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的母妃是哪个妃子

乾隆皇帝的母妃是哪个妃子,第1张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镶黄旗满洲人,为四品典仪官凌柱的女儿,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公元历1693年1月1日)出生,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入侍雍王府邸,名号格格。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生下年后来的乾隆皇帝弘历。雍正元年(1723年),册封为熹贵妃。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弘历即位,尊封为皇太后,住慈宁宫。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1777年3月2日),卒,享年86岁,葬泰东陵。谥: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

一、出身名门

孝圣宪皇后的父亲是四品典仪官、加封一等承恩公凌柱。她与康熙朝四大辅臣遏必隆是一个曾祖。而大清王朝的满洲开国五大臣之一、后金第一将巴图鲁额亦都是她的曾祖父。额亦都(1562年~1621年)字有归附努尔哈赤,太祖建立八旗制度后,隶属满洲镶黄旗,在清初参加了讨尼堪外兰、取色克济等城、取巴尔达城、败萨克察人入扰、拿尼玛兰、章嘉、索尔瑚等城寨、击败叶赫九部联军、破扈伦四部等等重大战役,可谓是身经百战,累立战功,先后授一等大臣、总兵官等。额亦都的儿子是遏必隆,此人与康熙朝的鳌拜、索尼、苏克萨哈同是四大辅臣,遏必隆一生没有自己的主见,属于墙头草的类型,但是他的官运最长,随着其他三大辅臣死后,他更是百官之首了。而到了凌柱这里就没什么官位了,所以钮祜禄氏当时是被作为秀女指婚给当时的胤禛的,钮祜禄氏刚到藩府的时候地位不是很高,只是格格身份。但是钮祜禄氏为人贤惠勤劳,康熙对这个儿媳妇很是夸赞,到了后来她为康熙生了一个弘历这个皇孙之后更是专门召见了她。弘历身受康熙的宠爱,被接到了皇宫抚养,自此钮祜禄氏的地位也大为提升。

钮祜禄氏家族在大清朝可是大姓,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钮祜禄,满语“狼”。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区。满语"钮祜禄"汉译"狼"之意。"狼"是满族先世女真的图腾之一,女真人出于对"狼"的崇拜,而以其为姓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钮祜禄"这个姓氏的称谓曾几度变化:辽代称"敌烈氏",金代称"女奚列氏",元代称"亦气烈氏",明代称"钮祜禄氏"。满洲氏族"钮祜禄"氏,冠以汉字姓称"钮"姓,也有的冠以汉字姓称"郎"姓。"钮祜禄"氏是典型的"一氏冠两姓"的满洲氏族。详见《满族八大姓》。钮祜禄氏家族出了很多的人才,其中最有名的要算军事家、政治家、翻译家、理财家、文学家和珅了。

二、嫁入雍贝勒府

钮祜禄氏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被指婚给当时还是雍贝勒的胤禛时才11岁,由于其父亲凌柱身份官位不高,而当时胤禛的封爵是贝勒(仅次于王爵),所以当时钮祜禄氏得身份是为格格身份,这一身份直到弘历的降生才得以改变。

这里特别说明一下,直到今天,关于弘历的身世和他的出生地一直说法不一。在小说、野史等记载中,说弘历并非祜祜禄氏所亲生,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关于弘历的身世,不管后人如何猜疑,如何写进小说、拍成电视剧,都不能当成历史事实来相信。弘历的生母究竟是谁,只要看一看《玉牒》和弘历时期的《实录》及《圣训》,问题就一清二楚了。

在《玉牒》和生卒记录底稿上,都清楚地写着: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诞弘历于雍和宫。在《实录》和《圣训》中也有同样记载。

弘历十分孝顺,他在慈宁宫为母亲60岁诞辰举行盛大寿宴。他曾侍奉母亲三上泰山,四下江南,多次到避暑山庄。弘历还用3000多两黄金做了一个金塔,专门用来存放供奉母亲梳头时掉下来的头发,所以叫金发塔。由此看来,弘历对生母的感情很深。

弘历认为自己出生在雍和宫。雍和宫坐落在北京城东北,是著名的喇嘛庙。在康熙时代这里是雍亲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时的王爷府。弘历登基后,把父亲雍正的画像供奉在雍和宫的神御殿,派喇嘛每天念经,他在每年正月初七都要到雍和宫祭拜。弘历曾多次以诗表明自己生在雍和宫。一次他到雍和宫瞻仰祭拜后,做诗说:“来瞻值人日,吾亦念初生。”“人日”是古人对正月初七的叫法。弘历诗的意思是,在正月初七那天到雍和宫祭拜,我总是念念不忘当初就是生在这里。在另一首诗中,弘历更明确地表明:“斋阁东厢胥熟路,忆亲唯念我初生。”这里,弘历不仅认定自己诞生在雍和宫,而且还点出了具体的出生地点,就在雍和宫的东厢房。

