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有哪些五行有哪些五味有哪些四大洋有哪些七大洲有哪些

五官有哪些五行有哪些五味有哪些四大洋有哪些七大洲有哪些,第1张

五行:金、水、木、火、土

(顺位生,意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隔位克,意即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

五色:白、黑、绿、红、黄(向上对应五行,下同)

五味:辛、咸、酸、苦、甘

五脏:肺、肾、肝、心、脾

五官:鼻、耳、目、皮肤、口

五色(注):

味道是享受生活的重要一部分,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美味的东西不一定健康,就像带来健康的东西不一定美味一样。舌头虽然不是很靠得住,但是基本的五味还是值得信赖的。

酸甜苦辣咸,美味的未必都是健康的

生活中,我们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等等,我们经常会说,张一爱吃辣,张二爱吃甜,张三爱吃酸,等等。那么这些味道的喜好和人体的平衡健康有什么关系呢?中医五行思想给出了系统的解说。经常爱吃咸的人,容易导致血脉流动不畅;经常爱吃苦的人,皮肤容易松弱,倒是体毛长得比蒿草高;经常吃辣的人,筋骨发达而手爪脚爪等比较枯;爱吃酸的人,皮肤硬,皱纹多,收缩严重;爱吃甜的人一般头发容易掉,骨头容易生毛病。这就是中医对五味和身体关系的论述。

酸、甜、苦、辣、咸是食物最基本的五味,通过人的舌头感知出来。中医养生认为,为了健康,各种味道的食物都应该均衡进食。生活中我们可能有偏食的习惯,但是要知道,可能正是你所讨厌的味道就是你养生所缺少的营养,营养均衡是养生的基础。由《五行养生表》可见,苦味养心,酸味养肝,甜味养脾,辣味养肺,咸味养肾。 甜:糖是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中医认为,甜味入脾,吃甜食有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肌肉疲劳、调和脾胃、止痛、解毒等作用,但过食甜腻之品,则会壅塞、滞气,不仅使血糖升高、胆固醇增加,并且还会引起身体缺钙及维生素B1的不足。糖尿病、肥胖病、心血管等患者宜少食。 酸:由有机酸产生,如醋酸、乳酸、柠檬酸等。中医认为,酸味入肝。适当吃酸食可促进食欲,有健脾开胃之功,并可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元素的吸收。醋酸还具有消毒的作用。但过量服食可引起胃肠道痉挛及消化功能紊乱,故脾胃有病者宜少食。

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苦:古有良药苦口之说,苦由有机碱或无机碱离子产生。如茶叶、咖啡、可可等食物呈苦味,就是因其含茶碱、咖啡碱之故。中医认为,“苦生心”,“苦味入心”,苦具有解除燥湿、清热解毒、泻火通便、利尿以及健胃等作用,如常吃苦瓜能治疗水肿病。但多食之将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等症。 辣:由辣味素构成。中医认为,辣入肺可发散、行气、活血,辣味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肌体之代谢,祛风散寒、解表止痛。人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辣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护血管、又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食之过量会刺激胃粘膜,并可使肺气过盛。故患有痔疮、肛裂、消化道溃疡、便秘以及神经衰弱的患者不食为好。 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咸由氯化钠等成分组成。中医认为“咸入肾”, 能软坚润下,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呕吐、腹泻、大汗之后宜喝适量淡盐水,以保持正常代谢。成人每天吃六克左右已足够,过多会引起高血压。

但是现代人都不是很讲究五味的调整,很大程度是依据自己的口味吃,根据自己喜欢的味道来选择。但孔子说过,过犹不及,比如酸养肝,但是过酸会伤肝,山西人喜欢喝醋,多了伤肝,所以,山西得肝病的人比较多。再比如,辣养肺,但是辣吃多了反而伤肺,而肺与大肠相表里,因此,四川人食辣过多得肺病和结肠癌的特别多。所以,平衡营养最好,尽可能不要因为某种味道而偏食。中医认为任何味道超过一定限度都会出现问题。

味过于酸:酸味补肝,为过于酸,反能伤肝,引起肝气偏盛,这样就会克伐脾胃(木克土)导致脾胃消化功能障碍。 味过于咸:咸味补肾,味过于咸反而伤肾,损坏骨头(肾主骨生髓),肾气偏盛,就会导致抑心气(水克火),引起心悸、气短。 味过于甘:甘味补脾,味过于甘,反能伤脾,引起胃胀不适,还会克伐肾水(土克水),出现面黑。 味过于苦:苦味补心,味过于苦,反能伤心,导致心肺功能障碍(火克金)。 味过于辛:辛味补肺,味过于辛,反能伤肺,出现筋脉迟缓不利(金克木,肝属木,肝主筋),又因为肺主气,伤气可引起伤神而发生的精神衰弱。

