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等诗人葬在哪里这里有最全的唐诗名人墓地大盘点

李白杜甫等诗人葬在哪里这里有最全的唐诗名人墓地大盘点,第1张

不会背几首唐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中国人,唐诗的地位在中国诗不言而喻的,已经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在灿如星空的唐诗天地里,又有着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更为璀璨夺目的明星。唐诗最知名的一些诗人里除了个别难寻墓地之外,大部分墓地还是遗存至今,这也能看出历朝历代国人对他们的爱戴和尊重。下面我们就盘点一下著名诗人最后长眠之地吧,有兴趣的朋友如果到了这些地方,一定记得抽空去缅怀一下这些永不消逝的伟大诗人。

李白墓,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太白镇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旁。唐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去世,当涂县令李阳冰将他葬于城南龙山东麓。于唐元和十二年(817年)迁葬于现址。李白墓占地100亩,分前、中、后三个部分,有牌坊、太白碑林、眺青阁、太白祠、李白墓、十咏亭、青莲书院、盆景园等景点。李白墓完整地保存了唐代名人墓葬形制,太白祠、享堂集中展现了明清宗族祠堂的建筑风格,“宋碑”则详细记载了李白生平身世和诗歌成就,“太白碑林”镶嵌着著名书法家书写的李白各个时期经典诗碑106方。

杜甫墓全国共有八处,据《旧唐书》记载位于河南府偃师首阳山(今洛阳偃师首阳山),在湖南省平江县小田村亦有墓,争议较大的耒阳之墓为衣冠冢。后世通常认为杜甫最终死在江上的一条小船里。他死后,儿子宗武无力葬父,只好将父亲的棺材权厝着,直到40多年后,孙子杜嗣业才迁走杜甫的灵柩,将祖父归葬于洛阳首阳山。

骆宾王墓,位于江苏南通城东佛教八小名山之首的狼山山脚。骆宾王(619-?),浙江义乌人,七岁时就作了《咏鹅》,号称"神童"。作为“初唐四杰”之一,他在文学史山占有重要的地位。公元684年,骆宾王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著名的《讨武曌檄》。

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的龙门东山的琵琶峰上,是一座依山傍水、秀色宜人的小巧园地,白园占地40亩。这里东西两山对峙。白园(白居易墓)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安葬于此而得名。白园包括龙门桥东头整个琵琶峰,占地约44亩,分为青谷、墓体、诗廊三区,是根据诗人性格、唐代风采和得体于自然的原则设计建造的纪念性园林建筑。迎门为青谷区,丛竹夹道,悬瀑飞洒,荷池送爽,乐天堂、听伊亭、松风亭等仿唐建筑引人入胜。乐天堂内有白居易塑像。园中间为墓体区,有墓冢、24吨重的自然石卧碑、乌头门、登道、碑楼。整个墓区翠柏葱郁,奇花飘香。诗廊区在墓北山腰,陈列有当代书画家书写描绘的白诗碑刻和诗意瓷砖壁画。

王维墓位于陕西省蓝田县辋川乡白家坪村东60米处,墓地前临飞云山下的辋川河岸,原墓地约133亩。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李商隐墓有三处,一是位于博爱县许良镇江陵堡村西北地,墓前立墓碑上写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李商隐墓,因全国第四届李商隐研讨会在博爱县举办,在原址上扩建。现墓冢区四周青石垒墙,呈圆形,直径八米,四周铺青砖。前树墓碑,碑首雕作盘龙,碑身正面正中篆书“李商隐之墓”,碑阴上部刻李商隐生平简介,为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第三届会长刘学锴撰写,第四届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董乃斌为博爱县题写了“李商隐故里”匾额。二是位于沁阳市区东15公里沁河南岸的覃怀办事处庙后村南。墓园东西宽76米,南北进深242米,总面积184万平方米。三是位于荥阳的李商隐墓,没有成形的墓园,荒冢距离位于苜蓿湾村南200米左右的农田里。据荥阳政府网站的介绍,墓冢高约42米,东西长约104米,南北宽约106米。没有墓碑,荒冢上遍布枯木和野草。现为郑州市和荥阳市的文物保护单位。

