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界老大

相机界老大,第1张

中国相机大佬坠落

江西省上饶市,素有“中国眼镜城”之称,全球50%的光学镜片都要在上饶眼镜工业园加工后才能进入市场。

工业园区内有一座标志性建筑——凤凰光学总部大楼。重要的地理位置显示了这家公司以前的地位。如果说上饶是中国眼镜重镇,那么凤凰就是上饶眼镜产业的起源地。

1997年上市的中国第一家光学公司凤凰光学,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最近,它又遭遇了一次失败——最近五年来的第二次重组失败。这次重组原本被视为凤凰光学的“换血”自救。

连续五个涨停后,6月6日,凤凰光学股价小幅上涨。截至当天收盘,市值为52.4亿元,较半年前的最高点已蒸发121亿元。

01.“换血”失败。

凤凰想通过资产重组获得“新生”,但这次又失败了。

2021年9月30日,凤凰光学发布资产重组预案,拟“战略性退出光学设备行业”,并将未来业务定位于半导体外延材料。

从重组方案中可以看出,凤凰光学原本是将此次重组视为“换血求生”。

具体而言,交易方案分为出售重大资产、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募集配套资金三部分。

作为第一步,凤凰光学计划以现金方式向中电海康或其指定子公司出售其光学设备资产。出售的资产包括凤凰科技、凤凰光学、谢毅电子和凤凰新能源的股权。拟出售资产的预估值为6亿-8亿元。

然后,凤凰光学向郭盛电子和普星电子的原股东发行股份,分别收购两个标的100%的股权。拟购买资产的预估值在43亿元至53亿元之间。

最后,凤凰光学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弥补收购所需资金缺口,募集配套资金总额不超过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交易价格。

中电海康是凤凰光学的直接控股股东,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直接持有凤凰光学47.16%的股权。同时,中电海康是中国电科的全资子公司。

然而在这三个步骤中,第一步最后并没有走完。

4月26日,凤凰光学发布重组终止前最后一份进展公告,称基本完成本次重组交易的审计、评估、法律等现场调整工作;随后在5月28日发布了拟终止的公告。

对于终止原因,凤凰光学在公告中称:“与交易相关的审批和备案工作未能取得上级部门的同意。”

资本市场一度对这一重组方案表现出热情。预案公布后,凤凰光学连续收获11个涨停。然而,以前是多么热闹,现在是多么凄凉。从宣布拟终止的前一天起,凤凰光学已经连续五个交易日跌停。

这是凤凰光学近五年来第二次资产重组失败。

2017年5月,凤凰光学发布公告称,拟将海康科技载入上市公司,向海康科技全体股东发行股份并购买后者100%股权。

海康科技也是中国电科的间接控股公司,主营智能控制器、物联网产品和智能装备业务。重组预案称,重组完成后,凤凰光学将具备光学加工相关的电子RD和制造能力,有助于公司战略转型为生产“镜片、影像模组等高附加值的光学核心零部件”。

然而,4个月后,上述重组终止。

02.荣耀属于过去。

凤凰光学曾是国内眼镜行业的“明星”。

说到单反相机,大多数人会想到尼康、佳能等国外巨头。鲜为人知的是,曾经有一个国产品牌冲出国门,每年生产的相机有三分之一出口到30多个国家。

这台曾经制作的相机的光线来自凤凰光学。

凤凰光学的前身是江西光学仪器总厂,成立于1964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凤凰”牌相机风靡大街小巷,需要凭票购买,一票难求。

在凤凰光学工作了8年的桂旭江,曾任凤凰光学营销公司党委书记、宣传部长、副总经理,他对市场说:“上世纪90年代,有10年左右的时间,虞舜是凤凰光学的‘小弟’,凤凰光学自己不能生产的一些玻璃镜片,就交给虞舜生产。”

曾经的“弟弟”虞舜光学现在是领先的光学制造商。事实上,江西上饶光学工业园区的数百家光学厂商几乎都与凤凰光学有业务往来。

当时凤凰光学代表了国内光学行业的最高技术水平,其他光学厂商都曾聘请凤凰光学的工人来推动新技术的发展。

桂旭江向澎湃新闻回忆,当时凤凰相机完整镜头的价格在1200元左右,比佳能、尼康上万的价格便宜很多。

(1987年[EOS 650]佳能首款35mm自动对焦单反相机)

