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时的西都是今天的哪里

隋朝时的西都是今天的哪里,第1张

隋朝的都城是大兴(今西安)

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建国隋朝,定都大兴(今西安)。

隋文帝杨坚最初定都在汉长安城。但当时的汉长安历经长期战乱,年久失修,破败狭小,污染严重。于是,隋文帝于开皇二年(582年)在长安城东南龙首塬南面选址建造新都。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

兴城在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平面布局整齐划一,形制为长方形。全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完全采用东西对称布局,面积达84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是最为巨大的城市,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王国都城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

公元618年,唐朝建国后,改大兴为长安。

1996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宇候在设计城时、非常重视用高大建筑物控制城市的制高点。他把皇城、宫城和重要寺庙都放在六道高坡上,一方面体现皇权、政权、神权的至高无上。另一方面可确保都城。特别是皇宫的安全一同时也使都城的建筑错落有致,立体层次更加分明,气势更加宏伟壮观。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宫城居城北部正中,是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大兴宫为其正殿。皇城,亦称子城,位于宫城之南,是政府机关所在地。外郭城即京城,周长367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约为现代西安城的75倍。城内除宫城、皇城外,其余为居民区。隋大兴城这种城结构,使政府机关集中,官与民分开,开一代都城设计之先河,为后世所仿效。大兴城不像汉长安那样南北划分布局,而是采取东西完全对称的结构。全城以南北向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分成东西两部。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过程,可大致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隋大兴城处于第三个阶段。

(一)先秦时期——城市起源及早期发展阶段

(二)秦汉时期——新的城市体系的形成阶段

(三)魏晋至隋唐时期——封闭式里坊制城市阶段

(四)宋元明清时期——开放式街巷制城市阶段 长安城龙首原六坡与乾坤关系示意图营建都城是国之大事,所谓“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它关系到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多重影响,也影响着都城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建筑布局上总要有一些原则与方法,尤其在中国古代,精神信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追求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城市布局上往往都被赋予某些象征性意义,隋、唐都城规划布局仍然不能逃脱这种窠臼。以都城的平面布局来看,所谓“建邦设都,必稽玄象”的象天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发挥与阐扬。

宫城、皇城、外郭平行排列,以宫城象征北极星,以为天中;以皇城百官衙署象征环绕北辰的紫微垣;外郭城象征向北环拱的群星。因此,唐人即有诗吟“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说的就是这种布局效应。当然,它也是封建皇帝据北而立,面南而治儒家传统思想的一种体现,它作为历代帝王治国总的指导思想,贯穿始终,也体现到都城的规划布局上,增加了皇帝君权神授思想的神秘色彩。

据宋敏求《长安志》引《隋三礼图》记载,大兴城的街数、坊数的设计也都有所依凭。皇城之南四坊,以象四时;南北九坊,取则《周礼》九逵之制;皇城两侧外城南北一十三坊,象一年有闰,无论事实是否如此,将其附会成具有象征意义的设计则是都城设计的普遍规律。

另外,随着中国古代风水思想的发展,宇文恺也将这一思想引入大兴城的规划设计当中。大兴城址选在汉长安故城之南,地势敞阔平远,有东西走向的六条土岗横贯,如果从空中俯视西安大地,就能看出这种地面形状很像《易经》上乾卦的六爻。乾卦属阳,称九,自上而下,横贯西安地面的这六条土岗从北向南,依次称为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

从六坡的高度看,地势从南到北渐次降低。那么宫城所处的位置则相对较低。不把宫城设置在最高处是另有原委。根据天上星宿的位置,最为尊贵的紫微宫居于北天中央,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有十五颗星环抱着它。紫微宫即有皇宫的意思,皇帝贵为天子,地上的君主和天上的星宿应该相对应,因此,只能把皇宫布置在北边中央位置。而且北边有渭河相倚,从防卫的角度看,也比较安全。

