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三十而立”

也论“三十而立”,第1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么,三十岁就是而立之年了。何为立?普世价值观为立业,建树功业。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小虾米,无大鱼基因的传承,无乘风破浪的胆识,无得天独厚的才智,只能随着时代潮流浮浮沉沉,何以谈有所作为?

小时候,我们定义的“作为”是人上人,是吃了苦中苦后的高智商、高财富、高地位。长大后,我称其为“虚妄泡沫”。在阳光下总闪着彩色的光,也总稍纵即逝。何为稚气?大概是费尽心思妄想抓住“泡沫”,必然落空时,不由自主地气咻咻悲天悯人起来。何为成长?大概是能平心静气地看着“泡沫”被风吹散,被水消解,被路人戳破,归于幻灭,归于沉寂,一如流淌的时光。

这样说来,三十“立业”实属不易,普天之下寥寥无几。那么,我辈普通人不可死守此等妄念,如此方可与自己和解,重拾生活热情。立足当下,三十立功业难于上青天,那于孔子时代是否有合理性呢?

我们把时光倒退到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正值30岁。 在这一年,齐景公与晏婴来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由此可见,孔子自称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确实有合理之处。但追根溯源,孔子不仅才智过人,且有贵族身份的加持,这是万千普通人的生命常态吗?万千普通人真的能在三十岁崭露头角,建树功业吗?

再之,拉满孔子人生的进度条,我们不难发现在他三十岁往后的时光里,到处周游列国,以求帝王将相赏识,托以治国安邦大任。但孔子一路风尘仆仆,屡遭挫折,轻则吃尽“闭门羹”,重则有性命之忧,戏称自己为丧家之犬。此时此刻,回望三十岁,于孔子而言,“三十而立”恐怕就立的就不是“业”了罢。

综上所言,三十而立,立业之言不妥。《周易·系辞下》告诫后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三十而立并非立业,就应转变思路,探索一种推理缜密,逻辑严谨的说法。三十而立,“立学”乎?“立道”乎?“立礼”乎?姑且一一论之。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云:“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也就是说,十五岁开始学习,三年学通一艺,三十岁时就学通了五经。班固把“三十而立”理解为立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很多人,在三十岁左右博士毕业,学业有成。南朝梁皇侃在其《论语义疏》中也是这样认为的:“‘三十而立’者,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这种解释虽然可信,但“经业成立”更多指的是成,跟立的关系不是很大。而且“三年明一经,三十通五经”是古代学者普遍的一种状态,无法就此来解释孔子独特的思想。

南宋朱熹认为“三十而立”指的是立道。他借用程颐的观点,解“立”为“能自立于斯道也”,并认为“三十而立,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也就是说,三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道理了解得比较多了,能够做什么事情都符合道,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志向。十五岁志于学道;三十岁明白了些道,然后守道;“四十不惑”是指对道越来越坚定;“五十知天命”是明白了大道;“六十耳顺”是无所违逆于道;“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从容中道。这种解释把前后都贯通了起来,也更加接近孔子本意。但道的含义很广泛,用立道来理解“三十而立”会显得太过笼统,指向性不明。

后人很多认为“三十而立”指的是立礼,这种说法较为流行。比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就认为:“孔子还说:‘立于礼。’(《论语·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强调三十岁时,要确立自己为人处世、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也认为“三十而立”立的是礼。他对“三十而立”的解释是:“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强调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其中还透着几分成熟和自信。“立礼”的说法讲得通,也很有启发意义,但“礼”的定义又何止于此?

《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简单来说就是《礼记正义》序言第一句所言:“夫礼者,经天纬地,本之则大一之初;原始要终,体之乃人情之欲。”定义何等宽泛,范围何等磅礴,天地、人情、国法、典章等内容浩浩荡荡。这绝非我辈普通人能立得起来的啊!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听起来轰轰烈烈,做起来却成了蝇营狗苟。于我辈普通人而言,还倒不如先独善其身,再论兼济天下。欲独善其身,内核必然是修心。三十而立,先立心。心之所愿,行之所向,方能一路芳华。

换言之,就是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能走在可以得到它的路上。当然,你想要的东西必须是合乎法律规定和符合道德规范的,这点毋庸置疑,无须赘述。那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有一个办法叫排除法,观察你身边形形色色的人,思考你是否愿意活成这般模样。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接下来就应该搞清楚自己不愿意的原因。把原因凝练为抽象名词,这个抽象名词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事物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想要的事物会越来越多,加以剔除后,自己想要什么就开始搁浅,慢慢展示它的真面目了。

