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经营在会计财务报表编制中起什么作用

持续经营在会计财务报表编制中起什么作用,第1张

和持续经营对应的是清算假设。如果在清算假设下编制财务报表,报表编辑人员需要随时知道所有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公允价值、或者是折算现值),因为在清算假设下,需要随时准备“所有资产按公允价值变现”,公司可能随时被清算。在这样的假设下,报表编辑人员往往会耗费大量的精力,而且还有可能“舍本逐末”,过分花精力在一些细小的项目上而客观上忽视重要项目,可能使报表编制不符合“重要性”的原则。

而在持续经营的假设下,我们就可以舍弃一些不重要的工作而关注于重要的项目,也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持续经营的假设对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持续经营假设编制财务报表也会暗含一个假设:“币值不变”。但是事实上货币价值不可能不变。这也是财务报表所不能反应的客观事实,是财务报表的缺陷之一。

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好运!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或者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将无限期的持续下去,而不间断其活动。 在此基础上,企业所有的资产,将在正常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换;企业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清偿。 根据这一假设,企业的资产才会按原定的用途去使用,才会选定以原始成本来计价; 根据这一假设,在收集和处理经济信息时所使用的会计程序才得以保持稳定,在持续的基础上恰当地记载和陈报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提供可以信赖的数据。 当某一会计主体已不能履行它所承担的各项义务时,也允许不采用持续经营这一假设而另作合理的会计处理。

为什么持续经营改成了持续运行关于这个问题有以下原因

1持续经营的含义: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破产清算,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营运,所负有的债务将正常偿还。

2持续经营前提的意义:

持续经营前提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破产清算等。明确了这个基本前提,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适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为解决很多常见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认问题提供基础。

例如: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固定资产可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发挥作用,如果企业会持续经营下去,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进行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

如果企业不会持续经营下去,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

被审计单位在财务方面存在的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主要包括:

1债务违约,包括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无法偿还即将到期且难以展期的借款以及存在大额的逾期未缴税金。被审计单位若存在上述违约情况,将可能引致债权人的债务清偿诉讼或国家税务机关的强制追缴措施。在此情况下,如果被审计单位无法偿还,有可能导致破产倒闭。

无法继续履行

2无法继续履行重大借款合同中的有关条款。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银行往往在借款合同中订有诸如流动资金保持量、资本支出的限制等条款。一旦被审计单位无法履行这些条款,银行为保全其债权,就有可能要求被审计单位提前偿还借款,从而导致被审计单位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

累计经营性亏损数额巨大

3累计经营性亏损数额巨大。经营性亏损可能是由于被审计单位经营管理不善引起的,也可能是行业整体不景气造成的。巨额亏损意味着被审计单位丧失盈利能力,并导致其持续经营能力存在着重大的不确定性。

4过度依赖短期借款筹资。在这种情况下,被审计单位长期面临巨大的短期偿债压力,如果无法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将陷入财务困境。

无法获得供应商的正常商业信用

5无法获得供应商的正常商业信用。被审计单位无法获得供应商正常商业信用,这意味着无法通过赊购取得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原材料或其他物资,现金偿付压力巨大。一旦被审计单位资金短缺,生产经营就有可能中断。

6难以获得开发必要新产品或进行必要投资所需资金。被审计单位无法获得必需的资金,则没有能力在盈利前景良好的项目上进行投资并获取未来收益。当现有产品失去市场竞争力时,将直接影响到被审计单位的盈利能力,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资不抵债

7资不抵债。资不抵债有可能使被审计单位在短时间内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从而引发债务危机。

8营运资金出现负数。如果被审计单位的营运资金以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出现负数,这表明被审计单位的现金流量可能不能有效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从而影响被审计单位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信用等级,最终可能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导致破产。

大股东长期占用巨额资金

9大股东长期占用巨额资金。如果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上市公司将无力实施能够为公司带来业绩增长的项目,从而使公司盈利能力下降甚至难以维持正常生产经营。

10重要子公司无法持续经营且未进行处理。重要子公司通常是母公司的主要业绩来源,对母公司具有重要影响和贡献。重要子公司无法持续经营,这不仅使母公司对其长期股权投资无法收回,而且可能导致母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存在大量长期未作处理的不良资产

11存在大量长期未作处理的不良资产。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大量长期未作处理的不良资产,这表明被审计单位资产质量恶化,资产变现能力差,可用于偿债的资产变现净值大幅减少。