贾岛墓,在四川省安岳县城南郊的安泉山。长12米,宽、高各3米,砌石为垣。唐开成五年(公元840),贾岛61岁时迁来普州(今四川安岳县),任司仓参军。他到任后,曾组织讲学。政务之余常去南楼(南门外过街楼,1958年拆除)读书作诗。唐会昌三年(843),朝廷升贾岛为普州司户参军,未受命而身先卒,终年64岁。遗体安葬在安岳县城南安泉山麓。清乾隆年间(1736-1795),安岳县令徐观海(浙江钱塘人)在墓前建造“瘦诗亭”。后来的县令斐显忠又进行重建,并立牌坊,至今尚存。

刘禹锡墓,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310国道与郑上路交叉口南的豫龙镇狼窝刘村高地上,古称檀山。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柳宗元墓,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侯公园内,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柳州病逝。后一年,灵柩运回京兆万年县栖凤原(今陕西西安)。《柳州县志》记载:“宗元原厝于古州治,其榇虽扶归,而封土尚存。”这封土就是现在的柳宗元衣冠墓。原毛石砌墓是清代重建的,墓碑题“唐刺史文惠侯柳公宗元之墓”,有对联“文能寿世,惠以养民”。文革时墓被毁平。1974年修复,郭沫若题碑:“唐代柳宗元衣冠墓”。

韩愈墓地,位于河南省孟县城西6公里韩庄村北半岭坡上。始建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墓地处丘陵地带,墓冢高10余米,冢前建有祠堂,计有飨堂三间,门房三间。祠内共有石碑13通,记载有韩愈生平事迹等。墓前院内有古柏两株,相传为唐代栽植,有清乾隆年间孟县知县仇汝瑚碑记:“唐柏双奇”,左株高5丈,围12丈;右株高4丈,围11丈。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 韩愈墓作为唐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一千多年时光过去,这些诗人没有被历史淹没,反而更加的熠熠生辉。在墓前倒一杯酒,在墓前吟诵诗篇,在墓前跨越时空对话,让诗歌的美好伴着我们幸福的人生。

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色彩。唐代

诗人贺知章叹赏李白的诗,把他比作天上下凡的“仙人”。后贡的人便把李白称为“诗仙”。

唐代诗人杜甫作为现实主义的最高峰,不仅成为盛唐

时代诗歌发展到繁荣顶点的标志,而且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

李杜诗对后人的影响“李杜诗篇万口传”。这两位大诗人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累世以来,所有学诗和读诗的文人学子,无不以这两位诗人的巨著中,受到影响或得到借鉴。

李白杜甫被人们称为大李杜,李商隐杜牧被人们称为小李杜

杜甫的诗被人称为史诗

李白代表作《静夜思》、《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

杜甫代表作“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杜甫死于耒阳市,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杜甫遗愿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在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还有成都杜甫草堂。

唐朝诗人元稹曾经应杜甫孙杜嗣业的请求撰写过《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这篇墓志铭对于确定杜甫的葬处有着重要的意义。铭中说:“适遇子美之孙嗣业,启子美之柩之襄,拊事于偃师。途次于荆,雅知余爱其大父之

为文,拜余为志。辞不能绝,今因系其官阀日铭其卒葬云……甫字子美,……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有九。……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殁,命其子嗣业。嗣业贫无以给丧,收拾乞丐,焦劳昼夜,去子美殁后四十余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与足为难矣。”这一段记载可以说是确定杜甫墓究竟是在偃师还是在湖南岳阳,或是在平江此三种说法的重要依据。

后人参照元稹的墓志铭以及《湖南通志》、《巴陵县志》、《平江县志》等文献,认为杜甫在耒阳死后,其子杜宗武并没有继续南下,而是举家移居岳州(即今湖南岳阳),并将葬于耒阳的父亲的灵柩暂时厝干此,所谓元稹所说的“旅殡岳阳”。《巴陵县志》即记载说,“杜甫墓在岳州,今不知其处。按元微之(元稹)墓志,扁舟下湘江,竟以寓卒,旅滨岳阳,是杜墓在岳阳也。元和中,孙嗣业迁墓偃师,后人遂失其殡

