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越南为什么能在分裂后实现国家统一?(上)

二战后越南为什么能在分裂后实现国家统一?(上),第1张

二战后越南为什么能在分裂后实现国家统一?(上)

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击败越南共和国(南越)后,1976年,越南南北举行大选,正式宣布南北方统一,改国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越南是二战后通过战争实现国家统一的典型案例。

(一)越南统一的“潜力”

秦始皇在越南设郡后的一千多年里,越南都属于中国的领土。

五十年代末,越南开始有了独立政权。

北宋以后的近千年间,越南和中国总体上保持着稳定的宗藩关系。

19世纪,法国入侵越南,与越南宗主国清朝交战。虽然没有打赢,但是通过谈判把越南变成了法国的殖民地,直到二战期间日本入侵。

二战结束后,中英占领越南,以北纬16度为界接受日军投降。

法国通过与英国和中国的谈判归还越南,并实际控制了越南南部,试图恢复其在整个越南的殖民统治,但遇到了1945年9月成立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的抵抗。

经过九年的越法战争,战败的法国军队于1956年4月撤出越南。

在美国的支持下,越南南部的越南共和国(南越)于1955年10月成立,取代了法国控制下的傀儡政权“越南国”。

根据1954年日内瓦协议,以北纬17度线为界,越南形成南北政权对峙。

当代越南的分裂与统一是二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的产物。

北越政权建立之初,北越政府主席胡志明8次致函美国,建议美国承认越南独立。

然而,在那个时候,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已经开始。美国国务院从冷战思维出发,认定胡志明是“国际共产主义代理人”,是“不折不扣的共产主义者”。

在美国眼里,北越是共产主义政权,反资本主义,与美国的国家利益根本对立。因此,美国完全拒绝承认北越政府。

相反,美国默许并支持法国对越南发动大规模殖民战争。

北越政权被迫撤退到北部山区,对法国进行孤立的游击战。

这种情况在新中国诞生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950年,中越正式建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北越政权并与之建交的国家。此后,苏联和欧亚部分国家相继承认北越政权并与之建交。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越南政局发生转折,标志着东北亚和东南亚两大阵营冷战对峙的形成。

美国也调整了公开干涉越南事务的政策,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视为冷战格局下的“双管齐下的战争”。

1953年朝鲜停战后,美国更加关注越南战场。

但在中国“全面援越”政策下,北越军队对法军发起反攻,并在奠边府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对法国撤军和日内瓦会议签订停战协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1954年,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与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一起通过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其中包括越南应在1956年举行自由全国选举,以实现民主和统一。这是日内瓦国际会议确认的在越南实现停战和国家和平统一的道路。

但美国后来担心“共产党在越南的进一步扩张”,最终没有签署这份宣言。艾森豪威尔总统宣布他“不受这次会议决议的约束”。

此后,美国对南越政权给予大力援助,扩军备战,南越政权以“北方人口多于南方”、“北越不具备民主自由选举条件”为借口,拒绝履行日内瓦协议。

美国还于1954年9月率先纠集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巴基斯坦等7国组成东南亚军事集团,并将越南南部、柬埔寨和老挝划为“保护区”。

可见,二战后法国为了重建殖民体系,发动了对越南的侵略战争,而美国后期的介入是导致越南南北分裂的主要因素。

在北越和南越对峙期间,北越组织力量以游击战的形式在南越发动解放战争,引发了美国军事介入的越南战争。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场战争。经过12年的战争,美国终于没能在越南战争中撤军。

1960年9月,越南劳动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确定了越南革命的两大战略任务,即在北方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解放南方。

从此,南方的解放和北方的建设在同行中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同年12月,“南越民族解放阵线”成立,在南方开展反美解放运动,南越政权受到严重威胁。

从1961年开始,美国以军事力量直接介入越南南部的解放运动,协助南越政权对抗南越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下的越南反政府武装。

