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从不生病的人易生大病

为什么从不生病的人易生大病,第1张

不生大病的人,一般都有这几个共性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少生病是大多数人的愿望,而一些生活中很少生病的人,往往也有这些共性。

不生气

其实很多疾病都和生气有关。不生气就不会生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王祥瑞说,生气时,心脏血流量比平时增加一倍,心脏收缩力加强,心跳加快,大量血液涌向心脏,会导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胸闷、心悸等症状。愤怒也是导致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郝万山在他的《不生气就不生病》一书中说,根据亚特兰大疾病控制中心的一项研究,90%的疾病都与精神压力有关。只要我们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可以避免生病、重病、少病、晚病。所以不生气就不会生病。做到这一点可能很难,但至少脑子里有这根弦,时刻提醒自己是好的。

小贴士:

很多事情,回想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让它去吧,让它去吧,忘记它。如果你能对不重要的事情视而不见,这比你关心一切,认真对待一切,要容易让自己快乐得多。学会心态好,尽量不生气,让自己处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中。

不过分悲伤

悲伤是一种常见的情绪,但如果你长期过于悲伤,你可能会生病,影响健康。

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副院长、中医科心内科主任医师陈丽云表示,人在过度悲伤时可能会患上心碎综合症,严重者甚至可能死于“心碎”。

心碎综合症也可以被称为“压力性心脏病”。一般是指心脏在受到巨大的精神刺激或强烈的情绪变化时无法承受,而引发疾病,表现为心肌梗塞、左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严重程度不一。通常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当患者的情绪受到强烈刺激产生极度悲伤或愤怒时,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会感到身体不同部位疼痛,如头痛、头晕、咽干舌燥、消化不良、肌肉无力、胸闷憋气等。严重者可出现心肌坏死、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室颤动甚至猝死。

小贴士:

心情不好的时候不要让自己一直情绪低落。如果心情不好,可以找朋友聊聊天,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事情,缓解一下低落的情绪。

不要熬夜

熬夜的伤害有多大?2017年10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研究生物钟运行机制方面的成就。而生物钟调节着人体的重要功能,如行为、激素水平、睡眠、体温和新陈代谢……这项诺贝尔奖研究的结果表明,当我们的生活方式总是与我们身体内部的“计时器”背道而驰时,患各种疾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熬夜导致猝死的新闻,这些都不是危言耸听。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00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欧阳学农表示,熬夜会导致内分泌激素水平紊乱,细胞代谢异常,患癌风险增加。

朝阳医院急诊科马帅指出,熬夜导致生物钟紊乱,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心跳加快,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源性猝死。

小贴士:

不要熬夜!不要熬夜!如果是被动熬夜,可以找一些方法提高睡眠质量,比如睡觉时保持环境黑暗,温度适宜。此外,如果时间允许,每天应午休15-30分钟。

不要乱吃东西

其实“病从口入”这句话不无道理。很多人经常“乱吃”,晚饭吃宵夜,不按时吃饭,吃高油高盐的饮食...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不合理的饮食是中国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最重要因素。《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中提到,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2017年有310万中国居民死亡可归因于不合理饮食。

2021年8月发表在《胃肠病学》上的一项研究,美国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的科学家调查了1991年至2011年间超过2.7万人的随访数据,分析了饮食和生活方式风险因素对消化道癌症的“贡献”。结果发现中国消化道癌症的五个主要危险因素:吸烟、红肉摄入过多、水果蔬菜摄入不足、肥胖和饮酒。可以说,五大因素中,有一半以上与吃有关。

小贴士:

日常饮食要合理,注意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肪。维生素主要来源于新鲜果蔬,而纤维素的主要来源是果蔬和粗粮。少吃猪、牛、羊等红肉。,而用适量的鸡肉、鱼肉等白肉代替。

不要透支自己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快,有些人工作好几天都不休息。然而,人体就像一个弹簧。过度劳累使自己的身体透支,会直接导致身体对疾病的免疫力迅速下降。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心身门诊主任彭国秋指出,从疲劳到生病只有五步:轻度疲劳→身体沉重→精疲力竭→身体不健康→严重疾病。

小贴士:

注意劳逸结合,工作之余适当休息。特别是感觉累的时候,马上休息。

坚持做练习

增加体育活动和保持健康对预防各种疾病是有效的。2021年9月发表在《运动医学与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运动不仅能改善整体健康状况,还能释放一种减缓癌细胞生长的“秘密武器”。运动后,肌肉细胞因子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在体内创造“抑癌环境”。

小贴士: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比如老年人不适合剧烈运动,可以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等。甚至没事的时候在小区里走走也比整天呆在家里强多了。

重视体检

有人认为常规体检意义不大,只有在需要检查特定疾病的时候,才去做。常规体检“没用”。事实并非如此。2021年,发表在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回顾了过去60年的32项高质量研究并指出,常规体检可以更好地发现和控制慢性病,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疫苗接种和癌症筛查,改善患者的自我健康感受。所以,即使是常规体检,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也是非常有效的。很多人只有在有问题的时候才去找医生,但这个时候可能已经晚了。

小贴士:

不同年龄段需要关注的疾病不同,所以需要的体检项目也不同。因此,建议不同年龄段根据筛查建议和属于哪些疾病高危人群来选择检查项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48561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05
下一篇 2022-09-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