处。”后人寻找今天的岳阳,没有找到杜甫的墓地,也没有找到杜南的后裔。但是后来在《平江县志》中找到了一点线索:今天汨罗江畔的湖南平江县小田村有杜甫墓,还有杜甫的后裔。进而考察出,平江在唐代称为昌江,隶属于岳州,因此“旅殡岳阳”就是权葬岳州昌江。后来,杜嗣业将祖父杜甫的灵柩迁冋了河南偃师县西土楼村的祖茔。据《艺文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偃师的杜公墓被村民侵成麦地,后邑令朱续志找出了杜甫墓的遗址,并造垄树碑表示纪念。

也有人认为杜甫原本就病逝于平江,而不是耒阳,所以他的墓所就在平江小田村。杜甫死后,杜宗武贫困无力迁葬,也在平江病逝。再加上当时的战乱,所以杜宗武、杜嗣业这一支就一直在平江留了下来,一方面也方便祭守墓地。清朝同治年间,张岳龄在实地考察偃师后,写了一篇《杜工部墓辨》,指出偃师既无杜甫墓,也没有杜氏后代。李元度的《杜工部墓考》也这样说,认为“岳属别无杜墓,遗迹在小田无疑”。

杜甫陵园

杜甫陵园位于河南省地区,所在具 置是巩义市老城区西北方向的邙岭上,其占地面积达两万平方米,陵园得到后人的修建,绿意葱葱,加上多个建筑构成,显得陵园甚是巍伟庄重,成为邙岭上一座独特的建筑。

杜甫陵园

杜甫生前并没有很出名,其诗歌特色为现实主义风格,虽有报国之志,但却一直无法实现,落没时期体会到官场黑暗腐败,战乱时体会到流离失所,百姓家破人亡的痛苦,大大增加他诗歌的底蕴。

杜甫之死至今成为一个难以解答的迷惑,众大家对杜甫的死因得出很多猜测,有称他是病逝的,也有说是溺死、食物中毒而死、撑死的、赐死的,其中说法各异,有根据的也有毫无根据的。但不乱杜甫是怎么逝世的,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影响深远,遂其陵园成为省重点保护单位,为后世人世世代代瞻仰。

杜甫与其儿子一同葬在此处,三个墓冢并排排列,墓冢呈漏斗状,高约十米,墓冢周围植满冬青和柏树,且杜甫墓冢前有石碑两座,上面刻上“唐杜少陵先生之墓”、“杜少陵墓”,是为后人拜祭时留下的笔墨。

且说杜甫逝世时,家中贫困无力安葬,便将灵柩置于岳州,后数十年,方由其子孙迁葬至此。

杜甫是怎么死的

杜甫为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曾一心为官报效国家,但仕途坎坷屡不受用,后期因战乱不断,体会到人间疾苦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歌。

杜甫画像

杜甫是中国史上的伟大诗人,在诗坛方面的影响很是深远,他所经历的朝代从盛唐到中唐,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也丰富了他所写诗歌的类型,他这段时间所写诗歌不仅代表着他心境的变化也代表着历史的变化,真实的反应了历史事件。

而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关于他的死因却有很多种说法,毕竟年代过去这么久,而资料记载也不多,现在得出的众多死因也均是后人根据资料或者其他进行猜测的,但这同样为我们对杜甫更加了解提供了帮助。

其中一个说法是杜甫是因病逝世的,当时杜甫携带家人回衡州,路经湖南,因贫寒交迫遂落下病根,后乘船沿江而下,在船上经历了两季更替,因此加重疾病,遂卧病在舟。有说法是杜甫幼子在船上夭折,遂杜甫也因此病逝;也有另一种说法杜甫为风疾而逝;更有专家指出杜甫因糖尿病而死,因此诗句“我多长卿病”推断出的。

另外的说法是杜甫在大热天吃了腐肉而逝,曾有文记载杜甫时受洪水之困,数日未进食,后德蹭数牛肉和白酒,故因食而亡。郭沫若先生据此认为是因热天吃了腐肉,食物中毒而亡。

还有一种是认为杜甫为溺亡,这出自唐代李观《杜诗补遗》中的一段话断定的,但归于想象,却没有什么根据。

杜甫的成就

杜甫为唐朝诗人,为汉乐府诗体的开创者,是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多以古体和律诗著作,风格多样但其诗风沉郁顿挫,多有忧国忧民的感伤,因而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画像

