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杜义德带着战士回家报仇,邓小平为何不制止

解放战争时期,杜义德带着战士回家报仇,邓小平为何不制止,第1张

解放战争时期,杜义德带着战士回家报仇,邓小平为何不制止

1947年6月,刘邓的军队突破黄河天险,跃入大别山,打响了我军战略进攻的第一枪。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刘邓军6纵队政委杜义德带着解放军战士回到了家乡武汉黄陂,枪杀了一批人,为父亲报仇。

解放军历来纪律严明,绝不允许擅自以军谋私。那么,是谁给了杜义德这样的勇气?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杜义德早期的革命经历说起。

杜义德是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人。15岁时,他在武汉当了一名学徒木匠。受革命思想的影响,他回到家乡,加入红卫兵,与地主劣绅斗争。

两年后,工农革命军第11军第31师肩负推进“土地革命”的重任,来到杜义德家乡附近的木兰山,带领当地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杜义德率领红卫兵加入红军,担任第四旅大队长。

地主劣绅不甘失去昔日的辉煌,成立了“地主还乡团”,与国民党军队勾结,不断与红军对抗。

在与地主同学会的对抗中,杜义德表现得非常出色。地主的还乡团在杜义德手里吃过多次亏,气得外号“尖头黄陂”。

那段时间,黄陂区的土地革命如火如荼,可惜好景不长。1930年,蒋介石调集重兵包围所有苏区,红军压力倍增。地主还乡团也被国民党卷土重来,在黄陂区杀害与红军有关的家庭。

杜义德的父亲就在这个时候被抓了,地主们把对杜义德的仇恨全部发泄在他父亲身上。结果,杜义德的父亲和许多村民惨遭杀害。

那时,杜义德正在木兰山和国民党军队作战。突然,他收到了家人的来信。当他听到父亲被杀的消息时,不禁失声痛哭,发誓要为父亲和众多村民报仇!

然而,当时正是“反围剿”战争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领导人,杜义德不能丢下他的战友去进行个人报复。因此,杜义德抑制住内心的悲痛,继续指挥红军抗击国民党军队。

后来,由于李德、博古等人的盲目指挥,红军遭受重大损失,不得不开始长征。杜义德也走上了长征的道路,对父亲的复仇只能暂时放在一边。

长征结束后,很快就迎来了全面抗战。杜义德曾任新建的第四旅副旅长、济南军区司令员等职,率部抗击日伪,立下赫赫战功。

这期间,杜义德也想过为父亲报仇,但当时是国共合作抗战。为了统一战线的大局,杜义德放弃了这个想法。他相信在民族大义面前,父亲一定会理解自己的!

直到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才藐视世界,悍然发动内战。当杜义德指挥军队作战时,为父亲报仇的念头又在他心中出现了。这一次,不仅仅是他一个人为他的父亲报仇,还有中国千千成千上万勤劳的人们!

1947年6月,刘邓的军队奉中央军委命令跃进千里大别山。之前黄河封路,之后国民党军追击。杜义德第一个响应刘邓首长的口号,充分发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命令6号抛弃一切重型装备,以完全出乎敌人意料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到达江边阵地,迅速占领敌阵地,使大部队顺利渡江。

当部队到达武汉附近时,杜义德找到了邓小平,表达了他想带兵回去为父亲报仇的夙愿。

本来,邓小平是不会同意这种事情的,但听了杜义德的故事后,他也支持了他。他当场拍板,说:“这个仇要报!这不是你一个人的敌人,也是整个黄陂乡亲的敌人。是时候为乡亲们讨回公道了!”

于是,杜义德带着一帮兵回到黄陂,把过去杀害村民的地主和同学会统统揪出来,杀光,让人高兴!

这是杜义德将军在他的家乡复仇的故事,这是为了私人和公共利益。他的老搭档王金山听说后,不禁拍手欢呼!

(参考:杜义德文集,开国将军轶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5454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