卦论认为初九是潜龙,勿用。九二高坡是“见(现)龙在田”,因此只能“置宫室,以当帝王之居”。九三之坡,“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如果把百官衙署放在这里,正可以体现文武百官健强不息、忠君勤政的理念。于是宫城与皇城分别被布置在九二和九三坡地上。九五却最尊贵,所谓“九五至尊”,属“飞龙”之位,不欲常人居之,便在这条高岗的中轴线部位,东西对称地建筑了两座规模宏伟的寺观,西面是道教的玄都观,东面是佛教的兴善寺,希望能借用神佛的力量镇压住这个地方的帝王之气。中唐宰相裴度曾因宅建在这条“九五”高坡上,被人借机诬陷为“宅据冈原,不召自来,其心可见”。其实唐代住在这条高岗上的名臣也很不少,比如张说、韩愈、李宗闵、杨国忠、李晟、柳公权。

长安城中东西、南北交错的二十五条大街,将全城分为两市一百零八坊。其中以朱雀大街为界将城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隶属万年县,本应有五十五坊,因城东南角曲江风景区占去两坊之地,故实领五十三坊;西部属于长安县,有一市五十五坊。

一百零八坊排列的象征寓意:108坊恰好对应寓意108位神灵的108颗星曜(如《水浒》中的108将);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征着一年有闰;皇城以南东西各四坊,象征着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征着《周礼》一书中

风水四象图所记载的所谓“五城九逵”。

为了避免泄掉帝王之气,隋文帝政府下令宫、皇城之南的居民里坊,取消南北门而仅开东西门。

传统风水在建筑上提倡子午向,即坐北朝南,这一提倡被历代帝王所推崇,唐都长安最初的宫殿建筑均为坐北朝南的子午向。中国古代帝王的座位,身在北方,面向南方。因为帝王是一朝之长,宛如之上,所以帝王坐在北边,北就是“上”,而坐在南边的群臣则为卑下,南就成“下”了。此外,将宫城南面之门命名为“朱雀门”,而将宫城内太极宫的北门命名为玄武门,此皆来源传统风水中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说。有其名必有其实,太极宫的北门既然被命名为玄武门,它就必然带有与之对应的“坎”卦之象征寓意(八卦中坎象征陷)。唐初围绕继承皇位而发生的宫廷之战──玄武门事变在这里发生,恰好与不谋而合。由此看来,城市街道、建筑的命名大有讲究。

还有,在太极宫中太极殿以北建有两仪殿,“两仪”之称谓也是出自《周易》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区东南部,始建于582年。唐代进一步修建完善,并增建了大明宫、兴庆宫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之一。

582年,隋文帝下诏兴建新都,左庶子宇文恺负责规划设计并组织施工,年底,基本完工。隋文帝在北周时曾受封为大兴郡公,故命名新都为大兴城,宫城为大兴宫,宫城正殿为大兴殿,大兴殿正门为大兴门,新设禁苑为大兴苑。

大兴城平面布局规整,整个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构成。外郭城形状近方形,东西宽度略大于南北长度,由于城墙过长,修建时间仓促,大兴城初完工时城墙较低矮,以后陆续增筑过多次。

大兴城外郭城南、东、西三面各开三门,到了唐代相承未改。南面中间为明德门,东为启夏门,西为安化门;东面由北至南依次为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西面由北向南依次为开远门、金光门、延平门。

北面两门,都在宫城西侧,西为光化门,东为华林门,唐避武则天的祖讳改为芳林门。

城内靠北墙中央为宫城,其南为皇城,其余部分共有14条东西向街道,11条南北向街道,把外郭城分成排列规整的坊市。以全城南北中轴线朱雀大街为界,两侧相互对称。

全城共有109坊,朱雀街西为55坊,朱雀街东因城东南角曲江池占去一坊地,比街西少一坊。此外,在朱雀街东西两侧,各用两坊地面积,修筑有都会市和利人市。

都会市在朱雀街东侧,唐代称为东市;利人市在朱雀街西,唐代称为西市。坊四面有围墙,通过固定的坊门出入,是相对封闭的居住区。东、西两市是商肆集中的商业区。

宫城即大兴宫,是皇帝寝居和处理朝政的场所。宫城内部分为三大部分,中间部分供皇帝寝居临朝。东面为东宫,是皇太子的寝居之地。西面为掖庭宫,是普通宫女的住所。宫城南面有门连同皇城,北面有门出城入大兴苑。

