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警报:五年前尼日利亚猴痘疫情发出的信号

被忽视的警报:五年前尼日利亚猴痘疫情发出的信号,第1张

被忽视的警报:五年前尼日利亚猴痘疫情发出的信号

2017年9月22日,尼日利亚疾病控制中心获悉,一名11岁男童疑似感染猴痘。这是39年来人类猴痘的复发。

当时男孩已经发烧11天,皮肤、口腔、鼻粘膜出现水疱、脓疱,并伴有全身淋巴结肿大。随着尼日利亚疾病控制中心开始对猴痘疫情进行全国监测,各地报告了更多的病例。截至2018年9月,全国17个省份共报告122例确诊病例,其中死亡7例,病死率6%。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天花的“近亲”,猴痘也会有类似的症状,但更温和。猴痘病毒于1958年首次在实验动物中发现。1970年,在刚果发现了首例人类猴痘病例。20世纪80年代初,在宣布根除天花后,猴痘成为最重要的痘病毒。然而,猴痘多年来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主要是因为其传染性弱,死亡率低。

在发现第一例人类猴痘病例八年后,在非洲中部和西部只有少数零星的人类猴痘病例爆发。从1978年开始,猴痘几乎消失了39年。直到2017年,又开始出现。

自2017年以来的五年中,非洲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猴痘疫情。2022年5月,世卫组织首次证实猴痘在非洲以外的世界范围内引起大规模流行。

2017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年的猴痘疫情对未来有何影响?它如何帮助应对今天的猴痘疫情?

错过的警报

在2022年这次猴痘爆发之前,猴痘主要出现在非洲。

非洲猴痘病毒有两个不同的分支:刚果盆地毒株和西非毒株。起初,只有刚果盆地菌株记录了人与人之间的病例,刚果菌株也导致了更严重的疾病和更高的死亡率。1978年以前,尼日利亚只报道了几起西非菌株的轻微病例。

在沉寂了近40年后,尼日利亚在2017年突然遭遇了由西非毒株引起的不寻常的人类猴痘疫情。

尼日利亚科学家在2019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一份报告中回顾了2017-2018年的猴痘疫情。当时,17个省记录了122例确诊或疑似病例,其中7例死亡(病死率为6%)。感染者的平均年龄为29岁,其中84人(69%)为男性。所有患者均出现化脓性疱疹,发热、瘙痒、头痛和淋巴结肿大也很常见。皮疹影响身体的所有部位,其中面部受影响最大。

7例死亡病例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27岁。根据主治医生的报告,死亡病例中有4人呈艾滋病毒阳性。这4人中,3人在感染猴痘病毒前3个多月就停止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1人从未接受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四名艾滋病毒携带者都迅速恶化并死亡。另2例死于皮损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的败血症。另一个病例是一名1个月大的婴儿,其母亲两周前死于类似疾病(疑似猴痘)。

病例和接触者的疫情显示,该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为人畜共患病传播和人传人(继发)。基因测序分析表明,在监狱等一些封闭设施中存在人际传播。

更重要的是,上述研究发现了猴痘新的人际传播模式的迹象——许多患者是年轻男性,有生殖器官症状,有过性接触。此前,一般认为猴痘通常通过飞沫、接触身体溃疡和疥疮、接触野生动物传播,但性传播并未引起重视。

上述研究作者指出,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探索猴痘病毒的自然动物宿主和病毒传播的危险因素。

从2017年到2022年,尼日利亚已发现500多例猴痘确诊病例。然而,这一警告从未受到重视。人们对猴痘关注很少,大多数人认为这种疾病“只在非洲传播”。

直到今年五月,英国才报道了第一例猴痘。从此,突然之间,猴痘病毒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尤其是在欧美发达国家,人们开始高度关注。

“2017年尼日利亚的疫情爆发绝对是一个警告信号。”人类猴痘流行病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流行病学家安妮·里穆恩(Anne Rimoin)在接受《大西洋》杂志采访时说。“可能有很多重要的信息被遗漏了,现在终于检测到了这些信息的一部分。”

五年内的“跳跃”

在2017年之前的近40年里,世界上几乎没有报告过猴痘病例。2017年之后的5年里,非洲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猴痘疫情。自2022年5月以来,猴痘首次在非洲以外的世界范围内引起大规模流行。

