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与孙中山:中共二大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后发生了什么

陈独秀与孙中山:中共二大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后发生了什么,第1张

陈独秀与孙中山中共二大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后发生了什么

在中共二大的许多文件中,“民主统一战线”、“民主统一战线”、“民主革命战线”、“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是一起提到的,可见这一方针的重要性。此后,“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被CCP奉为“重要法宝”。但100年前,中共二大为什么要起草“民主统一战线”的决议,背后有哪些故事,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后发生了什么,应该是今天学者关注的重点。

一、陈独秀与孙中山的交集

1919年6月11日晚,陈独秀在北京南部新世界游乐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爱国传单,被北洋政府警察署逮捕。同年十二月沈致胡适的信,生动地讲述了孙中山与许世英的对话,其中提到了陈独秀。这封信被研究人员广泛引用。姑且不论其真伪,公认此时的孙中山并不认识陈独秀。

1920年2月,从北京监狱获释的陈独秀到达上海,后入住环龙路老渔洋里2号(今南昌路100巷2号,中共发起成立旧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孙和人第一次见面。据任建树考证,正是3月31日,孙中山在上海莫里哀路太阳楼(今香山路7号,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宴请陈独秀、胡、廖三人。但在这次宴会之后,据考证,陈和孙两人都在上海,而且是比邻而居,所以他们的交往并不密集。

与孙中山相比,陈独秀与陈炯明的关系更深。陈炯明领导的闽粤军,在打下闽南、闽西基础后,将“闽粤军总司令部”迁至漳州,成为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陈炯明以社会主义者自居,实行新政,欲建社会主义“实验区”,从而引起陈独秀乃至苏俄的关注。陈炯明爱读他经常阅读的报纸、新青年和其他杂志,因此他钦佩陈独秀的言行。虽然陈独秀最终没有被邀请到福建,但陈与陈之间建立在“讨论”社会主义问题基础上的私人关系,显然不同于一般的熟人关系。另外,当时陈炯明对布尔什维克党、苏俄、列宁的兴趣远远超过孙中山。

1920年12月17日,陈独秀离开上海前往广州,出任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主持全省教育,指导广州的党建活动,直至次年9月返回上海。那段时间,他连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没能出席,就受陈炯明之邀加入了陈炯明的“执政团队”,而不是和孙中山走得很近,相反,陈独秀作为局中人,必然对孙中山和陈炯明之间的矛盾张力有所洞察。陈独秀和他亲自领导的广东共产党组织,如谭平山、陈公博、谭等人,与陈炯明的关系仍远比孙中山密切

二、陈炯明的兵变

面对资本主义列强的围堵,苏俄新生渴望与中国革命力量联合。按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说法,“1921年底至1922年初召开的华盛顿会议将苏俄和中国置于同等地位,确定了两国将互相帮助,合作抵抗四国联盟”,“在中国建立一个强大的、真正独立的中央政府,不纯粹是中国的事,而是具有直接的国际意义”。苏联政府应该坚决支持落后国家争取政治独立的斗争。同理,中国革命政府也应该和苏联合作。中国革命政府之所以必须由孙中山领导,而不是由陈炯明领导,是因为陈“从一开始就反对北伐,……主张分权”;“他认为,在有三千万居民的广东省,可以在经济上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抑制私人资本主义,在政治上实行地方自治最大的民主政府形式。”"全中国的统一是不可能的."

当马林确定孙中山为主要联署对象,并赴莫斯科游说时,陈独秀于1922年4月6日给共产国际东部部吴写信,表达了不同意见,称“国民党尚未公布其党纲,但粤外外省人视之为争权夺利的政党。共产党如果入党,就会失去对社会(尤其是青年社会)的全部信仰,永远没有发展的机会”;“陈炯明,广东的一个强大的派系,叫做国民党,但实际上它反对孙逸仙的力量很大。如果我们加入国民党,就会立即敌视陈派,即不能在广东活动”;“广东、北京、上海、长沙、武昌,各区同志已开会决定是否赞成加入国民党,事实上已无加入的可能”。许多研究都引用这封信说,陈独秀从一开始就反对国共合作,但持这种意见的人大多忽略了陈独秀和陈炯明以前交往密切的事实。事实上,陈独秀的信主要表达了他对在陈和孙之间选择的关注,而不是对国共合作本身的关注。