皇城在宫城的南面,是朝廷各个部门的办公区。除个别一些部门有特殊情况外,几乎全部政府机构,都集中在这里。

此外,祖庙和社稷坛也按照《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说法,分别排列在皇城城垣内的东西两侧。

为解决宫廷和城内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园林绿化用水,在大兴城中还设计了永安渠、清明渠、龙首渠、和曲江池水几条水渠,流贯外郭城、皇城、宫城和大兴苑。

曲江池本是一处天然水泊,秦汉时即曾修凿,辟为游赏胜地。宇文恺进一步疏凿整治,使其占去整个城内地势最高的东南隅处一坊之地,一方面作为水库,调剂城内供水,一方面也为城市开辟一处风景区,并在这里修建离宫别馆,供帝王权贵游赏。

隋文帝忌讳“曲江池”的“曲”字,便根据曲江池多芙蓉而改名为芙蓉池,同时将曲江池边的园林馆舍命名为芙蓉园。

大兴苑在城北,西起汉长安城故城,东止灞水、浐水岸边,北至渭水,南抵大兴城下。大兴苑的设置,主要是供帝王游玩,但它对保障大兴城特别是宫城的安全,也起到重大作用。

大兴城的宫城北墙,同时也是外郭城的北垣,墙外没有其他依托,而北面的龙首原为制高点,容易对宫城造成威胁。将城垣北面化作苑囿,可以充分利用北面的渭水和东面的灞水、浐水,以及四面的苑墙,拱卫皇宫。

唐代定都大兴城后,更名大兴为长安,同时将大兴宫、大兴殿和大兴门,分别更名为太极宫、太极殿和太极门,大兴苑更名为禁苑。从唐太宗时起,长安城陆续发生一些变化。

634年,唐太宗下令在宫城东侧北郭墙外的龙首原上,兴建永安宫,作为太上皇李渊避暑的离宫。635年改名为大明宫。至662年,唐高宗因患风痹病,嫌太极宫低洼湫湿,屋宇雍蔽,大规模扩建大明宫,并改名为蓬莱宫。670年,又改名为含元宫,但不久即复改回为大明宫。

唐高宗扩建后的大明宫,规模与太极宫不相上下,建筑之弘壮则往往过之。唐代除高宗、玄宗以外的历朝皇帝,都是以大明宫为主要宫寝,只是在举行一些特殊的重大典礼时,才依循礼制到太极宫中举行。

随着君主住所的迁徙,太极宫中的一切附属设置也随之转移到大明宫中,如大明宫中的少阳院,即是相当于太极宫东宫的太子寝宫。

由于大明宫在原来的宫城太极宫的东面,这两处宫殿又分别被称作东内和西内。

唐玄宗李隆基原来居住在长安城东垣下的隆庆坊,登基后避讳改为兴庆坊,714年,改建此坊为兴庆宫。至726年,又拓展兴庆宫,占据了北面永嘉坊的一半和西面胜业坊的一部分。753年,又大规模修筑兴庆宫的墙垣。728年以后,唐玄宗基本居住于兴庆宫内,故兴庆宫又被称作南内。

兴庆宫内有引龙首渠水汇注而成的龙池,是长安城内仅次于曲江池的水泊。

随着大明宫和兴庆宫的兴建以及其他实际情况,隋时城市街道坊市形态也陆续发生一些变化。

大明宫的正门丹凤门开在外郭城北垣上,门南面正对翊善坊,坊墙如同影壁遮挡着宫门。为此只好将翊善坊和它南面的永昌坊从中一分为二,辟出通道,连接到皇城东面延喜门与外郭城东侧通化门之间的东西干道上。

兴庆宫扩建后,占去永嘉、胜业两坊的一部分,732年时在兴庆宫西南角修建花萼相辉楼和勤政务本楼,为拓展楼下地面开辟广场,又拆毁其西南面东市的东北角和它南面道政坊的西北角。