杜甫真正成名是在宋朝之后,之后“沉郁顿挫”便成为杜甫诗风的评判字句,其中所表明的是杜诗所描写的思想内容均博大深刻,感情很是饱满,还有杜诗都是以完整的意境,精炼的字句和顿挫变化的节奏将其中情感表现出来,诗人将情感寄托于诗中的一草一木之中,亦见其性情之厚。

杜诗不仅沉郁顿挫,还有变化不断的风格,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想必这和杜甫所描绘的内容各异有关系,他晚年生活经历“安史之乱”得以见识到各种情形,大大增加他生活阅历,因此他创作的题材除了游历、山河、风俗、家人友人还有更多忧国忧民的创作、战争。政治和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在不同的创作背景下,杜甫所作的诗歌均用不同风格展现其中情感。

杜甫在创作方面十分写实,反映出很多深刻的现实生活的内容,将盛唐转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面貌用诗歌将其全程展现在众人面前,同时塑造了多个有性格有感情且丰满的诗歌人物形象,让大家更好的认识杜甫。杜甫十分擅长描写事物细节,往往这样更能震慑人心,这样细微的写实技巧正是杜甫的又一个艺术成就。

杜甫真迹

杜甫年幼时便能作诗,可见其天赋异禀,其后杜甫在诗坛上的影响甚大,且杜甫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在他九岁时便学习书法,深得其中精髓,杜甫在书法上的创作是非常深度成熟的,而关于杜甫的真迹是否有流传于世,至今还是个谜。

杜甫《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拓本刻文

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知道杜甫的书法是以楷隶行草兼工,整体又以已意行之,十分注重书写的节奏和笔墨等运用,在唐代为很有深度的书法家。而至今关于杜甫的书法真迹十分罕见,有网友称杜甫在世前并不被器重,且其家困晚年居无定所,所保留的真迹可谓是少之又少,加上杜甫真正出名也是在宋朝之后,那么那时候离杜甫生活的年代已是很久远,更难有真迹流传的可能。

因此便有不少人以名人之名冠以书法之作以此来作假,而便有借杜甫真迹之少来鱼目混珠,便产生《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诗》石碑真迹拓本一说,被认为是杜甫唯一现存的真迹作品,一时之间众说纷纭,引起很大的风波。

且说这块真迹拓本出自四川省的古窑中,相传是公元760年时,杜甫来此探望好友严武所作的诗文。而在1934年的时候,有博物馆公开此拓本,因而得到众大家的议论,在1961年的时候,启功先生认为这块拓本可能是宋人模仿杜甫所作,其真实善待考证。

杜甫年谱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居无定所,最后也是在奔波的途中病逝,从他留下的众多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的一生经历,和他一路上的心态变化,从一开始的伟大抱负到后来的避乱而逃。而他的诗歌造诣也随着经历的变化而变得更加深刻,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杜甫的年谱吧,看看他一生经历。

杜甫画像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

公元718年,杜甫能作诗,方才7岁。

公元720年,杜甫开始学习书法。

公元725年,14岁的杜甫开始同文人出游,能与他们对诗。

公元730年,杜甫为19岁,身怀抱负和不羁,开始他的游历时期,与友人游历江南一带。

公元731年至公元734年,杜甫花费了4年的时间在吴越一带游历。

公元735年,杜甫回乡参与科举考试,但是未入选。

公元736年,再次出游的杜甫在齐赵一带游历,结交友人苏源明。此后的五年杜甫均在这一代游历,在他三十岁的时候方回东郡。

公元744年,回乡的杜甫在东郡呆了三年,在这里与“诗仙”李白相结识,两人共游齐鲁,访问各方名士,甚是愉悦。

公元746年,35岁的杜甫去长安参与考试未入选,便客居长安十年,为谋取生活常作为儒生为权贵门上客,献诗。

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爆发到平定期间,杜甫曾任官职左拾遗,后因耿直谏言为人所诬被贬,期间认识到统治者腐朽而辞官,而后一直在躲避战乱而逃,生活窘迫至极。

