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制:探花竟比状元受欢迎?回到清朝你可能连秀才都考不上

明清科举制:探花竟比状元受欢迎?回到清朝你可能连秀才都考不上,第1张

明清科举制:探花竟比状元受欢迎?回到清朝你可能连秀才都考不上

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什么样的?如何才能获得民俗学“状元”的名声?

秀才、举人、秀才这样的功名在现代社会是什么地位?

既然是古人的考试制度,而且主要是针对普通人的,那么就要切换到古代普通人生活的环境背景来看待这些问题。

在古代,文盲率极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文盲率超过80%。明清后期,只有90%文盲率的保守估计。

这个文盲率当然与贫困有关。如果你不能上私立学校,你就得从事农业,而农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一辈子都很少离开县城,更别说去省城了。

所以电视剧里能“读私塾”“进京赶考”的,基本都是一些家庭的孩子,至少不会是红农,像孔乙己这样的屈指可数。

01

首先,秀才,朝廷认可的最低官职,是从郡县的“生子验子”开始的。只有通过考试后,他才能继续参加考试。清朝时期,全国人口约3-4亿,其中约有250万人通过了“儿童健康测试”。只有他们中的前三名才能获得“学者”的名声,大约有45万人。

比例已经很低了,这只是个书生。有很多人五六十岁才能考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武林中盛传的吕秀才很骄傲,很搞笑,但人确实有骄傲的资本。

这个时候,你其实可以在父老乡亲面前做一个书生,因为你已经是统治阶级的后备军了。已经有了很多特权,比如不跪官,免服徭役,不受罚等等。虽然我名义上没有当官的资格,但是当县长助理,包打听,老师什么的肯定没问题。遇到好的朝代,比如万历年间官员太少,巡抚升为县令。

02

当然,你对秀才不满意,你要准备好去考举人。

此时,你需要通过省考,省考结束后你会去省会参加考试。

前面说过,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去过省城,你能去一次就可以夸很久。

那么进入举人有多难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清朝270年,人口数以亿计,总登记人数不过15万。

也就是说,如果你投胎回清朝,很不幸,你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你活到270岁,并且每年都参加考试,那么以全国总人口计算,你被举人录取的概率是0.001%。

当然,这只是一个不准确的比喻,因为只要你有资格读私塾,那么你就已经超越了全国90%的人。但即使加上这个前提,你被举人录取的概率也只是几个零而已。

如果你所辖县有人考上了举人,省会会派人通知,绝对会是当地马上第一热搜。

而如果你是县令,这个时候,可以说你已经很有教养了,朝廷会把这件事情作为你的政绩来奖励,不出意外的话,你也会带着全国各地的官员来拜访祝贺你。

地主豪绅更是趋之若鹜,送钱的送钱,拜把子的拜把子。我怕我拍不到马屁,拍不到早,拍不出声音。

如果你觉得夸张,可以参考金范的故事。

因为有了举人,就代表着真正进入了仕途,成为了普通人眼中的青天大老爷。虽然一开始官不大,也就七八品左右,但也就是个“副县长”之类的。

如果知道一些其他的特殊才能,比如带兵打仗,比如清末的左,拜两江总督也不是不可能的。

03

这个时候,如果你考上了县令,只要你经营好了,你就荣辱与共,衣食无忧,福寿无疆。

如果你还是不愿意,你可以走上一层楼梯。那你就会成为传说中的进士了。

从民间流传的诸多故事来看,很少提到秀才,一般提到最多的是举人和秀才,可见其难考。

全球三年才有一次,全国只能出200多人。

如果真的能考上进士,这时候肯定老了,因为历史上二十几岁就考上进士的很少。

所以,我们剧院舞台上那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得了进士第一名,被赏以美人的故事,不过是民间人士一厢情愿的幻想罢了。他们把罕见的病例当成普通的事情。

考上进士,你最差的待遇就是退休做个五品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县委书记;混得好,成为手握实权的诸侯也不是不可能,跻身三公也不是不可能。

那时候,你的后人自我介绍的时候,可以自豪地说,我是“XXX”的第十八个孙子,是大清年间的进士前三名。注意,这里介绍自己的时候,可以说自己是进士后代,书香门第,不用说官名。这样既能低调,又能低调,别人也无法反驳你的低俗,前提是你有这样的祖先。

04

既然名利之路上似乎没有“进士”,那我们经常听到的状元、状元、探花呢?

其实进士也分三等,三等,二等,一等。

其中甲级只有三个名额,分别是1号,2号,2号..

其中一个比较有意思或者不成文的规定是:探花的人一定要帅。

所以“探花”这个称号简直就是白马王子的代名词。当我们看到李寻欢的《李谭华》这部影视剧里小李飞刀,古龙设计的这个帅气、武侠、温柔的角色。如果叫李状元,真的有点没意思!

现在你交了论文,心里祈祷,喃喃自语:“我要探花,但我不想当状元……”,因为这是实力和颜值并重的官方认证!

此时,你将如愿以偿地被分配到翰林院当庶吉士。官位虽然不大,但是你接触的人处理的事情比不上地方官员,这是法院权利的核心。

可以说,只要清朝不灭,只要慢慢熬,就能上到内阁大臣,跻身三公之列也是迟早的事。

05

虽然古代的科举制度被现代人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是深远的。

至少,他打通了穷人家的孩子,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甚至家庭的命运,实现更高阶层的升迁;

这些获得了名利的学生,反过来又会对维护国家和汉字的统一起到至关重要的辅助作用。没考上的,会满怀希望,告诫孩子:“好好学习,将来为人民争光,自求光荣。”而不是像印度的种姓制度那样等待来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8626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6
下一篇 2022-09-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