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什么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1张

所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是指政府、企业等各层级组织和其人民通过采取“组织管理、规划计划、调节调控、监督约束”等管理方式和科技手段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的“运行方式”进行“转换”的过程。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内容主要是促进“三个转变”:

1,要促进经济增长有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项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要求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节能减排是发展和转变的重要结合点。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强化,这既是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发展的潜力所在。同时,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正是能源危机和价格暴涨,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与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我们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也就是要把挑战转化为机遇,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30 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坚持以改革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成功之路。"十二五"时期,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执政为民作为首要任务。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仍然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对需求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投资率持续上升,一方面是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高。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较强。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主导的投资范围过宽,投资宏观调控与监管的有效性较差;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没有真正反映实际成本和供求关系,导致投资需求过于旺盛。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就必须深化投资、财税、价格、行政管理等体制以及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改革。因此必须把民生问题及民生保障、改善民生问题既是出发点,也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

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

2、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只有理性、合格的市场主体,才能有降低成本、追求技术进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载体。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积极引入国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形成多元投资主体,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动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做好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经济要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逐步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

3、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动力。有效的科技体制将为科技进步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体制保障。要大力推进科技体制市场化改革,统筹不同所有制单位的科研投入,改变长期存在的所有制歧视和部门壁垒问题,支持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教育事业真正面向世界、面向市场、面向现代化。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实施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和科技支撑计划,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4、加强环境资源制度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节能环保,构建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约束机制,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条件。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的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取消垄断行业产品的行政定价机制,相应建立与完善价格调整听证制度。建立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加快淘汰高耗能行业落后产能。着力推进建筑节能、高效照明产品推广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增强节能能力。

5、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与政策环境。优化财税等政策设计与制度安排,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等财政管理改革,完善地方税制,逐步建立财力向基层倾斜的机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引导地方政府由过于重视发展工业项目向重视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转变。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由结构失衡型向结构均衡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型向低碳经济型转变;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转变;

2、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第二产业带动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由忽略环境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型向“共同富裕”转变。

实现“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构筑完善、高效的实现机制。

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从既有的约束条件来看,我国的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跨越式创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技术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技术创新只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自主研发,必须在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技术。二是集群式创新。这主要是指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同一类型企业的集体创新和技术外溢,从而突破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瓶颈制约。三是协作整合式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跨越式创新的条件下,单靠企业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

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全面的结构优化主要包括: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通过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以及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形成多区域增长极的共同协调发展;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推进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的结构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下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推进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结构优化。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知识经济成为一个不同于工业经济的独立经济形态,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这是当今经济结构诸多变化中最根本性、最基础性的变化,它的发展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于二元经济的发展方式。这具体表现在:

一、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农民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并不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培训,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产业工人还是农民转向新经济部门都需要经过教育和培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被突出出来,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都需要给予重新认识,这正是需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所在。

二、资本的流动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资本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流动,待工业部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流向农业,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由于面临着工业化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这就需要资本在两个部门间实施合理的配置。应选择的正确战略是: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互动。

三、市场实现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工业化的发展依赖于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扩张,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由于知识经济部门的产品主要是技术和知识,它的应用将主要取决于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需求,这就需要在知识经济部门与传统经济部门之间构建共生共荣的关系。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哪些。、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7188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