12存在因对外巨额担保等或有事项引发的或有负债。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巨额对外担保,这意味着被审计单位可能面临重大的债务清偿连带责任或其他偿付责任。一旦这些或有负债转化为实际损失,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 被审计单位在经营方面存在的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主要包括:

1关键管理人员离职且无人替代。通常,关键管理人员负责管理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在被审计单位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关键管理人员离职且无人替代,则会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从而使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

2主导产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主导产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意味着被审计单位将停产或转产。例如,某农药生产企业的主导产品为高毒农药,根据国家禁止、限制部分高毒农药品种生产和销售的产业政策,企业将面临被强制淘汰的政策风险,从而导致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3失去主要市场、特许权或主要供应商。如果被审计单位失去主要市场、特许权或主要供应商,表明其在销售、经营和采购方面将面临极大困境,从而影响其持续经营能力。

4人力资源或重要原材料短缺。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高度依赖于科技研发人员、技术熟练工人、重要原材料等,如软件开发公司从事软件设计的关键人员。如果企业缺乏这些对持续经营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资源,将可能无法持续经营。

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并购来达到快速扩张、提高利润的目的。如果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与规模的快速扩张不相适应,或是对并购企业缺乏管理经验,未实施有效的监控,这很可能使公司整体管理陷入瘫痪,从而导致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被审计单位在其他方面存在的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假设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主要包括:

1严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政策。被审计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如果严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政策,则有可能被有关部门撤销或责令关闭,或被处以较大数额的罚款,这将导致被审计单位无法持续经营或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2异常原因导致停工、停产。有些企业由于其生产特性,在生产周期的一段时间内出现停工、停产是正常的。例如,北方某些乳品加工企业因没有足够的鲜奶可供加工生产乳制品,于每年十月到次年四月停产。但如果企业因其生产卫生条件达不到国家要求,细菌含量超出国家标准数倍,被有关部门责令停产整改,则属于异常原因导致停工、停产。因异常原因导致的停工、停产,可能将影响其持续经营。

3有关法律法规或政策的变化可能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例如,被审计单位的利润和现金流量主要来自于对境外子公司的投资而分得的红利。如果子公司所在国家加强了外汇管制,被审计单位能否收到红利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可能将影响其持续经营。

4经营期限即将到期且无意继续经营。在被审计单位营业期限届满后,如果股东不准备继续经营,被审计单位将被清算从而无法持续经营。

5投资者未履行协议、合同、章程规定的义务,并有可能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例如,因外方股东未能按章程规定的期限出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拟撤销对该外商投资企业的批准证书,这将导致其无法持续经营。

6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因素遭受严重损失。不可抗力因素超出了企业可控制和预测的范围,如战争、恐怖活动等,企业可能因此无法提供必要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导致无法持续经营。

此外,企业股东之间产生纠纷、股权转让频繁等情形,可能意味着企业的经营业绩达不到股东的预期,从而导致股东对企业失去信心。在此情况下,企业有可能被清算,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持续经营虽然是一项会计假设,但是它是有客观存在的基础的。因为要是一个企业不能保证持续经营,那么它就会采取不一样的会计处理,比如走破产手续。 持续经营条件下和破产或清理情况下的会计处理是不一样的。 这是会计工作的一项基本假设,不必纠结于它存在的合理性。

会计分期的目的是将持续经营的生产活动划分为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会计报告,从而及时向各方面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会计期间通常为一年。称为会计年度或财政年度。会计分期实际上是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一系列的会计基本原则,如收入实现,费用配比等都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和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的。

扩展资料

持续经营假设仍然有存在的理由。我们从持续经营假设提出的月的就可以发现,正是由于企业经营持续期间带有不确定性,才假定企业可以永久地连续经营下去,从而使会计原则、会计程序和方法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之上,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信息。

“虚拟企业”较之传统实体企业的稳定性较差,也更容易解散,但其存在的目的与传统企业是一致的,信息使用者对其提供财务信息的要求也与传统企业是一样的,因此,持续经营假设仍然是适用的。

对于那些内部结构比较稳定,计划长期存续的“虚拟企业”来说,持续经营假设无可厚非,而对于单一由于市场出现的某项要求而迅速组建,而计划在完成该项需求后立即解散的“虚拟企业”,则可在其项目合作的计划存续期间作为其持续经营期,待合作项目完成后转为清算会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持续经营假设

以上就是关于持续经营在会计财务报表编制中起什么作用全部的内容,包括:持续经营在会计财务报表编制中起什么作用、什么是持续经营、为什么持续经营改成了持续运行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2453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