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公吐饭文言文

郗公吐饭文言文,第1张

1 文言文《郗公吐饭》的翻译

原文:

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 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译文:

郗公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里人叹道:" 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

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

2 文言文《郗公吐饭》的翻译

原文: 郗公值永嘉丧乱①,在乡里,甚穷馁②。

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③。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 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 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

郗公亡,翼为剡县④,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⑤。 注释: ①郗公:郗鉴,字道徽,博学儒雅著称,官至太尉。

永嘉丧乱: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 ~313),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永嘉五年(公元311 ),匈奴南侵,攻破洛阳,俘虏怀帝,焚毁全城,史称" 永嘉丧乱"西晋由此衰亡。 ②馁(n ěi ):饥饿 ③传:轮流。

饴(s ì):同" 饲" ,给人吃东西。 ④剡县:县名,晋时属会稽郡,在今浙江嵊州市。

⑤苫(shàn ):居丧期间睡觉时用的草垫子。 ⑥心丧: 丧服,在心中服丧。

译文: 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

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里人叹道:" 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

" 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

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

3 郗公吐饭的译文

原文: 郗公值永嘉丧乱①,在乡里,甚穷馁②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③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 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④,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⑤ 注释: ①郗公:郗鉴,字道徽,博学儒雅著称,官至太尉永嘉丧乱: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 ~313),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永嘉五年(公元311 ),匈奴南侵,攻破洛阳,俘虏怀帝,焚毁全城,史称" 永嘉丧乱"西晋由此衰亡 ②馁(n ěi ):饥饿 ③传:轮流饴(s ì):同" 饲" ,给人吃东西 ④剡县:县名,晋时属会稽郡,在今浙江嵊州市 ⑤苫(shàn ):居丧期间睡觉时用的草垫子 ⑥心丧: 丧服,在心中服丧 译文: 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里人叹道:" 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 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

4 郗公吐饭的译文

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乡里人叹道:" 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

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

5 郗公吐饭的注释

⑴郗公:郗鉴,字道徽,博学儒雅著称,官至太尉。永嘉丧乱: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 ~313),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永嘉五年(公元311 ),匈奴南侵,攻破洛阳,俘虏怀帝,焚毁全城,史称 永嘉丧乱西晋由此衰亡。

⑵值:恰逢;正赶上。

⑶馁(n ěi ):饥饿

⑷传:轮流。饴(s ì):同 饲 ,给人吃东西。

⑸携:带着。

⑹往:前往。

⑺以:因为。

⑻济:接济。

⑼辄:于是,就。

⑽还:回到;回来,这里指回到家后。

⑾剡县:县名,晋时属会稽郡,在今浙江嵊州市。

⑿解:辞去。

⒀苫(shàn ):居丧期间睡觉时用的草垫子。

⒁心丧: 丧服,在心中服丧。

6 郗公吐饭

郗公吐饭绝对是个教育的典范。

郗公值永嘉之乱,在乡里,甚穷馁。(还好郗公有好名声)乡人以公名德,就轮流的供饭给他。于是,郗公就带着侄子和外甥一起去吃,但是,乡亲们对他说:“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这下麻烦了,乡人不能供饭给孩子)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

声音:把饭含在两腮里,回来吐出来给孩子,还不是自己的孩子。郗公吐饭闪烁着人性的光芒,相比之下,我倒是不明白那些乡亲,既然是尊敬郗公的道德而救济他,怎么就不能匀出两小儿的饭呢?后来郗公死后,做了县令的外甥周翼为郗公守了三年心丧。也算是该做的。

7 郗公吐饭中的 辄 的意思

辄:于是,就原文 郗公值永嘉丧乱①,在乡里,甚穷馁②。

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③。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 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

" 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

郗公亡,翼为剡县④,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守丧终三年⑤。注释: ①郗公:郗鉴,字道徽,博学儒雅著称,官至太尉。

永嘉丧乱: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 ~313),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永嘉五年(公元311 ),匈奴南侵,攻破洛阳,俘虏怀帝,焚毁全城,史称" 永嘉丧乱"西晋由此衰亡。 ②馁(n ěi ):饥饿 ③传:轮流。