味道的宜忌

多吃酸味食物 酸味食品很多,如食醋、酸奶以及水果中的山楂、苹果、杨梅、橘、橙等,蔬菜中番茄等也有酸味,酸味食品一般都富含维生素C等成分,多有促进食欲、健脾开胃、保护肝脏、解毒杀菌抗癌和提高钙、磷吸收率的作用。此外,山楂等酸味食品还具有抗氧化功能,有软化血管、调节血脂等功效,对心、脑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适当多吃些醋、酸奶、苹果、山楂、番茄等酸味食品有益。但要注意,胃肠功能紊乱和有返酸等表现的患者不宜多食酸味食品,以免加重病情。 多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品主要有苦瓜、苦丁茶、绿茶、咖啡等。一般而言,苦味有燥湿、利尿、益胃等功能。如苦瓜中富含干扰素,有降糖和提高身体免疫功能等功效;绿茶、苦丁茶有降压、降脂、利尿、清心、消暑等功效,是高血压患者和多数人的夏季健康饮料;咖啡则是醒脑提神之佳品,有抗氧化、软化血管和抗衰老等作用。特别是中药苦参更具有降脂、抗心律失常,抗纤维化等多种作用,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保健佳品。  少放盐 咸是百味之祖。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主要有调节细胞和血液之间渗透平衡以及正常水盐代谢之作用,可防止钠、钾等微量元素缺乏和水盐代谢失衡。但若食盐过多,就会加重肾脏负担,诱发与加重高血压等疾病。过去在我国,盐的食用量都偏高,一般都在10克以上,这是导致我国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猛增的重要原因。此外,有人喜吃各种含盐较多的腌制食品如腌肉、咸鱼、咸菜等,这些食品中往往含有大量亚硝酸盐,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原因。所以,每个人都应少吃盐,少吃腌制食品,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更应少吃盐,每天最好限制在5克以下,以免加重病情。 少吃糖 甜味的主要成分是糖,是热量的主要来源。中医认为,味甘入脾,具有滋养气血、和中缓急,补充热能等作用。但是若长期过多进食糖与甜腻食品则不利健康。儿童食糖过多,易引起肥胖和龋齿;中老年人过多吃甜食,则影响食欲,导致血糖、胆固醇升高,易使人发胖,诱发心血管疾病,导致体内钙与维生素B1的缺乏。所以,患有糖尿病、肥胖等疾病者,应远离甜食。 辣味适当 辛辣食品主要有辣椒、葱、姜,蒜等。研究表明,适量进食辣味食品,有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并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身体代谢,还能祛风散寒等。特别是生姜、大蒜、洋葱等,是天然抗氧化剂,具有调节血脂、软化血管、辅助降压和抗氧化等作用,少量进食辣椒还有抗癌功效。但是也应该看到,过多进食辣椒等,不但会刺激损伤胃肠黏膜,还易使某些脏器过度充血。所以,凡患有胃炎、胃溃疡等肠胃疾病、痔疮、肛裂、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大便秘结,神经衰弱、以及皮肤病患者都不宜过多吃辣椒。酒也属辛辣食品,除少量饮酒(葡萄酒更好)对心脏病有益外,饮酒过量则有百害而无一利,特别是患有肝胆、肠胃等疾病者更应该戒酒。 唾液是良药

唾液是人们在品尝食物时候,滋味刺激了舌头上的味蕾分泌的液体,中医认为唾液是口腔中的良药,勤咽唾液有利于养生。

人体口腔内的三个分泌腺,即腮腺、舌下腺和颌下腺分泌唾液,有清洁口腔、浸润食物、辅助消化和杀灭细菌等作用。古人称唾液为“玉泉”、“琼浆”、“金津玉液”等,认为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

我国古代养生学家,有用舌抵上腭,待唾液充满口腔后,将其咽之以养肾精的养生方法,称为“饮玉浆”。现代研究也证实唾液含有消化酶及防肿瘤和抗衰老物质,所以保持唾液分泌旺盛,并时时咽之,有清洁口腔、促进消化和延年益寿的作用。唾液养生保健方法为:端坐闭目,保持心态平静,用舌尖抵住上腭,将注意力集中于口腔,使唾液慢慢充满口中,再徐徐下咽,共做10次。

舌苔观健康

古代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观察人的舌苔来看健康。清晨起床对着镜子把舌伸出口外,观察自己的舌质、舌苔,经常能看到时黄、时厚、时白、时红……舌苔可以反映出人的内脏以及躯体疾病的信息,平时多多注意观其变,能起到早日防病治病的作用。 舌质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即舌体。舌苔则是舌面上附着的一层薄白的苔状物。正常的舌象应该是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着一层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舌苔若不是淡红色就可能存在健康问题。

