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科普

亚洲象科普,第1张

中国“象爸爸”用温情守护亚洲象

新华社昆明6月20日专电(记者赵、)一大早,位于云南西双版纳亚洲象救助繁育中心的,早饭后就带着7岁的“洋妞”到野外进行日常的野化训练。在高大的“女儿”面前,这个“父亲般的”略显瘦弱,眼里充满了温暖的爱。

“从2015年开始,我看着它一点一点长大,就像我的一个孩子一样。”陈继铭说,“洋妞”很粘他,开心的时候会和他踢踢球,玩各种小游戏。

2020年8月12日,救援大象“羊牛”和“大象爸爸”陈继铭在一起。新华社记者陈新波摄

西双版纳亚洲象救助繁育中心是中国唯一一个专注于亚洲象收容、救助和繁育研究的科研基地。在这里,有一群像陈继铭一样专门从事亚洲象抢救和护理的工作者,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亚洲象的研究、检测和抢救提供技术和力量支持。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象爸爸”。

40岁的熊朝勇有着17年的护理经验,堪称资深“象父”。他照顾过许多大象,其中一只名叫冉冉的大象与他有着最深厚的感情。

2005年7月,野象谷的工作人员在附近的河道中发现了受伤的小象“冉冉”,并将其送往救助中心。后来,有着丰富护理经验的熊朝勇担任了这只小象的象父。

因为反抗,冉冉曾经把附近的一名兽医撞到墙上。“我一开始很害怕,但它需要我的帮助,我只好硬着头皮去了。”熊勇说,为了接纳自己,他想了很多办法。

为“冉冉”补充营养,熊朝勇开始示范吃苹果,逐渐拉近两者的距离,为后续的药物治疗和护理打下基础。遇到雷电,冉冉经常嚎啕大哭,熊朝勇干脆把自己的床挪到大象身边,整夜守护

“如果大象害怕,我会摸摸它的额头或者哼哼。”熊勇说,这个公司持续了10多年。2019年9月,“冉冉”生下小象,熊朝勇也晋升为“象爷爷”。

胆小的孤儿象萧蔷,被同伴打伤的成年公象刘琨,因脐带感染而被象群抛弃的羊女...每一只被救助的大象背后都有一个暖心的故事,它们的健康成长有赖于它们的象爸爸们日复一日的悉心陪伴。

多年来,“象爸爸”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亚洲象养殖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至2021年底,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繁育中心已成功繁育9头小象,填补了我国亚洲象繁育技术领域的空白,实现了亚洲象保护管理领域标准化“零”的突破。

2021年5月29日,工作人员组装无人机探测大象的行踪。2021年,云南一群野生亚洲象“北迁南归”。当地出动力量提前全力监控、预警、引导,防范大象带来的公共安全隐患。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在云南,除了这群全职“像爸爸”之外,另一群兼职“像爸爸”的故事同样温暖。

2021年,云南一群野生亚洲象“北迁南归”之旅引发了观象热潮。在野象“说走就走”旅程的背后,云南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的官兵们担负起了无人机监控的重任,他们临时兼职当起了“象爸爸”,成功保障了人象的安全。

杨翔宇是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队队长。由于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兼职的“大象爸爸”在几个月的监控任务后瘦了10斤。

杨翔宇在开始象群搜索监控工作时,内心充满了焦虑。因为他和队友们之前都是专门从事森林草原防火和应急救援的,所以对他们来说,这是一项陌生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野生大象看起来很可爱,但大型野生动物也有凶猛的一面。这意味着在大象迁徙过程中,需要提前预警,做好人群疏散工作,最大程度避免大象的遭遇。

“我们是总部的眼睛。”杨翔宇说,如果象群靠近村庄,监控队员要及时向指挥部汇报情况,实时传输象群的活动画面,提醒人们避开象群的活动区域。同时,相关部门也将紧急疏散转移群众。

这几个月来,杨翔宇磨坏了多双鞋,刮坏了多条裤子。因为高负荷运行,监测队经常会遇到无人机风扇停转、叶片断裂等问题。在雨雾天气,无人机无法起飞时,队员们会带上手电筒和红外夜视仪,徒步寻找野象。兼职的“大象爸爸”已经和大象亲密接触过25次,最近的一次距离不到5米。

杨翔宇和同事们日夜守护大象116天,克服重重困难,转战玉溪、昆明、红河、普洱10个县区,监测大象活动1266公里,在空跟踪2390小时,绘制重要地图377幅,为保护大象“北移南返”的全过程架起了一座空

日前,在云南省举办的2022年首届“云岭榜样”大会上,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繁育中心、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荣获“云岭榜样”称号。

“虽然我以后的主要职责是做好森林防火工作,但我会继续讲好爱护大象的故事。”杨翔宇说。(庄北宁、赵参与采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52497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7
下一篇 2022-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