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员工流失率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降低员工流失率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第1张

1、给予晋升空间

很多情况下,员工会因为觉得留在企业没有发展而选择离职。如果企业能够为员工制定专属的职业发展规划,员工就会认为自己在企业内是有成长空间的,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达到中层或高层管理者的职位,发展激励是留住员工的方法之一。

2、薪酬激励

一句很经典的话:马是要跑的,马不是吃草的,每个职工留在公司的前提是赢得合理的薪酬。如果公司从未完整合理的薪酬考核体系,职工付出不回报将是非常差劲的形势,会加快职工的辞职进程。

3、重视员工培训

无论是新入职员工还是现有职工,都期望在公司成长。因此HR要推崇职工培训活动,加速新职工对公司产品体系的了解,提高在职职工的工作水准。成长是职工职业发展中非常举足轻重的一环。无论是学问储备,还是行为技巧的提升,职工都须要深感留在公司是可以成长和收成的。

4、维持长期沟通

HR实质上是公司内部最明白职工的群体。从求职开始,面试联系,直到职工进入公司。一些职工还是和HR维持联系,以便迅速明了公司。HR是与职工维持长期联系,包括是不是在工作或机构碰到疑问,明白职工的工作状况与用人机构联系,发现疑问适时与职工联系,促进事情有效性化解。

5、员工关怀

很简单对于一些公司忽略职工关心。职工因为公司而聚在一起,如果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职工提供福利,可以大大提高职工对公司的归属感。比如每月的生辰聚会,或者一些礼品、节假日优惠券等,让职工深深感受到关怀对公司来说,他们是公司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工作关系。

职工流失确实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从职工的各个方面来思维,明白他们的感受,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薪酬福利。提高职工对公司的满意度,让他们安心留在公司,创造更多业绩。

人员流动率:(员工进入率+离职率)÷2

离职率:(主动离职率÷淘汰率)=离职人数÷在职总人数

流失率:员工流失人数÷(期初员工人数+本期增加员工人数)100%

员工流失,尤其是关键员工的主动流失会增加企业的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影响组织绩效,因此,员工流失率一直是企业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实际工作中,对员工流失率的计算往往模糊不清甚至存在错误,这不仅造成统计结果的失真,也使得结果难以理解,而且往往也由于没有对员工流失率进行深入分析,所以不能为企业适度控制员工流失率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文将对员工流失率统计和分析中的几个问题予以澄清。报告期员工流失率=报告期企业员工流失人数÷同期企业员工平均人数×100%关于报告期的选择,通常可以按照月度、季度和年度来分别统计(月度一般是最小的统计周期),而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如何计算报告期平均人数的问题。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当月的平均人数以月初和月末人数的平均值为准,年度员工平均人数为同年连续12个月的各月员工平均人数之和除以12,但是这样计算年均人数,可能就会出现计算出的员工流失率大于100%的情况。比如A公司2011年度员工的流动情况如表1所示,按这种算法,A公司的年度员工流失率为176%。员工流失率超过100%,这个结果让人难以理解,难道公司的人都走光了?这显然不合理,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统计方法本身的问题。该方法将分母定义为报告期员工平均人数,如果有新加入公司的员工当月入职、并当月辞职的情况,那么,新员工辞职会体现在该公式的分子(报告期企业员工流失人数)里,却没能体现在分母里,从而导致员工离职人数有可能大于同期企业员工平均人数,造成员工流失率超过100% 。 一种修订的合理算法 正因如此,这种常规的统计方法必须修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将员工流失率分母定义为报告期累计在册人数。所谓累计在册人数,是指报告期曾经在册的员工总数,等于报告期期初员工数量加上报告期新进员工数量,也等于报告期期末员工数量与报告期流失人员数量之和。于是,员工流失率计算公式变为:报告期员工流失率=报告期员工流失人数÷(报告期初员工人数+报告期员工录取总人数)×100%=报告期员工流失人数÷(报告期末员工人数+报告期员工流失总人数)×100%显然,因为修正后离职率的分母为期末在职员工数量加上同期流失人数之和,它一定大于或等于同期流失人数,因此,员工流失率必然小于100%,这样的计算方法更为合理,也更加容易理解,所以逐渐得到推广,并为众多专业的第三方咨询调查公司使用。 员工年流失率不等于各月平均流失率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按照修正之前的公式还是修正后的公式,企业员工年流失率都不等于同年各月的员工月平均流失率,而且前者大于后者,但有很多人在统计时经常用企业全年

降低员工流失率

人力资源已逐渐成为组织发展的“第一要素”。降低员工流失率,保留企业核心员工是让人力资源管理者焦头烂额的事情。合理的流失率有利于企业保持活力,但如果流失率过高,企业将蒙受直接损失(包括离职成本、替换成本、培训成本等)并影响到企业工作的连续性、工作质量和其他人员的稳定性。是否存在较好的防范措施,降低员工流失率呢?