公元770年,59岁的杜甫病逝舟中。

1、暮年的杜甫,多病缠身,与妻儿蜗居扁舟,漂泊于蜀山湘水之间。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4月,杜甫乘船下郴州(今湖南郴县),途中因江水大涨阻断去路,困居耒阳县十多日。当时的杜甫贫困至极,以致数日无食充饥。耒阳县令听说后,派人给杜甫送去了白酒和牛肉。过了几天,县令又派人寻找杜甫,却找不到了。据传,杜甫因为吃多了牛肉,喝多了白酒,结果胀死了。一代诗圣如此死法,无疑让无数爱戴、推崇、仰慕杜甫的后来儒者难以接受。宋代刘斧说,杜子美自蜀走湘楚,卒于耒阳,时人谓以牛肉白酒胀饮而死,则非也。僧绍员说得更直率:“贤人失志古来有,牛肉因伤是也无。”

2、巩义学者孙宪周认为,杜甫死于风痹,时间在大历五年冬。当时杜甫因为走得匆忙,没有来得及回谢耒阳县令,就顺流下衡州去了。耒阳如今虽有杜甫墓,但历代文人一致认定:空墓,空墓!宋朝徐照在《杜甫坟》中显得颇有些气愤,说人家“耒阳知县非知己”,又道“若更声名可埋没,行人定不吊空坟”。那知县送酒送肉给杜甫,只有好心绝无歹意,在县北建杜甫墓,也是出于一片敬仰之心。但古人有点小家之气,糊涂上来,是非不认,可怜耒阳县令好心未得好报。

3、饥饿难耐的老人,即使胀饮而死,又怎么了?这与杜甫之所以为杜甫,难道有任何影响吗?

4、唐人风俗厚葬,玄宗年间,王公贵族的葬礼铺张奢侈,都到了朝廷看不顺眼,要钦定墓葬规格以遏制厚葬之颓风的地步。当时朝廷规定,三品以上官员下葬,随葬器皿不许超过70件,九品者不得超过20件;器皿不得用金银,可用陶瓦。据说,诏令最终沦为一纸空文,唐代人不认。杜甫生于厚葬的时代,竟以薄葬入土,可见杜甫死时境况之凄惨。

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下面是我分享的关于杜甫的纪念建筑,欢迎大家阅读!

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有二处,分别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和甘肃省成县,前者较著名。

杜甫墓,在河南巩义康店邙岭。

少陵台,位于山东省兖州市。

杜工祠,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畔。

杜公祠堂凡有数处,自成都﹑耒阳、夔州外,又存四祠。"四祠指江原﹑鄜州﹑同谷﹑剑门诸祠。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杜甫遗愿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在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今陕西省西安城南长安少陵塬有“杜工部祠”,为明代创建,解放后全面修整,辟为“杜甫纪念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最初为杜甫所建草堂,后经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

杜甫江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湘江中路二段,属于园林仿古建筑,为纪念唐朝诗人杜甫所建。与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距天心阁不足一千米。江阁园林区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多平方米,主阁共分四层,高18米。2002年长沙市政府决定正式修建,2005年9月19日整个建筑全面建成并通过专家验收,随后向市民进行试开放。

与耒阳

杜甫晚年穷困潦倒,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全家经今湖北入湖南,沂沅湘以登衡山,溯湘江而上,大历五年继向郴州探亲,因耒水暴涨遇阻,寓居耒邑,耒阳聂令礼为上宾。是年,杜甫因贫病交加,死于耒阳至衡阳湘江舟中。聂令治葬筑墓,背经向南,墓周砌石栏,正面有南宋石刻横贴有“唐工部杜公之墓”。

唐天佑四年(907)环墓建杜公祠,背北面南,四合院式封山楼房,土木结构。正中主殿设杜甫檀香木雕像,东、西廊房10数间,供祭祀守墓用。宋代在杜公祠旁建杜陵书院。

1940年,湖南省政府重修杜甫墓,省政府主席薛岳重修杜工部墓石碑于墓前。

1956年7月墓祠定为湖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5年,耒阳一中建校,将祠主殿拆除,仅后栋西廊房及清人彭而述残碑。

1996年,耒阳市政府对墓及下残房进行了维修。今耒阳留有杜甫墓、杜公祠、杜陵桥、杜甫书院等遗址。

巩义故里

杜甫故里位于巩义市城区西北5公里处的康店镇康店村西部邙岭上。占地34亩,座北向南,主体建筑有大门楼、杜甫大型雕像、双层亭、诗圣碑林、杜甫墓、吟诗亭、望乡亭、草亭、献殿等组成。整个景区种植花木3000余株,奇花异草点缀、绿树成荫、松柏辉映,巍伟庄重,各种设施具有园林建筑风格,已成为邙岭上闪闪发光的一颗明珠。

