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委督察室主任

长沙市委督察室主任,第1张

公开鞠躬道歉后,长沙市委书记暗访,市长周六外出督导 撰文 | 余晖

今天,郑志军正在关注长沙。

5月14日上午,长沙市市长郑建新检查督导自建房安全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推进情况。

郑军注意到,“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发生后,长沙市党政领导多次外出督导自建房安全提升工作。

市委书记、市长公开鞠躬道歉

5月6日3时03分,长沙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现场搜救工作结束。事故现场被困和失踪人员已全部找到,10人获救,53人遇难。

中央对这起事故高度关注。

国务院已成立调查组,对湖南长沙“4.29”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进行调查。

5月6日,在长沙,调查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要求“原原本本还原事故发生经过”“依纪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给遇难者家属、给全社会一个负责任的交代”。

在5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桂英,市长郑建新等市领导起立,与望城区政府主要领导一起鞠躬。代表长沙市委、市政府、望城区委、区政府向所有遇难者及其家属和受伤人员表示沉痛哀悼,向全社会表示诚挚歉意。

郑建新还是“长沙市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应急救援及善后处理指挥部指挥长”。

在国务院调查期间,5月11日,长沙市召开全市自建房安全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推进会。

在上述会议上,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表示,要紧盯目标要求,坚持综合施策,边查边改,建检立改,全面推进,坚决打好打赢自建房“百日攻坚战”的攻坚战。

“要抓住重点环节,全面拉网排查、摸清问题底数、突出重点区域,逐一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此外,长沙市还出台了《长沙市商品自建房安全管理十条措施》。

上述措施要求,分期分批整改到位,坚决杜绝“改而不实”“改而不全”“改而又错”等现象;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失职、失责的单位和人员,依纪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等。

女党委书记暗访:当场指出问题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发生倒塌事故的楼房经常有周边学校学生光顾,是这条商业街的一个缩影。

上述报道提到“商业街中间紧邻长沙医学院北门。因为疫情之前已经关闭了,最近十天才开业。商业街的主要客流是学生。中午、晚上、周末,街上熙熙攘攘。也有很多同学长期在商业街租家庭旅馆。”

报道还提到,失联者中有多名长沙医学院的学生。

紧盯“学校周边公共建筑”是长沙市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

政知君注意到,本月以来,长沙市党政一把手多次外出督导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比如5月9日上午,吴桂英到岳麓区以“四不两直”的方式督导校园周边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

“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


吴桂英进行暗访

据介绍,橘子洲街道天马社区位于大学城核心区,村民安置房住户较多。部分建筑涉嫌篡改结构,违规加层。

吴桂英现场指出存在问题,要求对学校、幼儿园、教育培训机构,以及校园周边各类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经营性场所扎实做好地毯式排查,对结构、设施、消防、经营、环境等各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到立查立改、闭环销号。

此外,5月7日上午,吴桂英还到芙蓉区、长沙县、雨花区检查督促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吴桂英进行暗访

当时,吴桂英一路视察,对自建房违规改建加层、擅自用于营业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检查。,并了解到部分房屋存在地基沉降、墙体开裂等情况。,并要求立即停止使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房屋。

她强调,必须以最坚决态度和最严实作风,快速全面排查,掌握危房底数,动态建立台账,明确处置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严防事故发生。

市长周六出去督导了

长沙市市长郑建新也多次外出督导检查。

例如,5月10日上午,郑建新到岳麓区和长沙高新区监督检查工作。此次督查的重点之一是“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

在检查中,郑建新现场检查自建房违法加层、改变房屋内部结构、擅自用作经营等问题。

他表示,对居民自建房进行全面深入的排查整治,该拆的坚决拆,该管的严格管。要全面查短板,找漏洞,用霹雳手段严格整改。

5月14日上午,郑建新检查督导了自建房安全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推进情况。

先是去了
长沙学院。

他说,自建房安全整治工作要注重疏堵结合,既要严格执法、强力推进,加快整改进度;又不能搞“一刀切”,要在确保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彰显民生温度。


市长郑建新多次外出督导检查

他还去了市自建房安全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指挥部。

他提到,充分发动群众,凝聚广泛共识,以案说法、强力执法,引导房主、业主自查自拆,并畅通群众举报渠道,从群众反映的问题中查找短板、发现不足、改进工作,进一步形成群查群治的工作氛围。

他说,为加快整改进度,提高整改成效,对存在技术手段无法消除的重大安全隐患,必须尽快拆除,确保“危房不能住人,危房不能住人”。

资料 | 长沙发布 新华社 人民网 央视等

校对|项目

延伸阅读

长沙楼房倒塌幸存的小女孩:20出头,腿上一根血管没了。

漫长的寂静被一名护士的到来打破了。

护士来借东西。她需要止血带和吗啡。黄军记得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伴随着她——废墟下,幸存者8号生命体征平稳,但双腿被卡住,人可能要牺牲双腿才能活着出来。