饴(s ì):同" 饲" ,给人吃东西。 ④剡县:县名,晋时属会稽郡,在今浙江嵊州市。

⑤苫(shàn ):居丧期间睡觉时用的草垫子。 ⑥心丧: 丧服,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30356334在心中服丧。

⑦还:回到;回来,这里指回到家后。8;值:在9;携:带着10:往:前往11 辄:于是,就译文: 郗公(郗鉴)在永嘉丧乱时,避居乡下,很穷困,甚至要挨饿。

乡里人尊敬郗公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郗公带着侄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饭。

乡里人叹道:" 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 从此郗公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

两个孩子活了下来,一同南渡过江。郗公去世时,周翼任剡县令,他辞职回家,在郗公灵床前铺了草垫,为郗公守丧,一共三年。

历史名人郗 鉴,字道徽,古山阳金乡人。晋书载:少孤贫,博览经籍,躬耕陇亩,吟咏不倦,以孺雅著名,不应州命。时逢饥荒,州中之士因平日佩服他的人品德性,于是就给予资助。郗鉴就把这些朋友赠送的东西,分给乡亲孤老,有很多人因得到他这样的接济而活了过来。元帝初,诏为龙骧将军、兖州刺史。明帝初,拜安西将军、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镇合肥。随后迁车骑将军,都督徐(州)兖(州)青(州)三州军事、兖州刺史。咸和初,领徐州刺史,时逢祖约、苏峻反叛, 一时威胁社稷存亡,郗鉴率军平定,遂官至太尉,封南昌县公。

郗 超:字景兴(336-377),一字嘉宾,高平金乡(今山东省)人,东晋大臣。郗超的祖父是东晋名臣郗鉴,父亲是郗愔,郗超是郗愔的确良长子。自幼 “卓荦不羁,有旷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胜拔,善谈论,义理精微。”(晋书·郗超传》)郗愔信道教,而郗超则信佛。郗愔好聚敛,积钱数千万,曾开库任郗超所取。郗超生性好施予,一日之内,将钱全部散与亲故。早期在抚军大将军会稽王司马昱拜任抚军掾。后被桓温召为“征西大将军掾”。公元371年,郗超帮助桓温策划,扶持司马昱即晋简文帝,升为中书侍郎,执掌朝廷机要。

郗 虑:三国时高平人,曾任光禄勋、御史大夫,因受学于郑玄,故学识过人。

郗士美:唐代节度使。性聪敏,12岁时,能背诵《五经》、《史记》、《汉书》。他父亲的好友萧颖士、颜真卿等人都赞为奇才。20岁任阳翟丞,累官工部、刑部尚书,后升昭义,忠武等军节度使。为官廉洁,尤重然诺。 郗德育:艺名麻子红。近现代秦腔表演艺术家。

郗德育:艺名麻子红。近现代秦腔表演艺术家。

此外,郗姓名人还有:晋代车骑将军郗将军郗览、司空郗音、中书侍郎郗绍、郗 、郗夔等,都是当朝的郗名人。唐德宗时的郗纯以及工、邢二部尚书郗士美父子,高风亮节,为时人所称颂……等。

提起北府兵,我们第一印象绝对想起两个人——谢安和其侄谢玄。可事实上北府兵真正创建者是郗鉴。

北府兵创建

1、流民与流民帅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大量流民南迁。流民南来,情况各异,有的是分散行动,有的是由大族率领;有的零星流过长江,有的大股滞留江北。司马睿南渡后,流民一度零散地涌入东吴,数量不详。 东晋为了应付流民问题,颁行给客制度以及征发流民为僮客者为兵,主要就是针对这些留在扬州江南诸郡流民的。

太兴四年(321年)的给客制度限于流民之失籍者,地域只是都下及扬州江南诸郡。 制度规定流民皆条其名上有司,并规定为客者皆注家籍,即附籍于主人户中,其用意在于使流民有名可稽,使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掌握这些流民。

屯驻于江淮之间受东晋委署的流民帅,多数曾有在北方抗拒胡羯的历史。他们所统的武装力量长期相随,多少具有私兵性质。东晋朝廷不得不重视他们,又不敢放心大胆地使用他们。 他们是东晋的一支唯一可用的兵力,可又是朝廷不能完全信赖的兵力。

