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原子的半径大小怎么比较

高中化学 原子的半径大小怎么比较,第1张

原子来说:①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②同主族元素的原子,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对离子来说:除符合原子半径递变规律外,经常考查的比较原则是:①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相比较,阳离子比相应原子半径小,阴离子比相应原子半径大;②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粒子,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离子半径减小。

原子半径

化学术语:

1介绍:

原子半径

通常是指以实验方法测定的相邻两种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从理论上说,核外电子无严格固定的运动轨道,所以原子的大小无严格的边界,无法精确测定一个单独原子的半径,因此目前所使用的原子半径数据只有相对的、近似的意义。根据测定的方法不同,有3种原子半径

(1)共价半径:两原子之间(原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以共价键结合时,两核间距离的一半。实际上核间距离即是共价键的键长。

(2)金属半径:金属晶体中相邻两金属原子间距离的一半。

(3)范式半径:靠范德华力相互吸引的相邻不同分子中的两个相同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原子半径大小与以下三个方

原子半径

面有关

电子层数

核内质子数

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

1电子层数越多

原子半径就越大

2核内质子多

那么原子核质量就大

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就强

原子半径反而越小

3电子数越多

原子半径越大

比较同一周期的原子半径大小

就看核内质

元素原子半径与原子序数关系

子数

比较同一族元素

就看电子层数

如果两种元素的周期和族都不同

那么主要考虑电子层数

与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没有关系

如果将原子假设成一个球体的话,

标准原子的直径大约为10的-10次方米。

2补充特别说明:指原子相互作用有效范围的一半,亦即相邻原子核间距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在同一个族里,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一般是增大的,因为从上到下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原子半径增大。主族元素与副族元素的变化情况很不一样。主族元素由上到下,半径毫无例外地增大,只是增大的幅度逐渐减小。但是在副族里,下面两个属于第五和第六周期的元素,如Zr与Hf,Nb与Ta、Mo与W,它们的原子半径非常接近,这主要是由于镧系收缩的结果。镧系收缩是指镧系元素从La到Lu,原子半径缩小的现象。

在短周期(第二和第三周期)里,由左至右原子半径都是逐渐减小的,这是因为短周期中每一元素增加的最后1个电子都是排在最外电子层上,每增加1个电子,核中增加1个正电荷。正电荷增强,倾向于使原子半径缩小,但最外层电子数增加,增加了电子的互相排斥,倾向于使原子半径增大。两者互相斗争的结果,核电荷增大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但是,在各周期的最后一族元素(稀有气体)的原子半径比它前一族的相应元素(卤素)的原子半径大。这是因为稀有气体原子半径不是共价半径,而是范德华半径。稀有气体原子之间只以微弱的分子间作用力结合,所以原子间距离大,测出的原子半径也大。

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Z)的递增而发生周期性变化。在短周期中,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相应增强,产生收缩效应,使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在长周期中,d区元素的原子半径减小较慢,甚至由于“镧系收缩”现象,同一副族的第五和第六周期过渡元素的原子半径近乎相等。同一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由于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明显趋于增大。原子半径大小与以下两个方面有关

电子层数

核内质子数

(核内质子数=核电荷数)

电子层数越多

原子半径就越大

核内质子多

那么原子核质量就大

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就强

原子半径反而越小

比较统一周期的原子半径大小

就看核内质子朱

比较用一族元素

就看电子层数

如果两种元素的周期和族都不同

那么主要考虑电子层数

与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没有关系

如果将原子假设成一个球体的话,

标准原子的直径大约为10

-8

厘米。

元素周期表同一周期从左至右是从大到小的关系,同一主族从大到小的关系是由下至上。P与S是同一周期的在S左侧,所以P原子半径大于S。S与O是同一族,在O的下面,所以S原子半径大于O。P与CL为同一周期元素,P在CL左侧,所以P的半径大于CL,F与CL为同一族元素,CL在F下方,所以CL原子半径大于F。整理出来的结果是P〉S〉O,P〉CL〉F。

原子半径的规律: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五、六周期间的副族除外)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明周期表,此后不断有人提出各种类型周期表不下170余种,归纳起来主要有:

短式表(以门捷列夫为代表)、长式表(维尔纳式为代表)、特长表(以波尔塔式为代表);平面螺线表和圆形表(以达姆开夫式为代表);立体周期表(以莱西的圆锥柱立体表为代表)等。

扩展资料

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先创造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被称为化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素周期表

以上就是关于高中化学 原子的半径大小怎么比较全部的内容,包括:高中化学 原子的半径大小怎么比较、怎样判断原子半径的大小、原子半径大小与什么有关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4791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