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情感不如一言

数年情感不如一言,第1张

浙江嘉兴的朱生豪故居门前有座雕像,上面刻着诗人兼翻译家的朱生豪与妻子,二人身体相连,脸庞依偎似是在窃窃私语。雕像底部摘自朱生豪曾写给宋清如的信:

“要是我们两人一同在雨声里做梦,那意境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声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

那时新婚不久,宋清如回娘家小住,留朱生豪独自在家。明知未到归期,他仍是每日跑去车站等待妻子回来,常失落而归,又怕打扰到宋清如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便将写给妻子的信锁在家中书柜里,再没寄出去。

有人说,朱生豪的一生简单纯粹,只做了两件事:翻译莎翁文集,给宋清如写信。

世间面貌不同的爱情故事千万种,这仍是其中最浪漫也最心碎的那个。

才子佳人

刚上之江大学时,出身富贵的宋清如一股子傲气,她向来不信传统观念中“女子早早回归家庭,嫁作他人妇”那一套,便辞去家中为她订下的娃娃亲。从私塾启蒙到女中,宋清如始终维持读书与写诗的习惯。

中学毕业,家人希望她能早日完婚,在抗争中,宋清如态度坚决,宁愿不要嫁妆,也要选择继续上学。

说来奇怪,民国时期信息较为闭塞,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也更为严苛,仍是不乏一批又一批生自旧时代的新女性,她们温婉的外表下,往往蕴藏着远大抱负与不逊于时下男子的坚韧心性。

▲ 宋清如

在褪色的旧照片中,宋清如留黑色短发,脸上仍带着少女的羞怯,扬起的嘴角分明流露出几分桀骜,常以素颜示人,连涂脂抹粉也不屑:

认识我的,是宋清如;不认识我的,我还是我。

这样的自信既来源于外在,也与那份诗意才华相关。可惜,这份自信很快便被击碎,第一次参加诗社活动时,她不懂得传统诗词的平仄,信心满满地写了一首半文半白的“宝塔诗”,摹状而吟,聚诗成塔。

样式虽新颖,当时的诗社活动却多是以交流旧体诗词为主。

待她分享结束,没有一人作声,空气中弥漫着若有似无的尴尬,直到传到朱生豪手中时,他仔仔细细将看到的诗句低声读完,虽一语未发,却低头笑了。

这低头一笑,让宋清如记到心里。多年后她还不断提起这个场景,语气极为动情,想必是自信心突然受挫,无言的安慰倒显得尤为珍贵。

后来才知,这朱生豪虽在学业上高她三级,实际年龄却小她一岁,

“那时,他完全是个孩子。瘦长的个儿,苍白的脸,和善、天真,自得其乐的,很容易使人感到可亲可近。”

这与旁人对朱生豪的印象截然不同。在多数人眼中,朱生豪沉静寡言且敏感多思,这与家庭有关。

不似宋清如自小家境殷实,在顺风顺水的环境中成长,朱生豪出自嘉兴当地商贾人家,起初衣食无缺,自小成绩颇佳,始终位列甲等第一名,本该是骄矜的少年郎。

然而到了民国11年,他刚满10岁,家中突逢变故,父母经营的布店统统倒闭,先是母亲病逝,家中陷入极为晦暗的一段时光,两年后,父亲因积劳成疾也溘然长逝。

父母双双亡故,剩余产业无以为继,此时朱生豪只有12岁。

经济尚有可依,父母多年积蓄可以供他读书,生活上落得无人可依。最终寡居的姑母收养了他,多少尝到了些寄人篱下的滋味。

很长一段时间内,朱生豪近乎封闭了自己的情绪,全然将心思放在了读书上,不负所望,有位老师甚至认为他的聪明才力“不当以学生视之”:

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其人今年才二十岁,渊默若处子,轻易不发一言。之江办学数十年,恐无此不易之才也。

突逢巨变的悲痛被全然寄托在学业上,学业有所成,曾经开朗和善的朱生豪却变得日渐沉默。

▲ 之江大学1932年中国文学会合影(后排右一为朱生豪)

直至在大学校园里遇见性子截然不同的宋清如,后者眼眸中的盈盈笑意与诗中显露的才气,他这才发觉:原来这个混沌的世间可以如此“诗意地栖居”。

起初二人只谈诗词,那场诗社活动结束三天后,朱生豪便写信给宋清如,以请她指正之名,而教她一些旧体诗词,逐渐地,他们开始谈过往经历与未来展望。

时局动荡,对于两个年轻人而言,前路一片迷茫。

很快,朱生豪即将毕业,他在师友中向来有才子的美誉。又因擅长英文,被上海世界书局聘作英文编辑,他怀着“肩上人生的担负”,踏上了未来的旅程。

远行之前,两人晦明晦暗的关系才有些微突破,朱生豪写了三首《鹧鸪天》递给留在之江大学的宋清如,宋清如打开书信,其中有句:

不须耳鬓常厮伴,一笑低头意已倾。

从前不曾宣泄于口的情意,此刻跃然纸上。

以上就是关于数年情感不如一言全部的内容,包括:数年情感不如一言、、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5725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4
下一篇 2023-04-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