陈独秀意识到孙、陈矛盾不可调和,共产国际必然站在孙中山一边,于是于1922年5月以视察党务为名,再次从上海来到广州,但他却叫来了他的陈公博同行,立即前往惠州会见陈炯明。这次关键会议之后,在陈独秀的公开言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国民党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6月15日,陈独秀起草的《中共对时局的主张》以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名义发表,提出“无产阶级目前最重要的工作还应联系民主人士,共同进行封建军阀革命,以达到在军阀灭亡后建设民主政治的目的...中国共产党...就是邀请国民党和其他革命民主派和革命社会主义派举行联合会议,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共同建立民主同盟。

6月16日凌晨3时,陈炯明的部下开始炮轰总统府和观音山官邸,随后占领广州,宣布撤销广州政府。孙中山差点死了。在宋庆龄等人的帮助下,逃到海珠海军司令部,率领海军进行反击。“六·一六事变”爆发时,中国各派政治势力一片哗然。作者认为,《中共对时局的主张》的发表,标志着陈独秀在附陈与联孙之间作出了政治抉择,提出了“共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策主张,并决定支持国共后续合作。

第三,国共合作和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六·一六事变”之际,陈独秀立即向孙中山在沪密友张继报告,陈炯明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与之断绝关系,一致声讨。为此,几名同情陈炯明的中共广东党组织成员也受到了处分。6月20日,新成立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关于政变的宣言和对中国共产党主张的答复》,指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站在他的政治纲领和上述见解上,完全同意中国共产党关于时局的主张(见转载栏)。”在此之前,陈独秀已派张带着《中共对时局的看法》赴京与李大钊沟通协调,李“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中国共产党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因为会议召开时马林在莫斯科,这是1927年前共产国际唯一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陈独秀主持下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其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关于民主统一战线的决议》等文件在基本概念上与此前中国共产党关于时局的主张是一致的。即使在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党内仍有不同意见,但由于加入共产国际的关系,随着八月指示(即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给其华南代表的指示)和马林的到来,这种反对意见很快被压制下去。

在得到孙中山的肯定答复后,马林于8月28日至30日集中与中共领导人“商谈与国民党合作事宜”。在会上,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指示。虽然当时仍有一些与会者(包括李大钊、张、蔡和森、高,据陈独秀自述)反对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中共中央为了尊重国际纪律,不得不接受国际建议”,承认可以加入国民党,但“并没有激烈的反对”。从马林当时写的工作记录来看,包括陈独秀在内的中共早期领导人,长期以来并不反对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

不久,继李大钊之后,陈独秀正式加入中国国民党。9月6日,孙中山任命丁、、毛祖权、陈独秀、秦桧、田桐、张秋白、吕志毅、陈等。作为国民党改良策略的起草人。国民党改组正式拉开序幕,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代表。其他8人对陈增“与陈炯明私通”仍有不满。陈独秀得以进入国民党的9人改良策略起草委员会,被马林兴奋地认为是国共合作的开始,并及时(9月7日)写进了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所作的报告。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讨论和修改,并经孙中山正式批准,《中国国民党宣言》和《中国国民党党纲》于1923年1月1日公开发表。这些文献浸透了陈独秀等人的心血。

除了帮助改组国民党党外,陈独秀还在舆论场与一切敌视孙中山的势力展开辩论,同时为自己的政治选择辩护。其中最重要的一份文件是1923年1月18日陈独秀在《指南周刊》第16期上写的《革命与反革命》。他写道:“在一些进化阶段短暂而复杂的社会中,一个政党的理想和一个人的行动既可以为革命做出贡献,也可以反抗革命的罪恶。……陈炯明在辛亥革命中是一个很好的革命党,漳州,陆荣廷,莫荣信。后来阻挠北伐军,驱逐孙中山,都是反革命行为”,陈独秀继续写道,“赞美一个革命者,攻击一个反革命分子,或者冒充一个革命者,不应该以一个阶级、一个政党、一个个人的静名,而应该以那个阶级政党的个人行动”。因此,“任何党派甚至任何士兵的每一个革命行动都可以与之相结合;这种联盟纯粹是革命的联盟,是推进革命进程的联盟,是战胜反革命的联盟,决不是妥协的联盟。”

标签

回顾100年前,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提出和国共合作形成的历史背景表明,中共二大与统一战线政策的出台有着必然的历史和逻辑联系。孙中山和陈独秀是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最重要的人物,中间夹着陈炯明,这使他们的关系更加复杂。中共二大前后,孙中山和陈独秀分别调整了政治立场,实现了从并列到平起平坐的巨大转变。他们共同促成了统一战线政策的第一次落地,预示了国民革命伟大浪潮的到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6288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4
下一篇 2022-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