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邓稼先弥留之际问妻子: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

1986年,邓稼先弥留之际问妻子: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第1张

1986年,邓稼先弥留之际妻子: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大出血去世,享年62岁。

去世前,他问妻子许鹿希:“30年后人们会记得我吗?”

其实,不管是30年还是更久,邓稼先这个名字注定要永远载入史册。

因为他,中国成功设计了原子弹和氢弹,从而粉碎了霸权国家对核武器的垄断,中国从此站起来了!

为了这次成功,本来可以轻松过完一生的邓稼先,选择了隐姓埋名30多年。可以说,他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都献给了核武器的研制。

01寒窗苦读,不忘初心

1924年,邓稼先出生在安徽怀宁县的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邓以蛰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博士和美学家。

邓稼先出生时,他的父亲对这个男婴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有所成就。

邓稼先6岁那年,江、冯、燕三个军阀混战,越打越凶,硝烟弥漫,国家动荡不安。

7岁时,日本在中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战争。

6年后,日本加紧侵华,拉开了民族侵华的序幕。

内忧外患,邓以蛰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学理论可以救国,但学理论不是学文学!”

这句话现在可能有争议,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却是真理。当时中国科技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邓稼先目睹了战争对国家的摧残,甚至在求学期间秘密参加了抗日运动。

17岁时,邓稼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没想到,这一举动不仅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程。

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读书时,邓稼先吃不饱,伙食条件很差。沙子和大米经常共存于他的饭碗里。

即使这样的饭也要尽早吃,不然会被其他同学觊觎。

吃不饱就得干体力活。邓稼先所在的物理系要做实验时,清华大学运来了200多箱实验仪器。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他们只能埋在离学校二三十里的村子下面。

也就是说,邓稼先和他的同学每次要去二三十里外挖乐器,都要背回来继续埋,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精力。

艰苦的条件并没有熄灭邓稼先对物理的热爱,也没有改变他通过知识忠诚报国的决心。

在大学里,他不仅努力学习物理的相关知识,而且对英语也很感兴趣。为此他被同学嘲讽:“学洋鬼子的语言有什么用?”

但是,邓稼先有自己的打算。他早就计划将来出国留学。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大学毕业后,邓稼先前往美国普渡大学留学。那时候他精力充沛,同学们到处吃喝玩乐,而邓稼先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

他要么待在实验室,要么待在图书馆,为此普渡大学授予他“史上最难学生”的称号。

正是如此努力,邓嘉将原本需要三年完成的课程缩短到了每年10个月,并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

这一年,邓稼先才26岁,大家都敬佩地称他为“娃娃医生”。毕业后,邓稼先被美国同学和老师挽留。

然而,优越的条件并没有留住邓稼先的身心。他毅然回到祖国的怀抱,做好了为祖国奋斗终生的准备。

当时中国已经有很多杰出的科技人才,比如被世人称为“中国科学体系之父”的钱学森。

在美国害怕钱学森,他们宁愿枪毙钱学森也不愿把他放回中国,因为他们认为钱学森可以接管五个师。

美国人没想到的是,邓稼先的实力同样不可小觑,胜于千军万马。他成功设计了原子弹和氢弹,震惊了当时的美国领导人约翰逊。

02投身核建28年。

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八年。这时,邓稼先34岁,他和许鹿希的妻子已经结婚5年了。他们的生活稳定而幸福。

一切都很安静,很好。邓稼先偶尔拿着稿费,带着孩子上街吃喝买玩具。

但在一个平常的日子里,他突然对妻子说:“茜茜,因为工作调动,我明天要走了。”

许鹿希连忙问道,“你要去哪里?多长时间?”

邓稼先摇摇头,无奈地回答:“我说不上来。”

无论许鹿希如何恳切地恳求,邓稼先都摇头回应。

最后,许鹿希让步了,她只要求邓稼先留下一个电子邮件地址,但邓稼先拒绝了。

许鹿希只有30岁,女儿点点4岁,儿子萍萍2岁。孩子还处在懵懂的年纪,需要父母双方的共同呵护。

许鹿希还在幻想着和邓稼先一起过更好的生活,邓稼先要去一个不知道的地方,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许鹿希明白邓稼先有比他的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只有这件事做了,他才会觉得自己完成了人生使命,觉得自己的人生值得过。

作为妻子,她必须支持丈夫。所以,许鹿希努力忍住眼泪,尽管她很不情愿,还是帮丈夫收拾行李。

但谁也不曾想到,这一差就是28年。

在这28年里,这对恩爱夫妻只见过几次面。

没有人知道许鹿希到底是如何熬过这28年的,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其中的辛酸。

她是医生,在解剖教研室教书育人,担任教授等职务。她平时忙得不可开交,回家还要照顾两个孩子,甚至年迈的公公。

除了身体疲劳,还有精神疲劳。

周围的人经常对许鹿希指指点点,认为她和邓稼先离婚了,或者邓稼先继续前进,抛弃了妻儿,和别的女人跑了。

许鹿希默默地忍受着生活的艰辛和外界的流言蜚语。她不知道她丈夫做了什么。

但以她的聪明才智,她推测邓稼先一定在为中国的科研努力。她相信她的丈夫是个伟人,会一鸣惊人。

与妻子的辛苦相比,邓稼先的心里更苦。他不仅要忍受孤独,还要忍受不被理解的痛苦。他在戒备森严的大院和荒芜的戈壁中度过了漫长的28年。

当时,这项工作是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也就是说,邓稼先不能被报道,不得不过着被忽视的生活,甚至不允许发表任何论文。

