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大月小月之分

为什么有大月小月之分,第1张

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天,平年二月二十八。

意思是,每年不同的月份,对应的天数不同。其中大月是31天,小月是30天,平月是28天。

扩展资料:

在现代公历中,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

每4年一个闰年,平年2月28天,共365天;闰年有闰月,(2月)则多一天,全年共366天。按照历法,把每个月规定好天数,就可以计算日期,如1月31天,2月28天,3月31天……

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闰年的2月,就不再适用题目的口诀,2月不是28天,而是29天。

要记住大月跟小月其实并不难,小学阶段常见的方式,除了背诵题目的口诀,还有握拳数凹凸的方式可以用。

左手握成拳头之后,从食指开始数,凸起的就是大月,凹下去的就是小月。

月大30天,月小29天,可认为是古代历日制度上最巧妙的安排之一。朔望月的长度不是整数天,大约是29天半,客观存在使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族人民互相独立地做出了这样巧妙的安排。

朔望月的周期由月亮的圆缺变化明显地体现出来,它周而复始地变化着,圆了又缺,缺了又圆,以它的周期作为一月也有个从什么状态开始的问题。我国有的少数民族曾经以月圆至月圆作为1个月,以月圆作为1个月的开始。至今藏历、傣历还是先确定月望,规定日落时月亮正从东方地平线升起的那1天为十五日,由此再推定初一,这就是以月圆作为月首的遗留;汉族人民古代以月牙儿初见于西方的1天为一月的开始,西周初年称这一天为“肌”。后来懂得了以间接方法推算日月合朔的时刻,就取那个时刻为1月的开始,称为朔。这显然前进了一大步,这个时代大约在西周末年。

日月合朔是看不到的,因为那时月亮以太阳照不到的半边对着我们。我国古代以观测太阳、月亮在恒星间的位置变化来推算日月合朔的时刻,以发生日食来检验这个时刻。当测得某一个合朔时刻之后,就以加上1个朔望月长度的方法推得下一个合朔时刻。逐次相推,可以确定各月初一的日子,用这种方法推算出来的月份大都是大小月相间的。由于一个朔望月比29天半还多一点,每隔17个月安排一个连大月,连续两个月都是30天的大月,这种方法古代称做平朔法。是取朔望月长度的平均值来推算的。

事实上,月亮公转的轨道是椭圆而不是正圆,这就决定了它的运动速度是不等的,用以上方法推出的日月合朔时刻与实际有出入,所以日食有时出现在晦,有时出现在初二。月亮运动的不均匀性,在西汉末年就已经发现,所以刘向和东汉的贾逵、张衡等多次提出用九道术来推算,东汉末的刘洪,第一次在他的《乾象历》中提出推算真朔的方法。他实测月亮在一个近点月内每日实际运行的数值,用一次内插法推算真朔发生的时刻,这就比平朔法推算的结果准确。推算合朔时刻要同时算出太阳月亮的位置,而实际上太阳的运动也是不均匀的,这一事实到南北朝的张子信才发现。隋朝的刘焯在推算日月合朔时第一次考虑到太阳运动的变化。从此各家历法在推算日月合朔时,都同时考虑到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在推算中刘焯用了二次差的内插法。唐朝的一行用了不等间距的二次差内插法,元朝的郭守敬用到三次差的不等间距内插法,所得结果越来越精确。考虑到日月运行不均匀性而推算合朔时刻的方法称做定朔法。按照定朔法的安排,月份的大小就不老是大小月相间,这就是现在农历上会出现连大月或连小月的原因。

大月小月来源于《儒略历》。是由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凯撒采纳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计算后,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的取代旧罗马历法的一种历法。

《儒略历》以回归年为基本单位,是一部纯粹的阳历。它将全年分设为12个月,单数月是大月,长31日,双数月是小月,长为30日,只有2月平年是29日,闰年30日。每年设365日,每四年一闰,闰年366日,每年平均长度是36525日。

《儒略历》编制好后,儒略·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又从2月减去一日加到8月上(8月的拉丁名即他的名字奥古斯都)使8月变成大月,又把9月、11月改为小月,10月、12月改为大月。

在儒略历发明之前,罗马人使用的是阴历,每个月29或30天,每两年插入一个闰月,闰月长度为3/4个普通月(也就是,第一年新月月初,第三年下弦月初,第五年满月月初,第七年上弦月初,第九年回到新月月初)。

在这样一个历法系统里,常年355天、闰年377或378天,平均下来每年有366又1/4天。本来这个历法是为了切合太阳的运行规律的,但是由于闰月的添加是罗马神官们自行决定的,所以在战争时代或者其他一些宗教活动荒废的时候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无法宣布一年为闰年。

这样一来历法就会大大偏离太阳规律。同时由于消息传播的方式并不发达,远离城邦居住的居民甚至有时并不能了解到神官发布的闰年通告,经常会导致许多人对这天的日期一无所知。

这个情况在凯撒当政时期变得颇为严重,因此凯撒决定进行历法改革以永久的让历法和太阳运行规律结合起来,不受宗教活动或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

扩展资料:

16世纪前,西方国家大多采用儒略历。在公元1581年,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设立了改革历法的专门委员会,比较了各种方案后, 决定采用意大利医生利里奥的方案,在400年中去掉儒略历多出的三个闰年。

1582年3月1日,格里高利颁发了改历命令,内容是:

一、1582年10月4日后的一天是10月15日,而不是10月5日,但星期序号仍然连续计算,10月4日是星期四,第二天10月15日是星期五。这样,就把从公元325年以来积累的老账一笔勾销了。

二、为避免以后再发生春分飘离的现象,改闰年方法为: 凡公元年数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但当公元年数后边是带两个“0”的“世纪年”时,必须能被400整除的年才是闰年。

人们将这一历法称为“格里高利历”,也就是今天世界上所通用的历法,简称格里历或公历。

由于格里高利历的内容比较简洁,便于记忆,而且精度较高,与天时符合较好,因此它逐步为各国政府所采用。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从1912年1月1日正式使用格里高利历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略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历

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握紧左手成拳头状,手背方向对着,关节部位有“凹下去”的和“凸起来”的。顺着食指凸起的关节开始数从1月份开始数,一个来回正好数到7月。凸起来的是大月,凹下去为小月。

时间:

时间是物质的永恒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时间计量系统称为世界时系统。时、日、月、年、世纪的时间计量属天文学中的历法范畴。时间是物理学中的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符号为t。在国际单位制(SI)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为s。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有大月小月之分全部的内容,包括:为什么有大月小月之分、大月和小月的安排依据是什么、谁定的大月小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4005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