一位健康的人,面对镜子看自己的舌头,应当是舌体柔润,舌质淡红,舌面上铺有薄而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此谓“舌淡红,苔薄白”。但是,患病后,舌质与舌苔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因此,经常观察舌象,可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及时进行自我保健与调理。

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苔为胃气之根”,舌体与肺、心、肝、脾、肾等内脏经络相连。人体内脏若有病变,可非常直观地反映在舌头上。

中医将舌体分为三部分:舌尖反映心、肺的变化,舌中与舌两侧反映肝、脾的情况,舌根提示肾的病变。

正常人的苔色是薄白色的。

舌苔过白:多属寒症,薄而滑的多为外感风寒,厚白而滑者多为寒湿或寒痰。

舌苔发黄:一般多见于热性疾病的过程中,表明邪正相争十分激烈,病已入里,邪已化热。

舌苔发黑:主要是舌丝状乳头增殖变黑所致。有棕黑、灰黑、焦黑直到漆黑等深浅不同。中医认为病人出现此苔,一定病期较长,病性比较复杂严重。

舌苔灰白相兼或灰腻薄滑:多为里寒,先有体弱兼热性病,或病久兼消化不良症的征象。

全舌淡紫带青:润滑无苔为伤寒阳证。

舌苔呈褐色:肠梗阻。

镜面舌:即舌面无苔,像镜子一样光滑,出现此种情况轻者营养不良,或体内缺乏铁或维生素B2;重者则表示体内津液亏乏,病情深重;如果病久者的镜面舌兼绛色,还要防止出现败血症;如果是老年人的舌头像镜子那样光滑,舌底面两根静脉增粗延长:可能有肺心病。

穿心舌:即舌苔中间有一小块空白处,舌苔已剥脱,常表示体内营养缺乏。

牛肉舌:即舌质暗红,舌苔光剥像牛肉一样,牛肉舌常见于恶性贫血患者。

点刺舌:是指舌上有很多红刺群凸出舌面,好像草霉的果实一样,点刺出现于舌尖或舌边,表示热盛,可见于各种发热感染性疾病或大面积烧伤病人;点刺出现于舌中,多为热毒更盛或热入血分,容易发生休克、神志昏迷。失眠、便秘或夜间工作紧张的人,以及维生素缺乏、营养不良和大脑皮质功能失调等,也可出现舌面上的红色点刺。

裂纹舌:舌面上的裂纹有深裂、浅裂以及各个不同方向的裂沟和皱纹。舌面上的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黏膜萎缩,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

僵硬舌:舌体既不肿胀、也不缩小,而活动强硬,失去平时柔和灵活的一种征象,也称“舌强”。“舌强”常见于一些较严重的疾患,如神志昏迷、抽搐等疾患。

我们在家中自己观察舌象时,最好是早上未吃饭前,采用自然光线,在镜前照一照。伸舌要自然放松,能看到舌根即可。找医生诊病前,要避免药物和食物染苔,更不要刮苔。

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 另一说是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洪范》谓:“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素问�9�9藏气法时论》指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属性和作用的最早概括。后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日臻完善。现据前人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将五味的作用及主治病证分述如下: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补肾等。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故“辛润”之说缺乏代表性。此外,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药物往往也标上“辛”,亦称辛香之气。这样,辛就不只与味觉,而且与嗅觉有关了。随着中外交流的发展,外来香料、香药不断输入。到了宋代,由于香药盛行,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芳香药物作用的认识也不断丰富。具有芳香气味的辛味药,除有能散、能行的特点之外,还分别具有芳香辟秽,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芳香开窍等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积、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瘰疬痰核、瘿瘤、瘕痞块等症。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瘰散瘿,鳖甲、土鳖虫软坚消等。此外,《素问�9�9宣明五气篇》还有“咸走血”之说。肾属水,咸入肾,心属火而主血,咸主血即以水胜火之意。如大青叶、玄参、紫草、青黛、白薇都具有咸味,均入血分,同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之功。《素问�9�9至真要大论》又云:“五味入谓,各归所喜攻……咸先入肾。”故不少入肾经的咸味药如紫河车、海狗肾、蛤蚧、龟板、鳖甲等都具有良好的补肾作用。同时为了引药入肾增强补肾作用,不少药物如知母、黄柏、杜仲、巴戟天等药用盐水炮制也是这个意思。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故不少利水渗湿的药物都具有淡味。淡味药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由于《本经》未提淡味,后世有些医家主张“淡附于甘”,然淡味与甘味的作用,各具自己的特点,应该分别论述为是。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症)。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sa4]乌曲骨收涩止血等。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标明药性。

以上是五味药性的基本内容。但就某一具体药物来说,则当具体分析。药物的味往往单味者少,多数药物具有几种味,对这些药物功效的认定,必须全面综合并结合临床疗效来认识概括。此外,上述的五味作用,只是药性的一个方面,对于药物性能的全面认识,必须结合其他特性,才能全面地掌握药物功能。

