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有关海伦凯勒的资料,海伦凯勒的详细资料

找有关海伦凯勒的资料,海伦凯勒的详细资料,第1张

海伦凯勒的资料(查找海伦-凯勒的资料) 1、查找海伦-凯勒的资料

海伦·亚当斯·凯勒 (Helen Adams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命运改变

海伦·凯勒出生时十分健康,但是在她19个月大时却患了急性脑充血而引起高烧,结果这场病使她失明并失聪。这命运的厄困使海伦·凯勒变得异常暴躁,她的父亲和母亲十分担忧,结果在她6岁时,在其家庭医生的协助下,他们找来了柏金斯盲人学校的沙利文老师作为海伦·凯勒的启蒙导师。

[编辑]得遇良师

沙利文老师十分有爱心,他首先了解海伦·凯勒的脾性,与她建立互信的关系,再耐心的教导海伦·凯勒手语,让她能与别人沟通。其后再教导海伦·凯勒用手指点字以及基本的生活礼仪。在经过一番训练后,她父母在她10岁时聘请了霍勒斯曼学校的莎拉·傅乐瓦老师教导其说话,而海伦·凯勒最终亦学会了说话。对于一个 失明和失聪的人来说,这是十分艰巨的事情。结果就在父母和沙利文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海伦·凯勒改对世界改观,开始努力向学,认真做人。

[编辑]进入学校

Image:HK-gradpic.jpg 1898年,海伦·凯勒考入了哈佛大学附属剑桥女子学校。1900年秋,再考进哈佛大学的雷地克里夫学院,这对于一个失明和失聪的人而言,可说是教人难以置信。最后于1904年,海伦·凯勒成功取得文学学士学位,而且成绩优异。而这么多年来沙利文老师则一直留在海伦·凯勒身边,并将教科书与上课内容写在海伦·凯勒的手掌上,让凯勒能了解其内容,可说是对海伦·凯勒不离不弃,因此海伦·凯勒一生均十分感激她。

[编辑]教育大众

海伦·凯勒于1924年组成了海伦·凯勒基金会,并加入了美国盲人基金会,作为其全国和国际的关系顾问。其后她在国际狮子的年会上发表演说,她要求狮子会成为“协助失明人战胜黑暗的武士”。并说:“我为你们开启机会的窗,我正敲著你的大门。”1946年,海伦·凯勒担任美国全球盲人基金会的国际关系顾问,并开始周游世界,并游历了35个国家。她尽力争取在世界各地兴建盲人学校,并常去医院探望病人,与他们分享她的经历,以给予他们生存意志。她同时亦为贫民及黑人争取权益,以及提倡世界和平。

[编辑]名留青史

海伦·凯勒享年87岁,而在她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而有人曾如此评价她∶“海伦·凯勒人类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相信众多的有疾病而聋·哑·盲的人都能在黑暗中找到光明”。

海伦·凯勒纪念日

1971年,国际狮子会的国际理事为了纪念海伦·凯勒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宣布将每年6月1日定为“海伦·凯勒纪念日”。而在这日,环球的狮子均会举办与视力相关的服务性活动。如果海伦凯勒能活到2002年,她可能会修改那篇让人潸然泪下的文章"假如我有三天光明"。最近的一项科学突破将带给世界盲人他们最渴望的东西方-- 重见光明。

已经失明了数十年的詹斯如此重见光明,他最近接受了手术费高达11万5千美元,(约合人民币98万元)的外科手术。外科医生在他的头骨钻了一个孔并在他的大脑表层安置了一系列电极。这些电极同一台微型电视摄像机和一台电脑相联,给詹斯一些初步的视觉功能。