当时北越政权以武力发动国家统一战争,与国际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

美苏冷战发展到60年代,苏联进入强势扩张期,美国处于战略守势。苏联迅速缩小了与美国的实力差距,特别是在军事实力上逐渐超过美国。

苏联赫鲁晓夫总统试图通过强硬手段和恐吓手段,使美国肯尼迪总统在一些争端上向苏联让步,如1961年在东德一夜之间修建柏林墙,封锁西柏林,恢复核试验等。

美国决定在越南问题上显示其对抗东方集团的实力和决心,于是向南越派遣了美国国防军的特种部队,这被视为越南战争的开端,使越南战争成为当时冷战中唯一的热战。

此后,战争逐渐升级,从有限战争到局部战争。

在美国和北越都付出惨重的战争损失后,1968年美国国内反战示威活动遍布全国,10月美军宣布停战。

从1969年开始,美军逐渐撤离越南,但是北越和南越的战争并没有结束。

1972年中美关系的改善对越南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尼克松总统访华,基辛格国务卿访苏,为美国结束越南战争创造了条件。

在中国和苏联的压力下,北越政权回到了谈判桌前。

1973年1月,出席越南问题巴黎会议的四方(美国、北越、南越、南越叛军)代表在巴黎正式签署了《关于结束战争、恢复越南和平的协定》(巴黎和约)。

随着美军撤出越南,北越军队彻底击败南越政府军,南越政权于1975年被消灭。

4月30日,美国驻南越大使馆最后一批人员乘直升机离开越南。

当日,南越总统府被反政府武装占领,南越政权通过广播宣布无条件投降。

美军的撤离和中苏对北越的支持,为越南的军事统一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

(2)越南统一的“动力”

北越以武力统一南越,是凭借硬实力完成国家统一的典型案例。

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竞争不仅发生在中国、苏联和美国之间,而且在南北军事斗争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根据日内瓦协议,北越和南越以北纬17度线为界,北越面积15.58万平方公里,南越17.38万平方公里,人口分别为1500万和1300万(1958年联合国专家估算数据)。

在军事实力上,北越军队虽然在数量和武器装备上并不占优,但经过长期的战争训练,其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作战能力明显强于南越军队。

相关数据显示,1973年《巴黎协定》签署前,北越有21.9万武装力量,而南越有23.3万正规军,其中陆军分别为21万人、1.4万人和0.9万人,此外还有35万地方军。

南方军队的武器装备优于北方军队。

越南正规军和越共游击队的主要武器有:T-54坦克、米格-17、米格-19、米格-21、85毫米和37毫米、57毫米、100毫米高射炮和14.5毫米高射机枪。

越南政府军和美、韩、澳、泰、新等国的主要武器有:M48坦克、M-113装甲运兵车、F-100、F-104、F-105、F-111、F-4、F-8、A-1、A-4、a .使用“Kuzu”反辐射导弹、子母弹、爆破弹、凝固汽油弹、毒气弹等武器。

就经济实力而言,南北越分裂前,其经济总量基本处于旗鼓相当的状态和水平。

分裂后,双方都进行了经济恢复和重建,北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好于南方。

经过三年的恢复,北越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1955年初的1.5%上升到1957年底的10.5%。北方有很好的工业资源和工业基础,容易形成比较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

从1955年到1964年,北方通过国家计划和政府主导的方式,在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以及煤炭、电力、水泥、棉纺织、香烟、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都实现了大幅增长。

随着土地改革的发展,中国北方的农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农业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恢复并超过了1939年的战前水平。

北方本来就是缺粮区,靠南方运米。到1959年,人均粮食产量367.2公斤,居东南亚国家之首,实现了经济资源的内部循环。

根据日本学者的数据,北越工农业总产值在经济恢复时期增长了1.32倍,在社会主义问题时期增长了33%,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增长了32%。