城东北角的永福坊,在玄宗时筑入苑地,作为专供皇子王孙居住的宅院,名为十六王宅。这便阻断了沿东城墙和北城墙下伸向城东北角的顺城街。

至唐宣宗时,为方便从曲江池去往新昌坊的青龙寺,又将曲江池与新昌坊之间的升道、广德、立政、敦化四坊一分为二,从中开出一条新路。

此外,唐代在外郭城北面的芳林、广化二门中间,又新开一座景耀门,这是外郭城垣较大的变化。

隋唐长安城内各区域人口居住疏密很不均衡。沿外郭城南垣的四排坊,除城东南角曲江池附近因辟为游览风景胜地而比较繁华以外,其他诸坊都很少有人居住。

长安城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市区的北侧,尤以东、西两市周围地区最为繁华。

长安城外郭北垣诸门都通向禁苑,日常出入使用的是东、西、南三面的九座城门。

这九座城门除南面正中的明德门为五个门道以外,其他各门都是三个门道,中间的一个门道很少使用,可能只供皇帝出行。一般出入分别走两边的门道,“左入右出”。

街道的宽度,根据交通需要,分作几个等级。第一级是连同几座主要城门的街道。除了东西两侧靠南头的延兴、延平两门,由于城南部人口稀少,这两座城门离城外东西方向的大道也较远,行人比较稀少,因此街道宽度一般外,与东、西、南三面其他几座城门相对的街道,宽度都在100米以上。

皇城朱雀门到外郭明德门之间的大道最宽,达150米左右。这条大街向北,一直贯穿到宫城朝廷正殿,设计这样的宽度,不但凸现出朱雀大街的全城中轴线作用,还显示出强化皇权核心地位的用意。

另外,隋唐两代都在明德门外设有天坛,皇帝登坛祭天德的仪仗规模浩大,普通宽度的街道很难容受,也需要这样一条宽阔的道路。

第二级是城中大多数道路,宽度在40至70米不等。第三级是顺四面城墙下的道路,宽度在25米以内。

长安城内街道两旁大多挖有水沟,以排除路面积水,但因地面系颗粒细小的黄土,稍遇雨水,即泥泞不堪,排水沟也无济于事,晴天则车马一过尘土飞扬。

为保持路面的干燥清洁,744年以后,在一些主要街道的路面上,铺设从浐河岸边运来的河沙。为防止路沙散出,在道路两旁筑有低矮的土垣,当时人称之为“沙堤”。

隋唐两代是佛、道两教的兴盛时期,长安城中建有100多所寺院道观。这些寺观大多散布在城内各坊当中。此外在宫禁中也有专设的佛堂、道坛;东、西两市专设有供信徒放生的水池,名为“放生池”,池边建有供奉佛像的佛堂;还有一些著名寺院,坐落在城垣外边。

青龙寺是唐代长安城名寺,位于陕西西安铁炉庙村北,寺前身为隋灵感寺,是佛教密宗教派的根本道场,711改名青龙寺。寺址西北部有东西并列的两组院落遗迹。

青龙寺隋代灵感寺部分毁于唐武宗会昌灭佛时;晚期为唐宣宗时重建,沿用至北宋。早期西院有中三门,门内设塔,塔北建佛殿,四周有回廊或院墙。

青龙寺东院中心亦有一殿堂。晚期西院伽蓝废中三门,在早期旧基上重建殿、塔,并修治回廊,新设北门。东院也重建了殿堂。晚期殿、塔规模不如早期宏伟。

青龙寺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重要地位,天宝以后,日本、新罗等国僧人来中国学习密教,多到青龙寺求法。寺址的发掘,为研究唐代寺院布局提供了重要资料。

