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面清零解封,沪漂每日万人逃离:是谁寒了他们的心?

上海社会面清零解封,沪漂每日万人逃离:是谁寒了他们的心?,第1张

上海社会面清零解封,沪漂每日万人逃离:是谁寒了他们的心?

5月底,上海终于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上海高铁、航班逐步恢复,有序复工复产开始!


媒体报道截图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逃离这座城市。仅在16日 ,就有7000人抢到了从虹桥出发的动车/高铁车票,根据大数据显示,他们的主要目的地是广汉[/S2]。

也许这就是人生下一站的选择。他们把青春美好的背影留给了这座城市,但离开的时候,他们大多穿着防护服,表情绝对坚毅。


网络图

留下来的人还在坚守自己的生活,离开的人还来不及难过,又要去人生的下一站。

这是上海解封后的众生相。

01

60岁老人带着妻子的骨灰离开

离开上海,最惨烈的一枪,大概是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开的。

这位名叫的老人拖着长长的行李箱,从老闵行走到虹桥火车站,走了7个小时,20公里


60岁的黄

他带着妻子的病独自丈量了这座城市,带着妻子的骨灰回到了家乡。

他来上海的原因很简单。他妻子病了,得了淋巴瘤。从2020年开始,他和儿子轮流带着妻子从常州到上海看病。

今年4月,我妻子的病情突然恶化,而这正是上海疫情爆发的关键时刻;黄选择立即动身前往上海,因为他的儿子已经回到常州打理家族的生意。他不能离开他的妻子……


60岁的黄

就这样,黄和妻子在上海度过了疫情下他生命中的最后20天。拿到亡妻的骨灰和死亡证明后,他拖着行李箱开始了那段7小时的徒步旅行-然后被车票拦在了车站门口。

当时每天只能1100名乘客离开虹桥站,这对于2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一年前,虹桥站一天的客流量高达37.2万人。

因此,在车站等了两天之后,黄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然而,这条路对他来说意味着新的痛苦:他的妻子即将下葬,而他却不能参加这个重要的仪式:

因为,他要隔离了。

02

回家吧,哪怕花一万块钱

离开上海,没有人知道这个选择是对是错。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

等待对于每一个归心似箭的人来说,不亚于一场西西弗斯式的折磨——永远买不到的车票,永远推不到山顶的石头,在人们心中可能一样沉重。

于是,终于有人在这种等待中爆发了。这个来自黑龙江老家的男人,花了一万块买了一辆二手车,准备一个人开车回家。


花一万块买辆二手车开回家

对他来说,这是一次2000多公里的严峻挑战:由于车已接近报废,车况不明,他不知道自己能否坚持2000多公里的极限拉力。

如果汽车抛锚了怎么办?或者,爆胎了?平的...

然而,他不安的心情终究敌不过他的思乡之情。他顺利地经过了滨州、唐山、吉林、哈尔滨。两天后,他回到了心中向往的大庆。

他的心情很愉快,因为他觉得在家乡孤立无援有了希望。

[S2/]03

也没有体面的离开

在数万人离开上海,数万人抢票的背景下,最近还有一个热搜格外引人注目:

“上海警方通知黄牛加价倒卖上海始发火车票,已抓获6名犯罪嫌疑人”。


警察公告

据媒体报道,一男子加价500元抢到车票离开虹桥火车站。

在警方抓获的6名黄牛中,傅某某加价2200倒卖两张火车票,加价3500倒卖7张火车票。


报告截图

虽然我们都知道黄牛是火车的传统技能,但还是有人在疫情中扮演着令人厌恶的角色。

或许,对于某些人来说,黄牛是他们的“大救星”。他们只要多花几百块钱,就一定能回家,这比无望的抢票要保险一点。

而这种教唆行为,让更多的人无法回家。他们只能一次次刷新“抢票小程序”,然后迎来新一轮的无奈。

然而,当我们问他们为什么这么想离开上海时,很多人的答案却出奇地一致:

为了生存。

离开上海的男人

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个年轻女孩,花了900块钱找了一辆黑车送她去车站。她不得不离开上海去工作。

“我舍不得离开上海,但又不得不离开。”这是女孩的原话,也是很多离开上海的人的内心独白。


离开上海的人

这座城市承载了他们太多的希望和青春,而现在,他们又要在别的地方开始下一段旅程。

然而,他们的下一站是哪里?没人知道。

04

异乡奇遇继续……

说实话,现在离开上海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抢票、退租、去哪儿、物流……这里的每一个字对他们来说都要花费几千块钱,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离开了。

王先生在微博里看到一个话题,叫#上海同学会互助#,大家互相交流几句关于家乡的话,在哪里可以自费隔离,在哪里干脆不回去...