这是2022年5月2日凌晨1点,在长沙望城区自建房倒塌事故现场,救援已经持续了超过60个小时。

他是黄军所在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骨科医生,擅长“创伤”。事故发生后,作为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的一员,他进入了袖手旁观的现场。湖南省人民医院、长沙120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已经集结在那里。

“一条街上都是消防车和救护车,”黄俊回忆,“但是人(幸存者)出来得很慢。”

8层楼垂直倒塌后,楼高瞬间压缩到不到两层,同时挤压着两边相邻的房屋。为了救人,我们应该仔细挖掘并加固通道。

抵达后的大部分时间里,黄俊都在等待。他周围人来人往,机械不停,灯光明亮,但为了准确捕捉生命迹象,也因为救援都在废墟之下,现场听上去总是“一片静默”。

在这个安静的夜晚,真正的问题即将出现。

保命还是保腿

到4月30日下午,已有5人获救,雷达探测仪在废墟中发现新的生命迹象,“不止一人”。根据消防救援指挥部发布的信息,新发现的6号幸存者和8号幸存者距离较近。指挥部决定从西侧相邻建筑破窗进入废墟,斜向下打开一条通道。

大的器械不敢用,消防员只能用磨机、撬棍、斧头、电动剪。挖出一点空间,马上用木方和钢柱顶撑加固。预制板、水泥墙、砖瓦被一点点切开,救援通道上挡着的一台大冰箱,磨废了近200片砂轮。

这条路走了20多个小时,6号幸存者终于被带离废墟。

距6号两米远,大冰箱的另一侧便是8号。如果不切冰箱,就只剩一个小孔洞,周围是倒塌的坚硬梁柱,上方隔着一层楼板则是9号的位置。更麻烦的是,8号的双腿被压,完全不能动弹。

直到1日深夜,救援通道发生小规模坍塌后,8号仍未能出来。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出现了:“保命还是保腿?”人要快点出来,腿留不住;人出来得晚,腿压得久可能还是留不住——都得做好现场手术的准备。

救援一线的医护人员都知道,国家紧急医疗救援队的车辆有更齐全的药品和设备,甚至还有CT室和手术室。

与匆匆赶来借麻药和止血带的护士交流后,黄俊赶紧和医院沟通,要了一支麻醉团队。

在外科医生看来,“截肢”是一个技术难度不高但决策门槛极高的手术,更何况是“当场截肢”。

他坐不住了,加入医疗组的讨论,得知是一块巨大的预制板压住伤者的小腿下部。到底应该“慢慢刨”还是“先保命”,有人提出,这个人不快点救出来,可能会耽误救下一个人。也有人认为,被压了这么久,腿可能也挽救不了了。

黄军并不否认这些可能性。“生命第一,肢体第二”也是医学原理,但他还是反对截肢。

“基于我的专业判断,我觉得不一定。”他说,人类小腿的血供系统多,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侧支循环……预制板压下来,不可能完全阻断这些系统,腿还有希望。

他还考虑到现场截肢必须使用止血带。如果使用时长和压力控制不好,会对患者造成“二次打击”,甚至引发“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一系列并发症。会出现严重的肾衰竭,导致死亡。

“她能说话,生命体征平稳,没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截肢。”

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黄军完成了自己的职责,离开了救援现场。后来他通过医疗队的微信群得知,截肢计划没有实施。他认为总部的最终决定是“全面的”考虑,他自己的意见是“不批判的”。其他可以考虑的因素包括狭窄的救援通道、没有操作的空房间等。

在这位医生离开后的十几个小时里,消防员用撬棍、千斤顶挪开了压住8号右腿的预制板,又用充气垫分离了勾住她左腿的杂物。5月2日晚上7点多,8号幸存者离开了废墟,被送往湘雅三医院。

“所有的血管都没了”

考验还没有结束。“不能说腿保住了,只能说腿连着身体出来了。”黄俊在湘雅二医院骨科的同事魏建伟说,“连着,不一定活着。”

2号晚上,医生突然接到电话,让他去湘雅三医院。骨科主任罗玲已经在本次坍塌事故中收治伤者的这家定点医院看过8号。这天晚上,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湘雅名医唐菊玉也在8号来了。都是骨科专家。

魏建伟骑上电动车,几分钟就赶到了。他直奔手术室,一进门,看见了那双脚。

“还能留着吗?”他暗自着急,戴上手套,摸摸皮文,身上冰凉。摸摸血管的脉搏,检测一下毛细血管的充盈程度,都不太理想,“希望不大”。

右脚比左脚的情况好一点,但足背和足底鼓起了“梨子大小”的水泡。这是长时间挤压足部的力量忽然消失后,组织液充盈造成的。在专家到齐之前,魏建伟要了支注射器,先把这两个水泡抽掉了。

"所有的专家看到她时都倒吸一口冷气。"罗玲回忆说,“这么久没见了,当场就做好了截肢的准备,但社会各界都想保住她的腿。”