这就是找寻“心之所愿”较为低效蠢笨的方法,但这种方法能激发对自我的好奇心,一次次焕发生活的生机与新意。这让我想起之前在lc,我相识相交的一位朋友,她已是中年,我比她的大女儿只大了两岁。我很羡慕她,羡慕她家境殷实,羡慕她雷厉风行,羡慕她能言善辩,羡慕她人脉广泛,羡慕她家庭和谐,总而言之,我渴望成为她,以为这就是我的“心之所愿”。时间无言,却可唤醒坐井观天的青蛙。我慢慢发现如果不能把握好分寸,优点必与缺点相应而生,她家境殷实,不一定所作所为合情合法,她雷厉风行,极容易专制横断,她能言善辩,是否得饶人处且饶人,她人脉广泛,真假应酬颇煞身心,她家庭和谐,是否避重就轻美化关系。原来,我不想要狡猾、蛮横、伪善、虚伪,哪怕家境殷实、雷厉风行、能言善辩、人脉广泛、家庭和谐。也许我想要的是踏实的心境、干脆利落的心性、温暖的心安。但,我还不能够明确,我还需要在漫漫时间长河中步履轻盈地去观察,去思考,相信总能发现命运之神留下的一份份小惊喜,指引我此生尽兴,赤诚善良。

我来到了一座新的城市,每天目睹了更多样态的生活方式,有富二代,有拼二代,有郁郁不得志的,有激情四射的,有怨天载道的,有信念坚定的,而我,是别人眼中憨厚纯真的。我想我不能再犯以往的错误了,我不能渴望成为谁,我应该保持好奇心好好看看这个世界的缤纷多彩,撷取几朵花瓣,装点自己的生活。如果我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就先避开不想要的,好好尝试一番吧,站起来走,就总会有路。

快三十了,我乃平庸之辈,那就先立心吧。心之所愿,行之所向,尽享一路芳华!愿有生之年,能微微涉及“兼济天下”,大概应是死后器官捐赠了吧。

(谨以此文献给2021年10月份,一个最多纪念日的月份)

男人三十而立,30岁是道坎迈,过这一步是成功,最后一步是悬崖,必须向前的时候只能向前,而不是选择后退,所以30岁的男人最有压力,面对生活,工作学习,每时每刻都要提醒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可以做什么又不可以做,都要清醒,同样也必须明白很多事儿。

要知道时间不停流逝,所以要懂得只争朝夕,真正从内心里明白,眼睛一闭一睁的概念,好好的度过每一天,而不是碌碌无为的,不知道为谁而活,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些什么。

要明白最爱的人是谁,要好好的去爱,用心的去爱,让爱充满阳光,这样你的幸福指数才会最高,最令人羡慕。

要知道最重要的责任,责任意识让自己学着慢慢成熟,同样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理想和信念,让大家得到肯定。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说,此章是孔子隐圣同凡,劝人勤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字,音义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语体就是十五。孔子说:「我十五岁即志于学。」《毛诗传》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依此解释,「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学。此处孔子自述十五岁志于学,皇邢二《疏》皆据《白虎通辟雍篇》解释,十五是成童之岁,心志坚明,故自十五始志于学。刘氏《正义》据《白虎通》说,十五岁是入大学之年,所学的是经术。刘氏又据《礼记大学篇》所说,始于致知格物,终于治国平天下,皆是大学所学的经术。

「三十而立。」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刘氏《正义》:「立,谓学立。」自十五岁,志于学,至三十岁,所学已成立。也就是学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摇动。

「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刘氏《正义》引《汉书董仲舒传对策》曰:「天令之谓命。」刘氏《正义》说:「知天命者,知己为天所命,非虚生也。盖夫子当衰周之时,贤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学之,知其有得,而自谦言无大过。则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与己之不负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孔子学《易》,乃知天命。吾人虽闻天命,未必能知,须先信赖圣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顺。」郑康成注:「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闻其言,即解微旨,是所闻不逆于耳,故曰耳顺也。」皇《疏》又引李充说:「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顺字,《说文》:「理也,损页川。」段注以为,自人之头顶至脚踵,如河川流通,至为通顺。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由此可知,「耳顺」就是耳的功能已经通顺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闻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闻无碍之境。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的从字,作顺从讲。「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说文》作巨,引申为法度之义。孔子至七十岁时,顺从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顺心而为,自然合法,也就是动念不离乎道。

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顾氏此说,大有道理。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然而,“三十而立”是“成家立业”的意思吗?

孔子在《论语 · 为政》中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是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

这句话里,三十而立的“立”,和“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是指在相应年纪,人要达到的某一状态或者境界。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所以,古代的“三十而立”便是立于“礼”。简单说,就是确立心中的道德信仰与外在的行为规范。

时代在变。在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遵循古训“三十而立”,要“立”什么呢?

