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烧9大误区

儿童发烧9大误区,第1张

小儿发烧九成妈妈不知道13个误区 #160;#160;#160;  由于宝宝的体温调节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所以身体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导致体温上升;另外,抵抗力差的宝宝容易感染疾病导致发烧症状的出现。可以说,发烧是小宝宝常见的症状,其实是宝宝自身机体的自我保护手段之一,爸爸妈妈们遇到宝宝发烧时不必过于担心,以免走入以下13个误区!#160;#160;#160;  

发烧是指生病的婴儿体温比成人高。正常新生儿的肛门温度在36.2度到37.8度之间,腋下温度在36度到37度之间。如果妈妈发现宝宝肛门温度超过37.8度,腋下温度超过37度,就可以判断宝宝发烧了。发热是由致病菌(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引起的。).当这些致病菌入侵身体时,身体的防御系统可以做出各种反应来保护身体抵抗致病菌,发烧就是其中之一。发烧并不是一个不好的现象,这说明身体在和致病菌“战斗”,所以消耗人的体力,这就使得发烧的宝宝容易犯困,身体虚弱。

发烧是件坏事。发烧不是病,而是身体对抗疾病的一种反应。其实发烧对宝宝来说也是“主动”的。说明发烧具有良好的免疫机制,是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多数发烧是由传染病引起的。体温高时,病原微生物容易死亡;发热时,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致病毒素的排出;发烧还可以刺激免疫系统,帮助吞噬细胞清除病原体。适当的发烧有助于增强宝宝的抗病能力。

发烧越高,病情越严重。有的妈妈认为宝宝高烧意味着病情严重,就匆匆忙忙把宝宝送到医院。事实上,发烧的程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但也不尽然。体温只有38.5℃的宝宝无精打采,可能比体温高达40℃还活蹦乱跳的宝宝更难受。病情的严重程度应该主要取决于宝宝的精神状态,而不仅仅是温度。因为宝宝的免疫系统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功能,所以重病时往往不发烧。

发烧会烧坏大脑。宝宝已经烧到40度了,妈妈很着急,怕宝宝再这样下去烧坏脑子!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人脑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通常在42℃以上被破坏。常见疾病引起的发热很少超过这个温度,所以40℃以下的发热不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直接损伤。所以不用担心发烧会导致“大脑退化,智力退化”。只有当孩子患上脑炎、脑膜炎等疾病并伴有发烧时,大脑本身被病毒或毒素破坏,才会损害脑细胞。会影响宝宝大脑的情况:有的宝宝发烧会出现热性惊厥,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频繁惊厥或抽搐,持续时间过长。

只要你一发烧,就会立刻退烧。一旦发现宝宝发烧,妈妈会想尽办法尽快退烧。其实物理退烧的方法,药,针,输液都做,并不明智。发烧本身不是病,而是给身体敲响警钟,提醒身体某个部位有病,是疾病的症状。如果你的宝宝刚刚开始发烧,使用退烧药来降低体温。这只是一个指标,并不能治病。不仅会降低宝宝自身的抗病能力,还会因为发烧而经常掩盖病情,造成错觉,不利于找到发烧的真正“元凶”。当然,过高的发烧会增加身体的内耗,尤其是小宝宝,容易造成水分蒸发脱水,婴儿容易出现高烧抽搐,让发烧造成伤害是不对的。

多种退热药物与退热作用快的药物一起使用,都有一定的时间发挥药效。但是,为了让高烧的宝宝尽快好起来,很多家长都急着给宝宝用不同种类的退烧药。半小时热度还没退,他们就分几次服用或者加大剂量,甚至加栓剂。由于各种药物的药效持续时间不同,混合使用可能会造成药效重叠。结果发烧太猛,宝宝出汗太多虚脱,或者体温急剧下降到36℃以下,产生新的低体温问题。

多穿衣服,捂汗,退烧。老观念是,发烧了,捂汗得病就行了。大错特错!加减衣服配合发烧的过程。通常发烧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发冷、发热、出汗:发冷时要适当加衣保暖,同时要喂一些温水;发热时应脱去衣服,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或用退烧药降温;出汗时要及时擦干汗水,穿一些宽松透气的衣服,以利排汗。

洗澡会让宝宝感冒,宝宝发烧。医生说是感冒,建议妈妈给宝宝用温水洗澡。但是很多妈妈认为洗澡会让宝宝着凉,不遵医嘱。出汗后,家长往往不敢给宝宝洗澡,怕着凉。发烧时用温水给宝宝洗澡,可以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堵塞,有助于散热。也是降温措施,医学上叫物理降温。让宝宝在低于体温2℃左右的温水中浸泡20分钟,每天2-3次。只要室温不是很低,洗完澡及时擦干,避免吹风,宝宝就不会感冒。也可以用酒精擦拭宝宝身体,降温。

清热解毒药是退烧药。很多家长认为宝宝发烧是热毒。宝宝发烧时会选择一些清热解毒药,如清开灵、双黄连、小儿退热颗粒等。其实中医的退烧方法有十多种,比如发汗、止泻、滋阴清热等。使用时要辨证施治,使用得当,高热往往能很快退下;如果不正确使用,往往会增加热量。清热解毒药多因苦寒伤胃,宝宝用后容易腹泻。

滥用抗生素有些家长误认为消炎药和抗生素能有效杀灭病菌,喜欢盲目使用消炎药(抗生素),这也是不正确的。宝宝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只有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如指血试验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才能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在致病菌不明的情况下滥用消炎药,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还会损害孩子的肝肾功能,增加致病菌的耐药性,不利于身体康复。

注射退烧效果很好。中医特色,只要生病就可以去医院打针输液。其实输液的效果并不比口服好多少。大部分输液物质是水、糖、盐、抗生素等。,或者加一点维生素,和口服药的成分基本相同。只要宝宝消化道正常,吃药能起作用,就不需要通过注射输液的方式给药。一些病毒性传染病通常有7天左右的病程。即使输液也不能缓解症状或缩短病程,所以不是所有疾病都需要输液。只有在高烧(39℃以上)持续,全身状况特别差,饮食差的情况下,才需要静脉输液。盲目注射输液有时会出现输液反应、交叉感染等不良情况。所以,家长们,最好是“吃药不打针,打针不输液”。

多吃高蛋白食物补充营养。宝宝发烧了,整个人没力气了。考虑到宝宝在对抗病毒的过程中损失的能量,妈妈喜欢给宝宝补充营养丰富的肉汤。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发烧时增加身体的消耗,注意给宝宝补充营养是对的,但给宝宝大量的高蛋白食物补充营养是不可取的。高烧时胃里的消化酶活性会降低,影响宝宝的消化功能。此时多吃肉不仅不会被吸收,反而会引起呕吐或腹泻,加剧身体缺水,对发烧不利。宝宝发烧时要少食多餐,注意流质、半流质、营养、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吃一些富含水分的水果。

发烧是人体的保护性反应。发热时,体内抗体产生增多,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有利于机体排除入侵的病原体。发烧是身体抵抗疾病的一种反应。只有当疾病还在的时候,身体才会自动升温抵抗病毒。病后会退烧的。这个逻辑是正确的。虽然发烧是婴儿的常见病,但几乎每个家长都无法冷静应对。他们看到宝宝发烧,会马上想怎么降,怕烧坏了。也正是这种观念的影响,导致家长在处理孩子发烧问题时容易陷入误区。希望他们看了上面的介绍,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正确对待宝宝发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128463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8-22
下一篇 2022-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