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之往来行李的古今异义

行李之往来行李的古今异义,第1张

行李箱是古今的代名词,指的是行李箱、被褥等。你旅行时带的东西。还要管理。信使。行李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使用。通常是指旅行者外出时随身携带的,可以打包,便于携带的衣服和生活用品。

“行李”本该写成“管理”。《左传·召公十三年》:“明事理之命,月月必至。”杜前注:“理而使人聘问者。”这位特使的使者被称为“李猩”。春秋时期,各国都有“步行者”的职位,是主管朝觐的官员。后来,它像“李猩”一样被用作信使的通称。《国语·周语》:“敌之客至,关隐告之,而行之以克制。””注:“李,李也;逆,迎也,举瑞士节迎为信。好,小行人也。”按照的解释,“李”应该是“官”字,“行李”应该写成“行官”,这样就好理解了:“行官”就是出使的官员。但也有人认为“李”与“李”是通假字,张的《官制索隐》持此观点。唐人李继翁认为李是使臣之误,行李本应写成“行使”,即出行的使者。

《左传·Xi公三十年》第一次用了“包袱”这个词:“包袱总是累的。”杜前注:“行李使人。”阿清王朝人郝懿行在《风俗证》中解释得最清楚:“古代行人称之为‘行李’,本应视为‘管理’,管理和对待。作为‘李’人,常用古文字。”

“行李”除了有信使的意思外,还可以做动词,即使使节。《舒威宗亲传》:“我因行李而久等,已久矣。”宋代诗人叶适写道:“天下云何足,读书于李聘。”这里的“行李”都是“出国”的意思。

汉唐以后,“行李”开始指旅行家,有时也指旅行者。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写道:“往事之包袱难记,悲六拍,欲停奏。”杜甫《赠苏思》:“我们走了五年了,还在我的行李里。”这里的“行李”指的是旅行。傅园若金曰:“张秀才北送,必下海”:“扬帆为海,遇行李问京。”魏体《光复堂邑简史》:“航行两天,到了兰溪,还了行李。这是一段话。“这里的‘行李’指的是旅行者。

大约从明朝开始,“行李”开始演变成旅行时携带的东西。这个意思是固定的,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5094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10
下一篇 2022-06-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