杜甫故里建有纪念馆,陈列历代杜诗版本和研究杜诗的论文,杜甫世系表以及“三吏”、“三别”诗意画等。每年接待游客2万人次,门票收入10万元。1963年6月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杜 甫 祠 堂 简 介 :

杜甫祠堂位于湖南岳阳平江县安定镇小田村。墓祠共占地10亩,总建筑面积3865平方米,平江县的杜甫墓是1984年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认定的杜甫真身墓葬。

杜甫墓

杜甫墓主要包括墓、祠和诗社三个部分,共占地十亩,总建筑面积3865平方米,墓祠合一,独具特色,构成一组极具文物、史学、观赏价值的古建筑群。

杜甫祠堂里的“诗风万古”牌匾

杜甫祠堂里的天井

杜甫墓前10米有杜公祠,是清光绪七年重修的。杜公祠至今保存原貌。

铁瓶诗社

1885年祠后增建“铁瓶诗社”,为清代诗人张岳龄、李元度等修建。1956年,杜甫墓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7年被评为“岳阳十景”之一,命名为“诗圣留踪”

活动一:背诗免门票,忆经典怀古人

小学生背杜甫诗二首可免费入园。一砖一瓦,圣贤文化耳濡目染,一字一句,字里行间甚是哲学。

活动二:亲自挥毫泼墨,亲身感受

现场有很多游客便忍不住想露上几手,自己拿着毛笔沾上墨汁,在宣纸上体验挥毫泼墨,在杜文贞公祠前面写下对杜甫的哀悼。一笔一画寄托哀思,纸墨笔砚以物传情,文化气息弥漫整个氛围。

活动三:唐装体验,做一回唐朝人

活动期间,每天前十名前来参观的游客,获得由景区提供的唐装免费体验,可以更加让前来游玩参观的小伙伴们穿上有意思的唐朝服装,更形象的感受古人的那种儒雅气质。(需要发送照片至朋友圈)

活动四:古松祈福 幸福安康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祖籍湖北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生于中国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死于耒阳市。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

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后人尊称他为“诗圣”。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杜甫生平: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杜甫著作

《谴怀》《昔游》《卜居》《堂成》《蜀相》《为农》《有客》《狂夫》《舍》《江村》《野老》《遣兴》《南邻》《恨别》《客至》《江亭》《可惜》《独酌》《寒食》《石镜》《琴台》《病柏》《枯棕》《不见》《大雨》《四松》《归雁》《去蜀》《除草》《丈人山》《成都府》《石笋行》《赠花卿》《少年行》《大麦行》《题桃树》《漫城二诗》《春夜喜雨》《草堂即事》《绝句二首》《绝句四首》《戏作花卿歌》《望岳》《酬高使君相赠》《春日江村五首》《春水生二绝》《绝句六首》《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兖州城楼》《登楼》《月夜》《潼关吏》《新安吏》《垂老别》

代表名句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5、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

30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名作鉴赏:

饮中八仙歌

原文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赏析大唐时期可谓是人才辈出,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在诗中杜甫歌咏了大唐时代最杰出的八位精英。可以说天下英才聚集于此,豪气冲天,是杜甫诗词中的另类之作。

望岳

题解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兵车行

题解

见《杜工部集》,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是年,唐征伐作战,大肆征兵,致使民无宁日。杜甫有感于此,作《兵车行》以抒其愤忿之意。

原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春望

题解

唐萧宗至德元年(756年)七月,杜甫得知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皇帝位,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只身投奔,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押往长安,次年春天才得脱身。在被迫留居长安的日子里,他写了许多反映沦陷区生活的诗篇,或感时忧国,或思家念亲,《春望》就是作于此时的一篇代表作。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

题解

见《杜工部集》。为《三吏》之一,作于公元759年。安史之乱后,唐由盛变衰,国不成国,民无宁日。是年,作者经新安、石壕等地流离迁徙,目睹官吏征丁后有感而作。此时,作者已为中年,诗中早已没有年轻时的壮志豪情了!所谓《三吏》,即为《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石壕,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

