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州,知府,知县有什么区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

知州,知府,知县有什么区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第1张

就府、州、县而言,县的历史是最久远的(禹贡九州的历史除外),但一直处于底层的行政区划,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县就出现了,第一个设立县制的还是自称蛮夷的楚国,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一定数量的郡,郡之下再划分县,而到了汉朝,郡之外还有国,两者下辖的都是县。

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官职的愈加成熟,朝代的行政区划越来越细、越来越全面,隋唐时期有了道、府、州、县等基本的行政区划。也是在唐朝开始,基本的行政区划大体形成,只是唐中期开始出现节度使,节度使制度造成了后来中国二百年的混乱史,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和藩镇尾大不掉,即便是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时期也并没有解决节度使和藩镇的问题,因此我们看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非常的快,都是节度使据镇作乱。

赵匡胤黄袍加身称帝建国后开始解决武将权势过大的问题,官职设置也好,行政区划也好,都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就官职来言,比较大的改革是宋朝分为官、职和差遣三个层次,也就是说当官的官职名称和他实际所拥有的职能和负责的事务是相分离的,其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削弱官员权力而加强皇权。

官名只是决定了官员的品秩和俸禄等,而差遣则是代表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差遣的话常常在名称中加上权、知、提点、判等,拿“知”来说,比如知府知州知县。知府即为“权知府事”,掌一府的政令;知州即为“权知州州军事”,掌一州的民政和军政;知县即为“权知县事”,掌一县的政令。

宋朝的行政区划和唐朝有相似之处,不过唐朝的道改为了宋朝的路,基本行政区划就是路、州、县。而州一级中又有府、军、监,府的设置比州要大一些,简单来说就是将全国重要的州设置为府,比如都城、陪都以及潜藩之地都是府,比如开封府、应天府、江宁府等,而军、监略低于州。这些都是一级行政区划,县属于二级行政区划。

就这里来说,知府和知州的地位都大于知县,但是宋朝的知府、知州和知县都是差遣,并不是正是的官职。到了明清时期,他们才成为正式的官职,并且有了品阶。

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差不多,只是有些名称变化以及地域的合并和拆分,明朝时期设置的南北两直隶和布政司为一级行政区划,下面设府、县。同府一级的还有直隶州,府下面是县和属州。也就是说州分为两个等级,一个和府差不多,一个和县差不多。

清朝时期基本延续了明朝的设置,只是布政司改成了省,基本设置就是省、府、县,同府一级的还有直隶州,同县一级的还有散州。但知府、知州和知县的品级各不相同。

我们拿清朝来说,知县最简单,就是一个七品芝麻官,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兼县委书记。知州分为两种,一种就是和知县差不多的散州的知州,是从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的市长监市委书记;而另一种是和知府差不多的直隶州的知州,是正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长兼市委书记。知府则是从四品官阶,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或省辖市的市长兼市委书记。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体的比照,实际情况要比这个复杂的多,只能说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官制构建,但大体上来说是逐渐成熟和完善的,越来越进步,职责越来越明确,分工也越来越细。

写到这里,四姑娘突然想到两个与知府和知县有关的物事,著名的豫剧《七品芝麻官》讲的就是明朝的一个清廉知县为民做主的故事,其中有一句话非常的有名,即:“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而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有这样一句话:“可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而今也不甚确了。”其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句话广为流传,早在宋朝时期就出现了,也就是说早在知府还只是个差遣的时候就有了这样的说法。

只有明清两朝,知州、知府和知县同时被定为正式官职。所以这里的比较以明清为基准,不考虑其他王朝。明清时代这三个区别是什么?请在这里听我说话。澳古君会为大家详细说明。

知府

“知府”二字最早出现在唐代,当然当时并不是叫知府,而是叫“知府事”。《旧唐书·卷四十八》中记载“武德之初是在隋放牧,以亲王之名”。或者不出阁,长史知道府的事。」当然,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知府事不是正式的官职。

“知府”首次实际出现在原来时代的官职表上。根据《元史卷九十一》记载,“散府、秩正四品、达鲁花红一员、知府或府尹一员”,此时的知府和“知府事”一样,不经常放置,被称为府尹,或者被称为知府。

明的“知府”被定为正式的官职。《明史·卷七十五》分为“洪武六年,天下府三等。粮食二十万石以上是上府,知府秩是三品,二十万石以下是中府,知府是四品,十万石以下是下府,知府是四品。”从那时起,知府正式确立为府一级最高行政长官。

当然,明早的知府在品格上的变化很多。明朝初期,府上下分开着。所有上府知府有三样,中府知府有正四品,下府知府有从四品。不久全部改为正四品,明朝中期以后,巡抚代替布政使成为省的最高行政长官,随着布政使的官位由二品组成,知府也从正四品变为四品,之后成为定制,清也跟随了。

知州

“知州”最早出现在宋朝。宋初赵匡胤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唐末之后的武将割据地方的事情 ,于是就让京中的文臣们在各地出任“权知xx州州军事”,据《宋史志卷一百二十》记载“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借此来方便中央掌控各地,并杜绝武将弄权的情况出现。但是此时的“权知军州事”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官职,并非是正式官。

知府知州知县的区别在于知府是从四品,知州是五品,知县是正七品。

知府,官名,别称太守、府尊等,明代官制正四品,清代官制从四品。宋代时称“知某府事”,元朝废府设路,只在散府设有“知府”的官职。明代正式把官职名改为知府,清代沿袭明制,官职变化不大。

知州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明清以知州为正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直隶州知州地位与知府平行,散州知州地位相当于知县。

知县,官名,别称县台、县太爷等,明清官制正七品。唐代出现雏形,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代正式确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

