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真正的发源地在哪里

太极拳真正的发源地在哪里,第1张

太极拳的发源地是中国焦作市温县陈家沟。

17世纪中叶,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在家传拳法的基础上,吸收众家武术之长,融合易学、中医等思想,创编出一套具有阴阳开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新拳法,命名太极拳。

太极拳在陈家沟世代传承,自第14世陈长兴起开始向外传播,后逐渐衍生出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多家流派。

太极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之一,太极拳基于太极阴阳之理念,用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一意一念,一举一动,随心所欲,都在自我控制之中,以达到养生、防身的效果。

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以“引化合发”为主要技击过程。技击中,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顺其势而改其路”,将来力引化掉,再借力发力。

中国的武术一直都是我们国家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上都有着很高的赞誉,而太极则是我们中华武术中最为璀璨的一颗,太极在我们国家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到远古时期,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太极的发展历史。

太极的产生主要是根据我们国家的神话故事,可以追溯到神话时期伏羲创造周易,在周易中是这样记载的,太极生两仪,这也是世界的起源,这就是太极最初的诞生,但是最开始我们所说的太极并不是我们意义上的太极,而是一种思想观念,直到张三丰创造太极。

在张三丰创造太极之前其实也有着这样的功法,但是没有一个系统和能够广而学之的功法,比如说早在三国时期华佗创立的五禽戏,虽然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也是可以看做是太极最初的尝试,从太极创立的时候一开始的时候也是为了强身健体,从而创立了太极。

在张三丰创立太极之前,在武当山上也有着道教的存在,也有这样的强身健体的功夫,而张三丰也是在前人已经有了功夫的模型之上,然后自我发扬从而形成的,在这样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了太极。

到此为止,张三丰正式创立了太极,并将这样的功法进行命名,但是太极的发展远不止如此,在此之后,后人在张三丰创立的太极之上不断的改进,从而成为了现在适合每一个人练习的功夫,也正是从一个功夫变成了强身健体的运动。

太极的历史在我们国家较为悠久,除了是一门功夫以外,还是我们国家文化的体现,对于这样的优秀文化我们需要去传承和发扬,从而让我们的中华文化在我们的手中走向全世界。

太极拳的发源地是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六公里的清风岭中段。村南隔黄河相望有虎牢关、伏羲台、河洛汇流处等。距陈家沟西北不远处有道教圣地阳落山“二仙庙”,西南一百公里处有少林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与儒教文化都在这里汇集,形成了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厚重的中原文化。

明朝初年,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从山西移民到此,便带有家传武术。这里沟壑交错、兵匪出没,经常骚扰百姓,为了保卫桑梓,村里成立了武学社,陈家沟人习武成风。这里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对陈王廷创编陈氏太极拳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朝末年,陈氏第九世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广开传拳之门,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即是其著名高徒。之后,陈氏太极拳逐步演变出全国有代表性的“杨、武、吴、孙”等诸大流派。

扩展资料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月刀等。

太极拳这中华武术瑰宝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保护措施,以太极文化为主的各个地方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太极拳交流大会。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极拳 (中国武术中的拳法)

经历史考证,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祖、著名拳师陈王廷所创,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陈卜原籍在山西泽州郡 (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5年 (公元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 (今沁阳)。

当时,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受近邻乡民敬重,所以当地人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 (解放后,陈卜庄划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

后来,因陈卜庄地势比较低洼,经常遭受洪涝,所以陈卜一家又迁居到距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有一段深沟仍保留至今),所以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家族不断壮大,常杨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卜定居陈家沟以后,开始垦荒种田,兴家立业。随着家族不断壮大,到第七世开始分家。为了家园安全,地方安宁,于是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武艺。这期间,陈氏家史文字记载很少,大多为口传。直到1711年,陈氏第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才开始简要记述陈卜史实。

但间隔已有300余年,其间的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陈氏第九世祖陈王庭记起。 陈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

在他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道家导引、吐纳之养生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内功拳,称为太极拳。

因创始人姓陈,故人们称之为陈氏太极拳。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

陈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远,许多已经失散,现尚存有《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

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村民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男女老幼皆练习,世代沿袭,经久不衰,当地至今仍流传着“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 、“会不会,金刚大捣碓。” 的谚语。