但对于国家的科研,邓稼先没有怨言,也没有遗憾。

父老们,两枚炸弹,煮到油干为止。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邓稼先功不可没。

原子弹爆炸后,邓稼先亲自带领工作人员到爆炸现场取样,以确定最终结果。

还没来得及享受成功的喜悦,他就和于敏等人一起搞了氢弹。

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邓稼先和他的团队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才成功制造出氢弹,创造了历史上最快的速度。

这个成绩是邓稼先一天三班倒取得的。他常常感慨地说:“哎呀,一个太阳不够啊!”

但有成功也有失败,一次实验性的意外让邓稼先从一个精力充沛的人变成了一个苟延残喘的病夫。

有一次原子弹空试,降落伞没打开,原子弹掉到地上破了。

工作人员进行了地毯式搜索,但没有找到。

作为负责人,邓稼先急得和一些工作人员开车去找。

找到后,他阻止别人下车:“你还小,不要去。我去看看哪里出了问题。”

他独自一人跑到那枚原子弹旁,小心翼翼地把它捡起来,仔细检查了这个问题。

虽然穿着防护服,但仍然遭受了严重的核辐射。

果然,检查完后,当他想走回车上时,脚步开始沉重,气喘吁吁。他意识到他的生命正在加速流逝。

但他仍然很高兴向其他工作人员报告他的安全。

这种和平不是指他自己,而是指全体人民。

回京后,领导催他去医院体检,但邓稼先选择了拖延。一是体检贵,二是费时费力,但他不想浪费任何时间。

直到身体越来越差,他才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去医院做了体检。结果并不乐观。他被检测出尿液中含有放射性物质,肝脏受损。

然而,邓稼先却不以为意。他继续参加核试验,继续在罗布泊工作。

没想到,回到北京后,他病倒了。原来他不幸患了直肠癌,而且已经是晚期了。

当他住进医院时,他的妻子许鹿希有机会好好看看他。

放射性钚衰变扩散后,邓稼先日夜煎熬,邓稼先不停叹息,“早知道这一天会到来,没想到来得这么快。”

许鹿希心疼他,不断叮嘱医生注射止痛药,希望减轻他的痛苦,还经常轻声细语安慰他,希望分散邓稼先对疼痛的感知。

在照顾邓稼先期间,许鹿希也明显变老了,这让邓稼先很内疚:“茜茜,很抱歉以这种方式回到你身边。”

但即使到了癌细胞转移需要化疗的时候,邓稼先依然放不下工作。

许鹿希非常了解邓稼先。她想阻止邓稼先这么辛苦的工作,但她也知道,如果不让邓稼先工作,那会比他身体上的痛苦还要痛苦1000倍。

1986年1月,邓稼先已经被医院告知不能进行化疗,这意味着他只能等死。

虽然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状态,但邓稼先却如释重负,因为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回家休养了,这样就可以用生命抓紧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科研上。

邓稼先决定用透支身体的方式度过一生。许鹿希目睹了丈夫为了科研恶意透支身体,只能偷偷抹眼泪。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大出血,但医生仍未能抢救过来。邓稼先在62岁时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临终前,他对妻子说:“如果有来生,我会留在中国,继续从事核事业。”

可以说,邓稼先为中国的核武器熬夜,直到耗尽石油,死而无憾。

邓稼先名字的解禁和死亡,在中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直到这时,世人才真正知道了两弹的主人公。

邓稼先出名后,许多记者访问了许鹿希。

当他们看到邓稼先的家庭生活环境如此破旧时,他们震惊了。

为了包装邓稼先,他们提出用邓稼先的照片合成到装修富丽的豪宅里,以符合邓稼先的价值。

然而,许鹿希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知道邓稼先一生不出名不赚钱,只注重精神世界,不注重物质享受。如果把他关进大宅,那将是对他的极大侮辱。

很多人很好奇,邓稼先参与核建拿到了多少奖金?

事实上,它只有20元。当时国家给整个课题组一万元的总奖金,按照级别分为10元、5元、3元。邓稼先获最高奖——20元。

看淡名利,重国家,是邓稼先的大义。

他不求回报,只关心自己的国家。他的一生,都活在不忘初心中,怀着一颗空洞的胸膛,以最朴素的家国情怀,投身于最危险、最重要的国家建设。

这种精神力量是无穷的,现在依然激励着无数中国人!!!

[作者|李劈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6062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4
下一篇 2022-09-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