官职品级示例

1、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职外官:无。

2、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各部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3、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知州、知府和知县被同时定为正式官职的就只有在明清两朝,所以这里的比较就以明清为准,而不考虑其他的朝代。那么在明清时期这三者到底有何区别呢?这里听我澳古君为大家详细道来。

知府

“知府”二字最早出自唐朝,当然那个时候并不是叫知府,而是叫“知府事”。《旧唐书卷四十八》记载“武德初,因隋置牧,以亲王为之。或不出阁,长史知府事。”,当然从该记载可以看出此时的知府事并不是正式的官职。

“知府”真正第一次出现在一个朝代的官职表上的是在元朝。据《元史卷九十一》记载“散府,秩正四品,达鲁花赤一员,知府或府尹一员”,不过此时的知府与“知府事”一样,不常置,或叫府尹,或叫知府,反正并不固定。

而直到明朝“知府”才被定为正式的官职,《明史卷七十五》记载“洪武六年,分天下府三等:粮二十万石以上为上府,知府秩从三品;二十万石以下为中府,知府正四品;十万石以下为下府,知府,从四品。”,也就是从这一刻起,知府作为府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被正式确立。

当然明朝的知府在品级上多有变化,明初因府被分为上中下,所有上府知府为从三品,中府知府为正四品,下府知府为从四品。而后在不久就被全部改为正四品,明中期后由于巡抚替代了布政使成为一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布政使的官阶被调为从二品,随之知府也从正四品变成了从四品,自此并成为定制,而清朝也随遵循之。

知州

“知州”最早出现在宋朝。宋初赵匡胤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唐末之后的武将割据地方的事情 ,于是就让京中的文臣们在各地出任“权知xx州州军事”,据《宋史志卷一百二十》记载“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借此来方便中央掌控各地,并杜绝武将弄权的情况出现。但是此时的“权知军州事”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官职,并非是正式官。

而“知州”被正式定为官职的是在元朝,据《元史卷九十一》记载“中州:达鲁花赤、知州并正五品,同知从六品,判官从七品。下州:达鲁花赤、知州并从五品,同知正七品,判官正八品,兼捕盗之事。”,也就是当时在元朝中下二州设“知州”来协助达鲁花赤治理地方。当然这个时候虽设立知州,但也并不固定时而废又时而立。

同样直到明朝,知州才变成了一个固定的官职,并成为一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并给予了从五品的品级。当然此时的知州同元朝一样也分等级,据《明史卷七十五》记载“凡州二:有属州,有直隶州。属州视县,直隶州视府,而品秩则同。”,也就是在明朝州分为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的待遇与府同等,并可辖县,而散州的待遇就只与县同等,且不可辖县。

也就是实际上在明朝直隶州的知州在待遇上等同于知府,而散州的知州在待遇上就只是等同于知县,不过两者虽然在待遇上有区别,但是品级却是一样的,都是从五品,可以说是有点混乱。所以到了清朝,清廷就将直隶州的知州提为正五品,而知州就是从五品。

知县

“知县”二字最终来自于唐朝,唐称代理的县令为“知县事”。而宋则依唐例,将派遣京中文官去执掌一县的行政长官称为“知县事”。但是同以上的知府事、权知州军事一样,知县事并不是正式的地方官,它只是代理。

而直到明朝建国后,知县才正式成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明史卷七十五》载“知县,掌一县之政”,并给予了正七品的品级。到了清朝则遵循明制,知县依然是作为正七品的一县之长。

知府、知州和知县有何区别?

首先在知道他们的区别之前,我们要知道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是“省-府-县”和“省-府-州-县”并行的一个制度(当然清朝还出现了道这一行政区划)。而在明清时期省辖府和直隶州,而府则辖县和散州,直隶州亦可辖县。所以如果从职权上来看的话,知府掌的是一府的行政事务,知州掌的是一州的行政事务,知县掌的是一县的行政事务。

如果从直属关系上来看的话,他们的区别就是知府和直隶州知州拥有同等待遇,知县和散州知州拥有同等待遇,然后知县、散州知州是知府的下级,而直隶州知州有时候也会成为知县的上级。当然如果从品级上来看区别的话,知府则是从四品,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或从五品(明朝为从五品),散州知州为从五品,知县为正七品。

之后在俸禄上,如清朝知府的俸禄是岁俸105两,知州的俸禄是80两,知县的俸禄是45两。当然清朝还有养廉银,比如在江苏这三者一年的养廉银分别是知府养廉银是2500-3000两,知州养廉银是1000-2000两,知县养廉银是1000-1800两。

同时还是在清朝这三者在顶饰和补子上也有区别。知府的顶饰是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补子图案是云雀。知州的顶饰是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 吉服冠用水晶石顶,补子图案是白鹇。知县的顶饰是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 吉服冠用素金顶,补子图案是鸂鶒。

此外,在明清这三者的车舆与各种仪仗也都有区别。这里我以明朝为例,如乘车,知府和知州的车驾可用素狮头绣带,青缦,但知县只能用素云头青带,青缦。再如伞盖,知府出行能用红浮屠顶,俱用黑色茶褐罗表,红绢裹,三檐,而知州用红浮屠顶,青罗表,红绢裹,两檐,到了知县只能用红浮屠顶,青绢表,红绢裹,两檐。

再比如在马的嚼子和缰绳的使用上,知府和知州能用银,但知县就只能用摆锡。又比如在印信的使用上,知府用的是俱铜印,方二寸五分,厚五分,知州用的是俱铜印,方二寸四分,厚四分五厘,而知县用的就只是铜印,方二寸一分,厚三分。

以上就是关于知州,知府,知县有什么区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知州,知府,知县有什么区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知州,知府,知县有什么区别,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呢、知府知州知县的区别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7809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6
下一篇 2023-04-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