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的炎黄是指什么

炎黄子孙的炎黄是指什么,第1张

炎黄子孙是我们中国人自称的。因为炎帝和黄帝都是华夏人的祖先,他们的后代也叫炎黄子孙。传说颜地和黄帝原本是同一个部落的成员,但后来他们发展成两个敌对的部落。汉泉之战,黄帝打败炎帝,然后黄帝统一了双方部落。这个部落被称为华夏。汉朝以后都叫汉族,直到今天,汉族仍然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人数最多。先说“炎黄子孙”这个古老的传说。有兴趣的话,来看看吧。

新初中历史教科书将黄帝和炎帝定义为“古代传说”,其中还提到:

“后人尊炎黄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华人也自称炎黄子孙。”

“古代传说”和“人文始祖”的定义非常准确。“炎黄子孙”理论的起源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黄帝”这个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以前的文献,如《诗经》、《经》中载有最老的帝王禹,没有黄帝;《论语》、《墨子》、《孟子》,再往后,都有最老的皇帝,尧舜,没有黄帝。①

到了汉代,出于“五德总说”的现实需要,司马迁父子综合了战国以来对黄帝的各种描述,将其作为帝王谱系中的第一位,写进了《史记》,并以其为祖,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帝王血脉传承体系。尧、舜、禹都是黄帝的后裔,被称为“戎狄”秦和“”。②

《史记》开了这个先例之后,之后新兴的“蛮族”政权,在影响力深入中原之后,往往选择抛弃原有的祖先传承,转而宣传自己是炎黄子孙。比如鲜卑的慕容氏自称“莱文(黄帝的第一个孙子)的后裔”;辽国建立的契丹,自称“炎帝之后”、“轩辕子孙”。而金的女真,元的蒙古,清的建州,都无意自称黄帝之后。这不仅是因为其强大的统治力量,还因为儒家的“中外之别”在于文化而非种族。③

所有这些攀附和排斥只是帝国的游戏。

成为共同的“人文始祖”黄帝,“炎黄子孙”全面进入普通中国人的意识,与清末梁启超等人对历史的重新挖掘有关。

戊戌变法前,康有为和梁启超试图将儒学改造为儒学,以与西方基督教文化抗衡。梁启超曾说:“我们这一代人的目的是传道,不是治国。”是拯救地球,拯救大千世界的众生,而不是拯救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灭亡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们的核心工作是传道(儒学),不是搞政治;拯救世界,而不仅仅是一个大清国。④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海外,开阔了眼界。他的理想从“拯救世界”回归到“拯救中国”,救国法宝也从孔子和儒家逐渐变成了黄帝和种族主义。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梁当时的种族主义思想在今天仍有许多荒谬之处。例如,梁曾在文章中写道:

“富弼印度的繁荣仅限于种植。所有的黑人,红人,棕色人,他们血管里的微生物,他们大脑的角度,都把白人看得很不一样。然而,黄之离白人不远。所以,白人能做的,黄种人什么也做不了。日本的条条框框,小喜法,光明正大,行之有效。日本的那种,本来就是中国的。”⑤

他学习康有为的思想在今天更是极端。他认为只有白人和黄种人才有资格谈平等。至于那些“脾气太坏”的棕黑人种,就应该“喝断孩子的药”。⑥

这些荒谬的言论属于时代局限,今人不必苛责。在这种思想背景下,黄帝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资源。1899年,康有为在加拿大向华侨发表演讲时说:

“我们国家都是炎黄子孙”。

清末革命党人也有“炎黄子孙”的种族身份。

当然,出于推翻清廷的现实考虑,他们将满人排除在“炎黄子孙”之外。比如章太炎认为纯血统层面的黄帝子孙是不存在的。炎黄子孙是指所有被中国历史和文明同化的种族。他责怪满族人充当高高在上的外来统治者,不承认他们是“炎黄子孙”。⑦

当时改革派和革命知识分子对黄帝情有独钟,还有一个重要背景。也就是这些流亡的知识分子在日本接触到了Terrien de Lacouperie的理论。

据拉伯力说,黄帝实际上是两河流域的君主纳克亨特,他后来带领部落东移,越过昆仑山,迁到中土定居。这种“黄帝锡”恰恰可以弥补当时深受种族主义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文明的自卑心理。因此,从1903年到1905年,章太炎、刘等学者甚至撰文“证明”黄帝故里是遥远的巴比伦。宋和梁启超也积极宣扬这一观点。

但1907年,出于现实需要,章太炎放弃了这一观点。张解释说:如果承认黄帝来自巴比伦,中土本来就是苗人的地盘,那么汉人就充满了正义,苗人在驱逐汉人上也同样正义,这是不利于满清革命的。⑧

其实黄帝是战国时期才出现在文献中的传奇人物。在历史层面讨论他是否来自巴比伦意义不大。但在清末民初,这股“种族主义救中国”的思潮真正重新发现了黄帝这一文化符号的历史内涵,并使其走向“全民族的共同祖先”。陈天华在黄帝画像前的号哭,就是这种文化发掘的典型成果:

“哭我公公,叫我公公,在天之灵,能不担心被欺负吗?王祖告诉天空为汉族造一个英雄。”⑨

1920年代,“种族主义救中国”被纠正,逐渐改为“民族主义救中国”,使黄帝“民族共同祖先”的身份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1929年,顾颉刚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学国史教科书被国民政府查禁。原因是他在书中以一个历史学家的真正精神写道:

“(黄帝的)真实事迹还是模棱两可,...也许是古代的一个皇帝后来想出了为国家奠基的主意。”

这引起了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的愤怒。戴认为,内忧外患之际,“中国之所以能统一为一个整体,是因为人民都相信自己是一个祖先;现在说没有黄三和五帝,就是要消解团结全国人民的要求。还不错!”⑩

1937年清明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国共两党均派代表前往陕西,向黄帝陵进行了总祭祀。“炎黄子孙”的身份成为中国人抵御外来侵略的重要精神资源。

①中岛友的《三皇五帝于霞先秦文献集》量化了73种先秦文献。统计显示,“黄帝”在文献中出现950次,如果加上“轩辕”等其他别称,则有994次(其中《黄帝内经》中有497次)。具体从《逸周书》(2回)开始。这些文献都出现在战国时期。

②“五德总说”源于战国时期思想家邹衍。汉武帝时,认为自己的王朝属于土德,并往前推导出秦乃水有德,周乃火有德,商是金德,夏是慕德。在夏之前,必须有一个属于土德的朝代来完成一个五行的循环。所以黄帝成为帝制之首,《史记》称之为“黄帝因其土德”。

③王明珂,《论攀登:近代中国人国家建构的古代基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馆藏,2002年第3期。

④丁文江,赵风田/编。龙《梁启超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P39-40。

⑤梁启超,《论中国将强》。

⑥康有为,大同书。

⑦章太炎,驳康有为革命论。

⑧孙江,《拉克斯伯里《中国文明在西方》在东亚的传播与文本比较》,《历史研究》2010年第01期。

⑨陈天华:黄帝画像后记。

⑩顾颉刚,商务印书馆与我的历史研究。

PS:《黄帝子孙》中的“炎帝”很久以来就依附于这个概念,所以被忽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tour/29690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6-06
下一篇 2022-06-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