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新婚别

题解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形象。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原文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忽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白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

内容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

内容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长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蜀相

题解

见《杜工部集》。约作于上元元年(760年)。是年暮春,杜甫搬到浣花溪草堂,得暇赴成都武侯祠游览、凭吊,作了这首《蜀相》,以抒述惋惜之情。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春夜喜雨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是杜甫晚年“飘泊西南”时在成都所作。诗人在对春雨的描述之中,流露出其对春雨的喜悦之情。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题解

见《杜工部集》,作于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际。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亲友资助,于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以安顿其家。翌年八月,草堂为秋风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

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拗。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题解

见《杜工部集》。代宗广德元年(763)正月,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自缢于林中,其将田承嗣,李怀仙皆举地降。至此,河南、河北地区相继收复。时杜甫寓居梓州(今四川三台),乃作此诗。河南河北,指今洛阳一带及河北北部。

原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绝句四首(其一)

题解

杜甫的七言绝句不多,然而这一首却是中国最流行的小诗之一。它通俗易懂,平白如话,却又深含了诗人的审美理想,极受文人学者所推许,可说是以俗为雅,雅俗共赏。

原文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旅夜书怀

题解

《旅夜书怀》,是杜甫离开成都,携家乘舟东下,经过渝州(四川重庆)、忠州(四川忠县)时(765年)写的。

他早岁虽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到头来什么事都没有做成,只落得年老多病,亲朋零落,只身飘泊,置身于这样浩渺的江上,自己仿佛是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飞往哪里去呢?寂寞啊,寂寞!作者的感慨是很深沉的。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高

题解

见《杜工部集》,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时其流落夔州(今四川奉节)。古九月九有登高习俗,此诗即杜甫登高有感而作,抒写其长年飘泊的痛苦,孤独无依,老病孤愁之感。此诗被称为“古今第一律诗”。

原文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江南逢李龟年

题解

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名乐师。杜甫年青时在洛阳曾听过他的演唱。晚年飘泊江南后,杜甫竟与乐师异地重逢。这时候距“安史之乱”以前的“盛唐时期”已经十多年了,诗人和李龟年都是晚年了,在这样的境地相逢,有回忆,有伤感。于是,诗人用非常含蓄的语言,说出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原文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八阵图

题解

纪念诗圣最敬重的武侯

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野老

野老篱边江岸回, 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 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 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 城阙秋生画角哀。

赏析 此诗写于上元元年(760),这时杜甫刚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来。经过长年颠沛流离之后,总算得到了一个憩息之处,这使他聊感欣慰。然而国家残破、生民涂炭的现实,却时时在撞击他的心灵,使他无法宁静。这首诗就揭示了他内心这种微妙深刻的感情波动。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嫩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荷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萧管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扬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赏析这首七言古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二年(753)的春天。当时唐玄宗李隆基生活腐败,日益宠幸杨贵妃。杨家兄弟姐妹都因裙带关系而飞黄腾达。杨国忠于天宝十一年(752)继李林甫当了右丞相,杨家三姐妹也都赐封国夫人。杨家五宅仗势欺人、作威作福,过着一种寄生腐朽的生活。而杨国忠和魏国夫人间的*乱关系,更是丑不可闻。这首诗对这一小撮人气势骄横、荒*无耻的丑态和罪行,进行了深刻的暴露与讽刺。 全诗极力铺陈,一气呵成。语言清新,寓庄于谐。句句意含讽刺,运笔力透纸背。[参考资料]:《杜甫诗选》周蒙、冯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06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补充资料:

1、杜甫是个老乞丐

古今中外,文人当乞丐并不鲜见。

杜甫起初在长安的几年,由于得不到任用,后来加之父亲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导致生活陷于困顿,他有个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他每每前去走动,但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乐,嘴上不好说什么,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浑;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杜甫对此感慨万分,作《示从孙济》“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权门多噂杳,且复寻诸孙。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具论。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便是遭遇“宗族”冷落后凄凉心境的表露。 当然也不乏好友相助。有一次杜甫闹疟疾,被折腾得面黄肌瘦,头白眼花,差点要了命。大病初愈,他拄着拐杖出门散心,不知不觉来到王倚家门口。王倚见杜甫这般模样,十分同情,买肉买酒,热情地招待了他。杜甫作诗《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表示感激:“但使残年饱饭,只愿无事长相见。”