01

立价值观

坚定内心,不左右摇摆

黑格尔在曾提出过“正、反、合”理论,对应人生的三个阶段。

十几岁之前,少不更事,把一切想的很美好,这就是“正”的阶段。20来岁,步入社会,理想与差距越来越远,烦恼、压力、挫折接踵而至……知识有限和思想不成熟,对于问题也不能给出合理的答案,会表现出一种反弹,这就是“反”的阶段。而到30岁左右,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加深,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日趋合理、全面客观。这就是“合”的阶段。

30岁,在这个“合”的阶段,首先要内在的“立”,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坚定内心,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不左右摇摆。

我们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走什么样的道路,总是有所取舍,有所好恶;

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抵制什么,总会有一定的标准。

这个标准,也是来源于价值观。

三十岁的年纪,不可能再像十来岁的儿童那样懵懂无知,也不能像二十岁左右的青少年那样摇摆不定, 这就是所谓的价值取向:

对待国家社会,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还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对待人生未来,是追求财富荣誉和地位,是轰轰烈烈地实现梦想,还是平淡安逸的过一生?

对待感情与婚姻,是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是相敬如宾举案齐眉,还是过往不念逝者不追?

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人的价值取向,而价值取向又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不管如何对待社会、自己和家庭,你所做出的行为都来自最初形成的价值观。

所以,要想一生不碌碌无为而有所成就,那必须在30岁左右坚定内心,不左右摇摆。

02

立责任意识

坦然面对,勇于承担

毛姆曾说过:“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

当今社会,不管是工作中的职员,还是家庭中的丈夫,有责任感的男人,有担当的男人,都自带光环。

王小波在《三十而立》中说到:

“三十岁的肩膀上扛着再也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一个男人该扛起来的责任,上有老人,中有老婆,下有孩子。”

去年登上“贵州好人榜”的宋宏安,就是这样一个“而立”的男人。

2002年,宋宏安的妻子怀了双胞胎,其中一个在五个月孕期时胎死腹中,另外一个因死胎的毒素感染以及难产最终被诊脑瘫。

从事媒体工作的宋宏安一方面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另一方面要安慰妻子的失子之殇和儿残之痛,还要照看好这个襁褓之中的残疾儿子。

同时,宋宏安仍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这个神一样的男人,顶住了所有的压力,将所有的苦与伤都埋藏在心里,用他的阳光和乐观,责任和担当,为父母妻儿撑起了一片天。

宋宏安经常自我解嘲地说,他的人生格言是“三心二义”:

孝心,忠心,爱心,情义,信义。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这句话也该成为所有人的人生格言。

撑起一个家的男人,就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其实,一个三十岁男人的背影就是责任:

让孩子看到早上最美的朝霞,

让妻子看到正午最暖的阳光,

让父母看到天边最红的夕阳,

让自己看到脚下要走的道路。

03

立人生方向

坚定选择,不忘初心

有人说,人生最难走的路是心路,不忘初心很难,坚持初心更难。

佛说:“我们来自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往何方。”

佛还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只要不失去方向,就永远不会失去自己。”

什么是人生方向?

荷马史诗《奥德赛》中有一句名言:

“没有比漫无目的地徘徊更令人无法忍受的了。”

所谓人生方向,就是人生的理想和目标,确定自己达到目的要做的事,往哪去,如何去。

王安石自幼聪颖,过目不忘。从小便随父宦游各地,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在“而立之年”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一生坚持“变法”,执宰天下。

徐霞客立志游遍天下,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跋涉,凭借一双脚踏遍祖国山川河流,“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终成大家。

梦想的路上,总是充满了荆棘和坎坷,疲惫、迷茫在所难免,有些人选择向现实妥协,随波逐流;

有些人在迷途中失去自我,彷徨不前;

但也有一些人会仍然不忘初心,向着自己心中的方向不断前行。

汪国真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三十岁,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岭。在这个年龄段,一定要确立好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坚定一条人生之路。

泰山上有这样一幅楹联:“海到尽头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这是古人对于山川的一种敬仰之情,这句话讲的不是征服山川,而是追求对自我的提升。登上山顶,你就是山顶上的又一座峰峦。

人生就是如此,你要攀登的一座又一座山峰就是你自己。

杜伽尔说:“生活是一种绵延不绝的渴望,渴望不断上升,变得更伟大而高贵。”

三十岁的人生,未来有无尽的可能。

在这个方才成熟的年纪,唯有“立”下责任、方向、价值观,才能过好这一生。

人之初性本善不看人对己只看人对人

以上就是关于也论“三十而立”全部的内容,包括:也论“三十而立”、三十而立感言简短些、三十而立三十儿立哪个对啊啥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1971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