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的“道”,到底是什么

老子说的“道”,到底是什么,第1张

老子的,道,就是以,道,为核心概念,推演出具有整体观念和朴素辨证意识的哲学体系。而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所谓的,道生万物。但是,老子本身对,道,的解释也不是很清楚,他有时把,道,解释为,无,或,理,等抽象的东西,有时又把,道,看成是一种原始的混沌未分的物质,这样使他忽而唯心,忽而为物。

由于老子哲学是一个矛盾的哲学体系。因此老子对于尔后中国的两大哲学流派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各取所需,各自附会、改造、阐述出符合自己的解释。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十分丰富的,这是由于老子研究了政治斗争的策略,从而研究了许多矛盾概念,通过对于这些矛盾概念的分析,猜测到了许多很深刻的矛盾依存与矛盾转化的思想。

老子还提到了对立面的互相依存的思想,也提到了对立面的互相转化的思想。但是他的思想里也有根本的缺陷。他在谈到世界本原,道,时,否定道有对立面,因此他的辩证法也是不彻底的。同时,老子没有讲对立面的斗争性,也没有讲对立面互相转化的条件性,这就是它的不足之处。

但是,老子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和哲学思想又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老子他是道家的始祖,在整个封建社会中,老子的思想有时为官方的正统儒学所吸取,有时又为一些非官方思想所改造和继承,甚至一度成了一定时期的思想主流,乃至影响到我国的道教与佛教两大宗教的发展,可见它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对于老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我国史上第一部提出比较完整的宇宙论体系的著作,他使哲学第一次从传统的古代宗教中解放出来,成为具有独立性的科学,这一点,老子的哲学作用是划时代的!

老子庄子思想的不同点

(一)道和人的关系

《老子·第25章》宣称:“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这个观点表明尽管人无法与天、地、道相比,却有别于万物,具有万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庄子的思想却彰显人与万物的一致性,将人等同于物。人没有任何特殊性,与天地万物具有相同的起源和地位。

(二)处世哲学方面

老子和庄子虽然都推崇道,在自然观、天道观方面有其共同点。然而两人对道延伸出的不同的处世之道却相去甚远。具体地说,老子宣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主张顺应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同时老子强调要循着道法自然,推崇不争、谦和。而庄子提倡齐物论,在庄子的视界中,世间的一切差异都是相对的。于是,无名、无功成为人生在世要修养的内容。

(三)老子与庄子不同的精神渴望。

道家的“道境”就是自由之境,老子庄子的道之于无的意识是最高的自由意识,将无视为道的根本特征正是出于对自由的追求。从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思想出发,可知道倒可以自由地化生万物。因此生命与道合一,这就是老子庄子所认为的生命最高境界--自由之境。但老子与庄子对这种境界的理解有些差异。老子的道是指纯真质朴本性的实现;而庄子的所认为的则是高度的、绝对的自由。因此老子的生命哲学具有极强的现实性。而庄子更高地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和超脱。

老子口中所说的道是唯物论,是探索宇宙间万事万物出现发展演及运行轨迹的根源

老子说的道“道”涵盖了宇宙的一切,这里主要论述其中三个方面的基本含义:1,“道”是宇宙衍生的环境及天地万物与自然产生的根源。2,“道”是宇宙万物形成发展的过程运动演变的趋势。3,“道”是万事万物及自然衍生、形成、运动的轨迹及规律

(一)道乃宇宙衍生之根源及环境。老子在“道德经”开篇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只是人为地这样表达,万物衍生之始可谓道,万物还没出现,没有人给它命名,故为非常道,以非常名所表达之。

通俗点说,万物出现之前,宇宙自然的形成,就是道。语言文字没法说清楚,不知道怎么给它命名,就用道来表达。像成玄英所说的那样:“三绝之外,道之根本,所谓重玄之域,众妙之门。意亦难得而差言之也”。

(二)道是宇宙自然、万事万物形成后发展的过程,已经运动演变的趋势。“道生一,一生化二,二生化三,三生化万物。阴抱阳,生天地万物,生圣,生贤,倶以从道而生,生生化化,无极无穷之妙哉。”万物形成了,就会繁衍、进化。发展演变成千千万万不同的事物。这个过程,这种趋势,称之为道。

