谓之小学者)不修,莫达(明白)其说(文字构形之说)久矣。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谓李斯所作仓颉篇之说解。读,即说解)者,张敞从受之(从之受业);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征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未央宫)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采,采取,采取会议讲学讨论之结果)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亡新,指王莽。摄,摄政,指王莽代汉自立),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大司空,官名。甄丰,人名)之部。自以为应制作(谓应王莽之命而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壁中书,以古文出于壁中故谓之璧中书。晋人谓之蝌蚪文,则以周时古文头粗尾细,有似蝌蚪之故),鲁恭王坏孔子屋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不可之意)版复见远流(此言虽不可再见远古文字之流变,然其构字之详尚可说明),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大加非议),以为好奇者也,故诡(变也)更正文,乡(向,先前)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常行,通行之书,即指隶书),以耀于世。诸生竞说字解经(言依秦隶书之形体牵强解字释经),喧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曲也,误也)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诃之假借字,斥责也)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翫(wàn,玩弄)其所习(指隶书),蔽(不明之意)所希(稀)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谓构字之条例),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通达)圣人之微恉(恉,意也)。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言学童承师之教告,而俗儒鄙夫因后世有“君命曰诏”之义,因说“仓颉篇”为古帝所作),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古代的记载)而不穿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衺(xié,同邪,不正也)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经传子史)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博,广也;通人,学识渊博的专家),至于小大,信而有证(信、可信也。证、证据也)。稽撰(稽,稽考;撰,诠释)其说,将以理(解释)群类(字类),解廖误,晓学者,达神恉(深奥之旨,此谓文字结构之神妙意义)。分别部居(部类),不相杂厕(置也,放置)。万物咸覩(睹),靡不(无不)兼载(尽记也)。厥(其也,代词)宜不昭(昭,明也),爰明以谕(谕,告也)。其称(称,举也,犹今言征引,引证)《易》,孟氏,《书》;《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阙,即缺;阙如,即阙略不言之意)也。

译文:

古代庖羲氏统治天下的时候,上则观察星象于天,下则观察现象于地,又看到乌兽的纹理和地理的形状,近则取法于身,远则取象于物,于是开始作了八卦,用它来表示法定的图象。至神农时代,用结绳的办法记录事物,诸事繁杂,饰伪的事情不断发生。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乌兽足迹,知道纹理可以互相区别,始创造了文字。“百官以乂,万民以察,大概取象于分别,”“分别了,扬于王庭,”这就是说,文字是在王者朝廷里宣教明化的,是百官用以对下布施教化,增修德行,明白禁忌的。仓颉在开始创造文字的时候,大抵是依照事物的形象画出它们的图形,所以叫做“文”。后来形旁声旁相互结合就叫做“字”。“文”是表示事物的本然现象,“字”就是由文孳生出来而逐渐增多的。写在竹帛上的叫做“书”,“书”就是“如”的意思。到了五帝三王的时代,文字逐渐改变成不同形体。在泰山祭天地的有很多朝代,使用的文字竟然没有相同的呢。