一般说来,东晋是按照流民帅原有的地位高低和兵力多寡,委之以太守、刺史、将军之号,划分大致的地盘,羁 縻于长江之外,拒绝他们过江南来。对于已经到达或者将要到达长江的流民帅,东晋往往以军事理由促其北返。 名义上附晋的流民帅,曾长期置身于北方多种政治势力之间,须随时窥测形势,以谋自存。

祖逖

他们南来后对于东晋政权若即若离,在政治上保留有相当大的独立性。甚至于玩忽朝命,跋扈专横。他们雄踞一方,各行其是,无王法亦无军纪,有的还要靠打家劫舍,拦截行旅以筹给养,连祖逖所部也是这样。

一般来说,流民帅大多门户不高,并且不具备风流旨趣,无法与“挥麈谈玄”的东晋上层门阀士族建立良好关系,因此始终无法进入东晋的权力中心,注定不是一流人物。虽然极大多数流民帅都无法摆脱其身份地位,也不具备出将入相的能力,只能与晋廷保持尴尬关系条件,仅图自存。但其中不免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郗鉴。

2、 郗鉴

郗鉴字道徽,东晋重臣、书法家。与其他流民帅不同,郗鉴门第条件尚可,且个人气质出众。他少时博览经籍,以清节儒雅而显名于外。晋惠帝时,郗鉴先后担任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永昌初年,郗鉴入朝任领军将军、安西将军、尚书令等职。

太宁二年(324年),郗鉴在整合各路流民帅人马形成一支较为强大的军队,以便于对内平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北府军的创建。

郗鉴一面对抗进攻建康的叛军大将钱凤等人,又派兵奇袭王含,成功讨平王敦之乱。咸和二年(327年),苏峻之乱爆发,郗鉴坚守广陵,之后回屯京口抵御叛军进攻,成功讨平苏峻之乱。 之后,郗鉴以大局为重,拒绝大将陶侃、外戚庾亮废王导的建议,阻止了朝中的士族斗争。

郗鉴

咸康五年(339年),郗鉴去世,年七十一,获赠太宰,谥号“文成”。 郗鉴一生多有建树。他协调了诸门阀士族之间的关系,为稳定东晋的统治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郗鉴对京口的经营并使其成为重镇,才是对整个东晋乃至南朝具有更大的意义,更大影响之事。

3、京口

京口是镇江古称,西周时属宜的封地,“宜”是吴和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京口时属朱方邑,后朱方改谷阳。至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途经京岘山见有王者气,命三千赭衣徒凿断龙脉,以败王气,故改命丹徒县。

京岘山西北有雄伟的北固山,那个时代它的后峰伸入江中,北固山的后峰、中峰、前峰起伏连绵,前峰环抱着开阔高平地块,古人把前峰一带称之为京,取义为《尔雅》的“丘绝高曰京”,口指北固山下的江口。东汉末年,孙权称霸江东,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将苏州的根据地迁至京口,在北固山前峰筑铁瓮城,号称“京”,通称京口。

京口地处长江下游﹐北临大江﹐南据峻岭﹐形势险要﹐为兵家所重。其地为江南运河的北口﹐过长江与江淮运河相联。三国时期,京口仍是贫瘠荒凉之处,发展水平低。但因有长江作为屏障,加之很多南渡流民抵达安全之地后,不愿再南行,因此京口成为流民大量的落脚点。

京口在郗鉴经营时期,已经发挥颇为显著的作用,概括言之,有控制三吴、抵御海盗、拱卫京师三个方面。

司马睿

在琅邪王司马睿南渡江以迄东晋初年的大约二十年内,朝廷和执政并未认识到京口的重要性,没有人去特意经营。京口成为重镇,是从苏峻之乱时由于控制三吴地区的需要开始的。首倡“静镇京口”的郗鉴受命为都督八郡诸军事,并节度浙东的王舒之军和浙西的虞潭之军,显示出京口具有控制三吴的功能。这种功能一直维持下去,东晋末年,居京口的北府主将取得了更大的权势,京口对于三吴的控制也就更为明显。三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是由来自京口的军队压平的。