其实从那时起,杜甫就有意无意地过起了到处乞讨的日子。其诗《投简咸华两县诸子》“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便是他这段长安生活的真实写照。《云仙杂记•夜飞蝉》引《放怀集》:“杜甫每朋友至,引见妻子。韦侍御见而退,使其妇送夜飞蝉,以助妆饰。”丈夫穷困,老婆自然也是一幅寒酸相,杜甫自己还不觉得,倒是客人实在看不过眼,叫夫人送了一个头上装饰品过来。

后来杜甫被迫离开长安,流落到了到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里都揭不开锅了。杜甫自己有所记载:“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小儿饿得实在是扛不住了,也就顾不得父子之礼,冲着父亲一阵怒吼,叫他赶快到邻居那里去讨口饭回来吃。没有办法,当过几天小官的杜甫实在拉不下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拉下面子,给老乡、彭州刺史高适发出求援信:“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从百里之外背米来接济他,邻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却了无米之炊的困苦。杜甫有诗为证:“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二是性格“褊躁傲诞”。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参与编纂《新唐书》的宋祁说的。宋祁认为杜甫的性格遗传自其爷爷杜审言,即“褊躁傲诞”。《唐才子传 •杜审言》也说他“恃高才,傲世见疾”。杜审言是进士,也是诗人,还是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兄弟的座上宾。《新唐书•杜审言传》杜审言大言不惭地说过:“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杜甫比他爷爷来毫不逊色,宋王谠《唐语林》卷二有所记载,杜甫曾自夸:“使昭明再生,吾当出刘,曹,二谢上。”爷爷狂,人家还不得不买帐,杜甫狂,却狂得不是时候。《新唐书•文艺上》载述:“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甫)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由此可见杜甫对严武是却不大领情的。见到严武,他不戴头巾,也不打招呼。有一次喝多了,发起了酒疯,他居然站到严武的宝座上,瞪着眼睛怪模怪样地说:“严挺之竟有这样一个儿子啊!” 人家严武是何许人也,堂堂封疆大吏,凶暴勇武,自然会心生怨恨。《新唐书•文艺上》载述:“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说来也怪,要不是严武出门准备去杀杜甫的时候冠被帘钩了三次,才有人趁机告诉了他的母亲救杜甫,杜甫十条命只怕也丢了。章彝就没那么好运。由此可以看出,尽管严武对自己有所帮助,但杜甫从骨子里是看不起他的,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表露出来。后来严武虽没杀他,但对他的接济自然也就少了,最终严武一死,杜甫也待不下去了。

三是自视清高,高不成低不就。《新唐诗》本传说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仕途上,杜甫也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他自己耽误了。公元755年,四十四岁的杜甫忽然收到朝廷的一份委任状,要他去当河西县尉,主要任务是征收赋税,追捕盗贼,而且河西荒凉偏僻,杜甫觉得太苦,不肯上任。后来也不知道是谁帮了他的忙,进行了通融,朝廷转而让他当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虽然也是个芝麻官,但处于长安附近,容易交往,晋升的机会显然要多一些,于是他就接受了,总算走上了仕途。因房绾事件而降官后,本来嫌官小的他干脆不干了,拍屁股走人。当年的许多文人日子过不下去了,都可以开馆授徒靠束修度日,杜甫不干,一心只想当官,却总不能如愿。

北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云:“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清钱谦益《〈冯定远诗〉序》亦云:“诗穷而后工。诗之必穷,而穷之必工,其理然也。”“穷而后工”成语字典中对它的解释是:旧时以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正因为有过乞丐一般的生活,杜甫才能够写出不少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来,最终被人称为诗圣,客观地看文人当乞丐真的不是一件坏事。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以上就是关于李白杜甫等诗人葬在哪里这里有最全的唐诗名人墓地大盘点全部的内容,包括:李白杜甫等诗人葬在哪里这里有最全的唐诗名人墓地大盘点、李白被人们称为什么杜甫又被人称为什么、伟大诗人杜甫陵园位于何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1515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