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浦中科创新广场

江浦中科创新广场,第1张

科创潮涌浦江

新华社北京六月二十三日电。6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了一篇题为《科技大潮掀黄浦江》的报道。

6月20日,中威半导体(深圳)股份有限公司、合肥晶和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创新板发行申请状态更新为“生效登记”。同日,重庆志祥金泰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创新板首发申请获受理。

持续扩容的科创板,以其“硬科技”导向和“普惠”特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关注。黄浦江畔,科技创新大潮涌动。

高增长的“亮色”是科技的“精细”造就的

2019年7月22日,科技创新板正式开板。专注于“硬技术”的定位,赋予了这个全新市场一个重要使命,即助力中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截至今年6月20日,科创板已陆续迎来428家科创企业,首次募集资金总额超过6110亿元。同日,科创板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分别达到近5.18万亿元和逾2.07万亿元。

上市公司的科技“成色”造就了科技创新板的高成长“亮色”。

年报“成绩单”显示,2021年,科技创新板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344.54亿元,归母净利润948.41亿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732.2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86%、75.89%和73.79%。近九成公司营业收入增长,41家公司翻倍;近七成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长,有61家公司增幅超过100%,高达18倍。

截至4月底,科技创新板集成电路领域有55家公司,占a股同类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汇集了93家生物医药领域的上市公司,成为美国和中国香港以外的全球主要上市地;光伏、动力电池、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链初具规模。

在众多面向科技前沿的“硬技术”领域,SMIC、晶科能源、君实生物等龙头企业云集科技创新板。包括安吉科技化学机械抛光液产品、田玉娥先进半绝缘碳化硅衬底材料、时代电气全系列高可靠性IGBT产品、德科CNC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产品等,科技创新板企业凭借尖端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局面,实现国内自主供应,为相关产业链自主可控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板高度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帮助一批关键技术研究人员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和资金链的深度融合。”中国广播学院院长周荣华表示,科技创新板通过补齐资本市场“短板”,助力科技创新,正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兴力量。

规则和机制的不断创新

“探路”资本市场改革

6月10日,科技创新板发布相关指引,细化第五套上市标准。通过进一步完善上市机制,支持医疗器械行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RD和创新。

这一消息让智能的联合创始人马兴奋不已。作为一家成立六年的医疗人工智能企业,伊森智能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软件于2021年成功获批,实现了医疗AI软件的工具化。

“‘第五套标准’的范围拓宽了,为医疗人工智能软件企业登陆科技创新板开辟了新的‘通道’。”马东透露,伊森智能正积极筹划在科创板上市,期望从资本市场汲取新的发展动力。

“第五套标准”的变化是科技创新板不断创新规则机制的一个缩影。

率先试点注册制,创造性地制定了五套上市标准...科创板以“包容性”为制度设计核心,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不符合a股市场传统上市要求的科创企业打开资本市场大门。

截至4月底,38家未盈利企业、5家特殊股权结构企业、4家红筹企业、1家存托凭证发行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

得益于科创板“不以营收和利润论英雄”的上市制度安排,一些尚处于投资阶段的科创企业及时获得直接融资支持。2021年,38家上市未盈利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近66%,亏损总额较上年收窄近80%。14家公司扭亏为盈。

“科创板开通以来,支持了一批科技相关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也印证了注册制试点的成功。”前海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科创板交易、询价等制度创新为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积累了宝贵经验。”

5月13日,上交所宣布就科创板做市业务相关规则公开征求意见,探索在竞价交易基础上引入做市制度,以提高市场稳定性,降低投资者交易成本和大单影响。

作为“试验田”,科技创新板正在继续为资本市场改革“探路”。

吸引资本聚集科技创新

助力上海增强科技活力

科创板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定位和潜在的投资价值吸引了机构投资者的关注。自2019年首批科技主题基金亮相以来,“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板”成为内地公募基金市场的热门关键词。2020年9月,首批4只科创板50ETF上市,齐齐创下一天售罄的盛况。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科创板基金超百只,总规模近1430亿元。其中,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以226亿元的最新规模位列第一。

“作为承担国家核心高新技术重任的市场,科创板将长期享有高估值溢价水平。”博时基金董事总经理兼股权投资与研究整合总监曾鹏表示,随着中国科技产业的崛起,科技创新板未来的市场表现将进入“长期向好”的格局。

良好的成长性和更加顺畅的退出机制使得科技创新板受到私募股权投资(PE)和风险投资(VC)机构的青睐,从而引导金融资源进一步向“硬科技”领域聚集。

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22年一季度,98家中国企业在中国内地、香港和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其中68家获得VC/PE支持,融资规模接近1000亿元人民币。从上市市场来看,科创板以88.9%的VC/PE渗透率指数排名第一,其平均账面回报率为6.9倍,同样处于“龙头”位置。

坐落在黄浦江畔的科技创新板,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科技企业和社会资本。作为“主场”所在地,上海将其视为提升科技活力的重要“引擎”。

2021年9月,《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发布,明确提出强化科技创新板的牵引作用,培育重点行业企业分层次在科技创新板上市。加强科技创新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的联动,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早在2019年7月底,上海紧跟科技创新板开板启动“浦江之光”行动,力争用5年时间将上海建设成为服务全国科技企业的重要投融资中心、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金融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

三年来,上海在服务全国科创企业的同时,也为科技创新板“贡献”了优科德、安吉科技、上海硅业等优质本土科创企业。截至2021年底,科技创新板上市公司59家,总市值1.47万亿元。

截至2021年底,2019年5月成立的上海“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库”已累计入库企业1557家。目前,在这个为科技创新板而建的“蓄水池”里,众多上海科创企业踌躇满志,蓄势待发,期望站在黄浦江的科技“潮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39644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9
下一篇 2022-08-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