食物的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称为五味。五味与五脏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体的作用各不相同。五味对五脏有其特定的亲和性,五味调和则能滋养五脏,补益五脏之气,强壮身体。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另一方面,五味偏嗜甚至太过,久之也会引起相应脏气的偏盛偏衰,导致五脏之间的功能活动失调。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可见,五味对五脏具有双重作用,不可偏颇,应五味和调有节,才有助于饮食营养的消化吸收。

食物消化后,酸味为肝胆所吸收,苦味为心脏、小肠所吸收,甜味为脾、胃所吸收,辣味为肺、大肠所吸收,咸味为肾脏、膀胱所吸收,各种不同性质的食物进入体内后,分别成为各个器官的营养。所以养分不足或过多都会引起内脏器官的疾病。例如喜欢甜食的人,他的消化器官往往都比较衰弱。西洋人所谓的消化器官,就是中国医学的脾、胃。

中国医学依患病部位的不同,将疾病分为表证与里证。所谓表证即不包括内脏病痛的疾病,如热性的肌肉疼痛、关节炎、流鼻水、鼻塞等,以及慢性的肌肉与关节的麻痹、运动器官的障碍皆属之。总之,凡是身体外表异常的症状均属表证。关于内脏器官的疾病才称为里证。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功能食用酸性的食物有使身体收缩的功能,可以用于延缓疾病的发作;出汗太多,或排泄频繁,也可以食用酸性的食物来治疗。

辣味——有发散、促进循环的功能辣味的食物有发散及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一般表证都以发汗的方式来治疗,所以对于表证的治疗大多食用辣味食物。如姜是最具代表性的辣味食物。

现在以姜做个例子,介绍如下:

四气五味辣、温归经肺、胃、脾效用发散、驱寒、止呕、化痰主治感冒、呕吐、痰饮、喘咳、胀滞、下痢辣味有发散及促进循环的功能,将有辣味的食物温热后食用能驱散寒性的疾病,例如:风邪所引起的感冒,在其尚为表证时,可以食用姜来治疗。

呕吐、喘咳、下痢、胀滞都是肺、胃、脾等发生疾病的症状,辣味有开痰的功效,所以有归经的作用,食用辣味的食物,可以化开积在肺、胃、脾的痰。

在人体内循环的有气、血、津液,这是中国医学的称法。

“气”是体内活动力的来源,气停滞叫做气滞,气滞会使体内的运行受阻,而发生异常的状态。“血”可以说是各器官的养分,血液循环阻滞会产生局部性的疼痛、静脉瘤、月经不顺、经痛等,也会使血液呈暗红色,这种血液阻滞的现象称为血滞(淤血)。“津液”就是人体内的水分,水滞会导致身体浮肿、胃里发出水声和引起如水的下痢。

对于以上种种停滞的症状,若食用辣味食物,便可使循环畅通,一切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甜味——有补养、弛缓、中和的功能气血不足会使人疲倦,甜食有补充气血的功能,所以疲倦时都比较喜欢甜食。疼痛是由肌肉紧张而引起,甜食能解除肌肉的紧张,使身体柔软,这叫做弛缓作用。此外,甜食还能中和有毒性的东西,具有解毒的功能。

气血不足叫做虚证,治疗虚证都用甘草、大枣、蜂蜜、砂糖等。在汤液的处方里多半有甘草、大枣这两味。

西医对于消化器官疾病的治疗,是禁止食用甜味的食物,然而中医的治疗方法,却是饮用稍有甜味的“四君子汤”及“小建中汤”等。这就是中国医学中以毒攻毒的神奇例子,由此示可见中医复杂之一斑。

苦味——有排除燥湿的功能吃进了苦的东西,会令人呕吐,借以排出体内的滞水。另外苦味的食物还有利尿的作用。

咸味——有软化硬物及促使下痢的功能咸的食物能软化体内酸性的硬块。如甲状腺肿大的肿胀症状,有一方就是用咸的海带或海藻来治疗。还有喝盐水能使胃肠内不干净的东西,以下痢的方式排出体外。食盐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咸味食物。

现在将以上的说明归纳整理如下:

酸味——肝、胆收敛、固涩苦味——心、小肠一排除燥湿甜味——脾、胃补养、弛缓、中和辣味——肺、大肠发散、促进循环咸味——肾、膀胱软化硬物、促使下痢

以上就是关于五官有哪些五行有哪些五味有哪些四大洋有哪些七大洲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五官有哪些五行有哪些五味有哪些四大洋有哪些七大洲有哪些、舌头与五味有哪些关系、什么是五味五味哪五脏又有哪些相对应的关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63872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3
下一篇 2023-04-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