长安城中虽然寺观林立,却对城市建筑景观影响不大。当时寺观的建筑形式与平面布局,与富贵人家的住宅没有太大差别,长安城中有许多寺观就是由官宦舍宅改作。

体现寺院特色的建筑物主要是塔。长安城中最有名的佛塔应是城西南角和平、永阳二坊内的大庄严寺塔和大总持寺塔。

这两座塔,形制完全相同,塔身木构,都是由宇文恺规划建造。宇文恺意图用这两座高塔,来弥补城西南角地势较低的缺憾。

保存下来的慈恩寺塔和荐福寺塔,即俗称的大雁塔、小雁塔,也都是当时著名的佛塔。

唐代地官僚勋戚除在城内占有豪华的住宅,许多人还在城外近郊风景秀丽的地方建有别墅。别墅最集中的地方是城南沿樊川一线,其次在城东灞、浐两河附近以及蓝田附近的辋川也比较集中。

唐代长安城的经济和文化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发展得十分迅速。盛唐时期,它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安史之乱后走向衰落。

763年,唐代长安城被吐蕃占领15天。晚唐时黄巢攻入长安,在黄巢军和唐军的厮杀之中,城市遭到严重破坏。904年,朱全忠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并把宫室拆毁,屋木也一起运走。后来,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认为城广人稀,不利于防守,于是对城市进行改筑,缩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金、元的长安城。

至此,有着总计306年历史的隋大兴城或唐长安城便宣告废弃。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的规划和建筑,不仅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在当时就已为隋唐王朝周边的一些地方政权和域外邻国所仿效。例如渤海国上京城和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受到长安城的深刻影响。

叫大兴

大兴城

隋于汉长安城东南筑新城,名大兴城,在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即唐长安城。 隋朝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因久经战乱,残破不堪。而且宫室形制狭小,不能适应新建的统一国家都城的需要。加之几百年来城市污水沉淀,壅底难泄,饮水供应也成问题。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开皇二年(582)正月,命宇文恺负责设计建造新城--大兴城,翌年三月竣工。宇文恺参照北魏洛阳城和东魏、北齐邺都南城,把龙首原以南的6条高坡视为乾之六爻,并以此为核心,作为长安城总体规划的地理基础。"六坡"是大兴城的骨架,皇宫、政权机关和寺庙都高高在上,与一般居民区形成鲜明对照。冈原之间的低地,除居民区外,则开渠引水,挖掘湖泊,增大了城市的水域。大兴城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增大了立体空间,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大兴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形制为长方形。全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完全采用东西对称布局。外郭城面积约占全城总面积的888%,居民住宅区的大幅度扩大是大兴城建筑总体设计的一大特点。大兴城在当时的世界上是最为巨大的城市,是汉长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时期的拜占庭王国都城大7倍,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62倍。 在此之前,从秦汉一直到南北朝,都城之中的城市格局,没有章法,没有布局,皇宫、官署、民居,交错相处,十分杂乱。至大兴城之后,都城的均衡对称格局开始形成,街道整齐划一,南北交错,东西对称,大街小巷,井井有条。皇宫、皇城、民居三个部分相对分开,界线分明,既安全,又实用。

隋大兴城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古代都城之一,它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进行了城市规划。

首先,隋大兴城坐落在京杭大运河的北岸,具有十分优越的交通位置。同时城市东西向布局,与运河平行,便于运输和贸易活动的开展。

其次,隋大兴城采用了"三城"格局。即主城、内城和外城。主城位于南端,内城紧接着往北,而外城则环绕在内城周围。这种设计使得城市的防御更加牢固,也方便了城市的管理和发展。

此外,隋大兴城还利用了环城的方式来利用地形地貌。例如,城墙的基底采用汉代遗址的高台作为基础,以提高城墙的防御性能;城墙的四角设置了门楼,形成联络内外城的纽带;城墙南面沿用了卫士山的鹰嘴形地势,并在此处修建了宏伟的南门和南门城楼等。

总之,隋大兴城充分利用了地形地貌进行城市规划,有效地提高了城市防御性能和管理效率,也为京杭大运河的繁荣和贸易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以上就是关于隋朝时的西都是今天的哪里全部的内容,包括:隋朝时的西都是今天的哪里、大兴城的特征、繁华的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的建筑规划有哪些特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8979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