海寇骚扰是晋成帝时的一个颇为严重的问题。海寇著者,一为刘徵,一为韩雍,都是由北方的青、徐泛海南扰的石勒部将。郗鉴城京口以御海寇,是那时加强防务所必需的军事措施,否则海寇溯江而上,陷京口,攻江乘,扰建康,对东晋的威胁就更大了。此后海寇很少,应当说京口防御加强是重要原因。

京口重镇的地位自苏峻之乱后日益凸显,使京口成为建康“东门”。其时郗鉴自广陵过江,本在京口,可西向策应建康,也可南向策应三吴。

郗鉴以及其家族开始经营京口。郗鉴一面招流民,组成军队,另一面利用京口靠近盛产粮食的三吴之地的优势,用三吴粮谷来保障军队粮食供应。京口在郗鉴经营下,已经日渐强盛。王敦之乱时,郗鉴就以此地流民为军,成功平乱。此后,更使屯扎重兵的京口成为东晋朝廷的有力后盾,起到制约(长江)上游各门阀势力的作用。

郗鉴去世后,在京口势力已不存,但由郗鉴开始经营的京口重镇,在东晋的建康政局中继续起着关键作用。以后,谢玄在京口,组成了关系淝水之战胜败的北府兵;王恭据京口,与荆州殷仲堪等联兵反对执政;刘牢之据京口,镇压东方农民暴动;刘裕据京口,继续镇压农民暴动,又平定桓玄之乱,最后竟以京口方镇转移晋祚。

谢玄重建北府兵

1、政治博弈

谢安执政,最大的弱点是没有可靠军事力量的支持,而没有军事力量的支持,建康既不能与上游桓氏维持一种较稳定的平衡,更不能应付北方前秦的压力。支持和护卫建康,本来依靠北府。早年由郗鉴组成的强大的北府军事力量,由于桓温兼并郗愔而不复存在。

谢安

谢安利用前秦军压境,朝议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的机会,举兄谢奕之子谢玄为兖州刺史,重建北府军。有了这支北府兵,谢安在建康执政才有所凭借。

北府兵有郗鉴的先例,是重建而非创建。此时重建的北府兵,主要是南北矛盾加剧的产物,同时也是桓、谢矛盾的产物。从以后的事态发展看来,北府兵既用于淝水之战,又用于解决桓玄问题,这两方面,北府兵都是胜利者。

2、新北府兵来源

江淮之间,广陵左近,东晋时是北方南来流民集中之地。流民南来的浪潮,随北方形势和南北关系的变化而具有周期性。流民在地著之前往往是半武装性质,他们的首领即流民帅,多受东晋名号。流民帅曾助晋讨平王敦,也曾酿成苏峻之乱,是东晋政局中具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因素。

东晋视需要而处置流民,徙淮北流民于淮南而用其人力。郗鉴为北府,曾移淮北流民;谢玄受兖州之命的前一年,即太元元年,东晋孝武帝亦有移淮北流民之诏。太元元年所徙淮北流民,当是谢玄补充北府将的主要兵源。

谢玄组织北府兵,不过是集合一部分以前本属北府,后来分散开来,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的江淮宿将和流民武装(江淮宿将亦出于流民武装),征发一部分过淮流民予以充实而成。谢玄赖以指挥和联络的人,是谢氏豫州旧将刘建之子刘牢之。

谢玄

北府兵各支既无特别训练,又无严密组织,但官长、士卒都有与北敌作战的经验。他们一旦纳入同一系统,有恰当的指挥,就成为拱卫建康、抵御北敌的重要武装,不但直接决定淮淝战争胜负,而且决定而后东晋朝廷的政局。

这样看来,北府兵重组后,实际上是集合一部分原属北府或独立活动的宿将,并征发一部分流民以补充兵员而形成。用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迅速组建军队,另一方面可以保障军队的战斗力。

顺便提及,我们常说到东晋北府兵训练精良一类的话,认为是淝水之战中东晋获胜的原因之一,但是史籍并不见谢玄训练北府兵的资料,其时北府兵散在江淮,也不具备加以精良训练的条件。北府兵善战,主要在于他们来自流民,习战有素。以为谢玄组织北府兵与历朝常见征、募、训练新军之事相类似,这可能是一种误解。