手术之后,詹斯在纽约展示了他重获的,虽然是只是部分的视力,包括不用任何辅助器械穿过房间,找到门和在停车场附近开车一段时间,躲开垃圾箱和他遇到的各种障碍物。

科学家奋斗了二十年之久为盲人创造一种人工视觉, 终于在21世纪之初找到了北。詹斯是世界上接受新开发的,为盲人恢复视觉功能治疗的极少数人之一。科学家说接受这种治疗的盲人数目不会有迅速增长。但是詹斯的手术成功意味着医学和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它为世界其他盲人重见光明带来希望。

这项科学技术领域的新突破为世界各地的各种研究所带来进一步研究的动力。他们争先恐后地为同一个目标投入人力,物力,那就是绕过视觉系统的损坏的组分以恢复视力。一些研究所正在开发人工视网膜, 一些正在使用电极以刺激眼睛的神经系统, 还有其他人仍然设法直接刺激大脑。但是,研究归研究,这些想法还很少在人体上得以验证。

"我们仍然停留在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 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必须要做... 比如使人工视觉发达到可以容易地看到移动的物体, " 美国国家健康学院的威廉.希特德克斯博士说。 " "技术问题还是不可低估。"虽然詹斯使用的装置正在被介绍给其他用户,专家预言这种装置大规模使用还要至少十年。

根据一份最新报告,超过一百万的40岁以上的美国人是盲人, 另外两百四十万的美国人由于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常见老年病视网膜黄斑症,白内障或青光眼,视觉受到严重削弱

而预计在今后30 年,由于人口老龄化,这一数字会在美国成倍增长。根据中国人口信息中心的资料,中国目前老龄人口达一亿三千六百万,占总人口比率的10%左右,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高达四亿三千八百万。新药物和其它疗法可以帮助这些患者延迟失去视力,但是患者一旦失明, 传统上医生就无药可救。

在帮助盲人复明的研究方面,三家实验室是学术领域的排头兵。

微型电极组

一家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多贺尼视网膜学院,开发研制一种能被植入眼中的,替换损坏的视网膜的微型电极组。这个列阵是由埋在皮肤之下的超细导线同植于耳后的无线电接收机相连。

从一摄象机传出的视觉信号通过一台别在皮带上的微型计算机处理, 然后传送对接收器。这个视网膜列阵刺激光学神经, 然后将信息传送给大脑。这个信号被识别为医学界所称的光幻视,强光亮点。如果刺激适当,那么强光点可以在大脑中画一张图片,在大脑里相似于看见体育比赛中体育场电子记分牌一样,记录的分数是由一系列的一个个的灯泡组成。

多贺尼视网膜学院发现初步的结果令人满意。科学家发现大脑对很多强光点有识别的感觉。多贺尼实验室于是将这种仪器在17位盲人身上使用。当他们使用只有四个电极,患者能说出对象是在他们前面,从左到右移动还是反之等等。当他们使用4*4共16 个电极组, 患者能看到物体的形状和描述流动的液体,他们自己还可以把一个杯子倒到另一个杯子里。如果盲人想阅读的话,科学家估计需要1,000 个电极,。

今年2月,科学家把一组4*4共16个电极组永久植入一个患者的头部,效果与短期植入电极相比要好得多。大脑会经常主动学习怎么解释视觉信号。他们计划今年再做两例。设备由渥伦西亚第二视觉公司生产,由圣地亚国家实验室开发这种设备的第二代版本。

如果这三例手术效果成功,多贺尼视网膜学院已经获得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再做七例手术。但完成这个测试将需要很长时间。以上所提到的设备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列为三极设备,即高风险设备,因为这种设备将伴随患者的终生。最后,多贺尼视网膜学院的德潢博士说,他们想将设备最小化,最后可以适合植入眼球。相似的技术正在被位于波士顿的马萨诸塞眼耳医疗所和比利时洛文天主教大学开发研制中。

微型人工视网膜

伊利诺伊大学的芝加哥医疗中心周阿伦博士研制出一个完全可以植入人体的人工视网膜, 但是到底这个装置运行如何还是有颇多争议。周博士开发了直径为两微米,比针头还小,的芯片,换句话说,这种芯片的直径只是一张纸厚度的一半。

