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四小龙

a股四小龙,第1张

刚刚,最年轻AI四小龙上市开盘大涨56%,市值160亿元

本文为网易新闻网易精选内容激励计划【智动】签约账号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东西(微信官方账号:zhidxcom)
作者|李水清
编辑|心缘

时隔700多天,最年轻的“AI四小龙”企业从云科技今天终于登上了科技创新板!(股票代码:688327)

今日开盘,从云科技股价上涨56%,至24元/股。截至10: 20,股价已回落至21.06-21.8元区间,最新市值接近160亿元。

▲从云科技的股价走势

云技术诞生于中科院的一个实验室。创始人周西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师从美国“计算机视觉之父”黄煦涛·托马斯·黄教授。2011年,周西回到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一个人工智能团队,并于2015年创立了从云科技公司。


▲从云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周西

主要从事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从云科技在应用上主要聚焦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等领域,2021年已进入“10亿元”营收阵营。

此次,云从科技募集资金总额约为17.28亿元,此前计划募集37.5亿元。成功上市有更多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和落地。


▲从云科技此次募资的主要目的

至此,“AI四小龙”中,从云、商汤两家公司完成IPO,旷视已进入等待注册结果的最后阶段,依图科技已终止进程。此外,格灵深瞳、创新智慧等一批计算机视觉播放器也已上市。

这是中国人工智能企业走向更成熟阶段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意味着AI企业要把经营业绩摆上台面,接受更严格的市场审查。

1.中科院AI国家队在700多天后完成IPO。

“我们真的想改变世界。”云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周西在今天上午的上市仪式上表示,“今天的AI不仅仅是黑科技,更是我们对未来的梦想,以及我们改变世界的决心。”

这是一个80后博士的创业故事。

周西1981年出生于四川内江,1999年至2006年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后赴美留学,师从“计算机视觉之父”黄煦涛·托马斯·黄教授。当时,黄教授在世界上只招收了三名学生。在过去的几年里,周西六次赢得人工智能世界大赛,在顶级国际会议和出版物上发表了60多篇文章,在IBM TJ沃森研究中心、微软雷蒙德总部研究院等机构担任客座研究员,然后获得了留在美国的好机会。

然而,2011年夏天,中科院重庆两江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袁家虎的到访,促使周西改变了原来的AI寻路轨迹。袁家湖真诚地邀请周西到中科院发展。周西随后回到中国,建立了中国科学院的第一个人工智能团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周西在2015年创立了从云公司。

▲周西(左一)、导师托马斯·黄(左二)与中科院重庆所所长袁家虎(右二)合影。

从中科院实验室走出来的AI创立的企业,最早就是因为这个出身而被称为“国家队”。

近年来,数据安全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日益严峻的问题。对此,周西此前曾回复:“因为我们是‘国家队’,中科院是我们的股东,我们和公安部、民航局、四大行都有联合实验室,但我们不公开数据,非常重视数据保护。同时,我们参与了很多国家标准的设计,这是‘国家队’的优势。”

在这次IPO中,我们看到从云科技公司没有外资股东,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头部AI公司的重要特征。

此前,从云已获得11轮融资,2017年获得广州市政府20亿政府资金;在2018年10月的B+轮10亿融资中,投资从云的资方包括中国国鑫、广州产业投资基金、广东约克金融集团、上海联盛资本、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等中国国家战略投资者。

招股书显示,在本次发行之前,从云有四家国有股东,分别是南沙金控、国鑫资本、上海联盛和粤海创投。


▲从云科技的国有股东

但是,国有股东的股份是有限的。从云科技的前五大股东分别是常州从云、杜佳科技、易云中牟、丁盛信和、刘益谦,持股比例分别为23.32%、7.82%、7.55%、4.02%、3.86%。周西是从云科技的实际控制人,占64.6%。

▲从云技术所有权结构

即使有国家队背景加持,作为AI领域备受期待的选手,从云科技的IPO之路也并不顺利。

戴着“人工智能四小龙”的头衔,从云是最早开始在科技创新板上市的计算机视觉公司之一,并于2020年8月开始上市辅导。然而,从云科技的IPO已经经历了700多天。2021年3月一度停摆,同年12月,从云科技被美国财政部列入“中国军工综合体企业”名单,可谓一波三折。

现在,靴子终于落地了。本次上市,从云以15.37元的发行价发行112,430,000股,总股本74,067.06万股。最年轻的AI四小龙公司一开盘就获得了超过50%的股价涨幅。