南方由于缺乏工业资源,不具备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条件,经济发展不平衡。

分裂前,它所需的工业产品主要从北方进口。分裂后,为了维持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禁止大力发展工业。煤炭从无到有,电力也有很大增长,但和北方相比,产量低了很多。

由于大量日用工业品不得不依赖进口,加上以大米和橡胶为主力的出口商品结构过于单一,南越对外贸易逆差巨大,主要依靠美国的援助来平衡财政。

长期依赖外援的南越经济在实力上无法与北越抗衡。

在接受外援方面,北越接受了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尤其是中国。

早在1950年1月,中越建交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做出了全面援助越南的重要决定。

中国先后向越南派出陈赓将军、魏国庆、罗桂波为首的政治顾问团,协助越南培训干部、建军作战,清剿中越边境敌军,并向北越送去中国援助物资。

1955年,中国向北越捐赠8亿元人民币,捐赠机车和车辆,帮助装备航空空部门和邮电系统,帮助建设火柴厂和纺织厂,派出技术人员和专家参与恢复重建工作。

即使在中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61年,中越两国签署了《中国对越长期贷款和成套设备协定》,给予北越1.4亿卢布长期贷款,用于越南冶金、电力、轻工、铁路等28个工业交通企业和设施的新建和扩建。

从1965年到1970年,中国先后派出国防空、工程、铁路、后勤保障、海军扫雷等部队32万人,帮助北越保卫住宿和交通。

200亿美元的援助物资中,绝大多数是无偿援助。

相比之下,南越接受的外援更多。除了经济援助,军事援助更直接。

美国先后投入60多万兵力,步兵占68%,海军陆战队占60%,战术空军占32%,战略空军占50%。

1973年《巴黎协定》签署前,美国给南越送去了价值60亿美元的武器和军需品,随后两年,又给了南越政权20多亿美元的援助。

在软实力方面,北越优于南越。

从政治影响来看,北越一贯主张国家统一和各种和平统一方案,反映了全体越南人民反对领土分裂、要求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因此深得民心。

依靠美国援助的南越,被争取民族独立的越南人民认为是帝国主义侵略,失去了正义和民心。

就政治稳定性而言,北越执政党强于南越政权。

1969年胡志明去世前,胡志明一直是执政的越南劳动党的核心,其在党内的地位和威望无人能撼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越南劳动党高层的稳定。1951年9月,越南劳动党改组,有效保证了越南劳动党的团结统一。

但南越政权在社会矛盾激化的背景下,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中心。吴庭艳在1963年的军事政变中被杀后,南越政权的领导人进入了一个旋转木马的轮换期。除阮文绍时期外,其他总统任期基本都只有几个月甚至几天,首相更换频繁,无法制定和实施能有效推动社会改革的政策,从而失去民众支持。

在政治凝聚力方面,北越在越南工人党的领导下,于1951年组建了越南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以越南工人党为领导核心,包括各个阶层和团体的统一战线,从而将人民团结在执政党周围,保证了越南工人党的政治动员能力。

南越政权的政治凝聚力不强,吴庭艳政治动员的资源和范围有限。为了保证政令的执行,加强总统的权力,吴利用血缘和亲属关系进行政治动员,实行家族统治,搞裙带关系,南越百分之六十的总督由吴的亲信担任。南越政权采取的高压控制使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在文化凝聚力方面,南越政权无法扬长避短。

1954年,日内瓦和约签订后,北越政权实行苏联式的田改,限制宗教发展。近百万北越人,尤其是曾经的地主、资本家和天主教信徒,随法国、美国和联合国的海军舰艇,移居南越,史称“自由之路行动”。

南迁并与南越融合的一百多万天主教徒成为有天主教背景的吴庭艳的主要社会支持基础。然而,在给予天主教徒特殊优待的同时,吴庭艳政府压制佛教,激起佛教徒的抗议,上街游行,甚至自焚。总的来说,南越政权未能处理好文化和宗教信仰问题。

——摘自我的拙作《民族团结的系统进化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74768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