这块芯片包含大约5,000 个小太阳能电池, 每个小太阳能电池都附在芯片后的微型电极上。这个想法是, 光碰到芯片将激活电极, 刺激视网膜之后的光学神经。很多批评家譬如科学家希特德克斯认为太阳能电池不可能产生充足的电能激活神经。 无论如何,周博士已经在六名患者体内植入这种设备。"所有患者都改进了视觉功能,有时是相当大的改进。"周博士说。比如一个患者以前从未看到过光,但是现在可以看到站在她面前的人。

周博士也承认植入的人工视网膜也许没有达到设计者设计的功能。视网膜细胞同植入的人工视网膜是完全分开的,那意味着手术也许触发眼内一些物质的成长或某一化学物作用从而导致视网膜细胞的再生。 有些盲人患者严重损害了视觉神经,对他们来讲,简单的人工视网膜植入不会起太大作用,对他们来讲,必须采用比较积极的,"进攻性的"治疗方法。

头骨植入术

美国纽约州多贝乐学院电机工程师威廉.多贝乐三十年中致力发展这样一种设备。他开发一种微细装置, 包含64 个电极, 植入在头骨里面大脑枕垂体表面。这一装置直接被连接到通过头骨和皮肤的一个电子插口。在头颅之外,装置与视网膜刺激装置相似,它与电视摄象机和一微型计算机处理视觉信号。

多贝乐的研究小组已经将这种设备植入来自六个国家的八名患者头骨内。一名患者,从出生起就一只眼睛失明,45岁时另一只眼睛也瞎了。还有一名77岁时动手术的患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失去双眼。保险公司帮助一些患者负担全部或部份手术费用,但大部分人要支付11万5千美金的手术费。 由于美国在大脑中植入医疗设俯顶碘雇鄢概碉谁冬京备有苛刻的限制,所有手术都是在葡萄牙里斯本医学院做的。电极分别被植入大脑的各边。

成功的手术结果表明部分患者不仅看到物体,而且看到颜色。本来这种设备在设计之初是用来看移动的物体,而不是帮助盲人阅读的,但是多贝乐博士说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会使患者可以看电视和阅读计算机屏幕上的文字。 但是,这种装置的缺点是,植入脑内的电极要刺激大脑某些部位需要有较高的电压,而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引起癫痫症的发作。

"我们需要研制的装置极其微小,而且要求大脑对这些装置没有明显排斥作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的诺曼博士说,"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但是如果研究成功,那么这种技术就不仅可以帮助盲人,也可以帮助耳聋或是脊髓受伤的患者。"他说。

这方面的研究要取得下一步的进展还有待时日,但是每一步进展对于世界的身体有残疾的患者来讲都将是福音的代表。

在所有这些区域仍然有有一段路要走,但进展正在鼓舞。从长远看, 许多研究员相信, 电极种入了在脑子之内深深将提供最佳的结果, 但其它选择也许提供好处对不可能长期等待那的瞎人民。

"我相信,盲人的识字系统,探路用的拐棍,会带路的狗有一天一定会成为古董,"多贝乐说,"在本世纪末,他们就象飞机取代蒸气船那样被新技术取代。"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能更显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相当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我们对待生命如此怠倦,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瞎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的这些天赋。人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

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什么特别的东西。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我终于领会到了这样一个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

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我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目睹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这一切却如此淡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平庸。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上,视力这种开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

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姓名:海伦·凯勒

性别:女

出生年月:1880年--1968年6月1日

出生地:塔斯喀姆比亚镇

国籍:美国

1968年6月1日下午,海伦·凯勒在睡梦中去世了,享年87岁。凯勒小姐在出生后18个月的时候就失聪失明成了个聋哑人,然而却奇迹般地走完了一生。

海伦·凯勒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一个聋盲人要脱离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认字读书。而从学会认字到学会阅读,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海伦是靠手指来观察老师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触觉来领会她喉咙的颤动、嘴的运动和面部表情,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她为了使自己能够发好一个词或句子,要反复的练习,海伦从不在失败面前屈服。