“8号”20岁出头。见过太多可怖外伤的罗令忍不住想,这孩子遭遇事故,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如果肢体还保不住,会是多么大的打击。他想保住8号的腿,“不是因为社会的关注,而是为了她未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同时,从专业角度来说,罗玲一定是理性的。被按压数十小时后,8号左腿胫前动脉和腓动脉“消失”,胫后动脉至踝关节平面已无血供。可以说是“血管都没了”。还是有很多致命的风险,比如组织继发性坏死,横纹肌溶解,骨筋膜室综合征。“硬保,说不定会丢了性命”。

“命保不住,还谈什么脚。”魏建伟也说,他记得此次事故中的一名幸存者,大腿被压太久,获救后曾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对8号来说,要是双腿坏死组织的细胞已经严重损害内脏功能,就要尽快截肢救命。

一份送到手术室的报告突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专家的焦虑。根据最新的检测结果,8号的肝肾功能指标“不算太差”。大家决定马上手术,手术中继续评估。

手术刀首先切除了8号左腿被压处坏死的皮肤,然后打开一系列包裹着肌肉的骨筋膜室。魏建伟记得,那里的肌肉呈现出缺血的暗红色,手术室里能闻到一股异味。医生们清理了所有坏死的组织,小心地保留肢体屈伸活动所需的“腱性部分”。接着,他们对血管和神经进行“松解”,将它们分清、捋顺,减轻压力。

这些手术完成后,医生们松开了绑在8号左腿上的止血带,很快观察到切口皮肤边缘有轻微出血。

对其他外科医生而言,术中患者出血往往预示着危险和操作难度的增加。但在这群“接胳膊接腿”的医生的手术台上,出血更有可能是大好事,表示血管完好,血流通畅。有血运,肢体才有可能恢复功能。

"当你看到出血时,这条腿必须得到保护."魏建伟说,他们随后处理了8号的右脚。他记得唐聚玉教授很细心。他想走到注射器前,把脚趾上的小水泡一个个取出来。

5月6日零点,罗令(右)和汤逸夫、黄煜钊博士在处理伤者肢体上的水泡。 受访者供图

操作后风暴

午夜时分,魏建伟回到家中。妻子和两个女儿早就睡着了,他脑子里复盘着刚才的事。

从手术来看,8号的腿部血液供应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还远没有到说“保肢成功”的时刻。看起来肢体还在,但是伤口会不会感染,会不会出现并发症,功能能不能恢复都是未知数。他记得是两条细腿,担心手术后走不出所有的“风浪”。

对罗令来说,手术仅仅是个开始。8号转入重症监护室后,他带着4名年轻医生值班,每半小时查看一次“血运”。

术后第二天中午,8号的左脚出现了“静脉危象”,皮肤表面出现了明显的青紫。脚趾被扎了一下,但没有流血。触摸皮肤有暖有冷。罗判断,这是缺血组织血液灌注恢复造成的“二次损伤”。四肢严重水肿,再次导致组织缺血和充血。这只脚又危险了。

罗令和他的团队为8号实施了第二次手术。术后,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他和3位年轻医生监测血循环指标20次。其间,“静脉危象”再次发生,他们就在病床旁紧急处理。

“缺血再灌注、动静脉危机和受损组织的反复水肿将在未来48小时内多次影响血液供应。”罗玲在笔记中写道,这位医生习惯用画和写的方式做临床记录。

针对8号的记录很长,“受损”“水肿”“危象”是每隔几行就会出现的词。



罗令图文笔记中的一页。 受访者供图

“3天内出现了4次严重的水肿休克,患者不得不经历感染和组织坏死。”罗玲认为,8号正处于“保肢”的关键时期,但危险期已经过去一大半。湘雅三医院已经为这名伤者调拨了内科、外科、营养科、心理科的医疗队。“总体情况在好转”。

病情危重的8号只是医生需要面对的幸存者之一。

4月29日,第一次发生坍塌事故时,罗玲已被指示留院观察。现场获救的幸存者将被送往急诊科接受一系列检查和治疗。

罗令记得,有个小姑娘,18岁,学护理专业,自救能力强,送来时“只有软组织挫伤”。有一位女性,骨盆骨折,要等经期结束才能手术,但她状态很好,每天都在病房里读喜欢的书。8号之前来的6号,小腿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腿骨戳穿了皮肉,但复位情况良好,等待骨折愈合。8号之后来的9号,被压了88个小时,现在每天“活蹦乱跳”。10号,被压133个小时,也要保肢,还在观察期。

截至5月6日凌晨3时03分,湖南长沙自建房倒塌事故现场救援工作已经结束。被困和失踪人员已全部找到,10人获救,53人遇难,其中多为长沙医学院在校大学生。

“我带的研究生有一部分是长沙医学院的。”魏建伟惋惜地感叹,这份名单让医务工作者特别心疼,因为“他们是我们的未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9324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12
下一篇 2022-09-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