可见,2017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今年尼日利亚爆发后,猴痘病例并未消失,遍布非洲,还有小规模的“外溢”事件,从非洲蔓延到其他大陆。

在疫情爆发前,2018年至2021年期间,英国有7例散发的猴痘病例。其中4例为境外输入,2例为确诊病例的家庭接触者,1例为参与护理的医务人员。根据今年5月发表在《柳叶刀》上的对上述7例猴痘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7例均治愈,但住院时间从10天到39天不等。

没有一个感染者接种过天花疫苗。然而,尚不清楚感染是否是由于对痘病毒缺乏免疫力。一个病人在性交六周后复发,腹股沟的淋巴腺肿大。上述研究的作者推测猴痘病毒可能存在于生殖器官中。

2018年和2022年在英国爆发的世界范围的猴痘在基因测序方面与2017年在尼日利亚爆发的猴痘最接近。一些科学家试图通过对猴痘病毒的基因组测序,在病毒的进化树上定位并分析变异来追踪猴痘病毒的传播路径。

5月30日,英国爱丁堡大学进化生物学家安德鲁·兰博特(Andrew Lambotte)对比了2017 -2022年猴痘病毒与2017年之前的变异,得出结论:这一轮病毒的基因变异更有可能发生在人类身上,而不是动物宿主身上。此外,研究人员还推测,猴痘病毒至少从2017年开始在人群中传播。

上述研究的初步遗传分析表明,西非猴痘谱系的进化在2017年至2022年之间的某个时候突然加速。通常情况下,痘病毒的突变速度较慢,每年都会发生一到两次突变,但到了2022年,出现了惊人的47次突变,其中42次为特定类型。兰博特认为,这种情况不太可能通过随机复制错误发生。相反,它类似于一种免疫系统机制的特征——这种机制在人类和动物中都存在——并引入突变,试图使病毒失效。

在接受该报(www.thepaper.cn)采访时,兰博特解释说,“你可以把这些突变想象成对抗宿主免疫系统的‘伤疤’或‘脚印’。”

有可能推测猴痘在2017年后找到了新的宿主:要么可以直接感染并在人群中传播,要么可以通过一种动物传播给人类。

对未来的担忧

目前,一些基本问题仍然没有答案,例如猴痘的自然动物宿主是什么。虽然它在啮齿动物中更常见,但它也可以感染许多物种,包括灵长类动物和兔子。

此外,尽管此前的研究表明猴痘不具有传染性,但此次疫情传播方式的不确定性仍令人担忧。猴痘流行性传播的可能性尚未完全证实。

对2017年尼日利亚疫情的研究已经指出了性传播的作用。最近,欧洲权威医学杂志《欧洲监测》也显示,5月份意大利、葡萄牙、英国和澳大利亚确诊的猴痘病例中,大部分是以前与男性发生性行为的年轻男性,其中一些人的艾滋病病毒检测呈阳性。此外,研究人员还首次在意大利三名猴痘患者的精液中检测到猴痘病毒。但仍不能作为准确的证据,证明病毒可以通过性途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传播。

然而,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说,尽管目前大多数病例是与男性发生性行为的男性,但任何人,无论其性取向如何,如果与患者、患者的衣服或床单密切接触,都可能感染猴痘。

一个主要的担忧是猴痘可能不会停留在目前同性恋主导的群体中,病例数量可能被低估。

世界卫生组织新发疾病和人畜共患病部门负责人玛丽亚·范·克霍夫(Maria Van Kerkhove)在最近接受美国健康新闻网站STAT采访时表示,“我们担心,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知道感染的程度。可能会有更多的案例被遗漏。”

科克霍夫说,“目前看来,大多数病例都发生在男同性恋者中间。我们还没有看到扩大到高危人群,如孕妇,弱势群体和儿童。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严重的病例。如果病毒传播到易感人群,那么我们可能会看到疾病严重程度的变化,这正是我们所担心的。”

无论如何,2017年尼日利亚疫情的不同寻常的模式和规模应该是一个信号——猴痘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但是世界忽视了它。5年后,欧美多国出现新一波具有新特点的人猴痘疫情。根据CDC的最新统计,截至当地时间6月7日,全球报告的猴痘病例超过1000例,一场全球性的疾病爆发仍在进行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5176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9
下一篇 2022-09-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