从海伦7岁受教育,到考入拉德克利夫学院的14年间,她给亲人、朋友和同学写了大量的信,这些书信,或者描绘旅途所见所闻,或者倾诉自己的情怀,有的则是复述刚刚听说的一个故事,内容十分丰富。在大学学习时,许多教材都没有盲文本,要靠别人把书的内容拼写在她手上,因此她在预习功课的时间上要比别的同学多得多。当别的同学在外面嬉戏、唱歌的时候,她却在花费很多时间努力备课。

海伦能够走出黑暗,达到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己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老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她说“我的老师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她使我的精神获得了解放”。是她的老师教她认字,使她知道每一事物都有个名字,也是老师教她知道什么是“爱”这样抽象的名词。海伦幼年得病致残后,变得愚昧而乖戾,几乎成了无可救药的废物,但后来她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确实是个奇迹。可以说这个奇迹有一半是海伦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创造出来的,是她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海伦什么,总是用一个很好听的故事,或是一首诗来讲清楚,她的教育经验十分丰富,教育方法也与众不同,她从不把海伦关在房间里进行死板的、注入式的课堂教育。

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会骑马、滑雪、下棋,还喜欢戏剧演出,喜爱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并从中得到知识。她21岁时,和老师合作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后的60多年中她共写下了14部著作。

2、关于海伦凯勒的资料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她在一岁半的时候因为一次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因为她的导师安妮·沙利雯(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是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莎莉文老师。莎莉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莎莉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1936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于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1968年,海伦89岁去世,她把所有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沙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并且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她的相关作品】她一生写过14本著作《奇迹缔造者》(台湾译名:海伦·凯勒)(2000,TV Movie,迪士尼)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的生活》 《我的老师》《我黑暗中的光明》《石墙之歌》《乐观》《走出黑暗》等海伦·凯勒生平: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为凯勒的老师。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领导人。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 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

原答案: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她在一岁半的时候因为一次猩红热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因为她的导师安妮·沙利雯(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读书和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主要作品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是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莎莉文老师。莎莉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莎莉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1936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于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1968年,海伦89岁去世,她把所有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沙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并且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她的相关作品】她一生写过14本著作《奇迹缔造者》(台湾译名:海伦·凯勒)(2000,TV Movie,迪士尼)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的生活》 《我的老师》《我黑暗中的光明》《石墙之歌》《乐观》《走出黑暗》等海伦·凯勒生平: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2年1月因患猩红热致盲致聋。 1887年3月安妮·沙利文成为凯勒的老师。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 1902–1903撰写出版《我的一生》(有的译作《我生活的故事》)。 1904年6月以优等成绩大学毕业。 1908–1913 著《我的天地》(又译作《我生活中的世界》)、《石墙之歌》、《冲出黑暗》。 1916年遭受婚姻不幸。 1919年应邀去好莱坞主演电影。 1924年成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主要领导人。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0年旅游英国。 1931–1933年荣获坦普尔大学荣誉学位。访问法国、南斯拉夫、英国。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沙利文去世。 1942–1952年出访欧、亚、非、澳各大洲十三国。 1953年美国上映凯勒生活和工作的记录片《不可征服的人》。 1955年著《老师:安妮·沙利文·梅西》 荣获哈佛大学荣誉学位 1959年联合国发起“海伦·凯勒”世界运动。 1960年美国海外盲人基金会颁布“海伦·凯勒”奖金。 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 1880年6月27出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喀姆比亚。

1887年3月安妮·莎莉文·麦西成为凯勒的老师。

1929年著《我的后半生》(也译作《中流——我以后的生活》)。

1936年10月20日老师安妮·莎莉文去世。

1968年6月1日与世长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20852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5-31
下一篇 2022-05-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