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两是一斤吗

十两是一斤吗,第1张

综述:是的。

现在的十两等于一斤,即一斤十两制。

一斤十两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当时温州人姜周元先生首倡的。1958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全国多个地方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国实施衡器计量全面改革,普遍使用十两秤,所以从1958年起,在我国十两即为一斤。

简介:

“斤”也作“觔” 质量单位:市制一~为十两(旧制一斤为十六两),两斤等于一公斤。"觔"另见筋(觔)。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所用的各种重量单位中,均在600克左右;亦指中国在1929年规定的标准单位,等于11023磅或500克。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斤

用现在的标准来说,一斤等于十两,因为现代社会通用的是十进制。

而在“半斤八两”这个成语发明出来的古代,一斤等于十六两,那个时候使用的是十六进制。

“半斤八两”的意思是指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 “半斤八两”和“势均力敌”,都有彼此相等不分高低的意思。但“半斤八两”偏重在形容水平相等;“势均力敌”偏重在形容力量相等,主要用于敌我双方势力相等。

扩展资料

中国的重量单位,以见于彝器上的锊和匀为最早,但一锊是多少以及锊和匀的关系都无法知道,这两个单位在战国时期显然还在使用,秦汉间的文献对于锊的重量也没有一致的说法。

中国的锊虽有轻重两种说法,大概通行的是重的一种,即三锊重二十两。这由毛公鼎铭中的"取三十锊"可以证明那里的锊不可能只有十一铢多重。

在战国时期只有两种重量单位,即斤和镒,一斤为十六两;一镒为二十两。从当时文献中的记载看来,这两个单位是乱用的。这两个单位同锊和匀似乎没有正式的联系,这是一件难以解释的事。

虽然后来的人用铢两把这几个单位联系起来,四个单位都成为铢或两的倍数。可是在甲骨文和殷周间的金文中似乎并没有铢和两这两种单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斤

10两是一斤。一斤十两(合500克,05公斤)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当时温州人姜周元先生首倡的,十两一斤建议提出后,很快得到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的重视。1958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全国多个地方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国实施衡器计量全面改革,普遍使用十两秤。

表示重量单位的“斤”来自“釿”。“釿”是金属重量单位,亦货币名。战国时期燕国、晋国、楚国多以“釿”为单位,有时简写作“斤”。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制定了统一的度量衡标准: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此后直到明清,一直是十六两为一斤,直到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计量制度,才改为十两为一斤。

(1)明清朝时,一两金子兑十两银。其实这个金银价格比比例历朝历代一直比较稳定,相差不多。

(2)现在的金银价格比,是历史上最高的(约1:85)。所以如果用现在的银价直接换算为人民币。就不能反映当时的币值和物价水平。金价相对比较稳定,按国际惯例适合用金价换算。

(3)金价平均按300元1克算,金银1:10,1克银子合人民币30元;

(4)清朝500克等于16两,一两银子(30元500克/16两 )=9375元(约1000元);所以古代的十两银子约合人民币一万元。

不同时期不同价值。参照物品不同折算出不同价值,按粮食折算为:十两银子价值人民币,清朝中晚期1500-2200元左右;在明朝中期6000-8000元;在北宋朝中期价6000-13000元(或10000-18000元);在盛唐时期20000-40000元。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很多人都讨论过吧。

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

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

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

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

《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吧)只是45两白银。

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

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

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

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

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

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

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 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

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

《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

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

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

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

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

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一万三多则超三万的钱,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

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

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

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换算关系

秦和西汉时期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两等于1392克

唐至清代一两等于3730克

每个朝代都不一样的:

1、西汉时期:十两银子是1614克

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2、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十两银子是1392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3、隋朝初年:十两银子是44176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4、隋末,十两银子是1392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5、唐至清代:十两银子是373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扩展资料:

中国自周代开始有重量单位:斤、两、钱、分。也称为「司马斤」、「司马两」等,计量的工具叫做「司马秤」,这一标准也叫「司马平制标识」。一司马斤等于十六司马两,「半斤八两」就是这么来的。

古代的1斤等于16两。两是东亚传统的质量单位,中国在汉代之前已经出现,再传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实际质量历代不同,传到各地后亦各自有所变化。

中国古代的银质钱币在使用时需要鉴定成色并称重以确定其价值,一般就以称重时的质量单位“两”为银质钱币的单位。

西汉每斤,25824克;东汉每斤,22273克;魏晋每斤,22273克;南齐每斤,33410克;梁、陈每斤,22273克;北魏每斤,22273克;东魏每斤,44546克;北齐每斤,44546克;北周每斤,25066克;隋朝每斤,66819克;唐朝每斤,59682克。

从有“斤”“两”这两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有了“斤”的重量,再去算“两”的重量轻而易举,一律除以16就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

以上就是关于十两是一斤吗全部的内容,包括:十两是一斤吗、为什么一斤等于十两、10两是一斤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8953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