不成功的人员选聘为日后的员工流失留下了隐患。如果从人员选聘这一入口就把好关,起到“过滤层”的作用,“淘”进合适的人才,在成功选聘人才的同时,又能保持员工在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降低员工流失率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一、关注人员选聘的战略思想

目前,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关注人员选聘的战略思想的重要性。在人员选聘时从战略上考虑到人员在企业的持续发展性,为降低员工流失率起到了第一层过滤网的防范作用。

(一)、关注人才的文化价值追求

目前,各类组织中能力杰出、业绩优秀的人才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会给组织造成经济损失,更会给组织中的其他员工造成不良影响。究其流失原因,主要是人才不认可组织的文化、价值追求。因此,成功的人员选聘应该关注人才对组织文化、价值追求的认可程度。比如,朗讯公司在人员选聘过程中,就非常注重考虑人才对全球增长观念、注重结果、关注客户和竞争对手、开放和多元化的工作场所、速度(简称GROWS)等文化价值观的认同。

那些与企业文化不能融合的人,即使是很有能力和技能的人才,对企业的发展也会有不利之处。在进行筛选工作的时候,就开始让应聘者充分了解企业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日本的丰田公司在面试的时候也是努力寻找经历和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相吻合的应聘者。他们也明确告诉应聘者可以期待什么。日本的大企业早在80年代就开始在筛选录用中注意应聘者具备什么样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使用许多测量手段和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丰田美国公司的总裁说:“我们寻找的是能够自己进行思考的人,这些人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我们寻找那些能够在团队气氛中工作的人,简单地说,我们寻找的是有强壮心智的人,而不是有强壮脊梁的人。”

(二)、关注人才与团队的融合度

在一些企业中,优秀的人才,尽管也认同企业文化,但最后却不得不“拎包走人”难道是他自己愿意“鹤立鸡群”吗?究其原因是人才的个性特点与团队结构的兼容性太小,试想在一个观念陈旧、员工普遍遵循守旧的组织,选聘一个观念超前,思想有创意的人才,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这让我想起了历史上的“保皇派”与“改良派”的斗争。毕竟是“胳膊扭不过大腿”,“鹤立鸡群”的人才不但觉得有孤独感,而且还会影响其能力的有效发挥。因此,在选聘人才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人才个体的素质外,还应认真分析拟任团队的结构特点,如团队成员的学历、性别、年龄、观念、价值取向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人才团队磨合成本,增加人才与团队的融合度。当员工与团队有了一定的融合度,员工认同团队,感情深厚,愿意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做出奉献,甚至不计较报酬。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感情承诺。

(三)、关注选聘与培训开发有机结合

人员选聘是企业吸收新鲜血液的源泉,也是企业积累人力资本,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起点。我们在选聘人才时更多的应是考虑人才在企业的长远发展,这也是招聘的意义所在。因此,人才的培训开发应该贯穿于包含人员选聘在内的所有人力资源活动中。对新应聘的人员在上岗前针对岗位要求进行导向性培训(包括环境介绍、业务熟悉、了解工作关系、了解企业文化等),让人才适应岗位,表现出良好的业绩。新员工最初几天对企业的印象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可能影响到他们留在企业发展的意愿以及他们在企业的生产率。因为这些细节对创造良好的士气与培养积极的工作环境有很大影响。