微博截图

带着梦想来,不要满身狼藉。

不过,目前上海已经开始逐步解封,“烟花”正逐渐回归。人在未来应该怎么做?或许“逃避”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依然是那片充满生机和梦想的土地。

至少,王先生希望这样的大规模迁移不会再次上演。

我们希望能在自己的城市找到一个稳固的归属。

阅读延伸

老婆因为癌症去上海看病了。她在流行病期间去世了。丈夫的下落让无数人落泪。

两个月前,60岁的黄带着妻子尹来到上海。

尹意外得了淋巴瘤,他们去了很多地方求医问药。上海是他们的最后一站:因为尹终究没有战胜病魔,最近才刚刚离开他。

他们刚到上海的时候,疫情没有这么紧张。尹住进医院进行化疗,他一直陪着她。

治疗期间,上海的疫情突然激增,黄得知了的情况,因为他觉得在医院里安全一点。

“医院永远比其他地方安全。”

的确,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没有比医院更让人放心的地方了。

但是环境安全是一回事,妻子的健康又是另一回事。医院不能保证所有疾病都能100%治愈,更别说癌症了。

他妻子的健康每况愈下。即使他一直乐观,还是难以阻止死亡的到来。

5月4日,尹的病情突然恶化,整个人陷入了昏迷。医生抢救了她两天,最终还是没能保住性命。

他的妻子死于癌症

五月六日,医院宣布尹死亡。

尽管黄早有心理准备,但还是难以接受这个消息。

“你怎么能说没了就没了呢?”

陪伴了他几十年的人突然离开,让他不知所措。

第二天,殡仪馆的车停在医院门口,把所有东西都带走了。前一天躺在床上的妻子再次回到他身边时,已经躺在冰冷的骨灰盒里了。

他故意留下一个行李箱,因为他已经下定决心要把妻子的骨灰带回家。

“我必须把她的骨灰带回家。”

她丈夫把她的骨灰带回了家

当时上海尚未宣布社情已清,疫情依然严峻,出行不便。

他们家在常州,但是上海虹桥火车站到常州每天只有一趟车。

他不知道怎么买票,也不会在网上买票。最后,他别无选择,只能向家人求助。

对于这对夫妇来说,上海是一个陌生的城市。妻子去世后,他一刻也不想停留,只想妻子早日回国。

在车票到达之前,他已经去车站了。

“不能让她一直飘在外面。”

从医院出来的时候,空空正在街上晃荡。

到医院站有20多英里。因为疫情,他只能走着去。有人告诉他,走路要5个多小时。

他不认识路,也不会用导航。他只能边走边看。如果他看到有志愿者或其他人经过,他会上去问一下。

五个小时的路程,他从下午1点走到晚上。

他总是在路上,遇到桥才会减速,因为家乡有句话:亡灵不能自己过桥,必须喊他们的名字,带他们过桥。

“她不认识路。她不喊,就跑,输了。”

所以每次他在水上过桥时,他都会吟诵:

“尹你跟我走,我带你回去。”



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些落泪。

去年两个至亲离我而去,相隔不到三个月。

我的家乡也有类似的说法。我还清楚地记得,从殡仪馆出来的时候,我抱着盖着布的骨灰盒,一路高喊:

“爷爷,我们回来了。”

这种东西真的很虚无缥缈。我一般不相信,但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我自己也忍不住去做。

因此,黄的所作所为让我特别感动。

晚上七八点钟,黄终于赶到了车站,但当时没有回常州的班车。

他找了一个靠近车站的角落,靠在行李箱上,仿佛在依偎着妻子,然后静静地等待家里的消息。

也许是老天的慈悲,第二天家里传来了好消息。

他拿到票时松了一口气。

“我终于可以带她回家了。”

他成功地踏上了回家的路。几个小时后,他通过车站把行李箱交给了儿子。

在儿子接过行李箱的那一刻,他高呼:

“尹向涛,我儿子来接你了。”

等老家把墓地准备好了,亲戚们都会来吊唁,陪着妻子走完最后一程的何也该去隔离了。

他看不到自己的妻子被自己亲手埋葬,但是他的心很稳。

因为他知道妻子回家了,会理解他的难处。

而平淡真挚的感情总是更容易让人落泪。

上一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是去年,零下24℃的大街上,一位老太太突发急症去世。她丈夫赶到现场后,解开他的棉袄,紧紧抱在怀里,抱了几个小时。

路人看不过去想扶他起来,却被婉拒了:

“我不冷。我想最后抱她一会儿,以后就没机会了。”


网络图

这是无数人向往的婚姻,也是无数人羡慕的感情。

不轰轰烈烈,就像一池清水,只有细水长流。如果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爱我的人或者我爱的人,那就是一种幸运。

但是,似乎这样的感觉经常发生在老一辈身上,所以我们越来越羡慕他们。

从前车马慢,我这辈子只能爱一个人。

我也想要这种爱情。没有海誓山盟,只有默默等待,互相理解依靠,结婚生子...

等老了,两个人一个房间三顿四季,看着彼此的白发,相视而笑。

我相信这样的爱会到来并被发现。

不是你就是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9282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12
下一篇 2022-09-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