可是,就在弘历还在位的时候,就有人对他的出生地有不同议论。当时朝中有一个官员叫管世铭,他随弘历到避暑山庄时曾赋诗30首,其中一首就涉及到弘历的出生地:“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诗后小注说,“狮子园是弘历的诞生地,因此弘历常常在先帝雍正驾崩的忌日到那里小住几天。”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康熙到热河避暑时,雍正随驾,狮子园便是雍亲王一家在热河的住处。大概弘历对自己出生地的流言有所耳闻,他在72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佛后写诗作注说:我确实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这雍和宫的。弘历79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完佛,又写下一首七律《雍和宫瞻礼》,在注释中他再次重申,他的确是在康熙五十年生于雍和宫,而且在那里生活了12年。

很简单啊,额娘是满族人叫的,在清剧中经常可以听到

母妃就是汉人叫的

满族人管母亲叫额娘,据说是始祖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留下来的。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那是天上住着三位美丽的同胞姐妹,一天,她们变成三只白天鹅来到了果勒珊延阿林山。她们一路飞得太累了,便落到了天池里洗澡。这时一只金色的小鸟飞了过来,这小鸟嘴里叼着一枚闪闪发光的小红果。三仙女好奇地看着小鸟,叭哒一声,那枚小红果掉进了她的嘴里。三仙女猝不及防,一下子咽了下去。三仙女吃了小红果,身子又沉又重,两条胳膊也举不起来了。两个姐姐知道她误食红果怀了孕,就劝她生下孩子,到时再来接她。三仙女就这样留了下来,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三仙女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孩子一落地就会说话,三仙女告诉儿子:生你的地方是果勒敏珊延阿林山,你的姓名是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三仙女花了三天三夜做成了一只小桦皮船,把儿子放进小船里,然后把小船放进了天池里。三仙女流着眼泪说:孩子愿上天保佑你平安地长大吧!说完用头上的簪子把天池划了一个豁口,天池水哗哗地顺着豁口淌下去,小船也箭一样顺着瀑布冲了下去。这时,三仙女又变成了一只白天鹅,她在天上盘旋着不走,孩子看着妈妈变成了白天鹅,就挥着小手不停地喊:鹅娘!鹅娘!白天鹅又跟着小船飞,一直看着小船让树林遮住了才飞走。

从这以后,凡是满族人,就都称母亲为鹅娘,一辈传一辈,渐渐变成了额娘。

当面应该还是直接称母妃或者妃母,对自己的生母当面可能直接称额娘。向别人说起时则称诸妃母、嫔母。

皇子是不能随便与嫡母、生母以外的嫔妃见面的,所以一般不会单独提到嫡母、生母以外的某位嫔妃,如果因为公事需要提到,称呼也不一定,有时可能随宫里人例如皇孙们的叫法跟着叫,有时可能直接称某太妃、某母妃,这还与皇子本人与该母妃的关系远近有关,有些皇子幼年可能曾得到某位妃子的抚养,称呼上可能就亲切一些。宫里经常有组合式称呼,例如“太后祖母”,比照这个习惯,可能会称作那拉额娘、容妃额娘、荣妃妈妈(满语奶奶)等等。

书面语称皇考某妃,不过这是受封的嫔妃,不是所有的先皇嫔妃都被封为皇考某妃。一般口语当中大概只称某太妃,没有获得太妃封号的(比如死在皇帝之前)可以称先皇某妃、某嫔、某贵人。

古代的“去母留子”确实是存在的,我们以前光知道母凭子贵,其实还有一个非常残忍的手段,那就是“去母留子”。

古代的妃子们为了争宠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有些人就是希望能有个孩子,然后母凭子贵,以后的生活也有了依靠。如果有幸能第一个生下儿子,那就有可能会成为未来的帝王,自己也可以成为尊贵的太后,这一生也就不用忧愁了,甚至一家人都可以有舒坦的日子过。

但是事实上还存在着一个留下太子,多去母亲生命的制度。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很多太子的年纪是比较小的,在这个时候传位给他们,权力就很有可能被有心之人夺取,太后很可能会夺取权力。

其中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北魏时期的一个帝王。那个时候开了个头,后来就有了很多模仿的现象。那个帝王名叫拓跋嗣,其实他的父亲对他是非常喜爱的,也对他寄予了厚望。当然,拓跋嗣自己也很争气,从小就表现出他的优秀特质。也是为了让这个皇子可以更好的成长,能够继承他的衣钵,当时的北魏帝王,也就是拓跋嗣的父亲,就将拓跋嗣的母亲给赐死了。

但是拓跋嗣的母亲被赐死之后,小小的拓跋嗣心中就留下了很深的阴影。甚至是他自己的整个人生都有了偏差。随着对国家事务的操心越来越多,个人的负面情绪反而日益加重,最后的结局也是十分悲惨的。

姬元溯的母妃是南北朝时期北魏末年的宣城公主,其父亲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母亲是金乡公主,因此姬元溯也是孝文帝的孙子。宣城公主嫁给了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生下了姬元溯。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时期,政治婚姻非常普遍,各王朝之间的联姻可以增强两国的关系,这也是宣城公主嫁给北魏的原因之一。