周朝的制度,儿童八岁入小学,保氏先用“六书”来教育王室的子弟。第一种叫做指事。所谓指事,就是一见就可以认识,细致观察就可以了解它的意义,==(上下)二字就是这样。第二种叫做象形。所谓象形,就是画成那个东西,随着它的形体而曲折,日、月二字就是这样。第三种叫做形声。所谓形声,就是根据事物造字,再取一个近似的声符配合而成,江、河二字就是这样。第四种叫做会意。所谓会意,就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字,表示一个新的意义,武、信二字就是这样。第五种叫做转注。所谓转注,就是说造这种文字要统一部首,用一个同义的字展转注释,老考的关系就是这样。第六种叫做假借。所谓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这个概念,令、长二字就是这样。到周宣王的时候,太史官名叫籀的作大篆十五篇,跟古文稍有不同。直到孔子编写六经,左丘明写春秋传,都用古文,字的意义还能够说明。此后,各国诸侯互相征伐,不服从周天子,他们讨厌礼乐妨害自己,于是都废弃旧时的典章书籍。当时天下分为七国,各国田亩划分的制度不同,车路轨道的宽窄不同,法律制度不同,衣冠形式不同,语言的声音不同,文字的形体也不同。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丞相李斯就上书建议把这些混乱现象统—起来,废除那些跟秦朝文字不同的书写形式。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都是取史籀大篆,或者稍微进行一些改变或简化,这就是所说的小篆。这个时候,秦王朝烧毁了经书,废除了过去的典籍,大量发动隶卒,兴起役戍,行政事务,监狱案件一天天繁杂起来,开始产生隶书,以求简便,于是古文使从此不用了。自此以后秦国文字有八种体式:一叫大篆,二叫小篆,三叫刻符,四叫虫书,五叫摹印,六叫署书,七叫殳书,八叫隶书。汉朝初年,出现了草书。廷尉的法律规定:学童十七岁以上才得应考,能讽诵理解九千宇的文章才能允当史官;同时也要考秦代八体的写法。地方送到朝廷去会试,成绩最好的录取为尚书史。书写有不正确的就检举处分他。现在虽然还有廷尉的法令,可是不考试了,小学也不讲求,一般人早就不懂得文字的道理了。孝宣皇帝的时候,召集了精通《仓颉篇》的人,派张敞跟他学习;此外,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也能够讲授文字的知识。孝平皇帝的时候,征聘爰礼等百多人,在未央宫中讲述文字,封爰礼作小学博士。黄门侍郎扬雄采集他们所讲的编成《训纂篇》。合计《仓颉篇》到《训纂篇》共十四篇,合计五千三百四十字,各书所记载的文字大致都保存着。到王莽摄政的时候,派大司空甄丰等人校正文字。甄丰自以为奉命而作,对古文有些改定。当时有六书:第—种叫做古文,就是从孔壁中得到的文字。第二种叫做奇字,就是古文的异体。第三种叫做篆书,就是小篆。第四种叫做左书,就是秦时的隶书,秦始皇命令下杜人程邈所作的。第五种叫做缪篆,是用来摹刻印章的字体。第六种叫做鸟虫书,是用来写在旗帜或符节上的。

壁中书,就是指武帝时鲁恭王拆孔子住宅而得到的《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有北平侯张苍所献的《春秋左氏传》,各地又往往在地里挖掘出钟鼎彝器,上面的铭文就是前代的古文,它们的字体都相类似。虽然不能从这些材料看出文字的流变,但是造字详情还是可以大致说明的。然而当时的一些人对于这些古文,大加非议,认为这是好奇立异,故意变更正规文字,向着孔壁凭空虚构一些难以认识的东西,淆乱通行的文字来炫耀自己。。太学的学生都争着解说文字,阐明经义,妄称秦朝的隶书就是仓颉时代的文字。他们说,文字是世代相传的,怎么会改变呢?竞歪曲地说:“马头人”是“长”字,“人持十”是“斗”字,“虫”字是弯曲“中”字而成的。掌管法律的人说明法律,甚至根据隶书的字形判决案件,把“苛人受钱”的“苛”字说成“止句”,类似这种情况还很多。这些都同孔于壁中的古文不合,也不合于大篆。可是庸夫俗子玩弄他们的所学,不明了他们所少见的东西,没有看到宏通的学者,也没有明白文字的条例,把旧艺当作怪异,把野言当成宝贝,认为自己所知道的是非常奥妙的东西,认为自己透彻地领会了圣人的深意。他们又看到仓颉篇中有“幼子承诏”这句话,就说仓颉篇是古代帝王所作的,这里面还记载着神仙的法术哩!这样迷误不明,难道不是悖乱吗!

《尚书》说:“余想观看古人之象”,这就是说,必须遵守古代的记载,不应穿凿附会。孔子说:“我还看到过古史上的阙文,现在没有了啊!”这就是批评不懂不问,各逞己见,是非无定,巧言邪说,使天下学者疑惑的那些人。文字是经艺的基础,也是政治的基础,前人用它,将文化传给后人,后人用它认识古代文化。所以说:“基本建立了,其它事物才能产生”,“知道天下的深奥道理就不可错乱。”我现在编次小篆和古文籀文,广泛地采取通人的意见,至于各种解释,都是可信而有证据的。稽考诠释那些解说,目的在于拿它解释文字,剖析错误,告诉读者通达文字构造的深意。分别部类排列,不使杂乱。在这里,万事万物都可以看到,没有什么遗漏。那些意义不明的就清楚地加以说明。书中所引《周易》是孟氏本;《尚书》是孔氏本;《诗经》是毛氏本;《礼经》、《周官》、《左氏春秋》、《论语》、《孝经》都是古文经。至于那些还不清楚的,只好阙而不解了。

