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官集团有掌权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也有政治保证

宋朝文官集团有掌权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也有政治保证,第1张

宋朝文官集团有掌权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也有政治保证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汉武帝刘邦提出的。汉朝以后的各个朝代都很尊重士大夫,但这些朝代的统治者只是把士大夫当作政治工具,并没有真正实现“共治天下”。直到宋代士大夫的政治地位扩大空,皇帝和士大夫才真正的共治天下。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士大夫的政治态度。宋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而不是以维护皇权为己任。

宋代文人能有如此高的政治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宋朝统治者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宋朝政府给予文人更高的政治自由。此外,宋仁宗时期完善了科举制度,使得大量有才华的贫苦家庭子弟进入仕途,瓜分了贵族子弟的政治权利。政府还强调学校教育的作用,使当时的士人深受国家传播的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

宋代文官集团执政的政治因素

(一)权力的相互制衡

与其他朝代相比,宋代的权力平衡极为特殊。其他朝代大多削弱相对权力,加强皇权,宋朝则分化相对权力,限制皇权。宋代通过设立枢密院参政来划分宰相的职权。

它是宰相士大夫的最高政治代表。宋朝立法权、决策权在皇帝手里,行政权在宰相手里。皇帝不能随意侵犯宰相的行政权,宰相也不能剥夺皇帝的立法权和决策权。宋代士大夫和皇帝就是通过这种形式共治的。

在宋代,皇帝的命令是以诏令的形式下达给地方政府的,但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宰相的会签。没有宰相的同意,皇帝不能向地方政府发布诏令。所以在宋朝,宰相可以过问皇帝下达的所有事务。当宋仁宗埋葬他的生母李宸妃时,他曾说:“总理,没有内外之分,也没有干涉”。

此外,早在宋太祖时代,就有不杀大臣和官员的习俗。这种做法限制了皇帝处置大臣的权利,减少了士大夫参政的后顾之忧,增强了他们参政的勇气。可见宋代宰相对皇帝的限制是有法可依的。

法律的约束性

晚唐时期,儒家思想受到束缚,其他思想盛行。到了宋代,“重性善解”之风盛行,整个社会都以理论为原则。这种风气逐渐影响了政治。宋朝政府在处理政务时非常开放。大臣们讨论国家大事时,往往会讲讲道理,据理力争。但争论时,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都会遵循“最合理”的原则。

当然,真理的存在必须得到法律的保障。宋朝政府注重法治建设和祖家法建设。宋初,政府制定了30卷刑法典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律。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基本法律需要在各个地方实施,例如三司的新编制。

此外,皇室外戚的宦官还要遵循各种家法,如“治国之法”、“勤政之法”等。这套完备的法律体系不仅制约了皇权,也制约了士大夫的权力,使皇帝和士大夫共治的局面得以稳定运行。

(三)执政环境的变化

在50年代期间,世界处于混乱之中,因此军人获得了权力。但是,国家的治理还是需要学者的帮助。五代时期,各国都招募士人做自己的幕僚。宋太祖成为我们的特使后,他招募了楚昭辅、吕玉卿等人作为自己的助手。

当时各国都形成了武将掌权,文官掌权的政治形态。宋朝建立后,武将的权力收回给统治者,文官的权力随着统治疆域的扩大和统治复杂程度的提高而增加。

宋代文官集团掌权的经济因素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宋朝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政治形态,其经济发展很重要。

宋朝延续了唐朝的“两税法”。唐初实行“均田制”和“调租制”。但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均田制”也随之瓦解,“调租制”也无法进行下去。为了维持统治,唐政府不得不承认土地所有权,并采取了“两税法”。这一税制的确定,促进了唐朝的经济发展,解放了生产力。

唐朝末年,农民起义频繁爆发,这些农民战争一扫根深蒂固的门阀势力,同时地主势力崛起。与门阀势力相比,地主势力大多缺乏贵族出身,但凭借对土地的控制,在政治、经济、社会上的影响力巨大。

宋朝建立后,确立了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宋朝政府的这一政策赢得了地主阶级对宋朝政府的支持。与此同时,宋朝公开承认隋朝已经兴起的租赁契约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地主阶级得以壮大,很多官员也纷纷买地。渐渐地,地主阶级的势力渗透到国家政治中。

北宋时期,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北宋科举制度的录取名额比唐朝扩大了几十倍。在这种制度下,许多贫困学生能够进入法院。据统计,宋代文人中有一半以上是平民。

士大夫作为北宋参政的主力军,享受着朝廷给予的各种优待,使他们与土地牢牢挂钩,成为新地主。宋代的这一制度有效地防止了知识分子造反的发生。宋朝有三次大的农民起义,但没有一次涉及到著名的士大夫。

这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一定经济实力的士大夫,对国家大事有着极大的责任感。他们对国家大事敢说敢做,皇帝不得不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考虑他们。

宋代文官集团能够掌权的思想因素

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一直被公认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与此同时,“经学”兴起,指的是诠释经学的理论。随着“儒家经典”的发展,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两大流派也随之演变。这两个学校争论了很久,但他们不能达成共识。到唐太宗时,朝廷下令修订五经正义和五经定本,定为“官学”,在科举考试中作为标准。这两部书的出版结束了汉代的“经学”宗派之争,同时也束缚了儒学。

与此同时,佛教和道教迅速发展,道教借助皇族占据了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道教兴起的同时,遵从老庄学说的道教也广为流传。道家崇尚清静,化政治为简单,向往和平。这一思想在安史之乱后被士大夫阶层广泛推崇。

宋初,黄老的学说仍然流行,甚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为后来的“共治”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晚唐大乱之后,士人对国家治理观念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识到维护国家和平不仅要靠统治者,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

在北宋大臣张的《音乐全集》中,他曾这样描述国君与文人的关系,说“动与息,义与统”。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文人的责任感。与其他朝代相比,宋代统治者在遵循“三纲五常”的同时,意识到国家政治不仅是皇帝的事,也是自己的事。这一思想使当时的士大夫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

宋代“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形态表明,知识分子是一个政权的中坚力量,要维护王朝的统治,就要给予知识分子足够的话语权和政治地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8114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5
下一篇 2022-09-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