3、刘牢之

刘牢之是将门之后,其父刘建,是东晋征虏将军,他的顶头上司是豫州刺史谢万——谢万是谢安之弟,也是谢氏家族的重要人物之一。刘建既然为谢氏旧将,刘牢之就因为这层亲缘关系而为谢玄所用。

换句话说,刘牢之有双重身份——一是流民帅,一是谢氏家族旧将。因此,刘牢之作为谢玄的参军和前锋,也是北府兵的实际统帅,是枢纽。谢安,谢玄,刘牢之,北府兵这四者之间,是前一个控制下一个的关系。

北府兵战绩与衰亡

这支军队建立不久,抗御前秦屡立战功。

1、辉煌战绩

早在太元三年(378年)八月,秦将彭超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次年二月,谢玄率高衡﹑何谦解彭城之围。后彭超复与俱难、毛当等率秦军6万南下,围晋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今江苏高邮西),朝廷大震。五月,谢玄复率何谦﹑刘牢之等解田洛之围。六月,又连续大败秦军,彭超﹑俱难仅以身免而北逃。

淝水之战示意图

北府兵最大的战争是太元八年(383年)淝水之战。这年七月,苻坚大举入侵东晋,计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由苻融和慕容垂率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是年十月占据寿阳。

东晋以谢石为征讨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率众八万迎战;另派龙骧将军胡彬率水军五千增援寿阳。

十一月,刘牢之率五千袭取洛涧,歼灭秦军一万五千,杀梁成。晋军乘胜至淝水右岸。谢玄为迅速与秦军决战,遣使苻融要求秦军略向后退,“使晋兵得度,以决胜负”。

由项城率轻骑八千赶来寿阳的苻坚与前锋主帅苻融同意秦军后移,企图半渡而击,“以铁骑蹙而杀之”。谁知一退而不可复止,俘将朱序在阵后大呼“秦兵败矣”,秦军顿乱,苻融驰骑掠阵,马倒后被晋兵所杀,苻坚也为流矢击中,秦军全线崩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淝水为之不流”。

淝水之战,根本原因是人心背向,但与北府兵英勇作战也是分不开的。东晋用于淝水之战的军队共计八万五千人,其中有胡彬水军、谢琰“台兵”、桓伊西府兵,还有桓温部将檀玄所部,实际参战北府兵只有五万左右。

此后,北府兵乘胜北伐,先后收复今河南﹑山东境内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刘牢之率领的前锋,还一度打到黄河以北的北方重镇邺城。

2、北府兵的衰亡

太元十二年(387年),朝廷征谢玄为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以朱序为青﹑兖二州刺史,代玄镇广陵。谢玄从此失去对北府兵的领导权。此后,谯王司马怡,外戚王恭相继任青﹑兖二州刺史,统领北府兵。

刘牢之

安帝隆安元年(397年),王恭自京口起兵反晋,北府兵从此成为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火并的工具。次年,王恭二次举兵反晋,司马刘牢之投降朝廷,倒戈击败王恭。朝廷乃以刘牢之代恭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州晋陵诸军事。

刘率北府兵镇京口,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隆安三年(399年),三吴地区爆发了孙恩起义。朝廷遣卫将军﹑徐州刺史谢琰(谢安子)与刘牢之前往镇压。不久﹐谢琰兵败被杀,刘牢之率领的北府兵成为镇压这次起义的主要力量。东晋政府成立北府兵,也是为了拱卫首都,充实长江下游军事力量,以改变荆﹑扬的形势。

郗鉴字道徽,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少年孤贫,看了很多有名的书籍,亲身在田间耕种,喜欢吟诗作赋,以清节儒雅著名,不应辟命。等到京城(洛阳)失守后,乱贼横行,郗鉴被陈午部下抓住,陈午知道郗鉴有名望,打算推郗鉴为首领,只因郗鉴及时逃脱而未能成事。后来陈午溃败,郗鉴毋须逃避陈午,于是回到家乡。虽然当地正处饥荒,但当地的人仍然因为感谢他对乡人的恩义而送他物资。但郗鉴并不独占所有,反而分给宗族和当地一些孤儿和老人,受惠者甚多,受到当地人的称颂说“当今天子有难,国中没有诸侯可以依靠,只有这样,然后才可以死得其所。”乡人则推举郗鉴为首领,让他带一千多户人到峄山逃避战乱。