“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这段奇怪的刻文,只用在一种特殊的玉器上,它专门用来辟邪,由于材质不同,也是身份的重要划分凭证。最令人称奇的是,在古代,这种玉器的制作时间,一年中只有两个小时,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接下来让我为您揭秘。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开始,金陵(南京)凤凰台就是一处观赏秦淮美景的佳处,除此之外,这里还是“竹林七贤”之一阮籍最爱的地方,令人扼腕叹息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凤凰台没能完整保存至今,在动乱中它遭到了破坏,化为废墟。

1982年,南京市考古组织,对南京的周边遗址进行了抢救式考察。他们在今天南京老城南的门西地区,发现了一座古建筑遗址,总面积超过了3000平方米,虽然只有地基尚存,其上建筑早已不知所踪,但是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发现。据专家检测后发现,这座遗址属于唐代建筑,并且遗址位置十分特殊,它和“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如出一辙。因此专家就将其叫做“凤凰台遗址”。

虽然只有地基存在,但是专家仍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最令人惊喜的发现,是一枚汉玉刚卯。

刚卯是一种在汉代极为流行的佩饰,上至皇帝皇后,下至普通士人,都会佩戴,其根据材质分为玉、牙、金、桃木几种,其中玉刚卯等级最高,并且刚卯常与严卯并用,合称为“双卯”。它们都是一种长方体佩饰,中间特设小孔,可穿绳佩戴。双卯的形态也在逐渐变化,为了佩戴方便,从一开始的长三寸,宽一寸,变成了后来的长一寸,宽五分,但这变化并不影响它的精美和价值。

双卯最为神秘的一点,正是其上刻有的“文字”,众所周知,汉代正是篆书与隶书并存的时期,但是双卯上的字体既不是篆书,也不是隶书,在一开始真是难倒了专家。在查阅资料后,他们确定,这枚玉刚卯上的文字,居然是使用了先秦时期的“殳书”,殳书产生于秦代,是一种专门刻写在兵器上的文字,先秦工匠嫌篆书笔画繁多,因此缩其形减其笔,演化形成了殳书。

为何古人愿意相信,这样一方小小的器物,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呢?首先就是因为它们周身刻有特殊铭文,具有非一般的力量 “正月刚卯”。“灵殳四方”是该器之形。“赤青白黄”,四种颜色代表四方,只要佩挂此物,就挡住了所有鬼怪的侵扰。

还有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双卯的制作时间十分考究,只有在每个新年的正月初,卯日卯时才能动刀制作,时辰一过,无论有没有完成,都必须停工,卯日即为农历初二,由于古代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所以卯时为每天的五点到七点。一年中只有这两个小时可以制作双卯,这是因为古人相信,卯日卯时,是一年中阳气最重的时辰,此时鬼怪根本不敢出来,所以此时制造出来的器物,绝对有辟邪的灵力。但由于时间较紧,故此,刻写的殳文,无不十分的潦草。

关于双卯,还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由于在一开始发现它们时,其上刻有的“铭文”,大都已经损坏,专家是花了很大的力气才完成了修复,为了防止对其造成二次破坏,在一开始只公布了其铭文内容,并没有展示其字体,这就导致造伪者将仿造双卯上的字迹,雕刻得十分精美,篆书、隶书都有,这种东西一眼就能看出来是假的。

“双卯”在汉代是最为流行的配饰,但这并不代表它会一成不变,相反地,随着时间的演变,“双卯”逐渐被诸如,弥勒佛、观音菩萨、平安扣等各式各样美丽的玉佩所代替,这也告诉了当代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需要跟上潮流,不要故步自封,自陷泥沼。

书能组成的词语:

书套、韵书、新书、遗书、辞书、驰书、琴书、历书、书证、书签、书后、专书、快书、杂书、相书、手书、书虫、尚书、正书、敕书、闲书、书评、书丹、通书、书场、书香、书法、书页、禁书、书屋、书局、书记、兵书、书塾、书史、殳书、音书、轨书、素书、书笥、看书、书写、草书、藏书、书包、书本、说书、书画、书房、背书、还书、丛书、读书、书桌、图书、史书、书信、书籍、书眉、楷书、诏书、书脊、书橱、书斋、锦书、书号、书库、书市、疾书、类书、书柜、国书、书口、书刊、书业、书院、家书、成书、书册、医书、隶书、真书、行书、字书、证书、檄书、子书、标书、四书、书影、篆书、但书、纬书、书坊、书皮、古书、故书、样书、书札、直书、书面、书社、下书、书馆、血书、书童、书卷、书牍、旧书、书案、书架、评书、支书、帛书、书稿、贝书、书亭、书简、谤书、修书。