简单来说,出现了一个事物,就会繁衍出第二个,一路发展下去,无数的事物就出现了。其中的事物出现和繁殖的过程,以及变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就是道。

(三)“道”是宇宙、自然、事物衍生、形成、运动的轨迹及规律。老子是这样解释的,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两面的对立,有“有”“无”两种性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他觉得,“道”创造天地万物,万物出现以后,要守住原本的规律,依“道”而行,顺其自然。

也可以这么理解,天地万物都遵循着某种轨迹在运动,在变化发展。这一切现象形成了一种规律,自然发展的规律,这种轨迹和规律就是道

老子口中所说的道,就是宇宙的奥秘。道之本是道,先天之道;道之末是道,左右之道;道之中是道,后天道。

一、“道”的宇宙论

古代中国人朴实地认为天地万物来源于一种混沌不分的原始状态,原始世界的逐渐分化才得以形成各种事物和现象。老子哲学的宇宙论就是把先民的朴素观念上升为理论。老子《道德经》中多出地方都明白地说到“道”是天地万物创造的根源。

老子的“道”的宇宙生成论指出“道”乃是万物生命总的源泉,“道”具有能够蕴育万物却又不被蕴育的永恒不息的动力。虽然仍处在“起源论”的阶段,但相比于“神创论”的观点可谓有质的飞跃,比起“五行说”也具有更高的哲学抽象思维水平,可以说标志着当时人类认识世界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二、“道”的本体论

哲学的本体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即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所以然”或“所以迹”,老子认为这个“所以然”就是“道”,认为万事万物离开“道”,便失去了天之为天、地之为地、万物之为万物的根据。老子的“道”不仅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而且在逻辑上是世界存在的本质、根据。

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也”,(《道德经》第六十二章),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中心,它不依存于任何其他事物,但其他一切事物却都依存于它。

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老子认为,“道”本身就是一种混一性存在,不属于矛盾对立中的任何一方,但一切矛盾双方均由此而形成,如阴阳共出于“道”,天地亦同生于“道”;“道”本身是一种齐一性存在,不具有差别性,但一切差别均由此产生,如物之大小,人之寿夭均导源于“道”;“道”本身是一种抽象性的存在,不具有任何的规定性,但一切事物的规定性却都由此而来。

三、“道”的价值论

老子哲学中的“道”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本源和客观世界的本体,也是人所存在的世界的价值源泉和最高价值尺度;不仅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也是信仰的对象。老子的“道”,既是客观真理,也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境界,所以才要尊而贵之。

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就是指“人道”取法“天道”,要求“人道”要如“天道”一样自然而然、清静无为、养蓄万物。

中国古代先民普遍相信天地有道,社会有道,人类生活合乎于道便是正道,偏离于道就是邪途,所以总是提倡以各种方式去寻求道,洋溢着乐观执著的精神。老子“道”的价值论正是对这一思想的理论阐释。

四、“道”的修身论

道家所提倡的修道方式是形神兼修,后来经过道教内丹学派发展提升为性命双修。这种修道方式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修神或修性,就是克服虚伪造作,恢复自然纯朴,超越情感欲望,提高精神境界。老子提出的具体方法有“少私寡欲”、“致虚守静”、“和光同尘”、“慈俭不争”等。

二是修形或修命,就是简体养生。道家非常重视养生之道,把维系生命的健康发育作为自我修养的重中之重。

扩展资料:

历史评价:

孔子评价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康德评价老子:“老子所称道的上善在于无,这种说教以‘无’为‘上善’,也就是一种通过与神格相融合、从而通过消灭人格而取得自我感觉消融于神格深渊之中的意识。” “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

胡适评价老子:“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之外,别假设一个‘道’。”

老子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以上就是关于老子说的“道”,到底是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老子说的“道”,到底是什么、老子的道与庄子的道有什么不同、老子口中所说的“道”,究竟是什么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2102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