云科技在成立7年之际终于实现了IPO,走向了更加成熟的新发展阶段。

二是年营收超过10亿元,智慧治理业务占比80%,2年深耕36个重大项目。

上市不仅是荣耀,更是AI公司的一瓶“卸妆水”,其经营业绩被摆上台面接受市场审查。

人工智能技术在RD投资大,落地效果慢,人工智能独角兽的盈利能力受到市场担忧。对此,周西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表示:“基于目前的商业计划和手中的订单,公司预计将在2025年扭亏为盈。”这是AI四小龙中第一次有玩家预测到盈亏转折点。

从运营的角度来看,从云科技已经迅速成长为“10亿元”阵营的玩家。

如下图所示,从云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0.65亿元、4.84亿元、8.07亿元、7.55亿元和10.76亿元。


▲从云科技2017-2021年营收、净利润、研发支出、毛利率

同时,从云科技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的RD支出分别为0.59亿元、1.48亿元、4.54亿元、5.78亿元和5.34亿元;同期从云净利润为-5900万元、-1.48亿元、-4.54亿元、-5.78亿元、-5.34亿元,仍亏损,但幅度有所收窄。

寻找适合AI技术落地的领域,进行饱和攻击,是目前AI公司的重中之重,也是业界关注的话题。

那么,从云包括哪些地区呢?

从计算机视觉算法出发,从云科技在创业之初首先锚定在金融领域。

“第一项业务是帮助海通证券开发远程用户身份证认证系统。”周西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回忆道。目前,在该领域,云已经覆盖了包括六大国有银行在内的400多家金融机构。

由于金融行业场景复杂,安全性和可信度要求比很多其他行业更高,从云科技在金融领域的成功经验被迅速跨界应用到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等领域。

如下图所示,目前,智慧治理一直是从云的主要业务板块,收入分别达到4.69亿元、4.34亿元和8.65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从60.08%上升到80.78%。


▲2019-2021年科技各应用领域云收入分布

从2019年到2021年,云科技拿下了一批大项目。合同标的主要是智慧物联网平台、视频大数据系统、人像识别软件系统等智慧治理(智慧城市)板块。可以明显看出,政府相关项目占主导地位。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已签订合同金额3000万元以上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项目,500万元以上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项目,或其他重要项目如下:


▲从云科技重要销售订单

如从云正在与四川天府新区行政审批局合作的4.76亿元数字城市建设2020-2021行动计划项目,涵盖天府大脑、智能物联网平台、智能门户、数字城市等内容。预计施工将在今年之前完成。

招股书显示,从云科技2021年前五大客户分别为四川天府新区行政审批局、广州市南沙区卫健局、北京汇智凌云数据科技公司、衡阳市公安局、金凯莱公司。2021年,前五大客户占从云当期营业收入的69.58%,2020年为27.92%,这表明从云对大客户的依赖越来越强。一方面,国家队的身份使其更容易拿下政府项目;另一方面,云计算变得更加依赖大型政府客户。


▲从云科技前五大客户

可以看出,从云科技在销售项目上主要是“集成”,即在智慧治理领域充当集成商的下属供应商,类似于海康威视、大华等安防公司的模式。

实际上,除了上述IPO文件中披露的大型项目,从云还以整合的方式频繁出现在许多小微项目中。

据我们统计,2021年12月安阳公安局683万元的全客观视图分析实际应用平台项目,2021年10月上海铁路公安局77万元的人脸跨网比对平台项目,2021年9月准格尔旗公安局1706万元的计算机设备及软件项目...这些项目都采用了从云的相关设备,涵盖视频分析服务器、人脸识别算法模块、抓拍数据库服务器等众多产品。

一般来说,这些智能治理项目关注安全需求。

我们来看看生产模式。从云技术主要采用JDM(联合设计制造商)模式。

JDM模式是指公司提出产品需求和规划,基于外包厂商的基础硬件产品,公司主导产品的AI算法、应用开发等智能开发部分,以及部分产品的ID设计等核心环节。外包厂商根据公司的要求和订单进行生产。此外,OEM(原始设备制造商)模式和ODM(原始设计制造商)模式也是从云技术的重要生产模式。在OEM模式下,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相关设备,由外包厂商生产;ODM模式是外包厂商根据公司订单进行OEM。


▲从云技术的主要生产方式

招股书显示,从云科技2021年前五大供应商分别是中视讯通信建设有限公司、深圳国电科技通信有限公司、正负信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等主要采购内容为服务器、摄像设备、公有云和建设服务。


▲基于云技术的五大供应商

可见,与旷视等AI同行采取软硬自研的模式不同,从云科技更强调算法和软件的自研。


▲云奴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及行业智能解决方案

三。融资17.28亿,从云再投资人机协作系统,布局未来。

科创板是中国利润不足但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的窗口。

随着登陆科创板,从云科技的AI技术理念,以及背后的核心技术和创新,也将脱下神秘的外衣,被更多的人知晓和审视。

姚志强是从云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在2021年11月的一次采访中,他谈到了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阶段,认为该行业将经历三个阶段,就像三次浪潮:

