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实现主要有哪些方面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实现主要有哪些方面,第1张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实现

1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方面

要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在课程目标上,应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结果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同时并重既应注重系统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目标的达成,更应注重高尚的情操、个性、价值观等目标的达成偏废了语文课程的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实施人文性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首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使语文教材人文化,教材内容应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如报刊、影视、广播、网络、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全球事件等都可作为课程内容,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良好素材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育者,在对上述人文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切忌形式化、模式化、机械化,最重要的是应真正落到实处,以人为本,成为课程资源的组织者,成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唤起者

2在语文课程教学方面

要在语文课程方面体现人文性,我们认为,应在教学中完成三个转变一是由教师强加体验转变为学生亲历体验传统语文教学以灌输为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鹦鹉学舌,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此种教学虽也强调学生“揣摩”“领会”“体验”, 但其实质是一种“假”体验,是教师强加的体验实施人文性教学,势必转变这种局面,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化反应

二是由讲授式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源流,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本是“授”与“受”的关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被扼杀提倡人文性,就是要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体,把教师看作课程的组织者,变授受式教学为商讨、合作、研究式教学,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由“课堂权威”“话语霸权”转变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应在课程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平等,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说什么话说自己读书的心得,说肺腑之言,不要说参考书上的陈言套话,更不要说辅导材料上的标准答案,只有教师自己心里的真话,才能换得学生的心里话这样才能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充分体现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

3在学习方式方面

学生的学习如果不具有感情色彩,将会是空虚、无意义的学习,是失去人文性的学习,罗杰斯称其为现代教育的悲剧要体现语文学习的人文性,使悲剧不再重演,笔者认为,主要应从学习的三个维度入手

首先,应在学习时间上倡导人文性,改变过去单一、固定的时间制度,体现学习时间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如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形设置长课和短课同时还应注意在语文课程中合理把握师生时间比,多一些时间给学生,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合作、多探究

其次,应在学习空间上体现人文性,改变以往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空间,拓宽课堂空间视野,构建开放、鲜活和充满人文气息、富于生命力的语文课程空间,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多元复杂的生活,利用综合性语文教学活动和一切社会现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最后,应在学习程序上倡导人文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程序,变教师强制下的被动学习程序为学生自主基础上的主动学习程序,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

4在教学评价方面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在语文课程中体现人文性,首先应坚持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在评价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应将语文教学的长远效果和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置于重要评价地位在注重考察学生达到具体学习目标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具体而论,应掌握如下评价规范

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应包括学生本人、同学和家长评价不仅仅是师生评价,还应有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从而使评价更加全面、公正

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应改变以往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纠正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的偏差,加强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三是评价内容全人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积极性评价过程中,还要有全人观念,评价的内容应具有广泛性,使评价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发展即应给以进步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如何把握好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下:

1首先,有效课堂交往的前提就面向全体学生,师生在交往中互为主体的关系使教师特别是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

2其次,交往内容的丰富会让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切实掌握语文的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3最后,有效课堂交往及时、有效的反馈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得师生一直处于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这有利于学生在交往过程中情感、态度和生活的体验。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还必须寓教于文:

叶圣陶先生说:“只有作为文章去学习,理解章句间的法则的时候,才算做语文教材。所应着眼的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这就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

其他文科课程教学的着眼点主要是语言内容,而语文课程教学的着眼点是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寓教于文。

总之在有效课堂交往过程中,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人格,会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从真正意义上的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风光摄影如何体现人文性?

人文摄影这个词应该是属于我们中国特有的摄影词汇,其内涵意义主要是想通过摄影构图等技巧来从中体现出人文关怀,通过来展现人物情感,风情。有人文情怀的摄影师在加入人文因素之后会让自己的作品得到一个升华,能够赋予他们独特的韵味。因而很多摄影者都喜欢在自己作品当中表现人文性,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在风光摄影当中如何体现人文性!

首先,我们要对风光摄影有一个具体的了解,狭义的风光摄影指的是拍摄自然,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能够成为摄影当中的主角,拍摄的内容当中不能够出现人文的东西,比较强调自然原貌的一种摄影方式,而广义的风光摄影则是把每一个景色都能够当成自己拍摄的主角,人也能够成为其中的一种,而多数人的理解应该是前者,所以我们今天主要讲的就是在狭义的风光摄影中展现人文情怀。

要想在狭义的风光摄影当中,体现人文性,我们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表达,其一就是通过视角的转换来展现人文情怀,可以借物喻人,或者比拟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我们可以将视角的第一人称转换在自然风景当中,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动物,在作品当中以他们的视角来看待世界,自己全身心的代入到动物的角色当中,从他们的视角来看待整个社会,从而体现人文性。

其二则是通过细节来展现人文,拍摄的主体可以是风光,但我们可以通过精心布置来将风光的场景增添一些人文要素,这其中需要拍摄技术和后期剪辑技术的配合,或者我们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做辅助,来表现人文性。

以上就是关于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实现主要有哪些方面全部的内容,包括: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实现主要有哪些方面、如何把握好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风光摄影如何体现人文性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6858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5
下一篇 2023-04-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