罔顾是什么意思

罔顾是什么意思,第1张

罔顾的意思:不顾及、没有顾及。

释义“罔”带有文言色彩,表示“无、没有”的意思,“顾”在这里表示“顾及”,“罔顾”也就表示“不顾及、没有顾及”的意思。

用法状语和定语,通常指出事实摆在眼前,胡说八道。

出处出自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造句:

1、既立下白纸黑字的公约,他应该不会罔顾商誉,食言而肥。

2、他罔顾道义,出卖朋友,实在是罪不容诛。

3、像这种恶意中伤、罔顾道义的作为,真是大逆不道!

4、我上次救过他一命,不料他却罔顾情义,恩将仇报,真是狼心狗肺。

5、由于产乳量的要求,而罔顾牛只正常的新陈代谢,因此,无论他们再怎么吃,仍是严重的营养不良。

1 毕挺=笔挺 2 摄足=涉足 3 征结=症结 4 抚媚=妩媚 5 面目挣拧=面目狰狞 6 穿流不息=川流不息 7 透僻=透辟 8 妄顾事实=罔顾事实 9 集液成裘=集腋成裘 10清风随来=清风徐来

笔挻 涉足 症结 妩媚 面目狰狞 川流不息 遍僻 莽顾事实 集腋成裘

1. 毕挺 笔挺 2. 摄足 涉足 3. 征结 症结 4 .抚媚 妩媚 5. 面目挣拧 面目狰狞 6 .穿流不息 川流不息 7 .透僻 透辟 8 .妄顾事实 罔顾事实 9.集液成裘 集腋成裘

1) 毕挺 = 笔挺 2) 摄足 = 涉足 3) 征结 = 症结 4) 抚媚 = 妩媚 5) 面目挣拧 = 面目狰狞 6) 穿流不息 = 川流不息 7) 透僻 = 透辟 8) 妄顾事实 = 罔顾事实 9) 集液成裘 = 集腋成裘

1. 毕挺-笔挺 2. 摄足-涉足 3. 征结-症结 4 .抚媚--妩媚 5. 面目挣拧-面目狰狞 6 .穿流不息-川流不息 7 .透僻-透辟 8 .妄顾事实-罔顾事实 9.集液成裘-集腋成裘

1 毕挺-->笔挺 2 摄足-->涉足 3 征结-->症结 4 抚媚-->妩媚 5 面目挣拧-->面目狰狞 6 穿流不息-->川流不息 7 透僻-->透辟 8 妄顾事实-->罔顾事实 9 集液成裘-->集腋成裘

7 透辟 : 透澈精妙

笔挻 涉足 症结 妩媚 面目狰狞 川流不息 遍僻 莽顾事实 集腋成裘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D 2B3D4(1)这真的是《醉客图》啊,如果不是李叔时,谁能分辨出来呢?(2)这幅图画的是晋代名士闲居时的状态,不是画的醉客。

(3)李叔时是喜爱古代的事物、学识渊博、品行端正的正人君子,他的话应该不会虚假,难道是他在品评这幅画的时候正喝得酩酊大醉吗?5人 之 所 以 异 于 禽 兽 者 几 希/ 庶 民 去 之/ 君 子 存 之 /舜 明 于 庶 物/察 于 人 伦 /由 仁 义 行/ 非 行 仁 义 也。11分 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D项,沉湎,在此处意为“饮酒过度”。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分 析:本题考查归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②表现众人对李叔时的盲从盲信;④为愚僧照实作答;⑥作者对李叔石的讽刺。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分 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不懂装懂、硬充内行”错,意在讽刺李叔石罔顾事实,指鹿为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4分 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非、畴、判断句;(2)宴居、状、句意;(3)妄、岂……耶、酩酊、句子大意。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55分 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断句时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等字,切记,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此题结合文句内容,不难作答。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这幅画旧时名叫《晋贤图》,画上有穿着古代衣服和帽子的十个人,只有一人举着酒杯要喝酒的样子;其余的人,有的隐藏在茶几后面,有的拄着拐杖,有的似乎在倾听,有的假装睡觉,有的在读书,有的在写文章,全部都没有喝酒喝醉了的状态。龙眠李叔时见了后说:“这是《醉客图》啊。”

这大概是因唐窦蒙《画评》里有毛惠远的《醉客图》,故用此命名它的缘故吧。李叔时擅长画画,人们所取的他的真迹,没多久就都互相传着描摹写画,城市里的人都传遍了,都说:“这真的是《醉客图》啊,如果不是李叔时,谁能分辨出来呢?”唯独谯郡张文潜和我认为不是这样。

这幅图画的是晋代名士闲居时的状态,不是画的醉客。李叔时改变这画的名字,是为了引出奇异来混淆世人的听觉。

我以前曾听说江南有一个和尚,用钱币得到引度,却从来没有诵读经书。听说有个书生想要向他发难,拜访僧人并询问他:“你也曾经读过经书?”僧人说:“是啊。”

书生说:“ 那我问你《金刚经》共有几卷?”僧人实际上并不知道,终于被它难住了,于是就欺骗书生说:“我今天已经喝醉了!不能再说话了,有机会再说吧。”书生笑着离开了。

这天夜里,僧从邻房那里问知《金刚经》的卷数,第二天清晨书生前来,僧人大声说:“我今天才可以告诉你啊,哪能不知《金刚经》一卷!”书生问:“那到底《金刚经》卷是怎么分的?”僧人一脸茫然,书生瞪着僧人问:“你又醉了?”听得人没有不笑倒的。现在图中这些人都没有罪的状态,却都被说成是饮酒过度。