1997年,江西光学仪器总厂发起成立凤凰光学,同年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光学公司”。从此,凤凰光学逐渐走上“大光学”之路,业务从相机拓展到元器件代工服务。

桂旭江说,凤凰光学上市时,时任董事长的王提出了“融入大道,占领两厢”的发展路线。

所谓“大道”是指“大光学”战略,即公司业务辐射到光学代工的多个产业链环节,而“两厢”是指中低档相机、镜头的制造业务。

当时凤凰光学管理层意识到国内企业缺乏丰富的技术积累,并没有单纯在相机市场占据优势。所以我们选择在光学产业链上深度突破,专注于相机之外更丰富的应用市场。

“相机坏了也没关系。如果相机倒了,那只是一个十亿的产业。眼前的光代产业是一个万亿美元的产业。”桂旭江说。

从2000年开始,数码相机的广泛应用,消费产品的价格可以降到千元以内,对凤凰光学所在的低档胶片单反相机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然而,凤凰光学凭借其光学代工业务获得了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凤凰光学进行了管理层调整,王于2000年夏天辞职。新上任的领导层延续了他的“大光学”战略,一度带领凤凰光学进入全球光学代工第一队列。

一个标志性的时间是2004年,凤凰光学承接了国外品牌光学玻璃的加工业务,实现销售收入6.04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

同年,同样从事低档次国产单反相机生产的上海海鸥,无奈停产,成为回忆。

2009年,凤凰光学跻身全球光学球面五大支撑产业。今年凤凰光学营收9.34亿元,归母净利润达4678.54万元。次年,其归母净利润达5486.16万元。

回过头来看,这是凤凰光学最后的辉煌。

03.失落的十年

尝到“大光学”甜头的凤凰光学,在光学加工的道路上狂奔,2011年营收持续激增至14.83亿元。但是,公司的利润越来越薄。

2011年,凤凰光学归母利润同比下降91.6%。2013年,它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综合来看,10年来,凤凰光学业绩不佳,濒临亏损。

2022年一季度,凤凰光学营收3.9亿元,归母净利润-1300万元,再次陷入亏损。

凤凰光学作为曾经的龙头,业绩和市值已经被之前的“小弟们”赶超。

这也解释了凤凰光学的频繁重组——凤凰光学曾经引以为傲的光学镜片加工业务一直难以实现突破性增长。

2013年和2019年,凤凰光学还收购了与主营光学业务无关的锂电池芯和智能控制器两项相关资产,努力拓展业务范围。

以前领导没办法,只能“换血”,跨界。桂旭江是这样分析的:“凤凰光学曾经有过最好的时代,最好的机会。但遗憾的是,‘融入大道’之路被收窄了。”

根据终端应用领域对光学市场进行分类。手机、车辆、VR/AR等新兴领域对光学技术要求较高,而投影仪、科教用显微镜等传统应用领域对技术要求较低。

但凤凰光学生产的产品大多仍局限于传统光学应用场景,手机、车载镜头、相机模组等高端产品积累不足。

以手机摄像头模块为例。根据东吴证券的研究,2022年1-2月,国内光学企业虞舜光学和深圳欧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全球手机摄像头模组市场排名第二和第三,市场份额分别为13%和11%。相比之下,凤凰光学市场份额较小,被归为“其他”。

“低端光学镜片加工技术不高,所以有企业加大投入,有工厂分一杯羹,凤凰的利润越来越薄。”桂旭江分析了城市边界。

所谓“早起晚赶”,大概就是这样。

在凤凰光学终止重组的说明会上,公司管理层表示:“目前上市公司业务方向为围绕物联网应用的光电产品及解决方案,公司发展规划和决心明确。”

“折腾”了十几年,凤凰光学又回到了老路。

“相比同期成立的相机公司,如上海海鸥、北京长城,凤凰历经风雨而生存,让人不忍苛责;但是,这样的龙头企业一旦发展到需要‘换血’的地步,真的很让人心疼。”桂旭江感叹道。

(上图来自视觉中国,除来源另行标注)

(作者董,编辑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5498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9
下一篇 2022-09-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