第一波:以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为代表的单点技术突破,催生了AI在特定场景的初步应用;

第二波:AI经历了对单点技术的关注。客户逐渐发现其复杂需求难以得到快速响应,转而寻求全面的AI解决方案,实现全业务链的AI赋能,形成行业价值闭环;

第三波:随着AI与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用户体验的革命性提升将是主要驱动因素。AI将尝试在所有业务流程中嵌入人机智能交互,连接线上和线下数据,重新分配智能流量,大幅优化人类与智能的协作体验。

“现阶段,AI行业已经进入第一波的尾声,开始了第二波技术的时代。基于此,从云科技打造了AI生态的核心——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姚志强说。


▲云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及应用产品开发流程

到底什么是人机协同操作系统?

根据IPO文件,云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是计算算法平台和知识平台相结合的产品。

很多人都知道深度学习框架,比如Google TensorFlow,脸书PyTorch,百度飞桨等等,是帮助人们快速建立深度学习模型的工具。目前,云从未独立开发过深度学习框架,而是基于深度学习框架构建了人机协同操作系统。

基于云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于2020年11月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正式亮相。具体来说,它不仅是计算资源调度引擎、算法仓库和支撑数据平台,还是帮助客户完成复杂决策的知识中心。根据云奴IPO文件的描述,云奴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功能类型相当于华为的ModelArts+ModelArts Pro+mind spore,或者百度的AI知识中台,或者桀骜不驯的Brain++。

然而,从云技术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有三个特点:

(1)操作系统具有生态聚合效应:是硬件、软件、应用之间的核心枢纽。

(2)操作系统具有行业特性:可以针对不同的行业部署不同的行业平台,嵌入不同的行业知识和业务流程。

(3)操作系统具备跨界融合能力:单点技术无法实现专家知识的结构化,需要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算法-方案-产业闭环,需要实现三点:复制顶级专家的核心能力,实现从普通从业者到资深专家的能力迭代,将结构化的工作交给机器。


▲云从技术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主要架构

公司为客户提供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应用产品包括智能云平台、集成生物识别系统、云眼人脸识别服务软件、Facego人脸识别引擎、火眼人脸大数据平台、商用慧眼平台等17个核心组件和应用。

根据IPO文件,从云科技的主要业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现阶段,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仍占基于云的技术业务的90%。2019-2021年,人机协同操作系统营收分别达到1.83亿元、2.37亿元和1.36亿元,占比相对较小。


▲2019-2021年从云科技主营业务收入分布

虽然直接收入占比相对较小,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进入与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基于云端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将扮演更重要的战略角色,可谓是对未来的布局。

从IPO文件中可以看出,本次云集资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投资8.13亿元。同时,从云还将投资8.31亿元用于轻舟系统生态建设项目,这是一个基于从云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通用服务平台。功能应用和应用模式上的同类产品有旷视盘古AIoT view综合应用平台、华为云应用平台ROMA等。

总体来看,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canoe平台投资超过16亿元,超过14亿元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


▲ Cloud这次筹款的主要目的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实体产业成为大势所趋。

知名调查机构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达到2621.5亿元,增长率为28.8%。调查机构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全球GDP额外贡献13万亿美元。


▲2017-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及预测(CCID顾问)

在未来十年的人工智能赛道上,如果云继续占据关键卡位,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一定是其安身立命的关键位置。

在其背后,从云科技及其子公司拥有316项相关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33项,实用新型专利55项,外观设计专利128项。从云已经形成了“三个联合实验室和五个RD中心”的RD架构。截至2021年12月31日,从云拥有1120名科技从业人员,与一年前的1799人相比减少了38%。


▲从云科技的RD建筑

周西曾表示,从云非常尊重人才,公司内部的工作环境已经实现互通。城市员工工作的办公室完全是基于每个人的喜好。有人喜欢一线城市,认为那里生活质量高,有人喜欢二线城市,认为房价相对便宜。公司希望为每个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从云科技的员工构成

结语:AI四小龙相继冲刺IPO,行业迎来新阶段。

时隔700多天,AI国家队选手从云科技终于登陆科技创新板。上市成功意味着云在技术创新能力和业务基本面上得到了科技界的认可,但同时也意味着它要面临新的审查。

从云真的能像周西所说的那样在三年后扭亏为盈吗?基于云端的人机合作系统能否支撑其在未来十年的赛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来解答。我们期待这个最年轻的AI四小龙企业,走过七年,迎来更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30623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3
下一篇 2022-08-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