现在很多古代小说和电视中的人称都是随手乱用,比如喜欢让皇后和嫔妃自称为“臣妾”,庶出的皇子公主称自己的生母为“母妃”,殊不知在古代人眼里,臣妾指的是奴隶,母妃更是不仅直到明清才出现,而且只是书面用语并非当面称呼。

古代妻妾之别有如天渊,早在战国时的《礼记》中就有记载:“妾合买者,以其贱同公物也。”《唐律》中也明确规定“妾通买卖”,纳妾时给予的财物被称为“买妾之资”。而妻妾之别不仅在民间泾渭分明,在皇宫中也同样毫不例外。比如晋武帝的宠妃胡芳得宠到了有着“亚后”的待遇,但她的父亲胡奋在遇见皇后杨艳的父亲时,仍旧只能恭恭敬敬地说道:“我的女儿不过是给你的女儿做婢女的。”再比如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在后宫中的待遇都一切如同皇后了,但一个小小的从六品下的侍御史照样敢在提到武惠妃时毫不客气地指出“惠妃本是左右执巾栉者也”,直接对皇帝说你心爱的女人不过就是一个伺候你的下人。

不仅在世人眼里小妾的身份是如此不上了台面,小妾所生的庶子甚至都没资格安葬自己的生母。唐朝有位大臣名叫丘行恭,曾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先后灭掉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立下赫赫战功,但就因为和嫡兄抢着安葬父亲的小妾自己的生母,被法司弹劾并受到了除名这样严重的惩罚。

也正因为小妾自身地位低下,小妾所生的子女自然不能以出身卑贱的生母为母,只能尊嫡母为母。所以《红楼梦》中的探春与贾环因为是贾政的小妾赵姨娘所出,只能称生母赵姨娘为姨,而称嫡母王夫人为母亲,探春更是直言道,王夫人的兄长王子腾才是她的舅舅,赵姨娘的兄弟算她哪门子舅舅。

中国古代嫡庶分明,嫡庶之间的差距很大,不止是民间百姓的庶出子女不得称呼生母为母亲只能称阿姨,就算是在皇室中,庶出的皇子也同样只能称生母为姨——无论生母在后宫中的品级有多高。

《南史·齐武帝诸子》中就有记载,“母阮淑媛尝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华竟斋不萎。’”

《南史·齐宗室》同样记载道:“钧字宣礼,年五岁,所生区贵人病,便加惨悴,左右依常以五色绊饴之,不肯食,曰:‘须待姨差。’”

按南齐后宫制度,贵人为正一品的三夫人,淑媛为正二品的九嫔,区贵人、阮淑媛在后宫的品级很高,而萧钧和萧子懋也都是大孝子,但就因为是庶出,所以不得称呼生母为母亲只能称为阿姨。

所以清人在《称谓录》中总结道:姨 《南史·齐宗室传》:“衡阳王钧五岁时,所生母区贵人病,便悲戚,左右以绊饴之,不肯食,曰:‘须待姨差。’又,晋安王子懋母阮淑媛病危,有献莲花供佛者,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和胜,愿诸佛令此花竟夕不萎。’”案:今人多称本生之妾母曰姨,盖其由来已久矣。

那么电视剧和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母妃这一称呼究竟源自于哪个朝代呢?《明史·礼志》给出了答案:“明制,天子登极,奉母后或母妃为皇太后,则上尊号。”其后清朝的雍正皇帝也曾在诏书中称康熙的宜妃等嫔妃为母妃,然而母妃这一称呼也只见载于书面用语,庶出皇子对生母的当面称呼仍旧不存在母妃这一称。所以只要不是丈夫的正妻,只要是个小妾,那么穷其一生都没资格被自己怀胎十月生下的孩子喊一声娘。正因为有着这样有违人伦天性的制度,所以无论是平头百姓家的小妾还是皇宫中盛宠一时的嫔妃,只要一日坐不上正妻之位,就一辈子也听不到亲生儿女喊自已一声母亲。

身处如此泯灭人性的制度之下,庶子对自己生母是生不能称呼为母,死不能为之安葬。如果庶子孝顺,和生母的感情深厚,这对母子来说都是莫大的折磨;如果庶子性情比较凉薄,不屑承认自己的生母,那对生母本身更是莫大的伤害。

所以也就无怪乎后宫里的嫔妃各种明争暗斗,千方百计想要当上皇后了。她们为的不仅仅是再也不向丈夫的正妻磕头下跪任打任罚,也不单单只是为了能够在死后享受到后人的祭祀,更是为了能够好好听一听自己的亲生骨肉喊自己一声“母亲”——这是何其卑微而令人触目惊心的愿望,然而这样微薄的心愿却在残酷冷血的制度下是如此的遥不可及。

以上就是关于乾隆皇帝的母妃是哪个妃子全部的内容,包括:乾隆皇帝的母妃是哪个妃子、在清朝额娘与母妃分别是什么、古代皇室的“去子留母”是否真的存在有哪些太子的母妃是这样被处死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8828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