扩展资料:

太极拳的分类

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今河北保定顺平县)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

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 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所谓“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即此。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

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

原始太极拳法最初出自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轩辕黄帝。他根据蛇和喜鹊相斗的形态而创出此拳法。中国道教邋遢派所传老拳谱上有这么一段话:“黄帝隅行于坡前,看见蛇鹊相斗紧相连。鹊攻尾,首来救。鹊攻首,尾相援。鹊攻中,首尾连。

黄帝一见非隅然,从此留下太极拳。”老拳谱上记载着各种拳势动作的形成过程及创编人和创编的时间地点。还记载着演变出的多种拳法,如吕洞宾祖师创编的“吕式太极拳”,陈抟老祖创编的“华山太极拳”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极拳

一、道家文化是太极拳的源头

太极拳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主要是讲阴阳、虚实、攻防的,而阴阳学说正是道学文化的有机内容。道学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商周之际的《易经》。《易经》是用一种演绎着符号系统的文化图式,揭示了隐藏在自然界中和谐发展的内在奥秘,成为诸子百家哲学思想的源泉。

《易经》又是太极文化的源头。“太极”可延伸为“道”,《易》说“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是阴阳学说的起源。阴阳学说的原理又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老子《道德经》。《道德经》完整地阐述了自然无为的太极思维。道是万物的起源和根本,动之为分,静之为合,周而复始,阴阳互补,相济相克,永不停息。

道家主讲炼心养命,冲和虚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道可道,非常道”,指的就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是大道。太极文化讲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正是道家文化的真实体现。相传太极拳最早的前身是道家在长时间打坐、诵经之后的辅助功法,以后经过岁月的积淀,逐渐形成为一门独立的拳种,再以后被后人加以太极文化的滋养,最终达到武学的最高层面。

二、太极拳集道、儒、释三教文化之大成,划时代地开辟了太极思想、太极思维、太极精神

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链条是道、儒、释三教文化。三教文化的共同点探索宇宙认知、寻求生命奥秘、修炼精神潜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太极文化以道家阴阳学说为主体,吸取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和佛家的心性学说。

其中,战国是中国文明最辉煌的时代,老子的“道”,孔子的“中庸”、“和谐”,庄子的论手搏和论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越女的论剑,“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等,分别从观念形态和技术层面上升华了太极理念。

道家文化主养生,讲顺其自然,清静无为,是太极文化的高层境界。

儒家思想讲中正养德,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浩然之气,行道济世,是中国历史的正统文化。太极拳的虚灵顶劲,中正安舒,八面支撑正是儒家思想的最好体现。

佛家学说讲明心养心,心境空明。太极拳内功心法,用意不用力,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体现了佛学之明心和养心。

三、太极图是太极文化的演绎

道、儒、释三教合流的共识是“无极而太极”,从而在我国五代时期产生了陈抟的《无极图》,在北宋时期产生了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这是太极拳世界观的哲源,也是太极拳内功心法最高范畴的源泉。在周敦颐《太极图》及《太极图说》的演绎下,宋明理学推动了中国武术在太极思维方式下的全面革命,在这个时代完成了太极劲的技术体系和运用技巧体系。

现在我们拥有的太极双鱼阴阳图演绎了宇宙间对立统一的规律。太极总是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阴阳相互对立,渗透、作用、转化,生生不息,体现了宇宙对立统一规律最原始的古代哲理,体现了“重了悟而不重论证,既非依附科学亦非依附宗教”的中国哲学特点。

综观大千世界,在一定意义上,太极文化无处不在,这也是以后产生的太极拳所以能够卓尔不群、秀拔挺立,拥有大智慧、大胸怀、大健康的根本原因所在。

四、王宗岳奠定了完整的太极拳理论

王宗岳《太极拳谱》(包括《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打手歌》《十三势行功歌》)和《阴符枪谱》,奠定了太极拳理论基础,形成了完整的太极拳拳学体系。

以上就是关于太极拳真正的发源地在哪里全部的内容,包括:太极拳真正的发源地在哪里、请问太极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太极拳名震天下,它有着怎样的渊源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1053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