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什么,标示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1925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什么,标示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第1张

1925年5月30日,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它标志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五卅(sà)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并将国民革命推向高潮。

从而揭开了1925-1927年中国大革命的序幕。正如著名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所说:“五卅运动以后,革命高潮,一泻汪洋,于是构成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七年的中国大革命”。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1925年1月中国***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群众运动蓬勃发展,2月至4月,上海、青岛的日本纱厂工人在中国***领导下,先后组织数万工人举行大规模罢工斗争。

取得了重大胜利,同时也遭到日本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镇压。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北洋军阀政府企图破坏工人运动,酝酿新的血腥屠杀。

5月14日,上海日本纱厂工人为抗议日本资方无理开除工人再度罢工,日本资本家开枪打死工人顾正红(***员),打伤10余名工人,激起上海工人、学生和市民的强烈愤怒。

同时,在上海的帝国主义者提出有损中国主权,打击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四提案”(增订印刷附律,增加码头捐,交易所注册及所谓“取缔重工法案”)。

该决定于6月2日在上海纳税外人会上通过,引起了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上海各阶层人士的强烈反对。5月28日,中共中央根据运动发展形势,及时决定进一步动员群众开展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斗争。

结果影响:

在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威胁利诱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动摇。6月26日,商界停止罢市,破坏了反帝统一战线。工人罢工坚持了3个多月。

中国***和总工会为了保存力量和巩固已有的胜利,决定停止总同盟罢工,到八九月间各业工人逐渐复工。自五卅惨案发生后,举国同愤。但英国仍继续援用武力压迫政策。

6月11日汉口惨案发生,6月13日九江冲突发生,6月23日沙基惨案发生,7月2日重庆惨案发生,7月31日南京惨案发生。其中最严重的冲突为广州发生的沙基惨案。

自五卅惨案、汉口惨案相继发生后,6月21日香港与广州沙面之华工同时总罢工,香港重要事业多呈停顿状态。香港及沙面的英人且作军事准备,以图压制。

6月23日广州各界7万余人在广州政府领导下为沪、汉死难烈士开追悼会,当场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为解决惨案之根本办法。会后举行大游行,工商各界在先。

学生及黄埔军校学生随后,于下午3时行抵沙基对岸,当时英兵方严阵以待,遽向群众射击,同时停泊在白鹅滩的英兵舰也发炮助威,当场死伤军民二百余人,惨祸之烈,过于沪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卅运动

震 #zhèn

释义①剧烈地颤动;使颤动:震动|地震|震耳欲聋。②情绪过分激动:震惊|震怒。

震耳欲聋 #zhèn ěr yù lóng 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例句〗流水随瀑布泻下去,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声响,场面极为壮观。

震撼 #zhènhàn 震动;摇撼。

〖例句〗歌手宽广的音域和深挚的感情,使得这首歌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震惊 #zhènjīng ①使大吃一惊。②大吃一惊:事情的真相令他大为震惊。

〖例句〗“ 911 ” 恐怖事件的发生,震惊了全世界。

震怒 #zhènnù 异常愤怒;大怒。

〖例句〗当他得知公司的商业机密是他一向信任的小林透露出去的时候,他赫然震怒,责令小林立刻离开公司。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震 <动>

疾雷(霹雳)使物体振动:“~夷伯之庙”。~霆。

雷:“烨烨~电。”

巨大的力等使物体剧烈颤动:~撼。~荡。~颤。~响。~动。声~遐迩。

迅速或剧烈地颤动:地~。身子不由得一~。

特指“地震”:~灾。~源。~中。~级。~情。防~。抗~。余~。

惊恐或情绪过分激动:~惊。~怒。~骇。~慑。

〔~旦〕佛教经籍中的译名,指中国。

震zhèn

⒈雷:~电。

⒉急速或剧烈地颤动:~动。~荡。~耳。地~。~撼人心。

⒊惊恐,害怕或情绪过分激动:~惊。~怖。~怒。

⒋威风,威严:威~。

二七塔的意义是为了纪念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20世纪初,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并在沿线招募大量工人。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榨,铁路工人们生存条件恶劣、工作中人身自由被限制、政治地位极低。

在这种状态下,中国***深入京汉铁路沿线开办夜校、建立工人俱乐部,启发工人觉悟。在长辛店、郑州、江岸等地分别成立工会,组织工人为争取和维护政治与经济利益而斗争。

由于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遭到军阀吴佩孚的破坏,京汉铁路总工会发布全体工人罢工宣言,提出五项条件,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同军阀做斗争。

民国十二年(1923年)2月4日,全路工人遵照总工会命令开始全线罢工,2月7日,吴佩孚在列强的支持下调动两万多军警对工人进行血腥镇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

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堂

郑州二七罢工纪念堂建筑座西面东,占地6440平方米,建筑面积3917平方米。分主楼和两边配楼,均为二层,主楼为一所能容纳1500多人的会议厅,正面高14米,宽27米,深57米,青砖垒砌,屋面红瓦覆盖,正中上方为堂徽,下是二七罢工铸铁浮雕。

南楼为“二七史迹陈列馆”,建筑面积为435平方米。北楼为“活动楼”。它由青砖垒砌,尖顶,红瓦屋面,是一座砖木结构的纪念性建筑。这是新中国最早的纪念性建筑之一。

在这里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大事件。

汶川大地震的惨况震惊中外。

这次震惊中外考古发现,彻底的驳倒了以往的结论,不过同时也抛出了另一个更加复杂的难题。

形容词:形容声势浩大。用于一件所谓大事件!它的影响使全世界震惊!

不是出自于古诗,出自于周恩来《千古奇冤》。

1941年1月5日,根据蒋介石命令,新四军军长叶挺率领新四军军部教导团及第三支队共九千余人由安徽泾县云岭起程北移,次日行至茂林地区,即遭国民党七个师八万多人的包围,袭击。新四军被迫还击,激战至十三日。

面临全军覆没之际,叶挺执行组织的决定,前往国民党顽军上官云相处交涉。上官云相将叶挺扣留,并加紧对新四军的攻击,至十四日夜新四军除一千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1月17日国民党当局诬陷新四军“叛变”,并宣布取消其番号。

这就是国民党顽固派蓄谋制造的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南方局书记周恩来以极其悲愤的心情在《新华日报》上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揭露“皖南事变”的真相。

扩展资料:

1941年1月4日,叶挺、项英率领新四军军部、一个教导团、一个特务团和第一支队、第二支队、第三支队的各两个团,共9000余人,由泾县的云岭(新四军军部所在地)起程,向茂林前进。

茂林地区丛山环绕,断崖绝壁,国民党反动派预先在这里布置了由顾祝同、上官云相指挥的七个师(约8万余人)。7日,新四军到达茂林,国民党军立即对它实行包围袭击。

新四军指战员仓卒应战,并电国民党当局质问。但蒋介石诡称已电顾祝同查询真相,实则密令各部切实执行其“一网打尽,生擒叶、项”的毒计。新四军指战员在军长叶挺的指挥下,奋不顾身,英勇地抗击了国民党反动部队的围攻。

经七昼夜血战,终以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等率领3千余人突围外,大部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亲赴敌108师师部谈判,竟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皆遇难。

蒋介石随即又在1月17日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反咬一口,宣布新四军“叛变”,取消其番号,将军长叶挺“革职”,“交军法审判”,并令汤恩伯、李品仙的20余万军队进攻江北新四军至此,国民党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已达顶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千古奇冤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皖南事变

以上就是关于1925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什么,标示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全部的内容,包括:1925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什么,标示着大革命高潮的到来、震惊中外的震是什么意思、二七塔的意义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9959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