二、对应聘者坦诚相见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讲诚、信的文明之族,人员选聘同样也应坦诚相见。这样,无论对于企业还是个人都有利。招聘人员需要给应聘者以真实、准确、完整的有关职位的信息,这样才可能产生雇员与企业匹配的良好结果,从而带来比较低的雇员流失率。其作用就相当于给应聘者打“预防针”,应聘者进入企业、发现企业负面情况以后也不至于有太大的不良反应。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让应聘者进行自我筛选,如果他了解了企业真实情况以后,认为不满意,可以自行退出招聘过程。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的做法恰好与这种理念相反:人力资源部门好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人,部门领导也很满意,招聘人员生怕让到手的大鱼跑了,于是拼命给他下“诱饵”把企业说得“天花乱坠”似乎一切要求都可以满足,就好比以前的媒婆“骗婚”一样。不管两者是否真的相悦,先骗上“花轿”再说。等人才进入企业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现不是这样一回事,就有受骗上当的感觉。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等他满腹牢骚的时候也就是离开企业的时候。

三、告知企业发展前景

据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发展前景是留住人才的五大因素之一。首先,企业在选聘人员的过程中应明确告知企业的战略和企业的发展目标是否长远。也就是企业的舞台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大的持久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组织的发展空间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组织成员的发展空间。很多人之所以选择惠普、联想、海尔等大企业,就是看中了企业的发展前景,为企业的大舞台所吸引,为他在舞台上的角色所吸引。其次,企业内部管理的机制是否合理,包括企业的管理策略,人才观念,企业管理的价值观。许多人之所以在一些民营企业,特别是在一些家族企业待不长久,是因为他在那儿才能得不到完全发挥,发展空间受到了“玻璃天花板”的限制,很多事情最后一句话还是老板说了算。试想如果你把一只老鹰关在狭小的笼子里,它会感觉舒适吗?它会不想着冲出笼子,展翅高飞吗?如果员工感觉企业的发展前景不明朗,战略目标或愿景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会认为即使自己努力也不会有结果,那么他们不会选择努力工作而会选择离开。

四、引入职业生涯计划概念

1998年,清华同方对全球辞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做了一个调查,只有25%的人主要是因为工资,而达50%是因为对前途和上司不满意,对在企业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很清楚的目标。既然职业生涯计划是留住人才的一项重要砝码,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在选聘人员的时候,在应聘者进企业大门时就根据其个性特点,岗位性质为其量身设计职业生涯计划呢?根据节约成本、相关利益的原则,我们在选聘人员时不同岗位的人员其职业生涯计划采取不同的策略。了解清楚员工的兴趣所在,因为,不是所有人都挤在同一条道路上。“并非是每个士兵都想当将军”,并不是任何人都想当总经理。对一般岗位的员工,结合其意愿我们向其告知方向上的职业生涯,他在企业今后的大致发展方向,而不需要花太多的经历。而对一些关键性岗位(如财务经理、市场开发部经理等),我们应为其量身定制职业生涯计划,可以在应聘时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兴趣爱好、职业意向,结合企业的情况为设计职业生涯提供依据。当然,是大体上、方向上的,而不是细节上的设计。企业应向应聘者明确职业生涯设计的原则,用公平的尺子,依据员工对企业的贡献设计。

如果在应聘者进入企业时,就让其有了职业生涯的概念,让他对未来有一份憧憬,他可以斟酌是留下还是放弃。如果他选择留下来,他会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努力,为企业的发展和自己的发展坚定地留下来。而不仅仅是“即来之,则安之”的心理。他会尽力实现个人与企业的最佳组合,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这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理想承诺。

①员工流失率=某一时期内某一群体流出员工数/同期期初员工总数100%

②员工留存率=某一时期内某一群体在职员工数/同期期初员工总数100%或

员工留存率=1-员工流失率

例如,2006年1月某电信公司新招聘了800名技术人员,如果在上半年的6个月中,有80名技术人员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企业,那么,该批次员工的流失率应为100%(80/800)。

如果下斗年7-12月间又流出了40人,那么,下半年该批次员工流失率为5%(40/800),一年之后,这批员工的流失率为15%(120/800)。

扩展资料

流失率较为适用于人力保持稳定或者稳定增长的呼叫中心,在中短期(半年,季度,月)衡量流失率。但是,由于在一个完整年度存在流失的淡季和旺季,运用该公式计算年度流失率存在期初和期末都位于年度内同一时间点,样本无法准确衡量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数目。

例如,如果期初和期末都位于1月份(流失淡季末期),会造成样本的高估,进而流失率被低估;如果期初和期末都位于7月份(流失旺季末期),会造成样本的低估,进而流失率被高估。

以上就是关于降低员工流失率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全部的内容,包括:降低员工流失率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员工流动率,离职率,流失率是不是同样的概念、如何更精准统计和分析“员工流失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0296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