郗鉴加领徐州刺史。等到祖约、苏峻造反的时候,郗鉴知道后打算亲自领兵营救,但是朝廷军队战败,郗鉴失去朝廷支援,断粮草,人心惶惶,大家都失去战斗信心,听到朝廷的诏书,纷纷泣涕琳琳,郗鉴建造坛场,杀死白马,鼓舞全军士气。郗鉴亲自登上高坛慷慨激昂的的讲说,三军士气大增,纷纷抢着听从他的命令。陶侃获推举为盟主,郗鉴加都督扬州八郡军事。郗鉴后率众渡江,与陶侃会合。不久王舒和虞潭战败,郗鉴与后将军郭默回屯京口,修筑大业、曲阿和庱亭三垒抵抗并分散对方军力,但是反贼张健来攻打大业,城中缺乏饮水,郭默更逃出驻守的大业垒,令士兵震惊;参军曹纳认为是进入洛阳的一道牢固的关隘,一旦失守,反贼便轻松的进入,劝阻郗鉴不如退兵至广陵再图进退。郗鉴和有意退兵的众同僚相聚,责怪他们说"我承蒙先帝身后的抬举,交给我这么重大的责任,就算为此死了也不能报答啊。现在反贼尚且没有进城,而我们此时都已经开始对于此事(坚守防线)产生动摇,又怎么能够带领身后这些义军呀,怎么样才能振奋三军的士气呀!随即将异议者斩杀等到会峻死后,大业之围解除郗鉴后来,因为自己有病在床,给朝廷递交辞职表要求辞职,解任八郡都督。辞职表中推举蔡谟为鉴军司(继承自己之前的职位) 。郗鉴死时,七十一岁。皇帝(晋文帝)带领群臣在朝堂之上捶胸顿足的大哭,追封郗鉴:天下之大唯有郗鉴忠诚高洁,为世人做了很好的表率,天下社稷的安危,不是依靠他难以平定。追封谥号为“文成”

郗鉴墓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城南35公里,马集乡上店子村南灯台山西麓。墓地有二座高大的封土堆,直径约20米,高5米。据《嘉祥县志》载:“晋太尉郗鉴墓在城南7里,有郗城,城旁有墓,墓前有二石台,相去丈许,其高约二丈,悉镂花卉,其顶斗拱工细,鳞瓦参差,形如灯檠,故名灯台山云。”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郗公墓位于山东省微山湖东岸的郗山西坡上,由其女婿王羲之为其题写碑文“晋兖州刺史郗公鉴之墓” ,曹毗题郗公墓道:“青松罗前隧,翠碑表高坟,玉颜无余映,蕙风有余熏。”原郗公墓碑有两说:一为被盗,一为雷击。后墓碑是民国年间郗山热心人重立,文革期间被砸烂,郗公墓址在郗山六村殷延运家附近,已经被铲平。另外,常州也有郗公墓,疑为衣冠墓。

译文:

郗鉴在永嘉丧乱时期,住在家乡,生活很困难,经常挨饿。乡里因为他德高望重,便大家轮流供他饭吃。郗鉴经常带着哥哥的儿子郗迈和外甥周翼这两个小孩去吃。乡里说:“各家自己也穷困挨饿,只是因为您的贤德,想合伙接济您就是了,恐怕不能兼顾两个小孩。”

郗鉴于是便单独去吃,吃完后总是两个腮帮子含满了饭,回来便吐出给两个小孩吃。后来都活了下来,一起到了江南。郗鉴死时,周翼正任剡县县令,他辞职回去,在郗鉴灵床前尽孝子礼,寝苫枕块,守孝足足三年。

原文:

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

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中的第24则,《德行》是《世说新语》的第一章。

扩展资料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记载,一些晋宋间人物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作对比、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有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笔记影响尤其之大。《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用的都是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说新语·德行

以上就是关于郗公吐饭文言文全部的内容,包括:郗公吐饭文言文、请问一下历史上哪一个名人姓郗、北府兵被郗鉴创建后屡立战功,为何会被桓玄吞并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9022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