与石鼓文无关的是籀文。

石鼓文,是先秦时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秦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宋代郑樵《石鼓音序》之后“石鼓秦物论”开始盛行,清末震钧断石鼓为秦文公时物,民国马衡断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断为秦襄公时物,今人刘星、刘牧则考证石鼓为秦始皇时代作品。

扩展资料:

石鼓文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

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

石鼓文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

“书?”的词语:

书籍 书刊 书塾 书香 书法 书签 书记 书契 书翰 书简 书缄 书生 书蠹 书卷 书丹

书箧 书信 书写 书斋 书札 书典 书簏 书剑 书案 书院 书牍 书画 书脑 书云 书空

书启 书脊 书疏 书绅 书本 书传 书筠 书包 书函 书眉 书林 书吏 书房 书目 书幌

书办 书童 书肆 书史 书币 书厨 书坊 书田 书佐 书帙 书背 书文 书帷 书策 书问

书僮 书诺 书社 书寓 书舍 书痴 书口 书帕 书字 书意 书楼 书虫 书架 书影 书面

书筒 书鱼 书具 书帏 书帖 书判 书刀 书台 书扉 书经 书橱 书仪 书带 书柜 书名

书家 书客 书辞 书店 书狱 书序 书数 书桌 书笈 书贾 书肺 书册 书圃 书奏 书局

书计 书子 书堂 书囊 书学 书裙 书品 书阁 书词 书礼 书笥 书人 书符 书题 书体

书砚 书证 书诏 书馆 书颠 书囿 书衣 书师 书屋 书根 书素 书坛 书会 书气 书艺

书镇 书报 书抄 书呈 书估 书行 书策 书府 书论 书手 书檄 书稿 书方 书介 书可

书尺 书命 书语 书味 书城 书椠 书种 书圣 书金 书几 书亭 书藁 书迂 书札 书页

书板 书状 书程 书尾 书叙 书库 书观 书佣 书筵 书殿 书钞 书箱 书格 书号 书迷

书蟫 书业 书谒 书迹 书友 书草 书刺 书工 书皮 书评 书理 书髓 书差 书袠 书役

书术 书旨 书帽 书铺

“?书”的词语:

聘书 情书 尚书 秘书 读书 丹书 六书 鱼书 簿书 校书 中书 文书 背书 锦书 素书

缄书 篆书 诏书 爰书 上书 羽书 简书 图书 移书 隶书 诗书 四书 家书 天书 婚书

尺书 行书 策书 签书 闲书 修书 殳书 惠书 兵书 教书 楷书 玺书 赐书 帛书 玉书

纬书 遗书 草书 鸿书 青书 藏书 雁书 琴书 丛书 史书 但书 子书 手书 音书 逸书

谶书 方书 蜡书 鹤书 贤书 鸾书 佣书 耽书 吏书 敕书 洛书 疾书 投书 谤书 车书

经书 国书 飞书 来书 驰书 板书 紫书 类书 虫书 传书 夏书 韵书 笺书 房书 除书

通书 奏书 檄书 关书 善书 辟书 八书 真书 漆书 乡书 裁书 证书 军书 请书 宪书

短书 汉书 凤书 说书 符书 志书 籀书 拜书 作书 制书 相书 历书 念书 朱书 代书

看书 官书 法书 字书 下书 晒书 评书 虎书 册书 报书 程书 著书 私书 嫚书 牍书

花书 叶书 券书 命书 黄书 祟书 捐书 刑书 云书 辞书 龟书 学书 奉书 侍书 御书

怀书 血书 谨书 禹书 赍书 长书 正书 巢书 枕书 鲤书 直书 束书 离书 佐书 大书

蕉书 倒书 贝书 梵书 挟书 俗书 牒书 谏书 写书 宝书 勑书 春书 乐书 载书 清书

恩书 令书 发书 休书 蚕书 储书 好书 道书 主书 礼书 追书 捷书 温书 监书 元书

薤书 成书 邹书 古书 泥书

“书???”的词语:

书声琅琅 书香门第 书通二酉 书不尽言 书声朗朗 书空咄咄 书生之见 书香世家

书囊无底 书香人家 书香门户 书画卯酉 书柬图章 书不尽意 书缺有间 书读五车

书不释手

“?书??”的词语:

郢书燕说 知书达礼 秦书八体 知书识礼 焚书坑儒 四书五经 大书特书 读书笔记

拥书百城 诗书发冢 丹书铁券 三书六礼 读书三余 誓书铁券 读书得间 鱼书雁信

读书三到 虫书鸟篆 丹书白马 金书铁券 鱼书雁信 丹书铁契 读书种子 以书为御

知书明理 读书君子 弃书捐剑 曝书见竹 借书留真 鱼书雁帖 仙书云篆 左书右息

知书识字 籯书囊剑 鱼书雁帛 拥书南面 箧书潜递 知书知礼 学书学剑 飞书走檄

虫书鸟迹 中书检正 通书达礼 废书而叹 知书通礼 乡书难寄 讲书祭酒 燔书坑儒

金书铁契 秘书外监 说书先生 着书立说 鱼书雁帛 裁书叙心 著书立说

“??书?”的词语:

咄咄书空 琴棋书画 鹅笼书生 白面书生 殷浩书空 一介书生 牛角书生 飘零书剑

两脚书橱 南菁书院 紫阳书法 岳麓书院 才人书会 白羽书生 燕颔书生 紫阳书院

两湖书院 坐拥书城 北堂书钞 文弱书生 马陵书树 梅花书院 世代书香 应天书院

立地书厨 丽正书院 有脚书厨 东林书院 立地书橱 石鼓书院 嵩阳书院 白面书郎

幕府书厨 南北书派 象山书院 有脚书橱 誊录书手 文化书社 东坡书院

“???书”的词语:

罄竹难书 奋笔疾书 博览群书 公车上书 映雪读书 河图洛书 六甲天书 磬竹难书

红杏尚书 百科全书 六才子书 牛角挂书 秉笔直书 大书特书 识礼知书 四库全书

山东快书 凤凰衔书 木凤衔书 史不绝书 结婚证书 然荻读书 手不释书 衡石量书

欧阳尚书 内阁中书 伴食中书 悬石程书 折节读书 狐鸣鱼书 三大奇书 三官手书

儒家经书 罄笔难书 柳毅传书 河图雒书 汲冢周书 映月读书 枕经籍书 建筑十书

咫尺之书 蜡丸帛书 黄耳传书 白衣尚书 左图右书 三余读书 还鲊遗书 压脚图书

八座尚书 铁券丹书 起送文书 由窦尚书 寄雁传书 黄麻紫书 贝多叶书 蝇头细书

磬笔难书 凤札龙书 皮里晋书 五兵尚书 目不知书 十年读书 鱼笺雁书 机要秘书

武经七书 三十六书 杖限文书 谯国新书 山东琴书 鸡毛文书 衡石程书 凿楹纳书

私人秘书 尺籍短书 薶血加书 目不识书 不刊之书 赤雀衔书 白萝门书 囊萤照书

今文尚书 历事文书 刮语烧书 据鞍读书 洪乔捎书 曲部尚书 陇坻之书 寄雁传书

临池学书 钉封文书 甘限文书 蜡丸绢书 徒读父书 闭户读书 烧角文书 户曹尚书

凿柱取书 靠身文书 进履之书 鱼牋雁书 奋笔直书 不占之书 闭门读书 蝇头楷书

识字知书 刺股读书 仰屋著书

秦书八体是指秦代通行的八种书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秦书八体的由来

在《说文解字》  的自叙中,记述了秦代有八种书体,“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短短的38年国祚的秦代,即有八种不同的书体,然《说文》里却没有仔细的描述这八种书体,后人难以理解这八种书体的面貌。

这八种字体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分类的:

1、汉字发展不同时期的字体:大篆、小篆、隶书。

2、不同用途的特殊字体(基础均小篆):刻符、虫书、摹印、属书、殳书。

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

1、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变为小篆: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符号。

2、小篆演变为隶书:又称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象形意味更加淡薄,符号性进一步加强。

3、隶书演变为楷书:字体结构基本没变,用笔有些变化。

以上就是关于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全部的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序原文及翻译、制作时间1年只有1个时辰,古人还要当宝的是古代哪种玉器、书能组什么词语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2626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