然后知道以前的传说不是假的了。虽然这样,我害怕李叔时借我和张文潜的不同的议论,也将因为醉而出名。

2 如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所说的古文,不过是古代人日常交谈的话语,就像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一样。

所以说学好古文不难,难在有文采上。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如果古文基础较弱,建议按照以下步骤来学习:1,朗读《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诗经》,并且能达到流利背诵的水平(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结合历史故事)2,《小学生古文100篇》(很经典的小短文,先自行翻译,然后熟读,仿写)。

3,《三言二拍》、《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上述十一本书的文白本较好。上述以史书和文白小说为主,浅显易懂而且趣味性较强,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可读性强4,《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小窗幽记》、《浮生六记》、《幽梦影》、《菜根谭》、《东坡笑林》、《笑林广记》、《曾国藩家书》上述九本书中主要涉及古人修身养性,臧否人物,能让你感受到古代文学的平易与文学美,5,《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篹》、《桐城派名家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荀子》、《孟子》、《庄子》、《韩非子》。

以我所见,中华文明文学史上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是先秦、唐宋、明清之交。上述十一本书在这三个阶段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说是各有千秋。

《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篹》是集古今名家名篇之大观,但三者各有千秋,《古文观止》较为基础,后两者较为艰深;其余八本各有千秋,《孟子》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庄子》多用寓言借喻,汪洋恣肆,极有表现力;《荀子》擅长说理,论辩机锋百出,思想深邃,逻辑周密;《韩非子》以寓言和史料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证,平易中见哲理;《桐城派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属于文集类;《洛阳伽蓝记》、《水经注》记载较杂,山川地理风情世俗皆有涉猎,且文学性较高。从多个方面来学习,相互印证,全局观可以形成。

6,就学习的方法来讲,学习语言类都是四大法宝:听说读写。对于古文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读、背。

建议多背诵一些古文的经典名篇,然后进行主题阅读,渐渐的你就能找到那种感觉,就是摸到古代人在使用语言的规律和感觉,或者说,语感。找到了语感,对付日常的做题,问题应该就不大。

7,另外,在学习古文的时候,需要准备一本工具书,一本即可。就是王力主编的《古汉语词典》。

8,需要注意的是,《古文观止》只是古文选集中的一本,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多加涉猎才可开阔眼界,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9,最后,如果不是对古文感兴趣,只是侧重于做题,那么我的建议是要把课本上的一些常用字词比如实虚词的意思、用法搞清楚,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比如顶真谓语前置等,一些经典的段落要能熟练背诵,如果想在考试中古文部分拿到比较高的分数,我建议看一看《史记》,《资治通鉴》,这两本书的古文版和白话版都看,能做到看着古文就可以讲出这个人的历史事迹比较好。

在日常的考试中,题目常常是选择某个人的事迹,而后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来考察,所谓千变万化,不离其中。两本书一本是纪传体,一本书断代史,很具有代表性,考试中的小短文也大都选择类似的文章进行考察。

3 高中文言文答题步骤

一、以题解文

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一般同学往往读了一遍不很懂。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1994年试题,“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三、以注解文

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例如1991年试题中有一句“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命题者给“叔段、州吁”的注,并在注解的基础上出了一道题:“对于琅阝王邪 王,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原因是(什么)。”“这实际上考查学生以事解文的能力。”

四、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例如1994年“以给供养”一句中“给”,到底讲成“给以”还是“使……丰足?”似乎都可以。但从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丰足”。因为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员,“竭身运力”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丰足”。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译法,是“在家奉养母亲,”还是“扶助母亲理家”?抛开词义的规定性不谈,仅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扶助母亲理家”。因为这“理家”的重任还要靠年近八十的母亲,何子平何孝之有?

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有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考,面对的当然是具有这样能力的高中毕业生了。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15C 16B 17C 18①(来者)都得到余玠的真诚欢迎,建议有可采纳的,(余玠)按照献策人的才能予以任用,如果不能采用,也赠厚礼对其表示感谢。

(“咸”“随”“任”“苟”“遗”各一分)②(见面后)让其他人退出,才说:“我们兄弟愧对明公的礼遇,所思谋的建议(对您)只有微小的帮助,(所以)不敢同众人(所言)相比。(“屏”“某”“辱”“思”“裨益”各一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实词的运用。

C项,遣:送。(①差遣;派遣。

《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②打发;送走。

《卖油翁》:“康肃笑而遣之。”③休;休弃。

《孔雀东南飞》:“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④排遣;消遣。

《祭妹文》:“无所娱遣。”⑤发遣;发配。

《狱中杂记》:“时方冬停遣,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派遣”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

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

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莫若”“徙”“任”“ 积”,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

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C项,“遂不谋于众”说明他没有与众人商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比如本题的C项——“与众人商量后”,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说法错误。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咸”“随”“任”“苟”“遗”各一分;(2)“屏”“某”“辱”“思”“裨益”各一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余玠,字义夫,是蕲州人。凭战功补任进义副尉,不久授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

他大力改革弊政,遴选郡守县宰,在自己的帅府旁修筑招贤馆,陈设完全同主帅的住所一样,下令:“集众思广忠益,是诸葛孔明用来治理蜀地的办法。有策谋想告诉我的人,在近处就径直来公府,在远处可自行到所在的郡府(去谈),官府要以礼相送。

高爵重赏,朝廷(也会)不吝惜以此为酬报的。”士人来到后,余玠不厌其烦以礼接待。

(来者)都得到余玠的真诚欢迎,建议有可采纳的,(余玠)按照献策人的才能予以任用,如果不能采用,也赠厚礼对其表示感谢。

以上就是关于罔顾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罔顾是什么意思、找错别字!!!!、浅易文言文答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9747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 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